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 【ppt】 .ppt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 【ppt】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 【ppt】 .ppt(15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1,第一节 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它对制定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大作用。在选择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时,应结合当地实际,充分考虑区域内外的发展环境,做出合理的选择。,2,主要内容:,1、平衡发展理论2、梯度推进理论3、增长极理论4、点轴开发理论5、网络开发理论6、圈层结构理论7、城乡一体化理论,3,1、平衡发展理论 主张地区间、产业间平衡发展,适用于较高发展阶段和较小地区。,主要观点:平衡发展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提出。主张各地区、各产业应基本保持同步发展,通过平衡部署生产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该理论注重加大对落后地区、不发达产业的投资,以使各
2、地区、产业平衡发展。理论评价及实践意义:平衡发展理论注重于促进社会公平、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和维护社会稳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有利于区域和产业协调发展。,4,局限性:第一,不发达地区通常不具备平衡发展的条件。一般区域特别是欠发达区域,不可能拥有推动所有地区、所有产业同时发展的雄厚资金,且少量资金投放不能获得较好效益。第二,注重地区间公平和产业平衡,忽视了效率。由于各地区间区位、资源、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劳动力等经济发展条件差异性大,投资效率和经济效果各有不同,条件好的地区投资效率高,反之,条件差的地方投资效率低。第三,实践效果不佳。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曾一度采取平衡发展战略,注重沿海与内
3、地平衡发展,平衡布置生产力,这样做虽然缩小了区域间的差距,但是由于投资分散,重点不突出,导致全国经济发展都比较迟缓,效果不理想。,5,2、梯度推进理论 主张产业和要素从高梯度到低梯度有序发展,适用于工业化初期的宏观经济布局。,主要观点:梯度推进理论重视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的差距,认为较为发达地区属于高梯度地区、不发达地区属于低梯度地区。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应在高梯度地区优先发展,而传统产业应在低梯度地区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逐步有次序地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6,理论评价及实践意义:梯度推进理论把经济效率放在区域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的首位,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该理论在制定地区发展战略
4、时具有重要意义,应用范围较广。第一,梯度推进理论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效率。梯度推进理论从客观实际出发,以不平衡发展规律为基础,承认区域间不平衡的现实,认为条件好的地方应较快地发展起来,并通过产业和要素从高梯度到低梯度的转移,带动条件差的地方发展。,7,第二,梯度推进理论有较强的适应性。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条件往往呈现出梯度性,按梯度推进依次发展能取得较好效果。第三,在实践中梯度推进理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国实行沿海地区率先开放战略,鼓励部分地区率先富起来。“九五”后期开始,国家重视中西
5、部地区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8,梯度推进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难以科学划分梯度,实践中容易扩大地区间的发展差距。该理论忽视了高梯度地区有落后地区,落后地区也有相对发达地区的事实,人为限定按梯度推进,这样做就有可能把不同梯度地区发展的位置凝固化了,把差距进一步扩大了,使发达的地方更发达,落后的地方更落后。,9,3、增长极理论 主张政府干预,集中投资,重点建设,适用范围较广,主要观点:增长极理论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佛朗索瓦佩鲁提出。该理论主张,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影
6、响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主要表现为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极点聚集;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向外围转移。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进一步扩散效应占主导地位。,10,理论评价及实践意义:第一,增长极理论有着广泛的适应性。该理论是以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作为研究对象,指导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对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第二,有利于发挥政府的作用,弥补市场的不足。增长极理论主张运用政府干预的手段,集中投资、重点建设、集聚发展、注重扩散。由于不发达地区市场机制不完善,资本稀缺,信息不充分,需要政府根据实际
