诊断学笔记——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ppt.ppt
《诊断学笔记——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诊断学笔记——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ppt.ppt(8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六章 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第一节 肝脏的基本功能,(一)肝脏的代谢功能 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激素、微量元素等。(二)肝脏生物转化作用 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三)肝脏的分泌与排泄 胆红素、胆固醇、药物、解毒产物等。,研究进展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进展顺利,我国在这一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一计划已有16个国家的80多个实验室参加。肝脏蛋白质计划第一个任务就是建立肝脏蛋白质表达谱,弄清楚肝脏中各种蛋白质的类型、浓度以及存在形式。在此基础上,才能展开对蛋白质功能的研究。,第二节 肝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一、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查1,(一)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球蛋白
2、比值测定原理:90%以上的血清总蛋白和全部清蛋白在肝脏合成;因此,二者的含量是反映肝功能的重要指标。总蛋白=清蛋白+球蛋白。白蛋白-肝脏合成120mg/Kg/天,半衰期1519天,分子量66000,具有维持胶体渗透压、代谢物质转运和营养的功能。球蛋白-为多种蛋白质的混合体,与机体免疫功能及血浆黏度相关,一、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查2,参考值:血清总蛋白 6080g/L,血清清蛋白 4055g/L;球蛋白 2030g/L;清蛋白(A)/球蛋白(G)=1.52.5:1,一、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查3,临床意义 1、血清总蛋白及清蛋白增高 血清水分减少血液浓缩(失水、休克)、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临床意义,2、血
3、清总蛋白及清蛋白减低(1)肝细胞损害 各种亚急、慢性肝病;血清总蛋白60 g/L或清蛋白25 g/L,为低蛋白血症,可伴有浮肿和胸腹水。(2)营养不良;(3)蛋白丢失过多;肾病、烧伤、大出血(4)消耗增加;重症结核、甲亢、肿瘤(5)血清水分增加;水钠潴留、输液过多,烧伤,甲亢,临床意义,3、血清总蛋白及球蛋白增高 血清总蛋白 80 g/L或球蛋白 35 g/L,为高蛋白血症或高球蛋白血症。常见于(1)慢性肝疾病;慢活肝、肝硬化、酒精肝(2)M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3)自身免疫性疾病;SLE、类风关(4)慢性炎症或慢性感染;结核、疟疾,颅内淋巴瘤,皮肤T细胞淋巴瘤,临床意义,4、血清
4、球蛋白浓度降低(1)生理性减少;3岁(2)免疫功能抑制;(3)先天性低球蛋白血症5、A/G倒置 各种原因导致的低蛋白血症或球蛋白增高。严重肝损、M球蛋白血症,(二)血清蛋白电泳1,1、原理 血清蛋白带不同负电荷,且因分子量、颗粒大小、等电点和所带负电荷多少的不同,泳动速度不一,在电场中各种蛋白将形成五个区带-清蛋白、1球蛋白、2球蛋白、球蛋白、球蛋白。,(二)血清蛋白电泳2,2、参考值 清蛋白 0.620.71 1球蛋白 0.030.04 2球蛋白 0.060.10 球蛋白 0.070.11 球蛋白 0.090.11,(二)血清蛋白电泳3,3、临床意义(1)肝脏疾病:清蛋白减少,1球蛋白、2球
