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技术研讨.ppt
《防雷技术研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雷技术研讨.ppt(10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防雷技术探讨,内容提要,一、公司介绍 二、国家防雷技术标准规范 三、雷电形成原因/防雷分类及分区理论 四、直击雷、感应雷,外部、内部防雷装置五、产品介绍/工作原理及选型 六、防雷产品维护和注意事项 七、针对水泥工业系统的防雷技术分享,二、国家防雷技术标准规范,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0572010,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计规范 GB 503432004,3、其他各行业规范,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0572010(新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0572000(旧版),新、旧两个版本的防雷规范有8大改进:1、序语(前后表
2、述及部分删减)2、修改了防直击雷措施3、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取值增大,计算公式简化,建筑雷击风险提高4、增加了跨步电压和接触电压的防护5、对电涌保护器提出了新的要求6、补充了采用不同金属材料作接地装置7、对具体条文,用词描述做了大量修改8、提出了强制性条款,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计规范 GB 503432004,主要内容:1、雷电防护分区2、雷电防护分级3、防雷设计4、防雷施工和防雷装置要求5、施工质量验收要求6、防雷装置的维护与管理,(没有修改),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94(2010)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 50343-2004 SPD电源防雷器 IEC 616
3、43 SPD通讯网络防雷器 IEC 61644 过电压保护器 VDE0675新一代天气雷达站防雷技术规范 QX 2-2000气象信息系统雷击电脉充防护规范 QX 3-2000气象台(站)防雷技术规范 QX 4-2000,等电位联接,安全距离,建筑物屏蔽,接地地网,引下线,接闪器,外部防护,内部防护,防雷保护装置(总则),浪涌保护器,根据大量科学测试得知,地球本身就是一个电容器,通常大地带有50万库仑左右的负电荷,而地球上空存在一个带正电的电离层。两者之间便形成一个已充电的电容器。它们之间的电压为300KV左右,其场强为上正下负。,一块雷雨云的气流结构示意图,一、雷电形成原因/防雷分类及分区理论
4、,雷云的形成,当含水蒸气的空气受到炽热的地面烘烤受热而上升,或冷暖空气相遇产生的气流,含水蒸气的气流上升时温度逐渐下降形成雨滴、冰雹。水成物在地球静电场的作用下被极化,负电荷在上,正电荷在下。在重力作用下,落下的速度比云滴和冰晶(云粒子)要大,因此极化水成物在下落过程中要与云粒子发生碰撞,碰撞后一部分云粒子被水成物捕获,增大水成物的体积,另一部分未被捕获的被反弹回去,这些反弹回去的云粒子带走水成物前端的部分正电荷,而使水成物带上负电荷。,由于水成物下降的速度快,而云粒子下降的速度慢,因此带正、负两种电荷的微粒逐渐分离(重力分离作用),如果遇到上升气流,云粒子不断上升,分离的作用更加明显。最后形
5、成带正电的云粒子在云的上部,而带负电的水成物在云的下部,带负电的水成物以雨或雹的形式下降到地面。当带电云层一经形成,就形成雷云空间电场。空间电场的方向和地面与电离层之间的电场方向是一致的,都是上正下负,因而加强了大气的电场强度,使大气中水成物的极化更厉害,在上升气流存在的情况下加剧重力分离作用,使得雷云很快形成。,云的种类 云的生成、宏观特征、量的多少、在天空中分布情况和演变,都能够显示出当时大气运动、稳定程度和水汽状况,也是预示未来天气演变的主要征兆之一。准确的观测分析云的宏观演变,描述天气实况,是研究天气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手段。云的特征千姿百态,根据形成云的上升气流的特点,云可分为对流云、
6、层状云和波状云三大类。对流云包括淡积云、浓积云、秃积雨云、鬃积雨云、卷云;层状云包括: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和层云;波状云包括层积云、高积云、卷积云。根据云底的高度,云可分成高云、中云、低云三大云族。然后再按云的外形特征、结构和成因可将其划分为十属二十九类。高云:包括卷云、卷积云、卷层云,云底高度常在5000米以上,一般不下雨。中云:包括高层云、高积云两类,云底高度在25005000米之间。低云:包括积云、积雨云、层积云、层云、雨层云、碎雨云六类,云底高度常在2500米 以下,大部分低云可能会下雨。,雷电的形成 雷电形成的三个条件:1)空气中必须有足够的水汽。2)有使潮湿水汽强烈持久上升的气流