7、情况,集中财力,选择若干条件较好的区域和产业重点发展,进而牵动整个经济发展。,11,第三,增长极理论在实践中的成功事例很多。“九五”开始,国家强调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各省市区在制定地方发展战略时都十分注重运用增长极理论,集中有限财力,择取有限目标集中突破,形成局部优势。各类开发区是比较成功的案例,在开发区内集中投资,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创造有利于开发区发育成长的软环境,使开发区成为新兴工业中心、技术创新中心,进而成为各地的重要经济增长极。,12,增长极发展模式也有其局限性:在培育增长极的过程中可能加大增长极与周边地区的贫富差距。原因:增长极的培育和成长有一个过程,在起始阶段
8、,极化效应很强,周边地区生产要素流向增长极,影响了周边地区的发展。,13,4、点轴开发理论-点与轴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适合于欠发达地区,对地区经济发展推动作用较大,点轴开发理论最早由波兰经济学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主要观点:该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也是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出发,研究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问题。该理论十分重视“点”即增长极和“轴”即交通干线的作用,认为随着重要交通干线如铁路、公路、河流航线的建立,连接地区的人流和物流迅速增加,生产和运输成本降低,形成了有利的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产业和人口向交通干线聚集,使交通干线连接地区成为经济增长点,沿线成为经济增长轴。增长点和增长轴是区域经济增
9、长的发动机,是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领头羊。,14,理论评价及实践意义:该理论对地区发展的区位条件十分注重,强调交通条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与增长极理论不同的是,点轴开发是一种地带开发。九十年代初我国实行的沿边开发战略主张在沿海地带、沿边地带、沿长江地带和沿陇海-兰新线地带等四条经济大动脉进行开发。其中沿长江开发战略主张以上海为龙头,以沿江城市为重点,促进整个流域加快发展。,15,5、网络开发理论 主张加强增长点与面之间的联系,实现整体推进,适合于城乡一体化发展,主要观点:网络开发理论是点轴开发理论的延伸。该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个地区形成了增长极(即各类中心城镇)和增长轴(即交通沿线
10、),增长极和增长轴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在较大的区域内已经形成了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强调加强增长极与整个区域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密度,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城乡一体化;同时,通过网络的外延,加强与区外其他区域经济网络的联系,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将更多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全面发展。,16,理论评价及实践意义:网络开发理论有利于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增长极开发、点轴开发都是以强调重点发展为特征,在一定时期内会扩大地区发展差距,而网络开发是以均衡分散为特征,将增长极、增长轴的扩散向外推移。点轴的不断渐进扩散和经纬交织,逐渐在空间上形成一个经济网络体系。网络开发一般适用于较发达地区或
11、经济重心地区,在不发达地区不宜应用。时机应选在区域之间发展差距已经不大,区域经济实力已允许较全面地开发新区的时候。,17,网络开发理论在发达地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已达到了较高水平,网络开发已成为当地发展模式的主要选择。这一地区也是我国城镇化水平最高,城乡差别最小的地区。适用地区:中心城市的生产成本日益加大,在利润最大化规律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向相对便宜的落后地区扩散和发展更加有利可图。政府作用:政府加大对不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引导资金流向未开发地区,推进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18,6、圈层结构理论 主张以城市为中心,逐步向外发展,适合于工业化程
12、度较高的地区。,圈层结构理论最早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提出。其主要观点: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城市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与空间距离成反比,区域经济的发展应以城市为中心,以圈层状的空间分布为特点逐步向外发展。,19,该理论把城市圈层分为三个部分,即内圈层、中间圈层、外圈层。各圈层有各自的特征:内圈层即中心城区,人口和建筑密度都较高,地价较贵,以第三产业为主;中间圈层即中心城区向乡村的过渡地带,居民点密度低,建筑密度小,以二产为主,并积极发展城郊农业;外圈层即城市影响区,一产在经济中占绝对优势,是城市的水资源保护区、动力供应基地、假日休闲旅游之地。,20,理论评价及实践意义:圈层理论总结
