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质量事故案例分析.ppt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案例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工程质量事故案例分析.ppt(1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建筑工程质量事故案例,钢筋配置不当事故案例,某百货大楼一层橱窗上设置有挑出1200mm通长现浇钢筋混凝土雨篷,如图2.36(a)。待到达混凝土设计强度拆模时,突然发生从雨篷根部折断的质量事故,呈门帘状如图2.36(b)。,事故分析,受力筋放错了位置(离模板只有20mm,如图2.36c)所致。原来受力筋按设计布置,钢筋工绑扎好后就离开了。打混凝土前,一些“好心人”看到雨篷钢筋浮搁在过梁箍筋上,受力筋又放在雨篷顶部(传统的概念总以为受力筋就放在构件底面),就把受力筋临时改放到过梁的箍筋里面,并贴着模板。打混凝土时,现场人员没有对受力筋位置进行检查,于是发生上述事故。,梁根断裂事故,该工程某县公路段
2、的机修车间(底层)和宿舍,为2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556m2,屋顶局部平面与剖面见图3-62 屋顶层的挑梁尺寸与配筋情况见图3-63,混凝土C18,在拆模时发现7根挑梁根部断裂。,事故原因分析,1.混凝土实际强度无试验资料,发现混凝土密实度很差,有很多空隙,当时的水灰比不是由试配决定的。2.挑梁的主要受力钢筋严重往下移位 3.悬挑部分比设计要长 4.屋面超厚,自重加大。5.拆模时间过早,梁开裂事故,某工程为混合结构,屋盖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梁跨度9m,为矩形截面,高800mm,宽400mm,混凝土为C18。配筋情况为:梁跨中受力钢筋4 25,支座受力钢筋2 18,浇筑后14d拆模,发现梁上
3、由0.1-0.35mm宽的裂缝,事故原因分析,规定中大于8m的梁,拆模时的强度要达到100%才可以,而现实才达到80%,于是因强度不足导致开裂。,楼板开裂事故,某学校为3层混合结构,纵墙承重,外墙厚37cm,内墙厚24cm,灰土基础,楼盖为现浇钢筋混凝土肋形楼盖,在装饰工程时发现大梁两侧的混凝土楼板上部普遍开裂,裂缝方向与大梁平行,凿开后发现负钢筋被踩下。,事故案例 原因 分析,1.施工方面 1)浇筑混凝土时,把板中的负弯矩钢筋踩下,造成板与梁连接处附近出现通长裂缝 2)混凝土每立方用量少于250kg 3)在第二层楼盖浇筑后没达到规定强度,就在其上堆放施工工具,导致荷载超载。4)混凝土在冬季施
4、工而没采取任何施工措施。2.设计方面 1)对楼板的荷载计算错误 2)梁箍筋间距太大,拆模过早引起的倒塌,事故概况某轻工厂为二层现浇框架结构,预制钢筋混凝土楼板.施工单位在浇筑完首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及吊装完一层楼板后,继续施工第二层.在开始吊装第二层预制板时,为加快施工进度,将第一层的大梁下的 立柱拆除,以便在底层同时进行装修,结果在吊装二层预制板将近完成时,发生倒塌,当场压死多人,造成重大事故.原因分析事故发生后,经调查分析,倒塌的主要原因是底层大梁立柱及模板拆除过早.在吊装二层预制板时,梁的 养护只有3天,强度还很低,不能形成整体框架传力,因而二层框架及预制板的重量及施工荷载由二层大梁的立柱直
5、接传给首层大梁,而这时首层大梁的强度尚未完全达到设计的强度C20,经测定只有C12.首层大梁承受不了二层结构自重及结构辎重而引起倒塌.,屋面倒塌事故,广西某车间为单层砖混结构建筑,车间平面示意见图3-59,车间檐高为5.87m,屋面大梁梁底板高为5m.屋面采用预制空心板,搁置在屋面大梁上,屋面大梁之间设有四道连系梁。大梁荷载传递到砖柱(490mm*870mm)砖壁柱(490mm*620mm)在拆除大梁模板和支撑后,发现屋面工程全部坍塌。,事故案例原因分析,检查未发现设计问题。而施工方面从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到施工技术管理都存在严重问题,因而造成工程质量低劣,事故案例 处理措施,整幢建筑加长13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筑工程 质量事故 案例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72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