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万桥梁、隧道安全施工风险评估.doc
《利万桥梁、隧道安全施工风险评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万桥梁、隧道安全施工风险评估.doc(15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前 言利万高速概况利川至万州高速公路湖北段起于利川市凉雾乡旗杆村附近,设利川西枢纽互通与沪渝高速公路相连,经利川市凉雾乡、南坪乡和谋道镇的上磁、大庄、鹿子坪等地,最后在鄂渝两省(市)交界处的利川市谋道镇田家垭口附近对接利川至万州高速公路重庆段。路线全长42.109 km。第一标段概况利川至万州高速公路第一标段起于利川市凉雾乡旗杆村附近,设利川西枢纽互通与沪渝高速公路相连,经利川市凉雾乡、南坪乡和谋道镇的上磁村,本标段起止点里程为ZK0+030,YK0+030ZK25+647,YK25+591,全长25.561Km。要求,以本项目业务管理骨干为基础,于4月下旬成立了专项评估小组。半个多月来,评估
2、小组根据交通运输部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风险评估指南(试行)(交质监发2011217号)规定,参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全评价通则(AQ8001-2007)、安全预评价导则(AQ8002-2007)、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JTGTB05-2004)相关要求,针对本项目桥梁、隧道工程作业单元中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源,分别进行了整体和专项风险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和风险评估结论。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第一章概述1.1评估的目的 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环境条件复杂,施工组织实施困难,作业安全风险高居不下,一直以来是行业安全监管的重点环节。在施工阶段建立安全风险评估制度,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施工
3、安全风险估测,能够增强安全风险意识,改进施工措施,规范预案预警预控管理,有效降低施工风险,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是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设计风险评估在实施阶段的深化和落实,根据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内容,辨识和评价该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源的种类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其基本目的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为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阶段的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建设项目施工期间实现安全生产,使事故和危害引起的损失最少。本次预评估的目的是在对利万高速公路工程第一合同段施工图设计等项目建设资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同类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生的相关安全事故特
4、点,辨识该项目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各项作业活动、作业环境、施工设备、危险物品等所潜在的风险,并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求明确各类危险源的种类及危害程度,进而从安全技术和组织管理等方面提出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提高工程项目施工期间的本质安全度,实现安全生产。1.2项目风险管理方针及策略风险评估是以实现安全为目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辨识与分析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通过安全风险评估及时发现事故隐患或对安全有不利的影响,并提出对策,提升施工安全,降低事故率,减少损失。为加强项目部的安全管理,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指导下,规范安全生产行为,加大安全管理过程控制力度,促进施
