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巷锚杆支护技术教学课件PPT.ppt
《煤巷锚杆支护技术教学课件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巷锚杆支护技术教学课件PPT.ppt(14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煤 巷 锚 杆 支 护 讲课题纲绪论一、锚杆支护的技术经济优越性二、国内外锚杆支护的发展三锚杆的种类第一节 煤巷锚杆支护理论第二节 巷道围岩地质力学测试一、井下巷道围岩强度测试二、巷道围岩结构测试三、地应力测量,第三节 锚杆支护设计方法一、动态信息设计法简介二、试验点调查和地质力学评估三、初始设计四、井下监测五、信息反馈和修正初始设计第四节 煤巷新型支护材料的研制 一、高性能预拉力锚杆 二、钢带第五节 锚杆支护施工机具一、风动式锚杆钻机二、液压式锚杆钻机三、电动式锚杆钻机,第六节 锚杆支护监测技术一、巷道表面位移二、顶板离层三、锚杆(索)受力第七节 特种锚杆与锚索支护技术一、特种锚杆1注浆锚杆
2、 2自钻注浆锚杆和接长锚杆二、小孔径树脂锚索第八节 煤巷锚杆支护技术的应用第九节 改进与发展,煤巷锚杆支护技术 绪 论一、锚杆支护的技术经济优越性 在巷道支护中,锚杆支护与传统的棚式支护相比,具有显著的技术经济优越性。其主要表现在:(1)锚杆支护可充分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将载荷体变为承载体;(2)一般棚式支护属于“被动”支护,支而通常使用的锚杆支护属于“主动”支护,在锚杆安装以后,锚杆即对围岩提供轴向或横向的支护阻力,且随围岩变形支护阻力不断增加;,(3)锚杆支护的巷道围岩变形量通常要比棚式支护减少一半以上;(4)减少支护材料的运输和装卸支架工作量,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和改善作业环境;(5)能够保
3、持两道和开切眼的畅通,为回采工作面快速推进和高产高低成本生产创造有利条件;(6)锚杆支护巷道施工简单,机械化程度高,可大幅度降低巷道支护成本,提高掘进速度和生产效率。(7)降低支护成本,采用锚杆支护可以大幅度节约大量钢材、木材等支护材料,降低支护成本,有利于节约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8)提高掘进速度,锚杆支护巷道施工简单、机械化程度高,随着锚杆机具、掘进机及其配套设备性能的完善与提高,配套材料,如钻头、钎杆性能的提高,以及一大批锚杆支护材料的应用,巷道掘进速度和生产效率可大幅提高。,(9)消除安全隐患采用锚网支护技术,可以消除传统架棚支护方式的不安全因素。若采用架棚支护,由于顶煤较破碎,棚
4、与顶板煤层之间出现空隙,则会造成煤的自燃。采用锚网支护技术,钢筋网能遭与顶板完全接触,可防止顶煤的冒落和煤层裂隙的继续扩展,从而可以达到防、灭火的目的。特别是消除了采用架棚支护的切眼在支架安装时、回撤架棚时的不安全因素,为安全生产创造了条件。(10)简化工作面超前支护综采工作面上、下顺槽采用棚式支护时,必须提前进行替棚。受工作面采动影响,撤棚、替棚工作十分复杂,用工多、速度慢,严重影响综采工作面综采工作面推进速度,提高了工作面单产,有利于高产高效矿井建设。,二、国内外锚杆支护的发展 1、国内外煤巷锚杆应用概况 由于各国的技术、经济状况及煤层地质条件的差异比较大,煤巷锚杆支护的发展历程也表现出各
5、自不同的特点。1)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锚杆作为煤矿顶板支护方式的国家(1912年),依据其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及先进的科技、经济实力,在锚杆支护技术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是目前世界上锚杆支护技术最先进、最成熟、锚杆使用数量最多的国家,每年锚杆使用量在8000万根以上,约25000km的煤巷使用锚杆支护。由于使用锚杆有效地控制围岩的稳定性,美国所有的井工巷道都布置在煤层中,并认为不能采用锚杆支护的煤层,开采是不经济的。,60年代末由于树脂锚固剂的发明,锚杆使用的相当一部分比例都是以树脂锚固剂全长胶结的形式,并且锚杆的直径和强度都有所提高(直径大约为19mm,强度大约为300MPa)。随着