5、蛋白、球蛋白减少趋势;球蛋白增高(2)M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等,清蛋白轻度减少,球蛋白增高明显升高,球蛋白偶升高(3)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2球蛋白及球蛋白增高(血脂高),清蛋白及球蛋白减少。(4)其它:结缔组织病伴多克隆球蛋白增高。,血清蛋白电泳图,血清蛋白电泳,正常血清蛋白电泳,多发性骨髓瘤,(三)血清前蛋白(PAB)测定,1、原理:PAB由肝脏合成,分子量比白蛋白小,电泳时出现在清蛋白前的区带,属载脂蛋白,与甲状腺素结合,运输维生素A,半衰期短2天,能更早反映肝细胞损害。2、参考值:成人 280360mg/L 1岁 100mg/L 13岁 168281mg/L,3、临床意义:,(1)
6、降低-营养不良、慢性感染、晚期恶性肿瘤、急慢性肝胆系统疾病。(2)增高-Hodgkin病。,Hodgkin病(何杰金氏病),(四)血浆凝血因子测定,除组织因子及内皮细胞合成的vW因子外,其他几乎都在肝脏合成,肝脏疾病早期可作为过筛试验肝损时应检查1、凝血酶原时间(PT)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凝血酶时间(TT)4、肝促凝血酶原时间(HPT)5、抗凝血酶(AT-),(五)血氨测定1,1、原理:1)肠道中未被吸收的氨基酸及未被消化的蛋白质在大肠杆菌作用下脱去氨基生成氨。2)血液中的尿素渗入肠道经大肠杆菌分解生成氨均经肠道吸收入血门静脉入肝脏鸟氨酸循环尿素肾排出。肝脏利用氨合成尿素,
7、以保证血氨正常,避免氨对CNS 的毒性。2、参考值:1135mol/L。,(五)血氨测定2,3、临床意义:增高(1)生理性-高蛋白饮食、运动后(2)病理性-严重肝损害、上消化道出血、尿毒症及肝外门脉系统分流形成降低 低蛋白饮食、贫血,二、脂类代谢1,1、血清脂类-胆固醇、胆固醇脂、磷脂、甘油三脂、游离脂肪酸2、肝脏可合成1)胆固醇、胆固醇脂2)利用食物中脂类和脂肪组织的游离脂肪酸甘油三脂、磷脂、极低密度脂蛋白、初生态高密度脂蛋白、酰基转移酶3、肝细胞损害脂肪代谢异常,以此判断肝脏的脂代谢功能,二、脂类代谢2,4、胆道阻塞异常大颗粒脂蛋白(阻塞性脂蛋白)伴胆固醇、磷脂增高5、严重肝病肝脏对酰基转
8、移酶合成和分泌减少,使胆固醇和其他脂类降低6、肝脏合成磷脂障碍脂肪运输障碍致肝细胞内脂肪沉积,形成脂肪肝,(一)血清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测定1,1、原理:内源性胆固醇80%和全部胆固醇酯合成酶-卵磷脂胆固醇脂肪酰基转移酶(LACT)由肝脏合成。在LACT作用下,卵磷脂的脂肪酰基转移到胆固醇羟基上胆固醇。肝细胞损伤时,胆固醇和LCAT合成减少,终致胆固醇脂的含量减少。,2、参考值:,总胆固醇 2.96.0mmol/L胆固醇酯 2.343.38mmol/L胆固醇/游离胆固醇=3/1,3、临床意义,(1)肝细胞受损时,LCAT减少,胆固醇的酯化障碍,血胆固醇减少。严重肝损伤时,血总胆固醇减少。(2)营养
9、不良、甲亢,血总胆固醇减少。(3)胆汁淤积,血中游离胆固醇增高导致血总胆固醇增加,胆固醇与游离胆固醇比值降低。,(二)阻塞性脂蛋白X测定,胆汁淤积,胆汁内磷脂入血,形成阻塞性脂蛋白X(LP-X)1、参考值:阴性。2、临床意义(1)胆汁淤积性黄疸,血清LP-X阳性。(2)肝外阻塞(2000 mg/L)比肝内阻塞血清LP-X升高更明显。,三、胆红素代谢检查1,原理:1、胆红素来自血液循环中衰老RBC,在肝脾及骨髓的单核-吞嗜细胞系统中的分解和破坏2、RBC释放Hb游离珠蛋白和血红素(亚铁原卟啉)3、血红素 微粒体血红素氧化酶胆绿素还原胆红素,原理:,4、游离胆红素包括:1)RBC破坏生成(占总胆红