5、工现场管理水平的提高。 安全生产目标:全年杜绝重大伤亡事故,重大机械伤害事故,重大火灾、交通、中暑、中毒 事故。杜绝因工轻伤频率控制在3以下,重伤频率控制在1以下。施工现场达标合格率达100%,优良施工现场达到80%以上。 管理职责:积极宣传与贯彻国家、政府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并认真监督执行;建立贯彻与实施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并监督其正常运行,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监督、控制重要劳动保护用品按规定采购并正确使用;定期或不定期对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临电防护、机械防护及文明施工进行检查,纠正违章,对查出的隐患监督其限期整改; 项目经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政府有
6、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对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负全面领导责任;认真执行公司安全生产管理目标,确保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达标;负责建立和完善项目安全组织管理保证体系,并领导其有效运行; 对项目各种安全防护费用投入进行决策;分解安全目标和创优指标,落实到人,并签定相关责任状,制定奖罚措施。 项目生产经理:领导项目的施工生产安全管理工作并负重要的领导责任;组织各施工人员开展施工过程的安全监督与控制;每周组织一次项目安全大检查,对检查出的安全隐患制定整改措施、定人员限期整改;组织有关人员认真贯彻落实施工组织设计所规定的安全技术措施及季节性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半月召开一次项目安全会议,认真研究分析项目安全生
7、产动态、特点,并对存在的隐患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确保安全生产; 项目总工(技术负责人):主持编制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及安全技术方案;主持施工组织设计及安全技术方案交底工作;对修改或变更的施工组织设计及安全技术方案进行重新审批与把关;主持编制季节性施工安全技术方案;主持制定并审核重大安全隐患整改方案并指导实施;主持项目有关人员对工程项目整体防护设施及重点防护设施进行验收;参与因工伤亡或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调查、分析与处理。 项目安全总监(项目安全负责人):在项目生产经理的直接领导下履行项目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职责;负责宣传贯彻安全生产方针政策、规章制度,推动项目安全组织保证体系的运行;对项目各项安全生
8、产管理制度的贯彻与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具体指导;及时发现薄弱环节或失控部位,并提出整改意见(或整改通知书),并跟踪复查;组织分包单位安全专兼职人员开展安全监督与检查工作;查处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和人员,督促有关人员对重大事故隐患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必要时可责令其停工并报告项目经理;参加项目定期组织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并督促有关人员对查处的问题限期整改;参与安全事故的调查与处理。 工区副经理:对责任区域内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管理责任,实现项目经理部制定的安全生产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指令及施工组织设计所规定的安全技术保证措施;必须对施工班组认真的做好安全技术交底
9、,并做好记录;每日要对本区域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检查,对发现或存在的安全隐患要责令有关人员进行整改;参与对发生在本区域内的安全事故进行调查,并提出具体防范措施及处理意见上报生产经理;负责组织本区域的有关人员和分包队伍技术负责人及其安全负责人,对本区域内工程防护设施及重点防护设施进行验收。 安全员:在安全负责人的领导下工作,行使安全监督的职责;认真监督、检查项目各级人员执行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指令和施工组织设计规定的安全技术保证措施;检查施工管理人员的安全技术交底及执行情况;坚决制止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或无证上岗作业行为,必要时可令其停止作业,对情节严重者可以给予经济处罚;参加项目组织的安全大