6、人们对全长胶结锚杆的机理及应用条件的认识,认为高预拉力对于更大限度地提高顶板的稳定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70年代末,美国首次将涨壳式锚头与树脂锚固剂联合使用,使得锚杆能够实现很高的预拉力,同时锚杆的直径和强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直径达到22mm和25mm,强度达到517MPa),锚杆的高预拉力可以达到杆体本身强度的50%75%。这种锚杆系统的安装速度很快,安装机具不需等到树脂固结就可以移至安装下一根锚杆的地方,因而可以采用中速或慢速树脂锚固剂。美国的主要经验是:将锚杆加工产业化;锚杆支护作为一门技术,而非材料消耗、废品利用,形成了锚杆产品的多样化、多系列,以适应各种不同的条件;锚杆设计、制造、
7、服务一体化;将高新技术用于锚杆设计;强调锚杆的高强度、高预拉力,并将锚杆的预拉力作为锚杆支护的主要参数进行设计,形成了不同与其它国家的锚杆支护方法。,2)澳大利亚 绝大多数煤巷采用锚杆支护,主要推广全长树脂锚固锚杆,强调锚杆强度要高。其锚杆参数设计方法有其独到之处,将地质调研、设计、施工、监测、信息反馈等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各部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考察,使它们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了锚杆支护系统设计方法。设计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部分:地质力学评估,地应力状况和围岩力学性质是地质力学评估的主要内容;锚杆支护参数设计,在巷道围岩力学评估的基础上,应用有限差分数值模拟分析辅以工程类比和理论计
8、算进行锚杆支护参数设计;对初始设计选定的方案进行围岩稳定性分析;现场施工;现场监测、信息反馈和优化调整设计。,3)英国 1946年首次试验机械涨壳式锚杆,1952年在NCB矿大规模使用机械式锚杆,但由于机械式锚杆不适宜英国较软弱的煤系地层,到60年代中期,英国逐渐开始不使用锚杆支护技术;80年代中后期开始重新发展锚杆支护技术,使用比重达到80%,主要引进澳大利亚锚杆技术,包括:(1)采用高强度的澳大利亚锚杆支护系统(AT锚杆),包括高强度树脂锚杆全长锚固技术、清洁钻孔的做法、锚杆与钻孔需紧密配合等等,树脂粘结强度达到510MPa,锚杆锚固力达到250kN以上;(2)根据实际的地质、开采条件,研
9、究围岩的应力状态,掌握岩层移动、锚杆载荷的分布和发展,合理设计锚杆支护参数。,4)其它国家 自1932年发明型钢支架以来,德国主要采用型钢支架支护巷道,支护比重达到90%以上;自80年代以来,由于采深加大,型钢支架支护费用高,巷道维护日益困难,开始使用锚杆支护;80年代初期,锚杆支护在鲁尔矿区试验成功。60年代中后期,法国引进由德国发明、60年代进入商品化的树脂全长锚固技术,几起严重的围岩坍塌促使法国煤科院在Lorraine煤田对树脂锚杆进行深入研究,80年代以后锚杆使用比重大大提高。,5)国内情况 自50年代以来,锚杆支护技术在我国也得到了逐步应用,煤矿于1956年开始使用锚杆,主要是机械端
10、锚和钢丝绳砂浆无托盘锚杆,用在较稳定的岩石巷道中,7080年代,国家科技攻关中一直将软岩锚杆支护列为主攻方向之一,80年代末期,开始引进澳大利亚技术,树脂锚杆研制成功并推广应用,煤巷锚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类巷道锚杆支护很快取得成功,、类巷道也积累了很多经验,煤巷锚杆的推广应用力度进一步加强,但由于我国煤矿地质条件相对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更加复杂,我国煤巷锚杆支护不仅要使用在煤质中硬、围岩稳定程度较高的、类回采巷道,而且要使用在软岩回采巷道、深井巷道、沿空掘巷等复杂困难条件下,所以总体使用比重较低,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2、锚杆支护型式演变概况 透过世界各国锚杆支护的应用历史,单从锚固技术
