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周碧蕾:“旅游+教育”的核心意涵和实践路径》.docx
《《刘俊、周碧蕾:“旅游+教育”的核心意涵和实践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俊、周碧蕾:“旅游+教育”的核心意涵和实践路径》.docx(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笔谈I刘俊、周碧蕾:旅游+教育的核心意涵和实践路径研学旅行进入国家教育体系、“双减”政策释放大量课外时间、劳动教育上升为“五育之一等重大教育改革政策,凸显出加强实践育人的国家意志,新时代的旅游和教育正在从二元分立走向深度融合。无论是政界、学界还是业界,对于旅游和教育融合进程中各自基本定位的认识是清晰的,即旅游是手段,教育是目的。然而,基于不同立场来理解旅游和教育融合发展,难以完全摆脱主位意识,“旅游+教育教育+旅游研学+“泛研学”等各类提法常见于各类媒体和论坛,对旅游和教育融合发展的内涵理解莫衷一是,在融合实践方面也存在诸多模糊认识和现实挑战。基于对旅游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观察思考和旅游教育改革的
2、探索实践,笔者就“旅游+教育的核心意涵和两条实践路径分享一管之见,以求教于方家。一、核心意涵:旅游活动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实践育人价值正如礼记学记所言:“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从古至今,“游是个体“学必不可少的实践途径。从墨辩提出“亲知,闻知,说知到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再到陶行知践行“从做中学,都蕴含着教育的实践维度。脱离了实践谈育人,教育就会陷入“无根的状态,正所谓实践出真知。旅游活动与实践育人有着深刻且内在的同一性。旅游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个体的知识生成,实现文化自觉与获得人格自省,这是其内在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实践育人价值。异地性和体验性是旅游活动实践育人价值实现的基础。当
3、人们离开惯常环境,在非惯常环境下获得超越日常生活的崭新体验,新旧体验之间相互作用,个体逐步形成、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旅游活动从物理空间到文化空间都不同于学校学习与日常生活,既扩展了实践育人的空间维度,又契合不同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新趋势。旅游活动带来不同情境下的感官刺激,引发个体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促进思考学习和知识的生成。同时,旅游者在跨文化情境中对文化差异产生新的理解,并对周围的世界形成更广泛的认识。不同文化交融产生的“视域融合”,使个体获得文化浸润的同时,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达到费孝通先生提出的“美美与共”的文化境界。交往性和互动性是旅游活动实践育人价值实现的内核。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
4、天,通过旅游活动让更多个体从线上走到线下,驱除由于工具异化带来的“人”的遮蔽与疏离,凸显个体的主体性与提升主体间的交往性。例如零零后青年选择跨国背包旅游,在与他人的相遇、交往甚至冲突中,引发不同的观念、思想、价值的碰撞与融合,习得沟通交往、团队合作以及资源管理等核心关键能力,从而实现自我成长。旅游活动多以参与式、合作式、沉浸式等有别于日常讲授式的学习模式,正是在这种与“他者”的交流互动中,认识“前见、搁置“己见、尊重异见,实现主体的自我建构与人格自省。旅游活动引发个体对于价值的探寻与反思,引导个体正确处理人己、群我关系,从而回归教育的本真,形成求“善”向上的价值追求。因此,“旅游+教育的核心意
5、涵即借由旅游活动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实践育人价值,融合探求知识之“真、涵养文化之“美”以及立己达人之“善,倡导并回归旅游活动的育人初心。二、面向旅游行业的实践路径:赋予新旅游更多教育意义进入新时代,以文旅融合、全域旅游、优质旅游、主客共享等为内涵的新发展理念,成为推动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指引。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深刻改变了旅游消费的时空模式,客观上加速了旅游高质量转型和新旅游时代的到来。这里所说的“新旅游与普恩(Poon)提及的“新旅游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大不同。例如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旅游消费愈益本地化和近程化,更加注重旅游场景下的内容体验和意义生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刘俊、周碧蕾:“旅游+教育”的核心意涵和实践路径 刘俊 周碧蕾 旅游 教育 核心 实践 路径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99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