13、了城市扩张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发展城市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圈层结构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空间规划实践。圈层结构理论作为国土综合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为大城市经济圈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21,根据该理论,我国的很多大城市十分注重研究城市发展和边缘区的关系,提出了城市经济圈的构想。卫星城镇的规划建设也是该理论的应用之一。卫星城镇依托大城市进行圈层布局,既强化了大城市的经济中心地位,又充分利用大城市的辐射作用。,22,7、城乡一体化理论 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城乡一体化是以大中城市为中心,以小城镇为纽带,以乡村为基础,城乡互相依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
14、繁荣。它体现了新型的城乡持续发展观。城乡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也存在着互为条件、互相依存的关系。,23,在职能上,城市是乡村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与服务中心,乡村则是城市的农副产品和蔬菜供应地;在产业上,乡村往往是在城市主导产业影响下发展配套乡镇企业;在资源上,乡村拥有城市所短缺的山水田林风景资源以及水、土地、矿产与劳动力资源,城市则拥有科技、信息、人才、资金等资源优势;在市场上,乡村是市区的工业品市场,而市区是乡村农副产品的巨大消费市场。,城乡的互补性:,24,第二节 城市开发与经营理论,城市开发是以城市土地利用为核心的一种经济性活动,主要以城市物业(土地和房屋)、城市基础设施(市政公用
15、设施与公共建筑设施)为对象,通过资金和劳动的投入,形成与城市功能相适应的城市物质空间,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的发展是通过城市开发来实现的。,25,一、城市开发类型,1、新开发与再开发:新开发是指将土地从非城市用途(如农业用途)转化为城市用途的开发过程;再开发是城市空间的物质性置换过程,往往伴随功能变更的过程,如“腾笼换业”。2、公共开发和商业性开发:公共开发主要是政府的公益性开发,开发领域为公共空间(包括公共绿地、道路和其它公共设施的用地);商业性开发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开发,房地产开发商、投资者和业主本身都可能成为开发者。,26,二、城市开发模式,1、土地熟化
16、模式:政府利用垄断规划带来的信息优势,在规划发展区域首先按非城市建设用地的价格征用土地,然后通过基础设施(主要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引导、开发,实现土地的增值。,27,2、功能牵引模式 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政府利用垄断城市规划带来的信息优势,对规划发展区的用地以较低的价格征用;接着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土地升值;然后出售基础设施完善的“熟地”,利用“生地”与“熟地”之地价差,平衡建设成本,从而同时获得空间要素功能调整和所需资金保障。它是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基于对郊区蔓延的深刻反思提出来的。,2
17、8,29,3、规划诱导模式 SOD(Service-Oriented Development):即服务为导向的开发模式。政府利用行政垄断权的优势,通过城市规划对城市功能进行空间调整和迁移,使老市区和新开发区通过地价差,都获得更新与发展的资金保障。,30,济南的“城市综合开发模式”,济南在城市化建设中通过引进城市运营商,将土地获取、村民安置、区域经济与环境改善统一解决,对村民的生活保障及就业发展等多方面进行统筹安排,不仅解决了城市开发中农民种地无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问题,同时也转嫁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与社会风险,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新模式。,31,1997年,济南在城市开发中积极探索,委托三
18、联集团对开发区域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招商引资,运用这种开发模式对阳光舜城与凤凰城两个项目进行规模成片综合开发。三联“城市综合开发模式”的典型特点是,土地的获取并非从政府征用,而是采取把村庄整建制协议加入企业的方式,三联接受的不仅是用于开发的土地,还包括村民先变成了企业员工,再通过提供高额补偿、住房、生活保障方式,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32,因此,其具体实施中必须具备三大前提:一是村庄作为一个经济组织整体加入企业,这种加入需要由政府授权、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为前提,农民则是村级经济组织的一员,三联不仅接受农民与土地,还包括接受债务等其他生产资料。二是通过接受村级组织取得的仅仅是对该
