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肿瘤免疫治疗相关出凝血障碍与实验室检测.docx
《血液肿瘤免疫治疗相关出凝血障碍与实验室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液肿瘤免疫治疗相关出凝血障碍与实验室检测.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血液肿瘤免疫治疗相关出凝血障碍与实验室检测肿瘤免疫治疗通过调节或改造患者自身免疫细胞的功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成为继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肿瘤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抗体疗法、过继细胞疗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随着免疫治疗时代的到来,多种实体瘤及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缓解率和生存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如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antigenreceptor,CAR)-T细胞免疫治疗可使70%93%的患者达到缓解EUO肿瘤免疫疗法对自身免疫系统的调节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发挥精确抗肿瘤作用,也可能会引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事件,如出凝血障碍。CAR-T相关出凝血障碍(CAR-T-asso
2、ciatedcoagu1.opathy,CARAC)发生率高达56.6%,其他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及抗体治疗中也有报道,发生出凝血障碍的患者往往预后不良,死亡风险较高,目前尚无文章对其总结2,3o因此,本研究重点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实验室检测角度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双特异性抗体及CAR-T治疗等相关出凝血功能障碍进行论述。一、流行病学特征(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双特异性抗体相关出凝血障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双特异性抗体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主要是涉及全身各系统的免疫性或炎症性疾病,血液学并发症及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较低,包括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thrombocytopeni
3、a,ITP)、嗜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emophagocytiCIymphohistiocytosis,H1.H)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Iarcoagu1.ation,DIC)、血栓性疾病,主要见于病例报告、系统性综述和meta分析。1. ITP: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血液学毒性发病率约3.6%,其中最常见的凝血障碍性疾病为ITP,占27%29%,开始发生的中位时间为治疗后第6周(120周)4,5,6o2. H1.H:一般伴随严重CRS散在发生,出血风险较高,占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血液学不良反应的7.4%zv11%,开始发生的中位时间为治疗后第16周(
4、168周)4,5,7o双特异性抗体治疗后偶见H1.H发生8o3. DIG:发病率较低,189例患者接受bIinatumomab治疗后,仅2%(4/189)发生D1.C9,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中尚未见报道。4. 血栓性事件:中位随访6、8.5、14.6个月,静脉血栓栓塞(VenOUSthromboemboIism,VTE)累积发病率分别为5%8%、12.9%.24%;中位随访8,5个月,动脉血栓栓塞的累计发病率为1.8%。主要血栓事件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卒中和心肌梗死。与化疗相比,VTE发生率无差异。VTE并发症与既往VTE病史、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较短的总体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期、死亡风险
5、增加相关,而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种类、肿瘤类型与分期、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7的表达水平、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和KhOrana评分、查尔森共病指数无关10,11,12,13o(二)CAR-T相关凝血功能障碍CAR-T治疗也会出现H1.H现象,发生率约3.5%35.6%14,15o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BSAbS不同,CAR-T细胞回输后凝血障碍发生率较高,约51%56.6%3,16o因此CARAC特指CAR-T细胞回输后,以出血和或血栓为临床表现,伴随血小板下降和凝血指标异常的综合征。1 .出血:19.6%CARAC患者发生有临床意义的出血,其中23级的出血事件包括颌面部广泛出血、消化道出血以及颅
6、内出血。14%50%可进展至DIC,主要发生于23级CRS患者中3,16,17o2 .血栓:发生的中位时间为CAR-T治疗后2029d,发生率相对较低,约6.3%8.8%,包括肺栓塞、深静脉血栓、血栓性卒中和内脏静脉血栓18,19o3 .相关因素:CARAC与CRS的发生密切相关。肿瘤负荷越高、CAR-T扩增速度越快、CRS级别越高,CARAC的发生率越高,同时也与既往治疗线数、游离纤维蛋白原和基线血小板水平相关16,20,21o二、发病机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结合,可以克服肿瘤介导的对T细胞功能的抑制,但伴随着T
7、细胞的活化,也会引起免疫相关的副反应22,23O血栓性事件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几种因素相关:(1)由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诱导的免疫细胞活化和细胞因子释放可能引起系统性的促炎状态,通过激活凝血系统和血小板、抑制纤溶系统来增强血栓前状态24;(2)抑制PD-1在小鼠中被证明有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增加血栓风险的作用25;(3)发生VTE的患者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前外周血中髓系来源的抑制细胞及促炎因子如I1.-8增加,进而诱导血小板的激活和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的释放,增加血栓形成风险13。双特异性抗体通过活化的T细胞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杀伤肿瘤细胞26,同时激活的T细胞和巨噬细胞短时间内释放大量I1.-6、I1.7
8、0、干扰素-丫等促炎细胞因子,导致5%81%的患者发生CRS,严重时可激活内皮细胞和凝血级联反应,进而引起凝血障碍;部分患者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NK细胞基因突变或感染EB病毒,这些都可能引起H1.H发生,但具体的发病机制仍有待研究8,21,27oCAR-T细胞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被激活后,释放的细胞因子又可激活旁观者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进而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引起CRS,触发CARAC。I1.-6等大量细胞因子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组织因子释放、胶原暴露,激活外源及内源性凝血途径21,28;过量表达的凝血酶,又可诱导血管内皮产生更多细胞因子,从而造成炎症-凝血恶性循环。三、实验室检测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血液 肿瘤 免疫 治疗 相关 凝血 障碍 实验室 检测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7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