10、检查活动,对发现的隐患按整改通知单的要求时间监督整改;经常检查项目安全生产活动及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否认真落实,是否认真执行;参加因工死亡或重大事故的调查,分析与处理;对作业人员的作业环境与劳动保护用品是否符合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进行现场监督检查。1.3编制依据1、公路桥梁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行)2、交通运输部交质监发【2011】217号文关于展开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试行工作的通知本次评估主要参考一下标准、规范作为评价依据:3、公路工程路基施工技术规范4、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5、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6、公路土工试验规程7、公路工程石料试验规程8、公路工程金属试验规程9、公路工程
11、质量检验评定标准10、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11、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12、公路工程组织建设规划与施工改造安全技术规范13、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14、起重机械安全规程15、龙门架及井架物料提升机安全技术规程16、安全预评价导则17、安全评价通则1.4项目设计和施工方面的文件1、利川至万州高速公路湖北段凉雾至桂花坪段(ZK0+030ZK25+647/ YK0+030YK25+591)两阶段施工图设计。2、利万一标施工组织设计第二章 项目概况2.1工程简介 2.1.1工程概述本标段共包含:大桥1968.5m/7座,中桥194m/2座,特长隧道3375m/1座,长隧道3605m/2
12、座,中短隧道923m/2座,3个互通,1个服务区及利川连接线,其中土石方挖方约392万,填方约457万,混凝土合计约75万立方。桥梁工程概况1、 清江大桥清江大桥桥面横坡为双向2%。桥墩、台中心线按路中心线法线方向布置。本桥纵面左、右幅均位于纵1.65%上。清江大桥左幅中心桩号均为ZK3+854,右幅中心桩号均为YK3+858,其布孔均为1*30+(65+120+65)+3*30,分为三联。左幅起讫桩号为ZK3+660.5ZK4+043,全长382.5m;右幅起讫桩号为YK3+668.5YK4+046,全长377.5m。其中65+120+65为预应力混凝土箱型连续刚构主桥,其余30m跨为先简支
13、后连续T梁和简支T梁。上部构造;主桥上部结构为(65+120+65)米三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箱梁, 其余30m跨为先简支后连续T梁和简支T梁;下部结构: 本桥左右幅2#、3#墩主桥桥墩是左、右半桥分离的箱型墩, 引桥下部构造采用双柱式墩,钻(挖)孔桩基础,桥台采用U型桥台扩大基础。桥址区属构造剥蚀中山区.桥址区地地表水系主要为清江,水位呈季节性变化,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的补给;地下水主要为岩溶水,地下水主要为岩溶水,大量赋存于嘉陵江组灰岩地层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由于补给区面积较大,地下水水量较丰富。2、 打岩坡大桥起迄桩号为K7+926K8+148,中心桩号为K8+037,全长22
14、2m。桥孔布置为3*30+4*30米,上部构造;预应力混凝土先简支后结构连续T梁,分两联;下部结构为双柱式桥墩、桩基础及U型桥台、扩大基础,桩基持力层为中风化灰岩。桥址区属构造剥蚀中山区,桥梁跨越区地貌为以溶蚀侵蚀作用为主形成的沟谷地貌。桥址区地无地表水出露,地下水主要为岩溶水,大量赋存于嘉陵江组灰岩地层的溶蚀管道及溶蚀裂缝中,接受大气降水补给,自地表汇集后沿溶管道径流至清江排泄,水量极不均匀。3、 李家坝大桥起迄桩号为K8+511.5K8+707.5,中心桩号为K8+610,全长196m。桥孔布置为6*30米,上部构造;预应力混凝土先简支后结构连续T梁;下部结构为双柱式桥墩、桩基础及U型桥台
15、、扩大基础,桩基持力层为中风化灰岩。桥址区属构造剥蚀中山地形,岩溶地貌发育,主要有落水洞、洼地、漏斗等。桥址区属于典型岩溶地貌,发育有岩溶漏斗,无地表水出露,地下水主要为岩溶水,大量赋存于嘉陵江组灰岩地层的溶蚀管道及溶蚀裂缝中,接受大气降水补给,自地表汇集后沿岩溶管道径流至清江排泄,水量极不均衡。4、 长乐大桥左幅桥梁起点K9+080,终点K9+274,桥长194米;右幅桥梁起点K9+071.5,终点K9+268.5,桥长197米。上部结构为一联6*30米预应力混凝土先简支后结构连续T梁;下部结构为双柱式桥墩、桩基础及U型桥台、扩大基础,桩基持力层为中风化灰岩。桥址区属构造剥蚀中山地形,山顶植
16、被较少,基岩多直接裸露,局部表层有残坡积物覆盖。桥址区地表水为径流长乐乡的一条小河流,水位呈季节性变化,主要接受大气降雨及地下水补给。地下水主要为岩溶水,主要赋存于嘉陵江组灰岩地层中,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位埋深较浅,水量较丰富。5. 长堰塘大桥左幅桥梁起点K9+490,终点K9+710,桥长220米;右幅桥梁起点K9+509,终点K9+729,桥长220米。上部结构左右幅分别为3*30+4*30、4*30+3*30米预应力混凝土先简支后结构连续T梁,各分2联;下部结构为双柱式桥墩、桩基础及U型桥台、扩大基础,桩基持力层为中风化灰岩。桥址区属构造剥蚀低中山地形,山顶植被较少,基岩多直接裸露,
