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轮:专题一:起源与奠基——早期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相关习题】3.docx
《大二轮:专题一:起源与奠基——早期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相关习题】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二轮:专题一:起源与奠基——早期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相关习题】3.docx(2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大二轮:专题一:起源与奠基早期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考试范围:纲要上选必修三;。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未命名一、单题基础点1早期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传统文化相关习题】石器时代1-5题1 .有学者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将新石器时代文化划分为各有特色的六个区,五个文化区围绕着中原文化区,像一个巨大的花朵。材料旨在说明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A.相对独立B.多元一体C.满天星斗D.中原中心2 .距今约8000年的湖南洪江高庙遗址出土的陶器纹
2、饰图案中,“太阳被描绘为有着硕大的头、外展双手且连着身躯的人格化的神:凤鸟随处可见,大头长喙,伸展着宽大的翅膀,负载着太阳或獴牙兽;怪诞的獴牙兽,或乘于凤鸟的翅膀,或张展双翅凭借高耸的天梯和山峰飞向天界这反映了()A.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B.史前人类的世界观C.父系氏族的精神生活D.先民的农耕渔猎生活3 .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祭坛,由直径不同的3个同心圆逐渐升高形成了三层台阶,良渚文化的福泉山祭坛呈阶梯形的上下三重结构。其祭坛周围都埋有大型墓葬,坛上都发现有祭祀遗存。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A.出现了早期文明曙光B.形成了早期的国家形态C.建立了森严等级秩序D.铸就了一体化文明格局4 .考古发现位
3、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玉器雕刻和装饰技术十分先进,其装饰技法在商周时期的玉器上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夏商周时期流行的镶嵌玉技术,也源于良渚。这说明()A.形成了严格等级秩序B.华夏认同开始出现C.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D.南北文化存在交流5 .学者苏秉琦认为,距今6000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诸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圈”,又叫做最初的中国由此可知,早期中华文明()A.多元文化共同发展B.产生华夏认同观念C.多元一体进程加快D.具备国家初始形态基础点I早期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传统文化相关习题】早期国家6-1
4、5题6 .礼记表记记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但商代巫祝已经从图腾神崇拜、自然神崇拜逐步转到血缘祖先崇拜、英雄人物崇拜。如对商代兴盛做出很大贡献的“祖乙”在甲骨卜辞中出现1000多次,“王梦惟祖乙”在卜辞中累累出现。材料旨在说明商代()A.神权统治色彩浓厚B.神权意识逐渐消亡C.人文观念已经萌发D.专制王权不断强化7 .“礼制”自夏朝建立.经商朝发展,在西周时期得到完善,确立了“亲亲”“尊尊”“长长”的基本秩序以及“男女有别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基本原则,还形成了“为国以礼”的治国理念。“礼制”的确立与完善()A.有利于德治与法治融合B.有助于稳定统治秩序C.消弭了贵族内部的
5、矛盾D.凸显了君主集权统治8 .有学者发现,商代晚期铭文中的一些文字在构型上与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器物形状相似(如图),这一发现()二里头出土器物与商代“器物字比较爵MC.印证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D.提供了早期文字研究的新佐证9 .殷商时期,面对疫情肆虐,有“御疫”宁疾以求“御众”等消除病疫的巫术祭祀行事,也有隔离防疫、禁止谣传、熏燎消毒、药物医防、饮食保健、洒扫居室、清洁环境卫生等防控办法。这反映了当时()A.天命观蕴含人文意识B.君主的治国顺应民意C.国家机构的日趋完善D.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10 .有学者结合考古成果和史料分析,指出商朝充满暴虐,姬旦不惜修改历史、曲解易经以图消除这段历史
