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温室气体排放评价(修订)》.docx
《《重庆市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温室气体排放评价(修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温室气体排放评价(修订)》.docx(2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重庆市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一温室气体排放评价(修订)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二O二四年三月前S41 .适用范围52 .规范性引用文件53 .术语和定义53.1 温室气体53.2 温室气体排放53.3 温室气体排放量63.4 温室气体排放绩效63.5 产业园区63.6 重点企业64 .总则64.1 评价范围64.2 工作任务64.3 评价技术流程85 .三0分析95.1 规划概述95.2 规划协调性分析96 .现状调查与评价IO6.1 产业发展106.2 能源利用106.3 基础设施106.4 交通运输106.5 应对气候变化管理能力116.6 温室气体排放统计117 .温室气体排放识别与评
2、价指标体系构建127.1 温室气体排放识别127.2 温室气体减排评价指标体系128 .温室气体排放预测与分析138.1 预测因子138.2 预测范围138.3 预测方法与预测内容138.4 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分析与评价139 .规划方案综合论证和优化调整建议149.1 规划方案环境合理性论证149.2 规划优化调整建议1410 .减污降碳协同管控措施建议1410.1 现有温室气体排放问题解决建议1410.2 减污降碳协同管控途径建议1410.3 低碳管理对策建议1411 .温室气体排放跟踪评价及规划所含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要求1411.1 温室气体排放跟踪评价1411.2 规划所含建设项目
3、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要求1512 .温室气体减排准入1513 .评价结论1514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要求15附录A16附录B20附录C22附录D23前B应对气候变化事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事关国计民生的现实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做出重要指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绿色低碳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要求将温室气体管控纳入环评管理。为落实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关于产业园区中减污降碳协同共治要求,引导和推动我市产也园区绿色低联型,指导我市产业园区等规划温室气恸成
4、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开展,修订本指南。本指南规定了产业园区规&J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工作程序、主要方法和要求。本指南是对重庆市规划环境影响i惭技术指南一做评价(试行)的修订,与原指南相比,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一调整、完善了导则结构、工作程序、技术要求等,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产业园区(HJ1312021)相衔接;一增加规划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的符性分析;TMr产业园区规划评价范围,调整并完善了现状调查的内容以及核算方法;一增加并进一步规范评价成果清单、图件相关要求;一调整并优化了评价指标体系T尤化了预测方法、内容要求,修订评价内容与要求;一增加规划优化调整建议要求,增加规划
5、低碳管理相关要求;F善了跟踪评价要求。本指南由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制订。本指南起草单位:重庆市生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重庆港力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本指南主要起草人:秦勇军、彭涛、苏晴、冯永超、王姝、王莹、张健、王磊、柯安、李友鹏、王尧、李涵、张力翔、向科、江伟、朱小龙、陈勇志、曹园城。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本指南由重庆市生态环境局解释。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重庆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一升威评价(试行)同时废【匕1 .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重庆市行政辖区内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跟踪评价。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指南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
6、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HJ130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13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产业园区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污染物去除协同控制温室气体核算技术指南重庆市区县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重庆市近零碳园区建设指南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3.1 温室气体指大气中吸收和重新放出红外辐射的自然的和人为的气态成分。本指南所指温室气体仅包含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氯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氨化硫(SF6)和三氟化氮(NF3)七种温室气体。3.2 温室气体排放指规划实施阶段通