11、和手段的演变看可将其归结为3个阶段:1)机械式端头点锚固锚杆的应用阶段。40年代开始,在5060年代广为推广的锚杆支护主要型式是机械端头锚固,分为楔缝式、涨壳式、倒楔式等,其特点为锚固力低、系统刚度小、可靠性差,受岩性影响大,不易在软岩中使用,英国煤矿采用该类锚杆支护的实践表明它不适宜在软弱煤层中应用,一度停止在煤巷中使用锚杆支护。机械式端头点锚固锚杆的技术特征客观上导致了使用的局限性,并出现锚杆支护技术和使用的徘徊期。,2)全锚锚杆的提出。7080年代各种新型锚杆相继问世,如砂浆锚杆、树脂锚杆、管缝式锚杆、水胀锚杆等,它们的特点为全长锚固、锚固力大、可靠性高,适应性强。通过研究聚脂树脂锚杆和
12、涨壳式锚杆的拉拔试验,得出粘结式锚杆比机械式锚杆的锚固力大1.73倍;测试证实粘结式锚杆锚固力随围岩变形的增加而逐步增大,机械式点锚固锚杆的锚固力初期总有个急剧下降的过程,然后就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述研究成果对机械式点锚固锚杆的淘汰和全锚锚杆尤其是树脂锚杆的推广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3)树脂锚杆占领市场阶段。80年代以后,树脂锚杆以其优越的锚固性能和简易的操作工艺逐渐占领了锚杆市场。砂浆锚杆由于灌浆工艺复杂,凝固时间长,胶结质量难以保证,管缝式锚杆和水胀锚杆易锈蚀,锚固力受到钢材和围岩松弛的影响,只能在某些条件下发展应用,此外各种适应特殊要求的锚杆得到发展,如适应可切割要求的玻璃纤维锚杆、塑料
13、锚杆,适应软岩大变形要求的等塑性锚杆,适应大跨度的桁架和锚索等。,3、发展趋势 从世界各国的应用情况看,高强螺纹钢树脂锚杆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支护系统本身的强度和锚杆与围岩的锚固技术问题,并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体系。多种复杂困难条件下煤巷锚杆支护的成功应用,加深了对高强树脂锚杆控制受采动影响巷道围岩变形和稳定性的机理及高强锚杆支护系统适应和控制巷道围岩大变形能力的认识,因此复杂困难条件煤巷采用新型锚杆支护在理论和技术上都有一定的基础。但在近10年的的开发研究和应用中,我们对大量巷道冒顶事故及顶板严重离层变形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发现导致冒顶的原因不仅仅是锚杆强度不够造成的,也不能通过增加锚杆密度来解决
14、,锚杆的预拉力(初锚力)起到了更为关键的作用。,美国A.Wahab Khair(1992)观测了高水平地应力与巷道顶板产生的离层及剪切破坏程度的关系,并提出了采用锚杆桁架控制巷道顶板的措施。美国J.Stankus(1994、1997)和Song Guo(郭颂,1997、1998)系统地研究了水平地应力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认为水平地应力是造成巷道顶板离层垮冒、底板鼓起的主要原因,但可以通过提高巷道顶板锚杆预拉力,将水平地应力的消极影响变为积极的作用,从而极大地提高巷道的稳定性,并开始在锚杆支护设计中考虑锚杆预拉力的影响。中国学者朱浮声(1993)、郑雨天(1995)的研究表明:当锚杆预拉力达到6
15、070kN时,就可以有效控制巷道顶板的下沉量,并通过加大锚杆的间排距,减少锚杆用量。,如何把握锚杆支护技术的演变趋势,应用预应力技术成果,从普通圆钢锚杆、高强度螺纹钢锚杆,进一步发展到预拉力锚杆支护技术,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早在本世纪初,就有人提出无粘结预应力筋的设想,20年代德国人申请了专利,50年代在楼面建筑中应用,近20年发展很快。预应力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使得预应力平板结构代替了建筑结构中过去大量采用的梁板结构,从而大大提高了承载性能,减少了材料用量,减少了结构厚度,增加了有效空间;混凝土建筑材料也经由素混凝土、普通钢筋混凝土发展到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承载性能明显提升。,作为采矿技术领先的