6、记忆,并重建新的文明取而代之。直到近代,李鸿章提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姬旦创设的文明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A.周礼B.内外服制C.分封制D.礼法并施11 .图1、图2,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青铜器的纹饰风格有巨大转变,从传统的充满神秘色彩和狞厉之美的兽面纹、夔龙纹变化为抽象的几何纹以及富有生活气息的图案,如宴饮、采桑、狩猎、搏斗等。这种变化反映了()M1商网黑函技M 2战国事乐或战图重A.王权与神权彻底分离C.手工业技术更加成熟B.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深化D.青铜器开始运用于生产12 .1999年,在学术界的努力下,学者们成功释读了大多数二里头陶文中的刻画符号,其中绝大多数与其后的甲骨文相对应(如表
7、所示)。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二里头陶文与甲骨文对照表5?口H甲骨文甘日S峰文井井A.夏朝文化的历史遗存甚为丰富B.二里头陶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C.二里头陶文是中国文字的源头D.甲骨文是文字衍化发展的结果13 .西周时,统治者教导人们要勤于农事和贸易,用丰厚的物质来孝养父母。而违反这一德行规范的行为,尚书就有“元恶大憨,知惟不孝不友”的说法。西周时期对“孝”的重视()A.体现了法律体系内容严密B.标志着儒家德治思想的形成C.反映了礼崩乐坏王室衰微D.适应了宗族关系稳定的需要14 .西周早期的殷遗墓葬中,铜器的形制大多具有浓厚的商代遗风,出土铜器所见酒器、食器大致相等,既有商礼重酒,同时又有周礼重
8、食的特点。在西周晚期的殷遗后裔的墓葬中,器物组合具有明显的重食特点,代表商文化的饮酒器基本消失。这反映出()A.西周继承发展了殷商文化B.中华文明多元性凸显C.西周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D.分封制推动文化认同15 .礼记表记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尚书召诰载:“王(周成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这体现出西周治国思想()A.摆脱了神权统治色彩B.摒弃了原始民主传统C.蕴含有以民为本意识D.吸收了儒家政治理念基础点1早期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传统文化相关习题】春秋战国16-20题16 .春秋后期,晋国执政范宣子向来访的鲁国
9、上卿叔孙豹夸耀,自己的家族从唐尧以来一直位居要职,是为“不朽叔孙豹则认为“立德、立功、立言才是“不朽二人的对话折射出这一时期()A.著书立言受到部分贵族的重视B.儒家思想对于社会价值观的影响C.新兴土阶层的崛起D.思想领域的活跃17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A.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的性质B.迷信观念已经被基本扫除C.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D.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18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自由的第一个高峰。但大家只注重了争的一面,却忽视了融的一面。几十年来陆续出土的战国
10、简帛印证了“诸家杂糅相融相合的现实。郭店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道家混同:上博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墨家混同;马王堆帛书中,可以看到道家与法家混同。“德”不为孔孟独享,道不为老庄专有,法不由商韩把持。这些共通之处()A.得益于共同的文化基础B.得到了统治者的积极支持C.消除了诸子百家之间的争论D.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大一统19 .汉书艺文志推测儒家是出于司徒之官,道家是出于史官,法家是出于理官,墨家是出于清庙之守,阴阳家是出于历法之官,从而把诸子学说和各个王官一一对应。这可以用来说明()A.儒家学说地位居于首位B.先秦的天文历法成就突出C.商周王官之学内容丰富D.诸子之学受王官之学影响20 .稷下学宫是
11、战国时齐威王设立的一个招徒四方文土讲学议政的学术机构。各家各派在稷下学宫互相汇通,在辩驳、争鸣中综合发展。这反映()A.齐威王以重视人才为强国之本B.齐国拉开了百家争鸣的大幕C.政治与学术文化活动联系紧密D.土阶层成为时代巨变的先驱基础点2早期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文化传承相关习题】21-25题21 .礼记学记指出,“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论语也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上述教育理念在先秦时期()A.有较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B.指导了基层教育的实践C.具有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D.体现儒家思想主流地位22 .下表为几个常见字的不同字体对照表