7、。3)有使潮湿空气上升凝结成水珠或冰晶的气象、地理条件。当潮湿水汽上升到高空,由于高空气温较低,产生凝结,在上升气流运动过程中逐渐增大形成小水滴。由于上升气流的不稳定,水滴在运动过程中相互磨擦、碰撞、分裂形成大小不等的水珠,大水珠带正电荷,小水珠带负电荷,小水珠容易被上升气流带到上层云层,大水珠则留在下层或降落到地面,这样便形成了电荷的分离过程。当带电荷云层积累到足够的电荷量时,由于气流变化,带正、负电荷的云层发生碰撞便产生闪电现象,形成雷电。,电场极化理论:距离地面80KM以上的电离层具有一定的导电能力,它是带正电荷的,而大地是带负电荷的,从而形成比较稳定的大气电场。因此电离层和地这两个带电
8、导体中间被不导电的大气所绝缘,形成一个电容器。使处于其中的任何导体上端带负电荷,下端带正电荷(云层也是如此)即发生极化。此外,近地大气中还常有一定量的离子,其中正离子较重不大活动,而负离子活动性较大。在大气电场的作用下,负离子向上运动,正离子向下运动形成上负下正离子层;另外,空气中水滴分裂后形成上负下正的带电云层,进一步被大气电场极化。这些云层电荷量逐渐积累增多,达到了足够的能量时,便产生闪电现象,形成雷电。通常把发生闪电的云称为雷雨云。其实有几种云都与闪电有关,如层积云、雨层云、积云、积雨云,最重要的则是积雨云,一般我们讲的雷雨云就是指积雨云。云的形成过程是空气中的水汽经由各种原因达到饱和或
9、过饱和状态而发生凝结的过程。其主要方式有:1、水汽含量不变,空气降温冷却。2、温度不变,增加水汽含量。3、既增加水汽含量,又降低温度。,闪电的分类 根据云层带电极性来定义雷电流的极性时:云层带正电荷对地放电称为正闪电。云层带负电荷对地放电称为负闪电。云层对地是否发生闪电,取决于云体的电荷量及对地高度或者说云地间的电场强度。云地间放电形成的先导是从云层内的电荷中心伸向地面,这叫做向下先导。其最大电场强度出现在云体的下边缘或地上高耸的物体顶端。雷电先导也可能是从接地体向云层推进的向上先导。一次雷击大多数分成3至4次放电,一般是第一次放电的电流最大,正闪电的电流比负闪电的电流大。雷电放电参数是防雷设
10、计的重要依据。雷电放电参数包括:主放电通道波阻、雷电流波形、雷电流幅值、雷电流极性、重复放电次数及对地输送的电荷量等。,正负极性云对地闪电电流波形图,二次闪电,三次闪电,一次闪电,负闪电电流,正闪电电流,0-10-20-30-40806040200,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0 200 400 600 8001000 1200 1400,建筑物防雷分类 依据规范:GB50057-2010,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第一类防雷建筑物:1 凡制造、使用或贮存火炸药及其制品的危险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 爆炸、爆轰,会造成
11、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2 具有0区或20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3 具有1区或21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 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第二类防雷建筑物:1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2 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群、大型火车站和飞机场、国宾 馆,国家级档案馆、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水水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注:飞机场不含停放飞机的露天场所和跑道。3 国家级计算中心、国际通讯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建筑物。4 国家特级和甲级大型体育馆。5 制造、使用或贮存火炸药及其制品的危险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 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6 具有1区或2
12、1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 破坏和人身伤亡者。7 具有2区或22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8 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质封闭气罐。9 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5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和其他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 建筑物以及火灾危险场所。10 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25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或一般性工业建 筑物。,第三类防雷建筑物:1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及省级档案馆。2 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1次/a且小于或等于0.05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和其他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以及火灾危险场所。3 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5次/a且小于或等
