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S县农业发展问题研究》10000字(论文)】.docx
《【《生态文明视域下S县农业发展问题研究》10000字(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文明视域下S县农业发展问题研究》10000字(论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生态文明视域下S县农业发展问题研究摘要: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继承了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发展精髓,附之以长期的实践经验,基本摸索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农业发展道路的新模式。但是,不可否认,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进步缓慢,未能充分调动起一切可利用的优势资源。四方县是陕西省重点农业大县,本文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系统探讨了四方县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指出四方县虽然具备发展现代农业发展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最后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具体对策。关键词:生态文明;现代农业;四方县;农业发展:绿色农业目录刖旨31相关理论研究41.1关于生态文明412可持续发展理论41.3 中国绿色农业
2、的主要特征41.4 农业产业化理论52生态文明视域下四方县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62.1四方县基本概况62.2生态文明视域下四方县农业发展成效62.2.1四方县农业发展取得的成效62.2.2农业综合开发上台阶的增长点82.2.3农业科技成果走向农村千家万户的紧密结合点.83生态文明视域下四方县农业发展模式面临的问题83.1投人不足,缺乏财力支持83.2生态农业生产技术落后83.3“生态文明”意识不强,主体发展定位不明确93. 4缺乏农业发展规划和布局104生态文明视域下四方县农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14.1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干旱114. 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发展不平衡114.3科技水平
3、较为落后114.4资金投入不足,资本吸引力匾乏115生态文明视域下四方县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125.1 政府提供帮助和支持,保证农业快速平稳发展125.1.1 1.1发挥政府职能,做好农业建设的引导工作125.1.2 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发展生态农业125.1.3 利用WTo规则,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125.2 借助科技促进农业发展135.3生产人员要产生农业发展新思想135.4营造良好的农业发展外部环境13结论15参考文献15刖百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不仅关怀着人类的现在,而且关怀着人类的未来。生态农业符合生态文明,是应对全球化经济挑战、增强农业竞争优势、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4、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四方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战略任务。对四方县生态农业的研究越细致和深入,越能够带动人们更多的关注生态农业自身的发展,从根本上了解农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重要作用,为整个生态农业发展体系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立足长远,把发展生态农业与环境改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紧密结合,使生态农业在我们的农业大国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运用以下方法:(1)文献研究法。近年来,由于生态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方法已经有较多可以查询、参考的文献。其中包括了产业、经济、农业、旅游、景观各个角度的研究和探讨。国内有关可持续理论的文献主要集中在经济、产业以及环境领域,而
5、可持续发展在园林景观的应用的研究则较少,但国外已有较多可持续景观的研究,可参考借鉴。而景观生态学理论也有较多运用到园林景观的实例,对于本文有较大指导意义。(2)交叉学科研究法生态观光农业园的研究涉及到了产业、经济、生态、农业、旅游、园林景观等各个领域的知识交叉。本文主要运用了有关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理论、可持续景观理论三个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多学科的综合分析方法。(3)实例研究法。本文以生态文明视域下四方县农业发展的发展规划作为研究实例,以此来阐述研究理论在实例中的应用。本研究采用三种方法相结合,对生态文明视域下四方县农业发展的发展规划进行研究。当前
6、我国农业再次面临道路和模式的新选择,发展生态农业实质是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比例高、资源相对短缺、生态持续退化、环境相当严峻的发展中国家,研究生态农业问题,就是要探索农业新的发展模式和新的经营理念来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探索如何实现【1】张云华,杨晓艳等.发展生态农业技术面临的难题与出路J生态农业,2013,4,107-113.【2】严立冬.绿色经济发展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46-52.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的生态系统平衡与良性循环,探索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新举措。1相关理论研究1.1 关于生态文明朱坦等人认为,生态文明的核心是
7、和谐,尤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确认,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具有平等的生存、发展权,必须自觉、自律,将自身发展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控制在其承载力之内,在保持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追求可持续发展。陈寿朋认为,生态文明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即包含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层面。江
8、泽慧指出,生态文明研究的核心,是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存、协调发展的问题。深刻认识和处理生态与环境、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与建设生态文明三个关系;从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阐述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研究提出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方略,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1.2 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总原则,要求人类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必须兼顾资源和环境,生产和消费都必须具备可持续的特征。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区域的建设都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之上。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生态农业产业化是
9、推动生态区域建设的必由之路。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全程绿色设计、绿色控制体系正是人类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1.3中国绿色农业的主要特征(1)中国绿色农业关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与“类绿色农业”主要关注农产品品质与安全不同,中国绿色农业既要面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又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与持续发展问题。所以,只有根据中国国情,借鉴国外“类绿色农业,的优越性,避其弊端;同时继承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突破其局限性,才能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三大效益的目标。(2)中国绿色农业具有区域差异性。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绿色农业应充分吸收我
