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问题的研究》6800字(论文)】.docx
《【《关于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问题的研究》6800字(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问题的研究》6800字(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关于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问题的研究【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呈现出融合互动相互依存的态势,这种融合趋势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是将企业价值链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的过程。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模式是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的。应积极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加快体制改革和创新,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关键词】制造业;服务业;融合目录一、服务业概述(一)服务业定义(一)服务业现状制造业概述(一)制造业定义()1三、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面临的主要问题2(一)生产性服务业质量低造成供给不足2(二)制造企业自我
2、服务导致服务业内置抑制了生产性服务专业化2(三)对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认识不够3四、促进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政策建议3(一)从扩大需求与供给层面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3(二)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4(三)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路线图5结论一、服务业概述(一)服务业定义一般认为服务业即指生产和销售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服务产品与其他产业产品相比,具有非实物性、不可储存性和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等特征。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实际工作中,将服务业视同为第三产业,即将服务业定义为除农业、工业之外的其它所有产业部门。(二)服务业现状从三大产业的比重看,服务业在三个产业中的
3、地位日益重要。1982年,中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3.4%、44.8%,2015年,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0.1%和45.3%,同1982年相比,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大幅下降,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也略有下降,服务业产值比重从1982年占GDP比重的21.8%上升到2015年占GDP比重的44.6%。数据表明,中国服务业发展迅速,总体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断提升,说明中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日益重要。从服务业整体发展情况看,1982-2015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隹业总体上是服务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其中,批发和零售业
4、是服务业增加值中占比最高的行业。在2000年后,房地产业和金融业虽然整体比重没有大的波动,但在服务业发展中的地位有所上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在服务业发展的地位有所下降,其他行业主要集中在国家政府和社会提供的服务上。1982-1995年,其他行业在服务业发展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2005年后,其他行业的发展地位有显著上升,这与政府提出建立“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有关。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发展与国际普遍规律并不完全一致,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未出现波动,我国房地产业和金融业虽在服务业发展中地位有所上升,但其比重未出现大幅增加,这些行业都与普遍规律相悖,说明我国服务业发展中金融业发展不足
5、,住宿和餐饮等现代服务发展水平和质量不高。二、制造业概述(一)制造业定义制造业是指机械工业时代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业品与生活消费产品的行业。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制造业在世界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二)制造业现状制造业由于门槛低,这使得整个行业的鱼。新中国解放后,我国的制造业经历了公私合作伙伴关系,计划经济时代,市场经济时代。走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很多挫折,再加上地方政府的干预,制造业有很多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更为突出,许
6、多制造业建立了解决城市人口的就业问题,有效的论点缺乏。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时代,中国有许多行业进行重组。对于高耗能、低效率的制造业关、停、转措施。但到目前为止,大多数中国的制造业仍然是劳动密集型的时代。以降低成本为核心的传统模式使得整个行业竞争激烈,让许多企业盲目追求利润,不仅刺激了行业的创新,也容易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2015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将其定性为缺乏创新,传统模式的产能过剩突出。以降低成本为核心,让许多企业不愿放弃,但仍有传统模式的盈利前景无望。还在原始轨道上挣扎。一旦经济不景气,企业的压力就会突然上升,缺乏有效的抵御市场经济大潮的机制。缺乏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我国制造
7、业与服务业融合面临的主要问题(一)生产性服务业质置低造成供给不足我国生产性服务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偏小、技术水平低、同质化现象严重、服务成本较高等问题。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不强;综合化服务水平低,提供服务多是单一功能服务,很难满足制造商的服务要求,这与制造企业的服务内置形成一种“低效均衡”状态。从表1可以看出,2005-2014年,美国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占服务业总就业比重平均值分别为59%、40.6%,而我国则分别为41.9%、13.6%。2015年,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普遍在60%-70%之间,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大都在43%左右。我国生产性服务业
8、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只有46%,占GDP比重不到20%o表1中美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情况比较国别年份A国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生产性服务业占总就业比重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生产性服务业占总就业比重200560.540.942.311.4200660.641.140.711.2200759.940.940.511.2200858.940.440.811.7200958.540.343.214.9201058.540.442.615.0201158.640.542.214.9201258.640.541.814.9201358.440.642.115.1201458.240.542.515.7资
9、料来源:余东华、范思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制造业升级与就业结构优化,财经科学2015年2期64页(二)制造企业自我服务导致服务业内置抑制了生产性服务专业化目前我国制造业一般采用封闭式的自我服务模式,以此作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途径,缺乏服务外包降低成本的理念,这从客观上压缩了制造业对服务业的需求,压缩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使之难以对制造业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服务业渗透到制造业的过程也比较缓慢,二业融合的进程受阻。而国外制造企业一般将服务外包作为缩减成本的重要方式,其中金融服务外包支出占全部服务外包支出的比重为11%,市场销售服务支出占14%,信息技术服务支出占30%,仅此三项共计55%。而
10、在我国制造业专业化分工程度较低、模块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制造业中间投入中信息服务有效需求严重不足,2010年我国制造业中间投入中信息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只有12%,远远低于美国的32.6%、德国的28.4%和日本的26.6%;我国制造业对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中间值为0.096,比OECD国家低42.3%。同时,相当数量的企业还在采用传统乃至陈旧的生产模式,竞争策略主要依赖成本优势和价格竞争,制造业产业链过于侧重实体产品的生产,物质材料消耗占产品成本比重较大,技术创新、技术进步、产品开发的速度缓慢,多数中小企业长期处于模仿抄袭阶段,因此对研发、设计创新服务的需求不足。我国制造业中,工业品作为资本品投
11、入的比例达到52.5%,而OECD国家这一比例只有24%。与产品制造相关的研发设计、人力资源、市场销售、物流配送、金融服务、信息技术等占全部支出的比重偏小,制造业对实物产品投入较大,对服务投入的依赖程度较低,服务业缺乏制造业需求的拉动,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服务投入的依赖程度远低于美、日、德、法、英等发达国家。表2主要国家制造业对服务投入的依赖程度(%)数据来源:OECD统计资料(三)对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认识不够从宏观层面来看,政府对服务业和制造业整合战略意义的了解不足,甚至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在产业发展中并没有形成融合发展观,片面强调制造业的发展,或片面强
12、调服务发展。例如,东部沿海一些发达城市产业结构己经到了经济发展阶段,但这些地方政府从地方财政收入,GDP增长来看,仍然把制造业放在重点,忽视了服务业的发展;有一些欠发达地区在工业化阶段,当地产业结构,人才结构,市场结构不具备先进产业的条件,但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绩效,不切实际地倡导研发设计,文化发展创造力,软件,信息技术等高端服务,结果适得其反,造成巨大浪费。从微观层面来看,两个行业整合不是一个简单的业务发展和增加服务人员,而是发展战略,业务模式,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人才制度,管理水平和一系列重建和重建。许多企业不能把握服务行业的要素和制造一体化,条件,特点,规律和趋势,竞争过程中出现新的竞争,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问题的研究 关于 我国 制造业 服务业 融合 问题 研究 6800 论文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99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