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基础教育生态系统的演化逻辑与发展向度.docx
《“双减”背景下基础教育生态系统的演化逻辑与发展向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减”背景下基础教育生态系统的演化逻辑与发展向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双减”背景下基础教育生态系统的演化逻辑与发展向度EvolutionLogicandDevelopmentDirectionofElementaryEducationEcosystemundertheBackgroundofz,DoubleReduction”作者:孙杰远/于玲作者简介:孙杰远,于玲,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0孙杰远,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于玲,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原发信息:现代教育管理(沈阳)2022年第20226期第1-9页内容提要:“双减”政策是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促使基础教育生态系统发生变革。基础教育生态系统包含生态主体、生
2、态类型、生态层次和生态区域四大要素,是要素间协调制约的系统性结构,呈现动态性、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征。依归“双减”政策的价值引领,基础教育生态系统表现为生态主体从社会价值到个人价值、生态类型从单一主体到多元共治、生态区域从优先发展到教育公平、生态层次从位阶分明到精准跨越的演化逻辑。在把握基础教育生态系统演化逻辑的基础上,应采取回归生态理性,转变价值诉求,遵从整体主义,摆脱囚徒困境,规划等值生态,筑牢教育公平,依循生态规律,改革评价制度等策略,以实现基础教育生态系统的良性运作。EvolutionLogicandDevelopmentDirectionofElementaryEducationE
3、cosystemundertheBackgroundofDoubleReduction”关键词:“双减”政策/基础教育/生态系统/发展向度期刊名称:中小学教育复印期号:2022年09期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85(2022)06-0001-09DOI:10.16697j.l674-5485.2022.06.001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明确指出要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双减”政策的实施是有效落实基础教育发展目标、实现基
4、础教育发展理念、回应基础教育发展任务、铸牢基础教育发展成果的一项重要举措。从广义的视角来看,基础教育生态系统是彰显基础教育发展效能的重要载体,展现了基础教育的发展理路和整体态势;从狭义的视角来看,基础教育生态系统是影响学生个体发展的核心场域,直接作用于学生身心发展。构建良性运作的基础教育生态系统,把握基础教育生态系统的演化逻辑和发展向度,是有效落实双减政策,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重要依托。一、基础教育生态系统的要素、结构与特征基础教育生态系统与教育生态学研究直接相关。具体来说,基础教育生态系统是教育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生态学在基础教育领域的
5、深依口拓展。我国教育生态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走向成熟。有学者对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做出界定,认为教育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自然平衡、协调进化等原理,研究各种教育现象与成因,进而掌握并指导教育发展趋势和方向的一种学科理论口,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教育规范环境、教育自然环境和教育社会环境等。以教育学、生态学两大学科知识为背景,以教育生态学的创新性成果为依托,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基础教育生态系统是在基础教育阶段,生态主体与系统内各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是由主体与各要素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基础教育生态系统的建构有三个
6、前提:第一,基础教育具有生态系统的相关特性;第二,基础教育生态系统具备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第三,基础教育生态系统中各要素间符合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规律。(一)基础教育生态系统的要素从第二个前提来看,基础教育生态系统包含与生态系统类似的关键要素,即生态主体、生态类型、生态区域、生态层次。对输出教育生态系统中关键要素的理解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依照要素间相互作用关系,基础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即生态主体)及对主体产生影响的因素(即生态类型、生态区域与生态层次);另一种是依照基础教育生态系统中不同要素的作用方向一水平方向(包括生态主体、生态类型、生态区域)和垂直方向(包括生态层次)对其进行划分。生态主体是基
