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造理论.ppt.ppt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改造理论.ppt.ppt(9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什么是?为什么?怎样进行?如何评价?,教学目的,通过阐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及其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及其重大意义,使学生:1、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式及历史经验;2、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教学重点与难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第一节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
2、转变,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目录,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带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一.新民主主义社会 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中国共产党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基础上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这是中国革命的一个基本问题。毛泽东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正式命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认为新民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是新的民主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再在这个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把中国进一
3、步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两三年内,虽然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已经被推翻,但是大量的民主革命的任务还未完成,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残余的矛盾。1952年以后,这种状况才发生变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才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人 民 大 众,地主阶级,国民党残余势力,帝国主义,19491952年的主要社会矛盾,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中国人民,帝国主义,国内,对外,19531956年的主要社会矛盾,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新民主
4、主义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其性质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因为:第一,经济上,是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结构,除国营经济外,还有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非社会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是主体经济成分。第二,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新中国建国之处的人民民主专政属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性质。第三,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中华民族
5、的新文化。,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经济成分,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阶级构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3.新民主主义向 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特别是没收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等于消灭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和中国资产阶级的主体部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先进的无产阶级政
6、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勃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因素。归纳起来说就是国内国际条件已具备。,4.新民主主义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和资本主义因素,资本主义因素:在经济领域中,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政治领域中,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国家政权;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存在资产阶级思想和其他非无产阶级思想。社会主义因素: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有国营经济与合作社经济为主导,政治上有工人阶级的领导;文化上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社会主义因素保证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二、党在
7、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民主革命胜利后,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从国际环境看,中国也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初步的设想:第一,关于过渡的时间,估计大约15年至20年时间。第二,关于转变的条件,认为只有先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企业国有化和个体
8、农业的集体化。第三,关于过渡的步骤和方式,毛泽东的提法是“全线进攻”,一举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方式是和平地和有代价地消灭资本主义。,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工业化,三大改造,农 业,手 工 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节从
9、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示意图:,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是改造的主体和物质基础。“三改造”是两翼,是工业化的条件。,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可能性,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可能性,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可能性,新中国成
10、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上海军管会没收国民党政府中央 银行的命令,南京军管会清查没 收官僚资本的布告,19491952年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做的工作,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在搞社会主义方面,毛泽东主席的最大功劳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我们最成功的是社会主义改造。,邓小平,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把建设与改造并举,要求把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
11、三大改造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社会改革中保持生产力的同步发展。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一方面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是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唯一正确道路;另一方面表明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为了实现工业化,反对离开生产力谈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社会主义工业化(主体),社会主义改造(两翼),解决生产力,解决生产关系,过渡时期总路线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了反映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思路,即把建设与改造并举,要求把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社会改革
12、中保持生产力的同步发展。其实质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改变所有制的问题。,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 国家帮助,改造的具体步骤,第一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是组织互助组阶段。第二阶段:1953年到1955年上半年,大办农业生产合作初级社阶段。第三阶段:1955年夏到1956年底,合作化运动的高潮阶段,初级社纷纷发展为高级社。,毛泽东主席“关于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传达到农村,农民积极报名入社,农民报名参加农业合作社,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对农业、
13、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广东省中山县农民在学习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农民们成群结队报名入社的场面,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14、坚持党的领导,正确掌握农村的阶级政策,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剥削。,王凤英的父亲是地主,她家也加入了合作社。,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教训,我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基本上是成功的,五亿多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1)农业合作化的胜利,把汪洋大海般的小农个体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实现了土地工有,避免了两极分化。同时也解决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同小农经济的矛盾,在新的基础上巩固了工农联盟和社会主义制度。,(2)农业集体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这就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
15、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3)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基本上保证了城乡人民对农产品的需求,也使农民生活有所改善,还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也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改造的方针和政策,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方法步骤上,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合作化的途径,引导手工业逐步过渡。,稳步,稳步,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改造的途径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
16、业的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用和平赎买的方式实现的。国家资本主义,是指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改造的原则,(1)严格区分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对官僚资本无偿剥夺,对民族资本进行赎买。(2)采取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3)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把原来的剥削者逐步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中获取一部分利润。,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赎买购买,国家所得税 34.5%企
17、业公积金 30%职工福利费 15%资方红利 20.5%,核定私股24亿元定息:年息5%付息10年1956.1-1966年,四马分肥,定息制度,国家税收:34.5%职工福利:15%企业公积金:30%资本家红利:20.5%,四马分肥,对企业利润实行“四马分肥”,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定息制度,在分红问题上,国家对私股实行支付固定股息制度,资本家按照合营时的私股份额每年领取固定息率5%的“定息”。,私股共24亿元,从1956年起,国家每年支付5%的定息,支付期限10年。到1966年国家共支付32.5亿元。,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资本主
18、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国家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初级形式高级形式,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统销、委托经销代销等。,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后到1953年底,主要是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第二阶段:从1954年到1955年夏,主要是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就是在原有的私营企业中加入国家的公股,企业的生产资料由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主义改造 理论 ppt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70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