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环境变革与企业技术进步——基于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docx
《制度环境变革与企业技术进步——基于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度环境变革与企业技术进步——基于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40卷第4期2023年7月经济经纬ECOnOmiCSUrVeyVol.40No.4Jul.2023制度环境变革与企业技术进步基于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董启琛L许晨曦2,许江波2(L北京物资学院会计学院,北京IOlI49;2.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北京100O70)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摘要构建理论模型刻画了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所带来的制度环境变革对企业技术水平的作用机理,依据20092019年上市公司数据,使用多期DID经验验证了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对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发现: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能显著促
2、进企业技术进步,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政策效果在自由贸易试验区重点支持产业以及沿海地区企业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自由贸易试验区增加了企业对先进知识的发现、获取、转化和运用能力,这加强了吸收能力对企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同时,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对企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还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并带动周边地区企业的技术进步.上述结论说明,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有助于企业将先进技术“引进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且能够促进企业吸收高技能人才,有效运用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有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词:自由贸易试验区;技术进步;吸收能力;多期双重差分法;
3、空间溢出效应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B儿115)作者简介:董启琛(1993-),男,河南新乡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宏观政策与企业行为研究;许晨曦(1990-),男,山东临沂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资本市场与公司财务研究;许江波(1972),男,山东荷泽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企业供应链研究.许晨曦为本文通信作者.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23)04-0104-11收稿日期:2022-11-21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引言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
4、,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十四五”规划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指导方针下,如何扩大国内国际双循环交集并将双循环紧密结合,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中之重(江小渭等,2021).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增速放缓,中国工业生产效率的进一步下滑成为影响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任胜钢等,2019)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可见,经济增长越来越需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驱动(蔡昉,2017)。自贸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凭借其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及先试先行的制度特点,能够很好地发挥其作为区域型
5、政策试点的制度创新优势,通过发挥区域关怀作用带动周边经济发展(李小建,2009).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以制度创新为特色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其设立能否促进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最终达到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大量文献表明自贸区政策能够对经济产生正面影响,具体体现在自贸区政策能够促进经济要素重新流动(Krugman,1979),促进出口与缓解就业压力(Clingetal,2005),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福利,自贸区的税收优惠政策能为社会群体提供福利(JenkinSetal,2019)。我国多数学者也认为自贸区政策能产生正面影响(谭娜等,2015),主要通过促进以对外
6、投资为主的资本流动,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与进出口贸易(刘秉镰等,2018)、金融开放(许江波等,2022)、改善市场竞争环境(许晨曦等,2023)以及加快产业结构高度化(冯锐等,2020)来促进整体经济的增长。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技术进步的主要衡量指标(鲁万波等,2015;任胜钢等,2019;孙建国等,2019;吴虹仪等,2021),近年来也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鲁万波等(2015)研究了对外投资对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发现企业的对外投资能够产生研发溢出效应;任胜钢等(2019)从环境污染的角度考察了排污权交易机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影响机制主要是技术创新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吴虹仪等(20