17、局部表层有残坡积物覆盖。桥址区地表水为径流长乐乡的一条小河流,水位呈季节性变化,主要接受大气降雨及地下水补给。地下水主要为岩溶水,主要赋存于嘉陵江组灰岩地层中,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位埋深较浅,水量较丰富。6、 双水大桥桥梁起点K12+174.5,终点K12+361.5,全长187米。桥孔布置为6*30米,上部构造;预应力混凝土先简支后结构连续T梁;下部结构为双柱式桥墩、桩基础及肋板式桥台、桩基础,桩基持力层为中风化灰岩。桥址区属构造剥蚀中山地形,岩溶地貌发育,主要有落水洞、洼地、漏斗等。桥址区属于典型岩溶地貌,发育有岩溶漏斗,桥址区地无地表水出露,地下水主要为岩溶水,大量赋存于嘉陵江组灰岩
18、地层的溶蚀管道及溶蚀裂缝中,接受大气降水补给,自地表汇集后沿岩溶管道径流至清江排泄,水量极不均匀。7、 袁家田中桥桥梁起点K16+486.5,终点K16+583.5,全长97米。上部结构为3*30米预应力混凝土先简支后结构连续T梁;下部结构为双柱式桥墩、桩基础及柱式台、肋板台、桩基础,桩基持力层为中风化角砾灰岩。桥址区属低山丘陵区,山顶植被发育,无基岩直接裸露,表层有较厚残坡积物覆盖。桥址区主要地表水为一东南向溪流,水位呈季节性变化,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地下水补给。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赋存于风化层及其节理裂缝中,接受上部地表水及相同层位间的侧向径流补给,受地形条件、裂缝发育程度及补给源的控制
19、,水量较贫乏。8、 南堰河中桥桥梁起点K17+381.5,终点K17+478.5,全长97米 。上部结构为一联3*30米预应力混凝土先简支后结构连续T梁;下部结构为双柱式桥墩、桩基础及肋板台、桩基础,桩基持力层为中风化灰岩。桥址区属构造剥蚀低中山区冲沟洼地,山顶植被发育,无基岩直接裸露,表层有较厚残坡积物覆盖。桥址区主要地表水为一东南向溪流,水位呈季节性变化,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地下水补给。桥址区地表水为南堰河。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及岩溶水,赋存于风化层及其节理裂缝中,接受上部地表水及相同层位间的侧向径流补给,受地形条件、裂缝发育程度及补给源的控制,水量较贫乏。9、 磁洞沟特大桥本桥梁左线:Z
20、K25+087ZK25+637共计567米,右线YK25+011YK25+579 共计588米),本桥左、右幅的桥跨布置不同。左幅桥分为两联,其孔径布置为(65+3*120+65)+2*30米=550米,计入起终点两侧桥台长度后为567米。右幅桥分为两联,其孔径布置为3*26+(65+3*120+65)=568米,计入起终点两侧桥台后长度后为588米。其中主桥65+3*120+65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钢构箱梁,引桥为等截面 现浇连续箱梁。本桥左幅2#、3#、右幅5#、6#主桥桥墩墩身采用双肢变截面矩形空心薄壁墩,双肢间中心距离9.5米,纵向、横向每墩双肢外侧从下向上均按100:1放坡;左幅1#、
21、右幅4#桥墩墩身采用双肢变截面矩形空心薄壁墩,肢间净距6.5米,纵向双肢外侧不变坡,横向外侧从上向下均按100:1放坡;左幅4#、右幅7#主墩墩身采用双肢变截面矩形空心薄壁墩。主墩承台厚4.5m,基础采用桩径2.5米的钻(挖)孔灌注桩,左幅2#、3#、右幅5#、6#主墩每个墩桩基12根;左幅1#、4#、右幅4#、7#主墩每个墩桩基9根。主、引桥间左幅5#、右幅3#过渡墩采用等截面矩形空心薄壁墩,承台厚3.5米,基础采用桩径2.0米的钻(挖)孔灌注桩,基桩按纵向两排、横向两排、布置,单幅每墩共4根桩。左幅0#台、5#过渡墩处设SSFB400型伸缩缝,右幅3#过渡墩、8#桥台处设SSFB400型伸
22、缩缝,主桥箱梁下设GPZ3.5DX单向滑动盆式橡胶支座和GPZ3.5SX双向滑动盆式橡胶支座。引桥上部结构为等截面现浇连续箱梁,左幅为2*30米,右幅为3*26米。梁高1.8米,箱底宽6.5米,翼板2.75米;腹板厚支点处为80cm,跨中厚为50cm。中间支点处横隔板厚1.2米。引桥下部构造采用等截面矩形空心薄壁墩,钻(挖)孔桩基、承台,桥台采用U型桥台、扩大基础。桥址区属构造剥蚀低中山地形,附近山顶高程约1240米,磁洞沟底部高程约为865米,相对高差约为375米,山体呈尖棱状线型延伸,山势较陡,平均坡度约35度。局部达45度以上,植被较发育。10、 利川西互通利川西互通区地处构造剥蚀溶蚀低
23、中山区,属构造剥蚀残丘地貌,残丘顶部高程11401160米,相对高差约60米。残丘呈浑圆状线性延生。互通区位于小清垭背斜南侧,未见明显的断裂痕迹,地质构造相对简单。互通区地表水系较发育,有一小型河流-旗杆河从互通区流过,水量呈季节性变化,总体流量不大,其余冲沟多为季节性流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的补给,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水和急眼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下渗补给,地下水水量较丰富。利川西互通分为:利川西互通AK0+554.841匝道桥、利川西互通AK1+326.693匝道桥、利川西互通BK0+237.517匝道桥、利川西互通CK0+412.074匝道桥、利川西互通NK297+100沪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桥梁 隧道 安全 施工 风险 评估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76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