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热交换过程及换热器.ppt
《第六章 热交换过程及换热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热交换过程及换热器.ppt(24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6章,热交换过程及换热器,蒸发器和冷凝器的结构传热特性蒸发器供液量自动调节传热强化与削弱,换热器是制冷剂与外部热源介质之间发生热交换的设备,其特性对制冷机的性能有重要影响。,热交换过程,沸腾凝结强制对流自然对流,本章内容,6.1 制冷机中热交换设备的传热过程及传热计算方法,传热过程:热量由壁面一侧的流体穿过壁面传给另一侧流体的过程。制冷机热交换设备中的传热:通过平壁、圆管以及肋壁的传热,-通过平壁的热流量,W;A-传热面积,m2;k-传热系数,W(m2K)。上式可改写成热流密度q的形式:q=/A=kt Wm2,6.1.1 通过平壁的传热,对于无内热源、热导率为常数、厚度为两侧流体温度为tf1
2、与tf2、表面传热系数为h1与h2的单层无限大平壁的稳态传热过程,通过平壁的热流量可由下式计算:,6.1 制冷机中热交换设备的传热过程及传热计算方法,传热过程可分成三个分过程:,6.1.1 通过平壁的传热,传热热阻:,传热系数:,对于n层平壁,当各层材料的热导率分别为1,2,n,且为常数,厚度分别为1,2,n,层与层之间接触良好,无接触热阻时,热阻计算公式为:,高温流体与壁面的对流换热,平壁导热,壁面向低温流体的对流换热,6.1 制冷机中热交换设备的传热过程及传热计算方法,6.1.2 通过圆管的传热,图6-1 圆管壁的传热过程,由于圆管的内、外表面积不相等,所以传热系数也有内、外之分。一般以圆
3、管外表面面积Ao为基准,相应的热流量为:,单位管长传热密度l为,kl=kodo为单位管长的传热系数,6.1 制冷机中热交换设备的传热过程及传热计算方法,6.1.2 通过圆管的传热,以圆管外壁面面积为基准计算,传热系数ko为,工程计算中,当圆管的内、外径之比dodi2时,上式简化为:,为圆管壁厚,m;为圆管热导率,W(mK);dm为圆管内、外直径的算术平均值,m;Am为圆管内、外表面面积的算术平均值,m2。计算表明,简化后的计算偏差小于4。,6.1 制冷机中热交换设备的传热过程及传热计算方法,6.1.2 通过圆管的传热,换热器投入使用后,传热表面会产生污垢,增大传热热阻,污垢对传热的影响通过污垢
4、热阻考虑。,计及污垢热阻的圆管传热系数公式为:,内表面污垢热阻(或污垢系数),外表面污垢热阻(或污垢系数),6.1 制冷机中热交换设备的传热过程及传热计算方法,6.1.2 通过圆管的传热,制冷剂侧污垢:主要为润滑油的油膜及其他悬浮物的沉积;水侧污垢:主要为盐类在换热表面上的结晶以及悬浮颗粒在换热表面上的沉积;空气侧污垢:主要来自于空气中的悬浮颗粒在换热表面的沉积。由于污垢生成过程的复杂性,目前尚无法用理论计算方法确定。,6.1 制冷机中热交换设备的传热过程及传热计算方法,6.1.3 通过肋壁的传热,在制冷及低温工程中,常遇到两侧表面传热系数相差较大的传热过程。例如:一侧是单相液体强迫对流换热或
5、相变换热(沸腾或凝结),其表面传热系数一般在500 W(m2K)以上;另一侧是气体强迫对流换热或自然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一般在50 W(m2K)以下。此时,强化传热主要是增强表面传热系数较小一侧壁面的对流换热。由于增大流速所起的作用有限,且会增加风机的耗能,一般采用加肋方式扩展换热面积以增大肋侧热流量,从而使两侧对流换热相匹配,是强化传热的有效措施。,图6-2 通过肋壁的传热过程,稳态传热情况下,肋侧的热流量为:,A1-未加肋侧的面积,A2-加肋侧的肋基面积,A2-肋片面积,A2-肋侧总面积,A2=A2+A2;tw2-肋基温度,t”w2-肋片平均温度,-肋壁材料的热导率,为常数,ho-肋侧表