7、础教育生态系统中的核心要素。有关主体与客体的探讨,源于本体谣口认识论。笛卡尔世界观强调绝对的主客二分,即人与自然、思维和物质的分离和对立。2这种区分方式强调主体的绝对权威,将主体与客体置于不对等的两个方面。而在基础教育生态系统中,我们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反对机械的主客关系划分。基础教育生态系统是鲜明的“以人为主”的生态,具体来说,其生态主体是以学生为代表的基础教育阶段的受教育者。生态类型是不同时期基础教育生态系统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生态学领域,生态系统类型可按照生物类型、非生物类型、生态系统的特征或生态系统中能量与物质的运动方式来确定。基础教育生态系统类型的确定,与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互动方
8、式有关。正式群体即各级各类公立学校和公办教育;非正式群体则是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即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和民办教育机构。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二者间博弈互动,形成对基础教育生态系统的直接影响。因此,在不同时期,基础教育生态系统会呈现特有的生态系统类型。区域一词强调地域空间,特指地区和范围。生态区域是在一定地域界划上形成的、相互间具有一定差异的生态区。在生态学中较少提及生态区域,多将其界定为区域生态,强调在区域尺度上的生态整合性,关注区域之间在空间上的整合和生态社会与经济社会的整合引。在基础教育生态系统中,生态区域更倾向于教育环境与社会环
9、境的整合。根据生态区域的不同,基础教育生态系统会呈现彼此相异的发展态势。基础教育生态系统大致可分为城市基础教育生态区和乡村基础教育生态区两大区域。生态层次是基础教育生态系统在垂直方向上的结构。严格意义上,真正有层次结构的不是生态系统而是生命系统,生命系统针对每一个独立个体,是指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系统。生态系统则是对群体和整体而言的概念,是物质和能量循环、交流的统一体。因而,基础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层次以人这一独立个体的发展过程为确立依据,是因个体参与教育活动而形成的层次性结构。依据生态主体所接受基础教育的不同阶段,可以将生态层次分为学前教育层、中小学教育层和高中教育层。(二)基础教育生态系统
10、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存在以生态主体为核心,如以湖泊为主体的湖泊生态系统、以森林为主体的森林生态系统等,辅以各种要素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从基础教育生态系统建构的第三个前提来看,其以受教育者这一生态主体为核心,且主体与其他要素间存在广泛的互动关系,形成了一个整体、动态、相对稳定的系统性结构(见图1)。图1基础教育生态系统结构基础教育生态系统主要呈现三组结构关系:第一,生态主体与生态区域间的流动与制约。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我国流动人口规模逐渐扩大,随迁子女成为生态主体中的特殊人群。在国家异地高考和两纳入”等政策的保障下,生态主体实现了在城乡基础教育生态区间的教育流动。但城乡基础教育生态区间依然存
11、在乡村基础教育生态区质弱量余与城市基础教育生态区质强量缺的矛盾冲突4,区域间差异制约着生态主体的发展。第二,生态主体与生态类型间的选择与塑造。基础教育生态类型的确定和内部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互动相关。在双减政策作用下,非正式群体效能重新定位,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间互动关系呈现全新局面。外部则表现为生态类型与生态主体间的双向影响:一方面,生态主体有选择开展正式群体或非正式群体教育的自由;另一方面,生态类型限制着生态主体的教育环境和受教育方式,从整体塑造生态主体。第三,生态主体与生态层次间的顺应与建构。生态层次是基础教育生态系统在垂直方向上的结构,生态主体的知识量在自下而上的层次间得到积累和继承
12、,呈现能量流和信息流的流动,最终将考试作为实现教育评价和教育层次跃升的主要途径。不同生态层次严格遵循生态主体身心发展规律,设置相应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系统建构生态主体;生态主体则严格依照国家教育制度,在特定阶段接受特定的教育,顺应生态层次的跃升,实现自身发展。(三)基础教育生态系统的特征从基础教育生态系统建构的第一个前提来看,基础教育生态系统具备与自然界中生态系统类似的生态特征,具有动态性、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动态性体现在基础教育生态系统纵向演化和横向演化两个方面;整体性表现在基础教育生态系统的宏观整雨口微观整体两个层面;相对稳定性体现在基础教育生态系统自身的弹性空间和调节阈限两个方面。1.