16、国家,美国紧紧把握了这一发展趋势,美国采矿界起到了带头作用:1)提高锚固强度,增大锚杆间排,以便和掘进机的速度匹配;同时扩大锚杆支护的应用范围,提高支护效率;2)采用性能优越的施工安装机具,在锚杆安装时实现高预拉力。现在,美国矿山巷道锚杆的预拉力一般为100kN左右,可以达到锚杆杆体本身屈服强度的5075。,美国高预拉力锚杆支护技术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影响到很多国家,比如英国研制成锚固能力达500kN的“大锚杆”,并在Asfordby矿试验成功用间距1.0米的大锚杆代替间距0.6米的“AT”锚杆。这些成功实践表明:高预拉力锚杆能够很有效地控制层状顶板的离层,因而冒顶现象大大减少,安全状况有根本
17、性的转变;同样条件下锚杆的密度减小,间排距大大提高,同比锚杆用量减少2030%;掘进速度大大提高,支护效率明显改善。,三锚杆的种类锚杆的种类繁多,总体可归纳为 以下几种类型:,第一节 煤巷锚杆支护理论,传统的锚杆支护理论有悬吊理论、组合梁理论和加固拱理论等。悬吊是最早的锚杆支护理论,它具有直观、易懂及使用方便等特点。特别是在顶板上部有稳定岩层,而其下部存在松散、破碎岩层的条件下,这种支护理论应用比较广泛。其主要缺陷是仅考虑了锚杆的抗拉作用,没有涉及其抗剪能力及对破碎岩层整体强度的提高。,组合梁理论充分考虑了锚杆对岩层离层与滑动的约束作用,适用于层状岩层。该理论认为,锚杆提供的轴向力将对岩层离层
18、产生约束,并且增大了各岩层间的摩擦力,与锚杆杆体提供的抗剪力一同阻止岩层间产生相对滑动。加固拱理论认为,即使在软弱、松散、破碎的岩层中安装锚杆,也可以形成一个承载结构。只要锚杆间距足够小,就能在岩体中产生一个均匀压缩带,它可以承受破坏区上部破碎岩石的载荷。加固拱理论充分考虑了锚杆支护的整体作用,在软岩巷道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一、悬吊理论 悬吊理论认为:锚杆支护的作用就是将巷道顶板较软弱岩层悬吊在上部稳定岩层上,以增强较软弱岩层的稳定性。对于回采巷道经常遇到的层状岩体,当巷道开挖后,直接顶因弯曲、变形与老顶分离,如果锚杆及时将直接顶挤压并悬吊在老顶上,就能减小和限制直接顶的下沉和离层,以达到
19、支护的目的,如图1所示。巷道浅部围岩松软破碎,或者开掘巷道后应力重新分布,顶板出现松动破裂区,这时锚杆的悬吊作用就是将这部分易冒落岩体悬吊在深部未松动岩层上。这是悬吊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如2所示。,图1 锚杆的悬吊作用,图2 顶板锚杆悬吊松动破裂岩层,根据悬吊岩层的重量就可以进行锚杆支护设计。悬吊理论直观地揭示了锚杆的悬吊作用,在分析过程中不考虑围岩的自承能力,而且将被锚固体与原岩体分开,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差距,计算数据存在误差。悬吊理论只适用于巷道顶板,不适用于巷道帮、底。如果顶板中没有坚硬稳定岩层或顶板软弱岩层较厚,围岩破碎区范围较大,无法将锚杆锚固到上面坚硬岩层或者未松动岩层上,悬吊理论就不
20、适用。,二、组合梁理论 组合梁理论认为,在层状岩体中开挖巷道,当顶板在一定范围内不存在坚硬稳定岩层时,锚杆的悬吊作用居次要地位。如果顶板岩层中存在若干分层,顶板锚杆的作用,一方面是依靠锚杆的锚固力增加各岩层间的摩擦力,防止岩石沿层面滑动,避免各岩层出现离层现象;另一方面,锚杆杆体可增加岩层间的抗剪刚度,阻止岩层间的水平错动,从而将巷道顶板锚固范围内的几个薄岩层锁紧成一个较厚的岩层(组合梁)。这种组合厚岩层在上覆岩层载荷的作用下,其最大弯曲应变和应力都将大大减小,组合梁的挠度亦减小,而且组合梁越厚,梁内的最大应力、应变和梁的挠度也就越小,如图3所示。根据组合梁的强度大小,可以确定锚杆支护参数。,
21、图3 顶板锚杆组合梁作用,(a)未打锚杆,(b)布置顶板锚杆,组合梁理论,是对锚杆将顶板岩层锁紧成较厚岩层的解释。在分析中,将锚杆作用与围岩的自稳作用分开,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差距,并且随着围岩条件的变化,在顶板较破碎、连续性受到破坏时,组合梁也就不存在了。组合梁理论只适合于层状顶板锚杆支护的设计,对于巷道的帮、底不适用。,三、组合拱(压缩拱)理论 组合拱理论认为:在拱形巷道围岩的破裂区中安装预应力锚杆时,在杆体两端将形成圆锥形分布的压应力,如果沿巷道周边布置锚杆群,只要锚杆间距足够小,各个锚杆形成的压应力圆锥体将相互交错,就能在岩体中形成一个均匀的压缩带,即承压拱(亦称组合拱或压缩拱),这个承压