7、21)从专利角度考察了专利流动速度对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创新和竞争是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机制。纵观已有文献,对于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虽然已有了扎实的文献基础,却鲜有文献将二者结合起来考察自贸区政策对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从实践出发,企业的技术进步依赖于对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发现、获取、转化、运用等要素作为影响企业吸收能力的关键四大因素,有可能受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影响。首先,自贸区降低了国内外企业的贸易壁垒,促进了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愈加频繁的贸易往来有助于中国企业发现先进技术。其次,自贸区降低了国外企业的对外投资壁垒,拓宽了企业对外投资的渠道,企业得以通过逆
8、向技术溢出获取先进的技术经验反哺于自身的技术进步。再次,自贸区政策降低了国内企业的要素获取壁垒,为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有助于去除企业进行技术转化的资金约束,强化企业技术转换能力。最后,先进技术的运用依赖于高技能人才的吸收引进,自贸区政策的人才红利吸引高技能人才入职当地企业,扩大后的制度红利促进区内企业的劳动力结构升级,服务于先进技术的运用。因此,以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政策目标的自贸区政策,有可能通过增加吸收能力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鉴于此,本文尝试将自贸区政策实施作为外生事件冲击,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多期双重差分法考察自贸区设立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通过回归
9、分析发现,自贸区的设立能够显著提升城市范围内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且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显示政策效果在自贸区重点支持的产业以及沿海地区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自贸区设立对企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提高了区域内企业的吸收能力,主要是自贸区对影响企业吸收能力的发现、获取、转化、运用等要素均具备提升作用;此外,自贸区政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空间溢出效应,能够带动周边企业的技术进步。本文边际贡献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与以往研究多从宏观层面对自贸区制度效果进行评估不同,本文从微观企业层面对自贸区政策的技术促进效果进行检验,既有助于厘清政策作用于微观经济个体的具体机理,也有助于拓展宏
10、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的研究。第二,本文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来刻画自贸区政策通过提高企业吸收能力促进其技术进步的逻辑流程,进一步将吸收能力从发现、获取、转化和运用四种维度进行分析,这有助于明晰自贸区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作用机理,深化关于企业吸收能力的相关研究。同时,区别于以往研究单一使用研发支出作为吸收能力的代理变量,本文根据理论模型构建了企业吸收能力指数,为吸收能力的测度提供了新的度量方法。第三,本文发现自贸区政策对于企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存在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从理论上说明了区域型政策可能存在空间维度的正向外部性,从实践上说明了自贸区政策的复制与推广有助于形成更大范围的制度红利。一、理论分析
11、与研究假设(一)自贸区政策与企业技术进步波特假说认为,严格而灵活的环境规制会带来生产率的提高(Linde,1995)。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初衷是以制度创新为指导思想进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远布局,凭借其新一轮改革创新的“试验田特征,自贸区政策具备灵活的制度探索优势。自贸区总体规划方案中更是明确指出,要激活创新创业要素,并以优化创新创业制度环境、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机制、整合全球创新创业要素”为主要任务。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的发挥依赖于外部知识水平,一国技术变化往往不是来自本国研发,而是国外技术转移扩散的结果。为此,本文借助数理模型来说明自贸区政策作用于企业技术水平的影响机理,将企业生产函数设定为:YU=
12、AJKnaLij(1)其中XJ为企业总产出,Ai,、Ki,、Lt分别表示i企业t期的技术研发水平、资本要素投入与劳动要素投入。假定规模报酬不变,将K;、Lt移项得到企业全要素生产率:YitKi/L1t=TFPit=Au(2)由(2)式可知,母国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可代表该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研发支出具有“双重身份:其一是对自身的技术水平可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其二是形成自身的吸收能力,促进对东道国研发溢出的吸收。因此,我们将研发支出Rit的吸收能力”考虑在内得到公式(3):Ait=(t)(3)吸收能力是指对外部环境的知识识别、吸收同化并加以利用的能力,由发现、吸收和运用等三种因素组成。后来的学者对
13、吸收能力的概念有着诸多的修正和再定义,其中影响较为深远的是Zahra等(2002),他们将吸收能力的组成部分从三因素扩展到四因素,即发现、获取、转化和运用。本文依据吸收能力的四因素框架进一步定义企业吸收能力”为:(RJ=FjjQM,JUt%Ru”(4)其中,F=为吸收能力的发现要素Q,t为吸收能力的获取要素,M,t为吸收能力的转换要素,Ut为吸收能力的运用要素,Rt为研发投入。本文认为自贸区政策的实施将从四个方面有助于企业吸收能力的促进,即:m(R.,J=F,tnzaiOitFTZa2MltFTZa3UltFTZa4RltFTZ9(Rit)(5)公式(5)表示自贸区政策范围内的企业吸收能力更强
14、,而吸收能力对企业的技术水平具备正向促进作用,这可以利用公式(3)表示为:Aitf(Rjt)()+(R,t)()-f(Rit)()=Iim0(6)企业技术水平与其吸收能力呈单调递增的函数关系,企业技术水平Ait会随着企业吸收能力(RY)的增加而增加,自贸区政策对企业技术水平的促进作用可由公式(5)与公式(6)合并得:A1111zA,t(7)基于上述推论,我们提出以下假说:假说1:与不在自贸区政策范围内的企业相比,自贸区政策实施后,有助于政策范围内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二)自贸区政策、吸收能力与企业技术进步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外部先进知识的发现,不同经济主体所具备的差异化比较优势形成了不