10、素8085%);2)1520%为含有亚铁血红素的非Hb物质(肌红蛋白、过氧化氢酶及细胞色素酶)和骨髓中无效造血的Hb(旁路胆红素)5、其与白蛋白结合形成复合体(非结合胆红素)-续,原理:,6、它不能透过生物膜,不能从小球滤过。随血流入肝脏,在窦状隙与白蛋白分离后迅速被肝细胞摄取,和Y、Z配体蛋白结合,运致光面内质网,再与配体分离7、非结合胆红素+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单、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原理:,8、其被转运到与小胆管相连的肝窦状隙的肝细胞表面排入小胆管随胆汁肠道细菌水解、还原脱去葡萄糖醛酸+氢尿胆素原、尿胆素随粪排出9、20%尿胆素肠重吸收门脉肝结合胆红素
11、随胆汁入肠(肠肝循环)10、期间极少量尿胆原逸入体循环随尿排出,胆红素代谢,(一)血清总胆红素(STB)1,原理:血清中胆红素+偶氮染料重氮反应快相可溶性结合胆红素慢相不溶性非结合胆红素方法:Jendrassik-Grof茶碱和甲醇(溶剂)+重氮试剂=总胆红素参考值:成人3.417.1mol/L,(一)血清总胆红素(STB)2,临床意义(1)诊断黄疸隐性黄疸 17.134.2mol/L(正常2倍)轻度黄疸 34.2 171mol/L(210倍)中度黄疸 171342mol/L(1020倍)重度黄疸 342mol/L(20倍),(2)推断病因 溶血性黄疸 342mol/L(20倍)(3)判断黄疸
12、类型 总胆红素伴结合性胆红素升高-胆汁淤积性总胆红素伴非结合性胆红素升高-溶血性三者均增高-肝细胞性,临床意义,(二)血清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1、原理:血清不加溶解剂+重氮盐试剂快速发生颜色改变 1分钟胆红素=结合胆红素2、参考值:结合胆红素(CB)06.8mol/L非结合胆红素(UCB)1.710.2mol/L,3、临床意义,1)CB/STB 20%-溶血性黄疸 20%50%-肝细胞性黄疸 50%-胆汁淤积性黄疸2)某些肝胆疾病早期诊断,如肝炎黄疸早期、无黄疸肝炎、肝癌3050%为CB,STB正常,(三)尿内胆红素检查,1、原理1)非结合胆红素不能透过小球屏障尿中无2)结合胆红素为水溶
13、性可透过小球屏障尿中有3)正常时极微(3.4 mol/L),无法检测;当肾胆红素阈(34 mol/L)时,尿中可测到4)方法有加氧法和重氮反应法2、参考值 定性阴性。,3、临床意义,(1)阳性(结合胆红素)-胆汁排泄受阻、肝细胞性黄疸;碱中毒(2)阴性-溶血性黄疸,(四)尿内尿胆原,原理:1、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中有极少量尿胆原逸入血循环,从肾排出。2、其为无色不稳定物质+苯甲醛醛化反应紫红色化合物定性或定量参考值:1、定性 阴性或弱阳性2、定量 0.844.2mol/;,临床意义,(1)尿胆原增多1)肝细胞损害,病毒肝炎、药物或中毒肝损2)循环中RBC破坏增加及RBC前体细胞在骨髓内破坏增加,溶
14、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3)内出血时胆红素生成致尿胆原排出增加;心衰伴肝淤血影响胆汁中尿胆原转运及再分泌,血尿胆原4)肠梗阻、顽固性便秘。,临床意义,(2)尿胆原减少或缺如 1)胆道梗阻:胆结石、胆管肿瘤、胰头癌 2)新生儿肠道细菌缺乏及长期使用抗生素抑制肠道细菌,血清胆红素mol/L 尿内胆色素 CB UCB CB/STB 尿胆红素 尿胆原 mol/L正常人 06.8 1.710.2 0.20.4 阴性 0.844.2梗阻性黄疸 明显增加 轻度增加 0.5 强阳性 减少或缺如溶血性黄疸 轻度增加 明显增加 0.2,0.5 阳性 正常轻度增加,胆红素检查的变化,四、胆汁酸代谢检查1,原理: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诊断 笔记 肝脏 常用 实验室 检查 ppt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68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