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与“暖”《阿Q正传》与《边城》人物命名艺术_群文阅读_教学设计_.docx
《“冷”与“暖”《阿Q正传》与《边城》人物命名艺术_群文阅读_教学设计_.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冷”与“暖”《阿Q正传》与《边城》人物命名艺术_群文阅读_教学设计_.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冷与暖阿Q正传与边城人物命名艺术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鉴赏对比对读,通过对两篇小说人物命名风格的对比,感受鲁迅和沈从文审美风格的不同。2 .通过对两位作者笔下“无姓名者”形象的探究,理解两位作者的创作意图,归纳他们在异质审美下的共同追求。课前预习:1 .阅读两篇小说的课文节选部分和教师整理的拓展阅读资料。2 .完成预习学案。教学过程:阿Q正传创作于1921年,边城首次出版是在1934年,这两篇小说创作的时间相近,创作的历史大背景相似,但是两者在审美表达上却迥然不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阿Q正传与边城的人物命名艺术为切入点,来探究中国现代小说的异质审美。首先梳理两篇小说出现的主要人物:
2、主要出场人物阿Q正传阿Q、赵太爷、王胡、钱大少爷(假洋鬼子)、小尼姑、小D、白举人、吴妈、邹七嫂边城翠翠、顺顺、傩送、天保、祖父课前已经事先让学生以预习学案的形式对比过两篇小说的人物命名风格,在学案中,有相当多的学生有如下发现:阿Q正传中,未庄的人们(如赵太爷、钱大少爷、吴妈、邹七嫂)大多以姓氏和身份代称,鲁迅并未交代他们的具体名字;边城中的主要人物名字(顺顺、傩送、天保、翠翠)各有意趣,沈从文却没有交代他们的姓氏。任务一:共同背景下的异质话语活动1:互换命名风格请将以下语段中划线处的未庄人的名称换成边城风格,边城人的名称替换成未庄风格。比较在只替换名字的前提下,语段的表达是否有违和感,并结合
3、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分析替换前后的名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同桌二人合作,一人朗读语段,另一人分析。)边城语段:掌水码头的龙头大哥顺顺,年轻时节便是一个泅水的高手,入水中去追逐鸭子,在任何情形下总不落空。但一到次子傩送年过十岁时,已能入水闭气汆(cuan)着到鸭子身边,再忽然冒水而出,把鸭子捉到,这作爸爸的便解嘲似的向孩子们说:好,这种事情有你们来作,我不必再下水和你们争显本领了。”翠翠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翻过了小山咀(j),望得见对溪家中火光时,那一方面也看见了壁方面的火把,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壁,壁,是不是你?
4、”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壁,不是壁,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顺顺:傩送:翠翠: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感受、对比分析,学生会发现,把边城人物换成未庄风格(如水太爷、水二少爷、陈翠妞)之后,整个语段会出现明显的违和感。边城中并没有阶级之间的巨大差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和谐平等的。顺顺成为掌水码头的龙头大哥,并不是因为某个姓氏带来的权力,而是因为他个性随和、为人仗义、处事公道。他的命名还体现了人物的命运,顺顺前半生经常交好运,但后半生却面临失子之痛,他的名字完美地吻合了人物前半生的经历,却又与他后半生的际遇形成反差。傩送这个名字则带有浓厚的湘西民俗色彩,和人物身上的野性相结合,充满了
5、自然美。翠翠这一名字既充满了音韵美,符合少女的灵动气韵,又和湘西的自然风貌完美契合(住处两山多竹篁,翠色逼人而来)O边城里的名字反映了自然,反映了人物的命运,并和人物的个性完美契合,是不可替换的。阿Q正传语段:那是赵雉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键键(tang)的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其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阿Q不开口。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
6、?你姓赵么?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赵太爷: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感受、对比分析,学生会发现,如果把赵太爷换成边城风格的名字(如天天),那么这段对话的逻辑起点是不成立的。赵太爷自己姓赵,就不允许阿Q姓赵,体现的正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说的“长老统治。乡土社会中的宗族背后是政治、经济的权利,这一权利由血缘赋予,以姓氏为外在符号。当氏族长老赵太爷明确在公开场合排斥阿Q姓赵的资格之后,阿Q在文化上彻底处于无根状态,乡土社会排他性的残酷可见一斑。(刘丹妮礼治秩序视域下的未庄世界)阿Q正传中给两个封建大家族分别以百家姓开头的赵和钱命名,是有其深意的:
7、赵家以赵太爷为代表的,代表的是旧的封建守旧势力;钱家以假洋鬼子为代表,代表的是新势力的崛起。未庄这个莫须有之乡,到处都有封建礼俗社会的影子。未庄的女人们则以吴妈邹七嫂为代称,他们没有名字,而是以丈夫的姓氏为姓氏,即便成为寡妇,也以男人的姓氏为自己的代称,他们是没有自我的,他们是男人的附庸。未庄人的命名风格充分反映了未庄存在的族权和夫权。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了未庄人和边城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状态:未庄的人们失去了个性,在等级森严的礼俗社会里沉默地苟活着;边城的人们张扬着自我,在远离尘嚣的湘西天地里自由地生活着。我们也发现了两位作者不同的目光:鲁迅是以冷峻的目光审视着未庄,沈从文则以温情的目光注视
8、着边城。活动2:两类“无姓名者在阅读中,我们的同学还发现,这两篇小说中,都存在着无姓名者:阿Q正传中的阿Q和小D都没有姓名,而是以符号代称;边城中翠翠的爷爷出场次数非常多,却也没有名字,而是在小说中以“祖父爷爷撑渡船的老船夫”等代指。教师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两个课题组,分别探究这两个课题。(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分析)问题一:为什么阿Q没有名字,而是以符号Q代指?为什么小D的命名方式与“阿Q雷同?设计意图:通过探讨,学生会发现,没有名字,恰恰使得阿Q超越了个体的人物形象而成为一个群体的象征。如孙犁所说写一个秃头的阿Q,就使人人都得到了一面镜子。小D不仅在社会阶层上与阿Q相似,在龙虎斗”这一片段中
9、,他的语言行动,完全就是阿Q的翻版,他们都是精神胜利法的践行者,这也暗示了像阿Q和小D这样的人在中国是普遍存在的。Q这一字母形似一个拖着长辫子的脑袋,形象生动而富有意蕴。D则像是剪了辫子的脑袋,小D按鲁迅本人的说法应为“小同”,似乎亦是对大同社会无法实现的一重反讽。PPT显示阿Q与小D”命名的相关论述:阿Q是有辫子的中国人,小D是剪了辫子的中国人;小D长大以后就是另一个阿Q,阿Q在中国是不会死的。这样的命名,不仅显示了作者的匠心独运,而且加深了作品的悲剧意义。王晓霞阿Q剪去了辫子,就是小D。小同长大了,就成了大同。.小D的出现,象征着从孔子到孙中山延续了数千年的大同理想的幻灭,也意味着鲁迅对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阿Q正传 边城 正传 人物 命名 艺术 阅读 教学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98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