15、同的技术水平,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形成了技术及知识传播的第一道壁垒。首先,已有研究证实自贸区设立后母国企业的进出口贸易范围明显扩大(刘秉镰等,2018),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将有助于母国企业与东道国企业进行频繁的贸易往来,这将有助于自贸区内企业较区外企业拥有更多与国内外企业进行交流、发现先进技术的机会。其次,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外部先进知识的获取,一国技术变化往往不是来自本国研发,而是国外技术转移扩散的结果(Blomstrometal,1998).自贸区政策对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实行的备案制”改革有助于减少行政成本,提高企业对外投资意愿,降低对外投资壁垒,有助于拓宽企业对外投资的渠道,继而使
16、企业以对外直接投资或跨国并购等方式通过逆向技术溢出获取先进的技术经验(李梅等,2012;蒋冠宏,2017),并反哺于本企业的技术进步(HerZer,2011;鲁万波等,2015)。再次,知识产品的生产具有很强的自我累积性和路径依赖特点,即新产品多是在既有产品基础上研发出来的,因此研发投入作为投资决策的一部分,除了对企业技术水平具备决定性作用外,往往还受到企业融资水平与投资效率的影响,二者共同构成了影响企业吸收能力的转换要素自贸区政策实施后,对金融领域的改革为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跨境融资便利化与外资金融机构的全面开放能够为企业提供多元的融资来源选择,去除企业进行技术转化的资金约束,为企业对技术研
17、发的资金投入与投资效率产生激励作用,强化企业的技术转换能力。最后,先进技术的运用依赖于高技能人才的吸收引进,自贸区政策的人才红利吸引高技能人才入职当地企业,特别是第三批自贸区政策将集聚和利用国际创新要素、构建人才支撑系统列为政策当中的具体措施,扩大后的制度红利有可能促进区内企业的劳动力结构升级,服务于先进技术的运用O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说:假说2:自贸区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政策范围内企业吸收能力四要素的提高,进而加强吸收能力对技术进步的促进效果。(三)技术进步的空间溢出效应自贸区政策的实施有可能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带动作用,蒋灵多等(2021)梳理了自贸区建设方案发现,多个试验区均提及应发挥辐射带动
18、作用,如浙江、重庆、河南、湖北、辽宁等自由贸易试验区,虽然他们并未观测到自贸区对周边企业出口的溢出效应,但本文所研究的企业技术水平有可能受到溢出效应的影响。具体而言:一方面,因为吸收能力中发现与获取要素本身即体现了知识的扩散转移过程(Blomstrometalf1998),类似于自贸区内企业从国外获取先进的知识技术,自贸区周边地区的企业也可能在与区内企业进行业务活动时接触到前沿的技术经验,这将有助于周边地区的企业进行学习模仿进而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吸收能力中转换与运用要素更多依赖于企业资源获取的能力,自贸区的建设能够加速资本要素与劳动要素的聚集与流动,可能凭借其外部性将优质资本与高技
19、能人才的流动扩散至周边地区,这将有助于周边地区的企业灵活地进行转型升级进而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根据自贸区政策的战略要求与技术水平的特征实施,本文推断自贸区政策对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作用可以辐射试验区周边城市,因此提出以下假设:假说3:自贸区政策的实施可以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带动周边城市企业的技术进步。二、研究设计(一)样本选择自贸试验区从2013年首次在上海设立,目前已设立六批共21个自贸区,本文将自贸区范围精确至城市范围,以精确识别自贸区政策对微观企业的影响,自贸区城市的确定依据来源于中国政府网披露的各自贸区建设方案。为剔除经济危机对宏观经济冲击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本文选取2009-2019年沪
20、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因此,自贸区仅限于前五批自贸区,对2020年新增自贸区将在稳健性部分加以检验。在剔除金融行业、ST企业以及数据缺失的企业后,最终得到21789个观察样本。为排除异常值干扰,对控制变量在上下1%进行缩尾处理O自贸区数据手工搜集获得,员工职位数据来源于RESSET数据库,其它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二)变量定义被解释变量。全要素生产率是用来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其来源包括效率改善、技术进步与规模效应,在规模收益不变和希克斯中性技术假设条件下,全要素生产率就等于技术进步率。本文参考鲁晓东等(2012)LP法估计的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技术进步的第一种代理变量TFP,LP
21、o同时将W。Idridge(2009)修正的全要素生产率估计值作为技术进步的第二种代理变量TFP.WDRG解释变量O本文主要解释变量是自贸区设立这一准自然实验,结合自贸区分批设立的特点,将属于自贸区城市内且在自贸区设立之后的企业取值为1,否则为Oe控制变量。本文控制了可能影响到全要素生产率的其他变量,包括:企业规模(SiZe),用企业总资产的对数表示;企业年龄(Age),用企业成立年限的对数表示;资产负债率(LeV),用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值表示;资产收益率(ROA),用净利润除以平均总资产表示;现金流量(CaSh),用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与营业收入之比衡量;第一大股东持股(Top),用第一大
22、股东持股比例表示;董事会规模(Board),用董事会人数的自然对数表示;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控制内生性问题的影响,所有控制变量均滞后一期o(三)计量模型双重差分法是普遍采用的评估政策实施效果方法,该模型基于准自然实验,能够利用两次差分很好地缓解政策之外的内生性问题对估计结果的干扰。由于我国自贸区政策通过不同批次设立,因此应采用多期DID进行政策效果评估。借鉴BeCk等(2010)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开展的研究,设计基准计量模型如下:TFPit=0+1FTZu+2Xiul+t+c+vind+lt(8)其中,i表示企业,t表示年份,c表示城市,ind表示行业,TFP.t表示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制度 环境 变革 企业 技术进步 基于 中国 自由贸易 试验区 自然 实验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01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