13、动态性基础教育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中的亚系统和群体类似,具有产生、形成、发展和转变等过程。这一变化过程既体现基础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演化规律,又体现出不同阶段的鲜明历史特点。从整体演化的纵向来看,从古代的庠、序到私塾、书院,从抗战时期的流动学校到如今规范化办学,基础教育生态系统始终呈现进化的、动态的有机发展趋势,每个演化阶段以基础教育改革为突破口;从整体演化的横向来看,基础教育生态系统不可能孤立存在,它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系统存在物质和信息的交流。整个社会环境是一个大型的生态系统,基础教育生态系统作为其中的TB分,在与社会环境的交流中取得发展。最重要的是,基础教育生态系统的动态性为预测基础教育的
14、发展趋势奠定了基础。2 .整体性基础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基础教育处于学生发展的关键阶段,是整个教育阶段的开端,基础教育生态系统亦是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根基,它的存在是教育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体现。微观层面,基础教育生态系统内部由众多成员和要素构成:成员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家长等;要素则包含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基础设施等。内部的成员和要素共同构成了基础教育生态系统。还可将基础教育生态系统内部做亚系统划分(如课堂生态系统、学校生态系统),不同亚系统间相互联系,构筑起基础教育生态系统这一整体。基础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特征,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全局视野。3 .相对稳定性基
15、础教育生态系统中人、教育、环境彼此关联,无论是学校还是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教育生态主体,都在自身与环境的平衡一不平衡一新的平衡的矛盾运动中寻求发展。5基础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一种相对平衡,在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基础教育生态系统自身的弹性空间和调节阈限可以保障自身的相对稳定,即教育生态承载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教育生态承载力的支撑6,但任何生态系统都不能摆脱与外界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对基础教育生态系统形成阻碍和压力,这种压力在其承受阈限内时,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再次实现自身的稳定;当外部环境的阻碍和压力超出生态系统承受阈限时,则会导致基础教育生态系统的失衡,甚至导致生态系统
16、的崩溃和瓦解,再次实现相对稳定,需要耗费更多教育资源。因而,基础教育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为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量与度”的要求,也为新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契机。二、双减”背景下基础教育生态系统的演化逻辑在自然科学中,演化与进化同指生物种群中的世代遗传变化,但演化又不等同于进化。进化尤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彳氐级到高级逐渐发展变化的过程,与退化相对应。而演化则倾向于物种为适应时空娼变产生的有别于原始状态差异的过程,不强调单一的进化发展倾向刀,如双减政策为基础教育生态带来的重大影响,表现为正式群体教育的巩固和非正式群体教育的规制。因此,特以演化一词凸显基础教育生态系统的变革逻辑。从教育生态系统的宏观演化
17、过程来看,大致经历了自然教育生态系统、古代教育生态系统、传统教育生态系统和现代教育生态系统几个发展阶段。本研究中基础教育生态系统的演化是处于现代教育生态系统演化背景下,基础教育生态系统为满足社会生态环境发展需求,而呈现出的演化逻辑。依照基础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四个要素,基础教育生态系统大体呈现生态主体从社会价值到个人价值、生态类型从单一主体到多元共治、生态区域从优先发展到教育公平、生态层次从位阶分明到精准跨越的演化逻辑。(一)生态主体:从社会价值到个人价值关于基础教育生态主体的看法,历来多有不同,不论是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还是杜威的学生中心论”,赞同者与反对者并存。就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态势来看
18、,生态主体当以学生为主体的受教育者为代表,但生态主体地位的确立并非一成不变的。从发展历程来看,我国基础教育的生态主体大致经历了两大发展阶段:一是关注生态主体的社会价值阶段;二是关注生态主体的个人价值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恢复发展期,国家急需培养忠于糊口国家事业的建设者,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和教育行政从中央到地方的科层管理结构,促进了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需求。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倾向于社会本位,强调教育对国家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基础教育生态系统中,生态主体地位的社会价值取向是社会和基础教育发展的起始状态,利于应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各类社会矛盾。至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19、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生态主体地位发生转变。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基础教育生态系统下的生态主体地位,并寻求新的发展道路。20世纪80年代后,受教育者的生态主体地位得到确立。学生是教育的目的,推动受教育者自我实现成为基础教育生态改革的主基调,基础教育领域开始注重生态主体的素质教育。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拉开了推行素质教育改革的新篇章。8双减”政策将以人为本的基础教育生态主体地位推向高潮。双减”政策的出台,回应了让生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双减 背景 基础教育 生态系统 演化 逻辑 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98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