19、区域的开发权,而非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企业对区域任何土地的使用都必须取得政府部门的审批。,33,三是必须以保障失地农民的长期生产生活资料为前提。以运作较为成功的阳光舜城社区综合开发为例,三联集团在长久保障农民利益方面采取的措施为:1.身份。阳光舜城区内3000名村民转为城市居民。由于目前城市社保体系并不健全,三联集团每月给村民发放生活保障金,每人每月300元。2.补偿。阳光舜城区内村民享有每人10万元的一次性补偿。3.住房。村民每人获得无偿提供的40平方米高标准住宅,且高度不超过5层或6层。村民住房面积超过标准面积30%以内的,可按成本价购买,产权归村民个人。,34,4.就业。区内符合招工条
20、件的村民,经申请可由三联分期分批安排就业,人均月薪不低于600元(含劳动保障金,下同),享受三联职工待遇,并按三联员工管理;有劳动能力不愿就业的,按济南市规定下岗职工标准,发给生活保障金。5.保障。区内村民,男45岁以上、女40岁以上者享受退休待遇,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费、医疗费450元,并按国家颁布的物价上涨指数每三年调整一次。区内男45岁、女40岁以上人员,三联每年支付80万元的医疗保险费,并将在项目资金回收后,一次性投保亿元,建立保险机构负责的长期保障。,35,6.福利。区内周岁以上村民子弟,每人每年可享受500元的教育补贴,至大学毕业。区内修建老年活动中心、青年之家及健身设施,为各村儿童提
21、供上学接送专车,独生子女每月可领取100元奖金。在社区管理、教育、治安等方面,阳光舜城设有阳光舜城管理委员会,下设2个居民管理委员会,人事任免、办公费用主要由企业决定,行政事务仍由政府管理。,36,三、城市经营理论,科学的经营,可以充分发挥城市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潜力,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城市在国内与国外的知名度。,37,大连中山广场,38,俄罗斯风情街,39,城市经营的理念与目标,城市经营的基本概念是城市政府运用市场机制对城市的各类资源、资产进行资本化运作与管理、调控城市发展目标与有限资源之间矛盾的一种经济活动。认识:城市经营既有政府行为,又有市场机制,“两只手”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城市经营是
22、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市发展、建设方式的深刻变革。城市经营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条件下,应用而生的全新理念。,40,城市经营的目标,城市经营的目标在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综合优化与可持续发展。但在少数城市领导的认识上还存在误区。把城市经营的目标和作用单一化,只追求经济实惠,而忽视城市的社会与环境效益。例如,某风景旅游城市,不接受专家的建议,盲目追求商业利润,在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风景区建造了许多破坏景观、污染环境的宾馆、商店,造成景区的脏、乱、差。结果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濒危景区”,“黄牌”警告。为了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的综合效益,该市政府才痛
23、下决心拆除大量本不该建造的房屋和设施,造成巨大的损失。,41,42,百龙天梯投资1.8亿人民币,垂直高差335米,运行高度326米,该电梯创下了“世界最高的全暴露户外电梯、世界最高的双层观光电梯、世界载重量最大、速度最快的客运电梯”三项吉尼斯世界纪录。,43,城市经营的条件与主体,城市经营需要具备三方面的条件:首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了相应的市场,市政府才有可能运用市场机制进行经营活动;其二是城市政府职能的转变,彻底改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大政府、小社会”,“政企不分”,市政府统管一切、包揽一切,城市建设是无偿的供给与服务,只搞建设、不管经营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其三是健全城
24、市的法律与法规体系,因为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法制经济,市场的运作靠法律和法规来约束与规范,促使城市政府对城市的经营管理纳入法治的轨道。,44,城市经营的主体。城市政府是城市经营的主体,但并不是由市政府的各部门直接指挥物质生产与交换,而是通过市场进行资本运营。城市政府经营城市,在方式上要从行政指令性分配转向以法律为基础的经营与管理;在对象上从微观管理转向对城市资源的整体发掘、利用和经营管理。参与城市经营者是多元化的,要有各种投资主体、各类企业和中介组织的参加,以及广大市民的参与。,45,城市经营的范围与作用,1、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载体是城市经营的重要领域。城市空间是指城市规划范围内的区位、地上、地
25、下所形成的多维空间,每座城市都是在一定范围的空间中生存发展。城市空间中所拥有的自然生成资源区位、土地、山丘、河湖、森林等,都是城市经营的资本。城市功能载体是指在城市中具有某种使用价值的人力作用资产道路、桥梁、房屋、车船等,也可成为城市经营的资本。,46,2、城市无形资产的经营。城市资产是指城市在规划范围内各种资产的总和,按其形态分为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有形资产系指城市中一切有形的实物,包括自然生成资源和人力作用资产。无形资产系指依附于有形资产之上的无实物形态的资产,如开发权、使用权、经营权、冠名权、广告权、特色文化等。,47,许多城市重视挖掘无形资产的潜力,充分发挥其商业价值的作用,使城市既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ppt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 【ppt】 第三 城市规划 理论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73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