6、面传热系数,为常数,f-肋片效率,6.1 制冷机中热交换设备的传热过程及传热计算方法,6.1.3 通过肋壁的传热,通过肋壁的传热热流量计算公式为:,肋片总效率:,以肋侧总面积为基准,传热计算公式为:,肋化系数=A2/A1,加肋后,肋侧的对流换热热阻是1/(ho),而未加肋时为1/ho,加肋后热阻减小的程度与()有关。由肋化系数定义易知1,其大小取决于肋高与肋间距。增加肋高可以加大,但增加肋高会使肋片效率f降低。减小肋间距也可以加大,但肋间距过小会增大流体的流动阻力。一般肋间距应大于两倍边界层最大厚度,当涉及结露和结霜工况时,肋间距还应适当增大。工程上,当hi/ho=35时,一般选择较小的低肋;
7、当hi/ho10时,选择较大的高肋。,6.1 制冷机中热交换设备的传热过程及传热计算方法,6.1.3 通过肋壁的传热,引入污垢系数后,以肋侧总表面面积为基准的传热系数为:,对于带肋的圆管,当dodi2时,以肋侧总表面面积为基准的传热系数为:,Am为管道内外表面积的算术平均值,6.1 制冷机中热交换设备的传热过程及传热计算方法,6.1.4 平均传热温差与析湿系数,进行传热计算之前,热交换器的型式和热负荷已在选型和循环计算中确定,但是热交换器中的传热温差、传热面积、冷却介质流速或被冷却介质流速需在传热计算过程中确定。传热温差和介质流速与热交换器的型式有关,一般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其最佳值,或按经验
8、数值选用。,1对数平均温差,在热交换器中,冷、热流体沿传热面进行热交换,其温度沿流动的方向不断变化,所以冷、热流体间的温差也在不断地变化。为此,在进行传热计算时需取温差的平均值,以符号tm表示。传热计算公式为:,(6-20),6.1 制冷机中热交换设备的传热过程及传热计算方法,6.1.4 平均传热温差与析湿系数,平均温差tm与介质的流动形式有关冷、热流体的流动形式主要有4种:顺流:两者平行且同向流动;逆流:两者平行而反向流动;交叉流:彼此垂直的流动;混合流:对应于蛇形管换热器中的流动情形。,6.1 制冷机中热交换设备的传热过程及传热计算方法,6.1.4 平均传热温差与析湿系数,当冷、热流体的热
9、容量(质量流量与比热容的乘积)在整个换热面上均为常量、传热系数k在整个换热面上不变、换热器无散热损失、沿换热面轴向的导热量可以忽略不计,以及换热器中任何一种流体都不能既有相变又有单相对流换热时,换热器内的平均传热温差取两端温差的对数平均值温差,计算式为:,tmax-换热器两端冷、热流体间温 差的最大值;tmin-换热器两端冷、热流体间 温差的最小值;,当tmaxtmin2时,可以采用算术平均温差,即:,进、出口温度相同时,算术平均温差的数值略大于对数平均温差,偏差小于4%。,6.1 制冷机中热交换设备的传热过程及传热计算方法,6.1.4 平均传热温差与析湿系数,当冷、热流体进、出口温度相同时,
10、逆流的平均温差最大,顺流的平均温差最小。从图6-4可以看出,顺流时冷流体的出口温度t2总是低于热流体的出口温度t1,而逆流时t2却可以大于t1,因此从强化传热的角度出发,换热器应当尽量布置成逆流。但逆流的缺点是热流体和冷流体的最高温度t1、t2和最低温度t1、t2分别集中在换热器的两端,使换热器的温度分布乃至热应力分布不均匀。,6.1 制冷机中热交换设备的传热过程及传热计算方法,6.1.4 平均传热温差与析湿系数,在蒸发器或冷凝器中,冷流体或热流体发生相变,如果忽略相变流体压力的变化,则相变流体在整个换热面上保持其饱和温度。在此情况下,由于一侧流体温度恒定不变,所以无论顺流还是逆流,换热器的平