10、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3)中国绿色农业注重安全性和可持续性。中国绿色农业,在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非常注重产品的安全,保证其不受任何污染,强调产品出自最佳的生态环境、最优的管理与生产技术和最好的监控措施。而可持续性是指在合理使用工业投入品的前提下,注意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自然转移,把能量转化过程中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1.4 农业产业化理论农
11、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当地资源优势和加工流通企业为依托,以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为基础,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村经济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其基本内涵可以这样表述: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中心,在横向上实行资金、技术、土地、劳动等农业生产要素的集约化;在纵向上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广大农户为基础,以科技服务为手段,通过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是
12、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系统内的“非市场安排”与系统外的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方式,商品性农业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立发展的基本经营方【3】严立冬.绿色经济发展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46-52.式,是以各参与者主体共同利益为基础的经济共同体的运作。2生态文明视域下四方县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2.1 四方县基本概况四方县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因境内有“孟候原、丰原、白鹿原”而得名,四方己有1560多年的历史,素有“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美誉,全县面积为57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52.7万亩,辖内共有10个镇和4个服务中心,共208个行政村,2012年统
13、计人口为42.36万,其中农业人员为27.98万。四方县南与高陵县接壤,北边与铜川相连,西邻淳化和径阳接壤,东与临憧、富平及阎良相连,交通十分便利,距西安市约36公里,咸阳市约40公里,咸阳国际机场22公里,是西安市的北大门,也是陕西关中地区“一线两带”建设重要的经济腹地。2.2 四方县农业发展现状2.2.1 四方县农业发展取得的成效(1)产业区域化布局基本确立四方县农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提升蔬菜、兼顾粮果、拉动牧渔”的绿色产业建设格局,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打下了基础。并且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四方县农产品区域化生产形成了坝区以蔬菜种植、鲜食水果种植和水产养殖为主,山区
14、半山区以烤烟种植、林果种植和畜牧养殖为主的格局,番茄、豆类、黄瓜等蔬菜品种和葡萄、青枣等经济林果品种逐步实现在一定区域内集中种植,特色优势明显。农业结构进一步趋于优化合理。农业方面,通过实施无公害蔬菜带动战略,带动种植业结构调整。到2006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193170亩,比上年增长0.5%o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64560亩,比上年下降1.3%。其中:蔬菜种植面积113243亩;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结构为52.6:45.4o四方县依托热区自然资源优势,全力发展特色、安全的蔬菜生态产业,形成了规模化优势、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产生了显著的综合效益。由于四方县划定了基本农田保护区,杜绝新建污染大
15、的工业项目,同时全县种植蔬菜达到14万亩,农民卖菜收入超过3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0%4钟雨停,阎书达.生态农业初探生态农业,2013.8,106-109.以上,是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四方县蔬菜产业也发展成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的生态产业。目前四方县全面建设A级绿色蔬菜示范县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原先的无公害蔬菜也将往A级绿色标准发展。培育了一批种子种苗龙头企业以及种子种苗专业化服务组织;范围涉及到粮油、蔬菜、花卉苗木、家禽、淡水产品多方面;育繁推一体化,市场、科技、资本、现代营销、品牌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正在形成;优质品种得以加快推广,粮食、油菜、生猪、家禽优质良种率分别达90%、85%、
16、100%和95%o表1四方县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变化情况(百元)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58.921129.651526.381523.46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25.63829.37876.42927.83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17.5220.6921.3924.65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9.2510.4811.2710.84资料来源:根据2014.2015年陕西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2)农业产业化水平日益提高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专业合作水平不断提升。全县的番茄、辣椒等蔬菜品种基本上已实现工厂化育苗,年推广应用面积近5万亩。(3)农业标准化体系逐步健全深人
17、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业投入品管理,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行。全县累计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7个,绿色食品(A级)认证24个,有机食品认证1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20.28万亩,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达标面积14.6万亩,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管理示范区面积21.05万亩。(4)农业科技化水平不断增强大力实施良种化工程,全面推广高产、优质、抗病能力强的良种,主要农作物品种实现每2-3年更新一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业机械化步伐不断加快,全县拖拉机、微耕机等农业机械人均拥有量在全州居于前列。(5)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加强农业节能减排,实施
18、测土配方施肥行动、农药减量控害工程、畜禽排泄物治理工程,农业生产方式不断转变。联防联治植保体系逐步健全。(6)农业园区建设不断深化。以特色农业、有机农业、现代农业为理念的农业园区建设不断深化。高原特色农业、滇台有机农业、特色庄园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2.2.2 农业综合开发上台阶的增长点新的形势下,使农业综合开发上一个新的台阶,就需要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上下功夫。尤其是调整农产品结构和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经济效益,需要引进农业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传统技术结合,从而要求在农业科技进步和技术推广的方式上有所突破。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开发应用,不仅可以推动农业
19、生产向更高的层次、更宽广的领域发展,而且将会使农业生产原有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重大变化,加快农业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2.2.3 农业科技成果走向农村千家万户的紧密结合点农业产业园瞄准的是大田农业的种植、设施农业种植和规模化加工的农户和企业。主要采用优良品种扩繁、节水灌溉、高产高效集约化栽培、现代集约化设施种养殖等技术。这些技术适合当地的生态特征和社会经济条件,考虑农民的吸纳和接收能力,容易被当地农户选择和采用,成为农民能“看得见、摸得着、学得起、用得上”的一种致富技术,农民采用这些示范技术后,能迅速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力,生产的高科技农产品在市场有较强的竞争力。3生态文明视域下四方县农业发展模式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态文明视域下S县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生态 文明 视域 农业 发展 问题 研究 10000 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99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