7、过能源活动(本指南包含化石燃料燃烧活动、生物质燃烧活动、天然气系统逃逸以及电力调入调出)、工业生产过程、废弃物处理过程(本指南仅包含废水处理活动)等活动或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3.3 温室气体排放量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温室气体排放数量,简称排放量,计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ICO2e)”。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当量等于给定气体的质量乘以它的全球变暖潜势值,温室气体全球变暖潜势值应与重庆市区县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保持一致,适时调整。3.4 温室气体排放绩效指单位产品(或主产品)、单位工业增加值、单位工业总产值或单位能耗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包括单位产品温室气体排放量(Q产品)、单位工业增加值温室气体排放
8、量(Q工增)、单位工业总产值温室气体排放量(Q工总)和单位能耗温室气体排放量(Q能耗)等。3.5 产业园区本指南所指产业园区包括重庆市行政辖区内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中小企业集聚区等。3.6 重点企业本指南所指重点企业包括产业园区内规上企业、纳入国家或重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管理的企业,以及电力(含热力)、钢铁、建材、有色金属冶炼、石化和化工等六大重点行业的企业。4 .总则4.1 评价范围时间维度上,与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时段保持一致。空间尺度上,应包括产业园区规划范围,并结合规划实施所依托的供电、供气、供热、废(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统筹确定评价空间范围。4
9、.2 工作任务以促进产业园区绿色化、低碳化发展为目的,识别产业园区规划温室气体排放源,核算并评价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从应对气候变化角度提出产业园区规划优化调整建议,围绕减污降碳协同共管制定产业园区低碳发展途径与管理要求,将温室气体排放管控纳入生态环境准入要求,形成评价结论。产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流程见图Io资能利上源源用线态境入单 生环准清规划方案环境合理性论证与优化调整建议气境量线 大环质底-现有温室气体排 放问题解决建议减污降碳协同管控途径建议低碳管理对策建议图1产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流程图5 .规划分析5.1 规划概述5.1.1 产业发展以电力(含热力)、
10、钢铁、建材、有色金属冶炼、石化和化工等六大行业为重点,着重介绍产业园区各行业的产值、用地、产品等相关规划内容。规划包含具体建设项目的,应介绍其产品方案以及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工业生产环节等相关内容。5.1.2 能源利用以清洁能源利用与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为重点,介绍产业园区各行业能源消费品种与供能设施,明确供热、供气、供电、储能、余热余压利用等能源供应设施(含分布式能源设施)的规模、布局、服务范围。规划包含具体建设项目的,应介绍能源利用方案。5.1.3 基础设施以甲烷控制为重点,介绍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或依托的废(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明确设施的处理规模、服务范围、处理工艺、甲烷回收方案等。5.1.4 交
11、通运输以绿色交通为重点,介绍产业园区交通规划,明确充电、加氢等交通基础设施的相关内容,说明园区物流中拟采用新能源运输车辆的相关规划。5.2 规划协调性分析5.2.1 与上位和同层位规划的协调性分析分析产业园区规划与区(县)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内容或区(县)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区(县)碳达峰实施方案、相关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的符合性,明确在温室气体控制、产业发展、能源利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不协调或潜在冲突。5.2.2 “三线一单”符合性分析重点分析产业园区规划与区域资源能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中关于能源利用、减污降碳等方面相关要求的符合性,对不符合“三线一单”要求的,提
12、出明确的调整建议。6 .现状调查与评价6.1 产业发展调查产业园区各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占地面积、产品情况等,明确各行业占园区的比重,涉及电力(含热力)、钢铁、建材、有色金属冶炼、石化和化工等六大重点行业的,应介绍该行业在园区的发展历程、现状。调查产业园区内重点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占地面积、产品情况等。说明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工业生产环节、原辅料使用情况、在建和已建的温室气体减排设施与减排措施的相关情况等内容。6.2 能源利用调查产业园区的能源供应与能源利用现状。能源供应现状调查,应调查说明园区已建或依托的供热、供气、供电、供能设施的规模、布局、能源梯级利用等情况。能源利用现
13、状调查,应围绕煤炭、成品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净调入电力与热力以及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量,说明产业园区各行业的能源消费构成、能耗强度等现状,以及公用照明等主要公共用能设施现状,分析与区域能源利用上线、相关行业低碳发展要求的差距,从清洁能源替代、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等方面识别降碳潜力。调查产业园区内重点企业的能源消费、重点用能设备和节能低碳技术应用等情况,分析企业能源消费结构、能效水平,对能效水平低于本行业能耗限额准入值的,应提出开展清单式管理的要求,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涉煤项目如有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方案的,应说明落实情况。6.3 基础设施调查产业园区已建或依托的废(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明确设施的处理规