11、均传热温差都相同。,6.1 制冷机中热交换设备的传热过程及传热计算方法,6.1.4 平均传热温差与析湿系数,2析湿系数,在涉及湿空气对流传热传质过程的换热器中,如冷却空气的蒸发器表面有结露、结霜的情形,空气侧的对流换热为既有显热交换又有潜热交换的全热交换。全热交换的驱动力为焓差。此时,一般引入析湿系数对表面传热系数进行折算,定义为:,cp-湿空气的比定压热容;h-湿空气与所流经表面(结露时为气-液相界面,结霜时为空气与霜层间的 气-固相界面)间的比焓差,或为湿空气进出口焓差t-湿空气与所流经表面(结露时为气-液相界面,结霜时为空气与霜层间的 气-固相界面)间的温差,或为湿空气进出口温差,析湿系
12、数的物理意义为全热交换量与显热交换热量之比。,引入析湿系数后,全热交换的表面传热系数为:,ho,s为相同条件下的显热表面传热系数,6.1 制冷机中热交换设备的传热过程及传热计算方法,6.1.5 换热器传热计算的平均温差法,换热器的传热计算分两种类型:设计计算与校核计算设计计算:根据制冷循环热力计算确定的换热器负荷和工作条件设计换热器,需要确定换热器的型式、结构及传热面积。校核计算:对已有的换热器进行核算,看其能否满足一定的换热要求,一般需 要计算流体的出口温度、换热量以及流动阻力等。换热器传热计算的基本公式有传热方程式和冷、热流体的热平衡方程式:,换热器传热计算的常规方法,平均温差法(常用)效
13、能-传热单元数法,qm1、qm2-两侧流体的质量流量cp1、cp2-两侧流体的定压比热,3个方程中共有8个独立变量,只要知道其中5个变量,就可以算出其他3个。,6.1 制冷机中热交换设备的传热过程及传热计算方法,6.1.5 换热器传热计算的平均温差法,1设计计算,设计计算一般是根据制冷系统热力计算结果,给定流体的质量流量qm1、qm2和4个进、出口温度中的3个,确定换热器的型式、结构,计算传热系数k及换热面积A。设计计算步骤:(1)根据给定的换热条件、流体的性质、温度和压力范围等条件,选择换热器的类型及流动型式,初步布置换热面,计算换热面两侧对流换热的表面传热系数h1、h2及换热面的传热系数k
14、;(2)根据给定条件,由式(6-25)、(6-26)求出4个进、出口温度中未知的温度,并求出换热量;(3)根据冷、热流体进、出口的4个温度及流动型式确定平均温差tm;(4)由传热方程式=kA tm求出所需的换热面积A;(5)计算换热面两侧流体的流动阻力,若计算结果不满足设计和经济性要求,重新布置换热面并重复上述计算步骤。,6.1 制冷机中热交换设备的传热过程及传热计算方法,6.1.5 换热器传热计算的平均温差法,2校核计算,对已有或设计好的换热器进行校核计算时,一般已知换热器的换热面积A、两侧流体的质量流量qm1、qm2、进口温度t1和t2等5个参数。由于两侧流体的出口温度未知,传热平均温差无
15、法计算;同时由于流体的定性温度不能确定,也无法计算换热面两侧对流换热的表面传热系数及通过换热面的传热系数,因此不能直接利用式(6-20)、(6-25)、(6-26)求出其余的未知量。在这种情况下,通常采用试算法。,校核计算步骤:(1)先假设一个流体的出口温度t1或t”2,用热平衡方程式(6-25)、(6-26)求出换热量和另一个流体的出口温度;(2)根据流体的4个进、出口温度求得平均温差tm;(3)根据给定的换热器结构及工作条件计算换热面两侧的表面传热系数hi、ho,进而求得传热系数k。(4)由传热方程式(6-20)求出换热量;(5)比较和,如果两者相差较大(如大于2或5),说明步骤(1)中假