13、于0.25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或一般性工业建筑物。4 在平均雷暴日大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15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在平均雷暴日小平或等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20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地区雷暴日等级划分:少雷区:年均雷暴日在20天及以下多雷区:年均雷暴日 20 40 60 天强雷区:年均雷暴日 超过60天以上,雷电防护分区 依据规范:GB50343-2004,准确了解本地区雷暴日天数,对于防雷方案设计和防雷器的选型能起到更好的作用。,LEMP-雷电电磁脉冲辐射,IEC 的防雷分区:LPZ0A、LPZ0B、LPZ1、LPZ2、LPZ
14、3.,IEC 的防雷分区说明:LPZ0A天空、没有避雷针保护的大楼外部、上面没有顶棚等覆盖物的地 面,雷电可能会直接击中的的空间。如大楼顶部避雷针保护范 围之外的空间。LPZ0B没有避雷针保护的非屏蔽大楼内部、有避雷针保护的大楼天台受 保护部分、避雷线下的电缆等等雷电不易直接击中的LEMP没有衰 减空间。如大楼顶部避雷针保护范围之内的空间和没有屏蔽的大 楼内部或有屏蔽大楼内部的窗口附近。LPZ1雷电不易直接击中,但LEMP因屏蔽而衰减的空间。如上述屏蔽大 楼内部(不包含窗口附近)。LPZ2在LPZ1区内,再次屏蔽的空间。如上述屏蔽大楼的另外设立的屏蔽网络中 心。LPZ3在LPZ2区内,再次屏蔽
15、的空间。如上述屏蔽网络中心内的机器金属外壳内 部,或接地机柜内部。,雷电防护区划分,雷电防护分级,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雷电防护等级应按防雷装置的拦截效率划分为:A、B、C、D 四级。1、按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使用性质确定雷电防护等级。2、按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所处环境进行雷击风险评估,确定雷电防护等级。1)当E0.98时 定为A级 2)当0.90E0.98时 定为B级 3)当0.80E0.90时 定为C级 4)当E0.80时 定为D级,各区域防雷产品选型配置,四、直击雷、感应雷,外部、内部防雷装置,直击雷感应雷传导雷操作过电压接地等电位处理,直击雷 是带电云层(雷云)与建筑物、其它物体、
16、大地或防雷装置之间发生的迅猛放电现象称为直击雷。雷电直接击在物体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从而对设施或设备造成破坏和人畜造成伤害。直击雷的电压峰值通常可达几万伏甚至几百万伏,电源峰值可达几十KA乃至几百KA,其之所以破坏性很强,主要原因是雷云所蕴藏的能量在极短的时间(其持续时间通常只有几us到几百us)就释放出来,从瞬间功率来讲,是巨大的。,直击雷对装有外部防雷系统建筑物的危害,效应:在建筑物上产生高温引起可燃烧物体起火。原因:能量的转换,感应雷 也称为雷电感应或感应过电压。它分为静电感应雷和电磁感应雷。(1)静电感应雷:是由于带电积云接近地面,在架空线路导线或其他导电凸出物顶部感应出大
17、量电荷引起的。它将产生很高的电位。(2)电磁感应雷:是由于雷电放电时,巨大的冲击雷电流在周围空间产生迅速变化的强磁场引起的。这种迅速变化的磁场能在邻近的导体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动势。雷电感应引起的电磁能量若不及时泄入地下,可能产生放电火花,引起火灾、爆炸或造成触电事故。,感应雷击对电子设备造成的影响,损坏效应,当雷云来临时地面上的一切物体,尤其是导体,由于静电感应,都聚集起大量的雷电极性相反的束缚电荷,在雷云对地或对另一雷云闪击放电后,云中的电荷就变成了自由电荷,从而产生出很高的静电电压(感应电压)其过电压幅值可达到几万到几十万伏,这种过电压往往会造成建筑物内的导线,接地不良的金属物导体和大型的金
18、属设备放电而引起电火花,从而引起火灾、爆炸、危及人身安全或对供电系统造成的危害。另一种情况是,在雷电闪击时,由于雷电流的变化率大而在雷电流的通道附近就形成了一个很强的感应电磁场,对建筑物内的电子设备造成干扰、破坏,又或者使周围的金属构件产生感应电流,从而产生大量的热而引起火灾。另外,当架空线遭受直击雷或产生感应雷,高电位便会沿着导线电源线以及信号侵入变电站或建筑物内,这种雷电波侵入也会对电气设备造成危害或使建筑物内的金属设备放电,引起破坏作用。,除城区外,各系统的电源大都由架空电力线路输入室内,架空电力线路架设高度高、路径长,因此遭受直击雷和感应雷的概率较大。直击雷击中高压电力线在高压电力线上