14、模、服务范围、处理工艺、甲烷回收方案等。6.4 交通运输重点调查产业园区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物流体系与运输工具的现状。交通基础设施重点调查园区现有充电、加氢等配套设施现状,分析园区交通设施低碳化的潜力。物流体系与运输工具重点调查园区内货物、产品运输方式、物流总量以及运输工具类型,分析货物运输方式和厂内物流运输结构的低碳化潜力。6.5 应对气候变化管理能力调查产业园区温室气体管理能力、试点示范开展情况。温室气体管理能力重点调查园区温室气体统计核算体系建设、台账记录,以及纳入国家或重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管理企业的配额履约等相关情况。试点示范应调查近零碳园区等建设内容、实施进展,以及区内企业创建碳
15、中和工厂、零碳工厂、开展产品碳足迹认证、碳信息披露等相关情况。6.6 温室气体排放统计6.6.1 现状统计产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量现状统计旨在摸清园区温室气体排放底数,以说明园区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和变化趋势。温室气体排放现状统计应以电力(含热力)、钢铁、建材、有色金属冶炼、石化和化工等六大行业为重点,分行业统计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废弃物处理(本指南仅包含废水处理活动)三个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园区内存在采用CCUS、副产气回收利用、购买绿电、自建光伏等情况的,应调查或分析其温室气体减排量。应优先收集利用产业园区内已有温室气体排放相关资料;若产业园区现状温室气体排放资料不能充分满足评价要求时,应
16、需重新测算温室气体排放量,测算方法具体见附录A。以电力(含热力)、钢铁、建材、有色金属冶炼、石化和化工等重点碳排放行业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原则上统计近3年的温室气体排放历史数据;对于建设时间不足3年的或以其他行业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可结合实际情况统计温室气体排放历史数据。6.6.2 现状分析重点分析温室气体排放趋势变化与排放绩效水平分析。涉及电力(含热力)、钢铁、建材、有色金属冶炼、石化和化工等六大重点行业的,应结合行业碳达峰、“三线一单”能源利用等要求,分析并识别降碳潜力,提出控碳途径建议。对于产城融合的园区,应分析生活、商业等温室气体排放情况。6.6.3 重点企业排放统计与分析重点企业温室气体
17、排放量现状调查,应优先收集和利用企业已有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资料,其中:针对纳入全国碳市场或重庆碳市场的企业,可收集引用最新的经主管部门审定的碳排放报告中的碳排放量数据;针对纳入重点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管理的企业,可收集引用建设项目环评中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数据。应绘制温室气体排放重点企业分布图。7 .温室气体排放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7.1 温室气体排放识别识别产业园区在能源利用、产业发展、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温室气体排放,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源、排放因素、排放环节。对于已提出明确温室气体减排措施的产业园区,还应识别减排措施的降碳潜力。涉及电力(含热力)、钢铁、建材、有色金属冶炼、石化和化工等重点
18、行业建设项目的产业园区应重点关注能源消耗、工业生产过程和废弃物处理等与污染物排放相关的碳排放;产城融合的园区还应关注生产、生活不同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以物流为主要功能的园区应重点关注交通运输的温室气体排放;涉及大数据、云计算等高耗电的园区可重点关注调入电力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7.2 温室气体减排评价指标体系以温室气体排放识别为基础,结合产业园区规划特点、资源能源现状调查情况以及拟定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从产业发展低碳化、能源利用低碳化、交通运输低碳化、基础设施低碳化、温室气体管理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立足于园区现状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从温室气体排放绩效优化、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的角度提
19、出减排目标并给出具体指标要求,给出依据。评价指标与相应指标要求应符合评价规划所在区域、行业特征,体现稳妥有序、安全降碳的要求,体现规划的属性特点及其温室气体排放特征。评价指标应易于统计、比较和量化,指标值符合相关减排政策、规划中规定的限值要求。对于不易量化的指标可参考相关研究成果或经过专家论证,给出半定量的指标值或定性说明。产业园区温室气体减排评价指标体系见附录Bo8 .温室气体排放预测与分析8.1 预测因子温室气体排放预测因子以二氧化碳(Co2)为主,并根据产业园区主导产业能源消耗、工艺过程及废弃物处理等特征,将甲烷(CH4)、氧化亚氮(Nz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
20、、六氟化硫(SF6)和三氨化氮(NF3)等六类温室气体纳入预测范围。8.2 预测范围预测范围应覆盖指南规定的时、空评价范围,从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废弃物处理等方面开展预测;交通领域以定性分析为主。8.3 预测方法与预测内容采用情景分析法开展预测,应在基准情景基础上,设置对照情景。预测内容包括活动水平预测与温室气体排放预测。应分别预测基准情景、对照情景下的能源消费规模、产业发展规模和废水处理规模等活动水平,以及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与排放绩效。产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量预测方法见附录A,预测成果清单见附录Co8.4 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分析与评价8.4.1 温室气体排放分析重点从温室气体排放变化、减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庆市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温室气体排放评价修订 重庆市 产业园 规划 环境影响评价 技术 指南 温室 气体 排放 评价 修订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99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