16、设的温度值不符合实际,再重新假设一个流体出口温度,重复上述计算步骤,直到和值的偏差小于2-5为止。,6.2 蒸发器,蒸发器的类型很多,按制冷剂在蒸发器内的充满程度及蒸发情况进行分类,主要有4种:,蒸发器的分类,制冷剂在蒸发器内吸热汽化从而实现制冷目的。为了使蒸发器效率高、体积小,蒸发器应具有高的传热系数。由于液体沸腾时表面传热系数远大于蒸气与管壁间的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故在设计蒸发器时要尽量使液体与管壁接触,并尽快将沸腾产生的蒸气排走。为保证压缩机正常运转,制冷剂离开蒸发器时不允许有液滴。实际系统中,有时在蒸发器出口处装设气一液分离器,使压缩机得到进一步的保护。,1干式蒸发器,特点:制冷剂在
17、管内一次完全汽化。来自膨胀阀出口处的制冷剂从管子的一端进入蒸发器,吸热汽化,并在到达管子的另一端时全部汽化。管外的被冷却介质通常是载冷剂或被冷空间的空气。应用范围:干式蒸发器常用于冷库,以直接对库房进行冷却,也用于间接式制冷系统。如空调制冷站、制冰系统等,先用制冷剂冷却载冷剂,再通过载冷剂传递冷量。,图6-6 干式蒸发器示意图,6.2.1 蒸发器的结构,1干式蒸发器,在正常运转条件下,干式蒸发器中的液体体积约为管内体积的15-20。增加制冷剂的质量流量,可增加液体润湿面积,但蒸发器进、出口处的压差将因流动阻力的增大而增大,从而降低了性能系数。在多管路组成的蒸发器中,为了充分利用每条管路的传热面
18、积,应将制冷剂均匀地分配到各条管路中去,每条通道有相同的流动阻力.制冷剂经分配器进入各条管路中。管道的布置应使蒸发后的制冷剂与温度最高的气流接触,以保证蒸气进入压缩机吸气管道时略有过热。,6.2.1 蒸发器的结构,分配器,(1)干式壳管式蒸发器,直管式干式蒸发器:制冷剂在管内流动沸腾,载冷剂在管外流动。机器运转时制冷剂从左端盖进入,经一次(或多次)往返后汽化,产生的蒸气从右端盖引出。由于制冷剂在汽化过程中蒸气量逐渐增多,比容不断增大,在多流程的蒸发器中每流程的管子数也依次增多,以适应比容的增大。载冷剂从蒸发器的右端进入,左端流出。为了提高载冷剂的流速,并使载冷剂更好地与管外壁接触,在蒸发器壳体
19、内装有折流板。折流板的数量取决于载冷剂流速的大小。直管式干式蒸发器采用光滑管或具有纵向肋片的内肋片管。由于载冷剂侧强迫对流的表面传热系数较管内高,一般强化传热采用内微肋管。,图6-8 直管式干式蒸发器,6.2.1 蒸发器的结构,(1)干式壳管式蒸发器,U型管干式蒸发器:蒸发器的壳体、折流板以及载冷剂在壳侧的流动方式与直管式干式蒸发器相同。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U型管式是由许多根不同弯曲半径的U型管组成。U型管的开口端胀接在管板上,制冷剂液体从U型管的下部进入,蒸气从上部引出。U型管式蒸发器的管组可预先装配,而且可以抽出来清除管外的污垢,还可消除由于材料的膨胀而引起的内应力。制冷剂在流动过程中始终沿
20、同一管道流动,分配比较均匀,因而传热效果较好。缺点是制造管组时要用不同的模具;不能使用纵向内肋片管,因为当管组的管子损坏时不易更换。,图6-9 U型管式干式蒸发器,6.2.1 蒸发器的结构,管板,隔板,折流板,(2)板式换热器,组装式板式换热器:由若干片压制成型的波纹状金属传热板片叠加而成,板四角开有角孔,相邻板片之间的边沿用特制的密封垫片隔开,使冷、热流体分别由一个角孔流入,间隔地在板间沿着由垫片和波纹所围成的流道流动,然后从另一角孔流出。组装式板式换热器具有拆装清洗方便的优点,但耐压能力有限。,6.2.1 蒸发器的结构,(2)板式换热器,组装式板式换热器:,6.2.1 蒸发器的结构,(2)