19、传输经高压变压器耦合到低压侧,然后侵入各系统的供电设备,低压电力线上也可被直击雷击中感应出过电压。在我国雷电日为40天/年地区,100km电力线路每年可被雷击中21次,我国在220V电源线上出现的雷电过电压平均可达1万伏,造成各设备的损失占整个雷害事故的60%,由电源线侵入的雷过电压,其电压高、能量大,往往一次雷击可造成电源设备损坏,甚至侵入系统内部烧坏控制主机、设备等。,感应与耦合现象,传导雷 雷是自然的一种现象,它产生的瞬间有很大的电压,可以击穿空气而传到地球上来,它会寻找最容易传导的地方进行传导。,传导雷对低压架空线的危害,L1,L2,L3,PEN,效应,雷电直接对装有外部防雷装置但无内
20、部等电位连接的建筑物放电,如果雷电流被直接泄放入地,必将使本地的接地网的地电位水平被提高,它将通过等电位连接系统引入建筑物内部。适当的雷击保护措施(防雷击放电器的要求等级为B),可以防止电子设备的损坏。,效应:产生过电压,绝缘击穿原因:极大的雷击脉冲电流,效应,感应与耦合,通过电流的流动,将在导体的周围产生磁场,如果在雷电流泄放的通道附近有回路导体存在时,根据感应法则,回路导体将感应出过电压。,效应:在线路上感应或耦合出过电压(浪涌)原因:极大陡度的雷击电流,(引下线),并行布线,线槽,地电位反击 在交流地、直流地、防雷地、静电地等,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做单独接地的时候,又没有达到一个有效的安全距
21、离,20米,当雷电流流经这些接地体的时候,从另外的接地体回流至设备,从而损坏设备。现场设备附近往往有电力线路杆塔、避雷针或房屋避雷装置,这些避雷装置可以吸引雷电保护高大建筑,雷击时强大的雷电流经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泄入大地,这时接地装置周围土壤形成喇叭形电位分布,当各系统设备、其它接地装置和它相近时,高电位便可由此侵入设备造成雷害,地电反击时侵入设备的雷过电压较高,可达数万伏,波形陡峭,危害性较大。,操作过电压 由线路投切、故障或其它原因在系统中引起的相对地或相间瞬态过电压;其波形具有缓波前、持续时间短、单极性或振荡、强衰减电压特性。,工频过电压(power frequency overvolta
22、ge)系统在操作或接地故障时发生的频率等于工频(50 Hz)或接近工频的高于系统最高工作电压的过电压。当系统操作、接地跳闸后的数百毫秒之内,由于发电机中磁链不可能突变,发电机自动电压调节器的惯性作用,使发电机电动势保持不变,这段时间内的工频过电压称为暂时工频过电压。随着时间的增加,发电机自动电压调节器产生作用,使发电机电动势有所下降并趋于稳定,这时的工频过电压称为稳态工频过电压。产生工频过电压的主要原因是:空载长线路的电容效应,不对称接地引起的正序、负序和零序电压分量作用,系统突然甩负荷使发电机加速旋转等。限制工频过电压应针对具体情况采取专门的措施,常用的方法有:采用并联电抗器补偿空载长线的电
23、容效应,选择合理的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对发电机进行快速电压调整控制等等。,电力系统中一些电感、电容元件在系统进行操作或发生故障时可形成各种振荡回路,在一定的能源作用下,会产生串联谐振现象,导致系统某些元件出现严重的过电压。谐振过电压分为以下几种:(1)线性谐振过电压 谐振回路由不带铁芯的电感元件(如输电线路的电感,变压器的漏感)或励磁 特性接近线性的带铁芯的电感元件(如消弧线圈)和系统中的电容元件所组成。(2)铁磁谐振过电压 谐振回路由带铁芯的电感元件(如空载变压器、电压互感器)和系统的电容 元件组成。因铁芯电感元件的饱和现象,使回路的电感参数是非线性的,这种含有非线性电 感元件的回路在满足一
24、定的谐振条件时,会产生铁磁谐振。(3)参数谐振过电压 由电感参数作周期性变化的电感元件(如凸极发电机的同步电抗在d Xq间周期变化)和系统电容元件(如空载线路)组成回路,当参数配合时,通过电感的周期性变化,不断向谐振系统输送能量,造成参数谐振过电压。限制谐振过电压的主要措施有:(1)提高开关动作的同期性 由于许多谐振过电压是在非全相运行条件下引起的,因此提高开关 动作的同期性,防止非全相运行,可以有效防止谐振过电压的发生。(2)在并联高压电抗器中性点加装小电抗用这个措施可以阻断非全相运行时工频电压传递及串 联谐振。(3)破坏发电机产生自励磁的条件,防止参数谐振过电压。,谐振过电压,操作过电压,
25、Uo,t=0,UL,Umax,Uo,BURST 短脉冲群,T,t,开关动作电压,当U0=+24V时,UL+UR=4000V,100,200,300,400,8,20,10,350,40,20,10/350 ms,8/20 ms,Q(10/350)=20*Q(8/20),10/350 ms 和 8/20 ms 电流波型比较,感应电势,iB,USt=200 kV,UST,10 m,10 m,=100 kA/s,diB,dt,5m,接 地,实践证明,因地制宜的地网形状,合理的地网布置。能最大限度降低地电位升、跨步电位差、地表面电位梯度。,接地网的形状及利用系数,等电位连接,S型:1、电子系统的各种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防雷 技术 研讨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75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