12、。对其认识最合理的是,汉字字体的演变()鱼鸟羊甲骨文曲全金文费重易中羊小篆奥羊隶书便舄羊楷书岛草书年A.兼顾艺术审美和实用功能B.得益于统一国家的政策激励C.承载民族记忆和理想人格D.寄托了文人学士的个性追求23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在讲学的同时,其与弟子们一起收集和编纂上古时代的文献典籍,不仅使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而且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的学者,也才有诸如诗经易经尚书礼记等经典佳作的问世。这反映出古代教育()A.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B.推动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C.具有传承与创新文化的功能D.以私学教育为主要教学形式24 .中国古代私人藏书自春秋战国时期兴起
13、,庄子记载“惠施(名家代表人物)多方,其书五车”,孔子“藏书于周室“,墨子记载“今天下之土君子之书不可胜载:到唐朝,私人藏书有所发展,藏书种类包罗万象,藏书万卷以上者近20人。古代私人藏书的兴起与发展()A.得益于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B.有利于推动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C.得益于印刷术的发展D.体现了民众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25 .胡适认为:“春秋只可当作孔门的参考书,却不可当作模范的史书。春秋的宗旨在于写个人心中对实事的评判。”下列选项可以解释胡适观点的是()A.春秋不能算作史书,没有继承意义B.春秋开启历史作为道德载体的传统C.史学以求是为要,评判的历史不是历史D.史学以求真为旨,价值观入史不宜
14、过多基础点3早期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民族交融相关习题】2630题26 .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戎狄蛮夷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孔子认为周文化优越于其他文化,因而强调“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同时,他还认为夷狄是可以教化的,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孔子这一思想()A.体现民族平等思想B.维护了周文化主流地位C.蕴含着大一统理念D.孕育了华夏认同的观念27 .一些非周族的族群有意识地保存、仿制商周王朝的青铜器、铸造铭文,如自称“蛮夷”的楚国很早就铸造铜器并铭功颂德,春秋时代的他们还采用诗礼乐等教育贵族子弟。这表明当时()A.尊宗敬祖风尚开始形成C.宗法分
15、封体系遭到破坏B.青铜制作工艺高度发达D.文化认同局面逐步形成28 .西周时期,楚君熊渠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春秋时期,楚庄王熟练引诗,并将春秋诗世令语等作为贵族教育文献;至战国,楚国成为七雄之一、又称自己祖先是五帝之一的颛顼。据此可知,楚国()A.尊重西周王朝的统治秩序B.对华夏文化的接受与认可C.恪守了“华夷之辨”的传统D.依靠教育和文化争夺霸权29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把相邻部族视为戎狄蛮夷。孔子却说:“夷而进至中国则中国之“;子夏说只要“恭行仁义四海(指九夷、八狄、七戎、六蛮)之内皆兄弟也这些主张反映了()A.华夏认同的观念B.诸侯纷争的剧烈C.农耕经济的发展
16、D.华夷交往的加强30 .吕氏春秋孟秋记云:“(蚩尤)始作乱,伐无罪,杀无辜为之无道”,秦时以蚩尤为东方八神之一,刘邦起兵时“祠黄帝、祭蚩尤该变化反映了战国以来()A.多元一体观念进一步发展B.分封宗法体制受到冲击C.蚩尤形象源于帝王的喜好D.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消失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综合点1早期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华夏民族认同相关习题】特色:考察基础史实外,考察史料价值,综合考察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学科素养。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形成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到了夏商周三代,黄河流域的居民不断吸收周围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族的成分,逐渐形成
17、华夏民族。相传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仲雍与当地的民族结合,形成兼有商、周和当地特点的吴文化,吴和越开发了东南地区。秦人和西戎诸族共同开发了西北地区。楚地的华夏族和许多少数民族相交融,共同开发了长江中游地区。最后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这个统一的过程也可视为多民族交融的过程。到了汉朝,华夏族进一步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扩大为人口近6000万的民族,后来遂称汉族。摘编自袁行需、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中国是包括固有之二十八省、蒙古、西藏而成之整个国土,中华民族是由我汉、满、蒙、回、藏及其他各民族而成的整个大国族。日本帝国主义肆意武力侵略,其目的实欲亡我整个国家,奴我整个民族,凡我任何一部分土地,任何一部