21、板式换热器,整体钎焊式板式换热器:此种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板片与组装式相同,板片端部整体钎焊,承压能力高,但清洗不便,使用时应注意保证流体的清洁。,6.2.1 蒸发器的结构,(2)板式换热器,传热板片的型式:传热板片是板式换热器的关键元件,不同型式的板片直接影响到传热系数、流动阻力和耐压能力。板片的材料通常为不锈钢,国内有的厂家采用铝合金板片。板片波纹形状有锯齿形、水平波纹形、人字形等。目前,换热板片多采用人字形。,-锯齿形板片,-水平波纹板片,-人字形板片,6.2.1 蒸发器的结构,(2)板式换热器,传热系数:板式换热器是目前紧凑式换热器中单位体积换热能力最高的换热器之一,当两侧工质为水时,传热
22、系数可高达到5 0007 000 w(m2K),由于氟利昂类制冷剂在板片间流动沸腾时表面传热系数较水强迫对流换热时小,用作此类制冷剂的蒸发器时,换热器的传热系数低于此值。优点:与其他形式换热器相比,具有传热系数高、阻力相对较小、结构紧凑、金属消耗量低、传热面积可通过调整片数灵活变更。应用:组装式已有用于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中作为冷凝器和蒸发器的报道,而整体钎焊式已被广泛用于小型水源热泵机组作为蒸发器。,6.2.1 蒸发器的结构,(3)冷却空气型干式蒸发器,也称为直接蒸发式空气冷却器,广泛用于冰箱、冷藏柜、空调器及冷藏库中。此类蒸发器多做成蛇形管式,制冷剂在管内流动沸腾,空气在管外流过而被冷却。
23、为强化空气侧的换热,管外侧常装有各类肋片。,自然对流式,强制对流式,管板式吹胀式单脊翅片管式冷却排管,冷却空气型干式蒸发器,6.2.1 蒸发器的结构,6.2.1 蒸发器的结构,(3)冷却空气型干式蒸发器,管板式蒸发器,管板式蒸发器有两种典型结构,图6-12a所示的蒸发器是将紫铜管贴焊在钢板或薄钢板制成的方盒上。这种蒸发器制造工艺简单、不易破损泄漏,常用于直冷式冰箱的冷冻室。在立式冷冻箱中,此类蒸发器常做成多层搁架式,具有结构紧凑、冷冻效率高等优点。,图6-12b的管子装在两块四边相互焊接的金属板之间。蒸发器的管子和金属板之间充填共晶盐,并抽真空,使金属板在大气压力作用下紧压在管外壁,保证管板间
24、的良好接触。充填的共晶盐用于蓄冷。此类蒸发器常用于冷藏车的顶板及侧板,也可用作冷冻食品的陈列货架。,6-12 管板式蒸发器,(3)冷却空气型干式蒸发器,6.2.1 蒸发器的结构,吹胀式蒸发器,吹胀式蒸发器目前在国内外家用冰箱、冷柜中使用得较普遍。预先以两层铝板或铝-锌-铝三层金属板按蒸发器所需的尺寸裁切好,平放在刻有管路通道的模具上,通过加压、加热,并以高压氮气吹胀成形。,图6-13 铝复合板吹胀式蒸发器,(3)冷却空气型干式蒸发器,6.2.1 蒸发器的结构,吹胀式蒸发器,(3)冷却空气型干式蒸发器,6.2.1 蒸发器的结构,吹胀式蒸发器,(3)冷却空气型干式蒸发器,6.2.1 蒸发器的结构,
25、吹胀式蒸发器,(3)冷却空气型干式蒸发器,6.2.1 蒸发器的结构,单脊翅片管式蒸发器一般用厚度为0.25 mm的铝板,使它弯曲成6.5mm的管形通道,其翅高在2026mm 之间,翅厚一般为0.5mm。特点是单位长度的制冷量小、工艺简单,并易于清洗,常在直冷式双门双温冰箱中用作冷藏室的蒸发器。,单脊翅片管式蒸发器,(3)冷却空气型干式蒸发器,6.2.1 蒸发器的结构,单脊翅片管式蒸发器 三维图,(3)冷却空气型干式蒸发器,6.2.1 蒸发器的结构,冷却排管式蒸发器,冷却排管主要用于各种冰箱、低温试验箱及冷库的冷藏间中。小型制冷装置中的冷却排管一般为蛇形管式,通常为光管,也有翅片管。光滑管式: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六章 热交换过程及换热器 第六 热交换 过程 换热器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73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