22、拱可以承受其上部破碎岩石施加的径向荷载。在承压拱内的岩石径向及切向均受压,处于三向应力状态,其围岩强度得到提高,支撑能力也相应加大,如图4所示。因此,锚杆支护的关键在于获取较大的承压拱厚度和较高的强度,其厚度越大,越有利于围岩的稳定和支承能力的提高。,组合拱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锚杆支护的作用机理,但在分析过程中没有深入考虑围岩一支护的相互作用,只是将各支护结构的最大支护力简单相加,从而得到复合支护结构总的最大支护力,缺乏对被加固岩体本身力学行为的进一步分析探讨,计算也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一般不能作为准确的定量设计,但可作为锚杆加固设计和施工的重要参考。,图4 锚杆的组合拱原理,四、最大水
23、平应力理论 最大水平应力理论由澳大利亚学者盖尔(WJGale)提出。该理论认为:矿井岩层的水平应力通常大于垂直应力,水平应力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最大水平应力一般为最小水平应力的1.52.5倍。巷道顶底板的稳定性主要受水平应力的影响,且有三个特点:(1)与最大水平应力平行的巷道受水平应力影响最小,顶底板稳定性最好;(2)与最大水平应力呈锐角相交的巷道,其顶底板变形破坏偏向巷道某一帮;(3)与最大水平应力垂直的巷道,顶底板稳定性最差,如图5所示。,图5 应力场效应(a)巷道平行于主应力(最佳方向);(b)巷道与主应力呈45夹角;(c)巷道与主应力呈90夹角(最劣方向),在最大水平应力作用下,顶底板岩
24、层易于发生剪切破坏,出现错动与松动而膨胀造成围岩变形,锚杆的作用即是约束其沿轴向岩层膨胀和垂直于轴向的岩层剪切错动(图6),因此要求锚杆必须具备强度大、刚度大、抗剪阻力大,才能起约束围岩变形的作用。最大水平应力理论,论述了巷道围岩水平应力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以及锚杆支护所起的作用。在设计方法上,借助于计算机数值模拟不同支护情况下锚杆对围岩的控制效果,进行优化设计,在使用中强调监测的重要性,并根据监测结果修改完善初始设计。,(a)约束岩层膨胀;(b)约束岩层错动图6 锚杆加固作用示意图,五、巷道锚杆支护围岩强度强化理论综述 随着锚杆支护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始涉及到锚杆支护机理的实质问题,国内外学者对
25、经锚杆锚固后围岩岩体力学性能的改善进行了研究,深度不同地探讨了锚杆加固后提高岩石强度R、弹性模量E、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等问题,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1)系统布置锚杆可以提高岩体的E、C、;(2)合理的锚杆支护可以有效地改变围岩的应力状态和应力应变特性,且不同弹性模量的带锚岩体所表现的锚固效果是不同的;(3)锚杆的锚固效果与锚杆密度、长度、型式、锚杆材料的抗剪刚度和强度有关,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最佳的锚杆布置方案:(4)锚固体的变形破坏符合莫尔库仑准则;(5)锚杆支护在力学上等价于对孔硐周围岩体施加一定量的径向约束力。,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定性或定量地弄清了一些重要问题,例如锚固体的极限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煤巷锚杆 支护 技术 教学 课件 PPT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69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