18、分人民,均无苟全侥存之理。摘自康藏民众代表慰劳前线将士书(新华日报1938年7月2日第3版)(1)依据材料一,概括华夏族形成与发展的特点。(2)依据材料二,写出元晖墓志铭的具体史料类型。依据材料内容,具体说明元晖墓志铭可以印证哪些史实?三、论述题综合点2早期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中华文化的传播相关习题】特色:古今中外结合,考察学生基础史实记忆外,考察学生的逻辑组织能力,综合考察学生的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学科素养。32 .有研究者得出有关中国古代图书交流的8条结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中外图书交流的主要途径1 .使者:各朝各国的使者不但在政治关系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
19、作用,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2 .宗教徒:虔诚的宗教徒总是把传教活动作为自己的神圣事业,从而也就成为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3 .商人:商人在国际贸易中所贩运的商品,就已凝聚了各民族、各国家的文化成份,书籍也是国际贸易商人贩运的对象。二、古代中外图书交流的基本特点4 .从中国书籍向域外传播方面看。带有明显的周邻性特征5 .从中外图书交流传播的形式看.明代之前主要是单向性辐射传播.表现为中国文化对东亚邻国的影响。6 .从中外图书交流的影响看.印度文化比其他域外文化更为深入地影响到中国文化7 .从中外图书交流的主要路径看.基本表现为由陆路向海路的变化8 .从域外图书在中国传播的内容看,外来宗教经典的
20、传播是个突出现象。摘编自许磊简论中国古代图书交流请在主要途径和基本特点两个方面提取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考生也可以从以上两方面提出新观点并构建关联,展开论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综合点3早期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文化遗产相关习题】特色:古今结合,实物、文献资料相结合,综合考察学生的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学科素养。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文物”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的总称。它见证着灿烂的文明,传承着优秀的历史文化,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21、。曾侯乙编钟长城清明上河图(局部)文物依照其特点、历史文化背景、规模大小有很多分类,结合所学从以上三幅文物图片选取一幅进行分类,按照其类别、历史文化价值拟定出一个题目并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参考答案:1. 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六个区的文化各具特色,符合“多元的特色。五个文化区围绕着中原文化区,体现“一体”,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个文化区相互联系与相互交流,“相对独立”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A项;“满天星斗”没有体现“五个文化区围绕着中原文化区“,排
22、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各有特色的其他五个文化区与中原文化的关系,“中原中心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2. 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8000年(中国)。根据材料“太阳被描绘为有着硕大的头、外展双手且连着身躯的人格化的神;凤鸟随处可见,大头长喙,伸展着宽大的翅膀,负载着太阳或獴牙兽;怪诞的短牙兽,或乘于凤鸟的翅膀,或张展双翅凭借高耸的天梯和山峰飞向天界可知,湖南洪江高庙遗址出土的陶器纹饰描绘了丰富且形象的神秘图案,反映了先人对神灵的崇拜,体现了史前人类的世界观,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史前人类的世界观,未涉及中华文
23、明的多元一体,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史前人类的世界观,而不是父系氏族的精神生活,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史前人类的世界观,未体现先民的农耕渔猎生活,排除D项。故选B项。3. A【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本题材料“祭坛”、“墓葬”祭祀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均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当时出现早期文明的曙光,A项正确;早期国家形态侧重的是国家机构,材料并未对国家机构展开论述,排除B项;新时期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并未建立起森严的等级秩序,排除C项;材料中列举的两种文化带有一定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相关习题 二轮 专题 起源 奠基 早期 中华文明 春秋战国 时期 社会转型 文化交流 民族 融合 相关 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02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