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下“中国精神”课程的实践进路研究.docx
《“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下“中国精神”课程的实践进路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下“中国精神”课程的实践进路研究.docx(2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下“中国精神”课程的实践进路研究摘要:建设“大思政课”是时代的需要,它既是对既往经验的传承,又为新时代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指明方向。西南交通大学全力打造的“中国精神”课程是在“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下的一次守正创新,课程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大力引入和整合西南交通大学校内外丰富的红色资源,不断增强课程针对性、提高课程有效性,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尝试以实践教学推进“大课堂”的建设、以资源整合促进“大平台”的搭建、以协同育人推动“大师资”的组建。“中国精神”课程在践行“大思政课”育人格局过程中,生成了一批“科研+教学+实践”的研究团队与教育基地,推出了一系列优质“精神”教学资源,
2、打造出了“中国精神微视频大赛”“精神引领,强国有我科学家精神主题展”等多个品牌示范活动,引发了良好的思政教育效应,对“大思政课”格局下的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关键词:中国精神;大思政课;精神育人;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以来,思政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发生极大的利好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培养与管理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同时,新时代以来国情、社情、学情的深刻变化,使思政课一些瓶颈问题更为突出,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升,调
3、动和运用各种社会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平台与资源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课堂教学与现实结合不紧密;实践课堂重活动轻引领等现象(1)。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思政课“理念再更新、视野再开阔和格局再拓展”2)O西南交通大学一直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多角度、多元素的突破与创新,追求思政教育与时代同频共振,突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开辟思政课教改试验区,探索融合学校特色的“交通思政”模式,全面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增强了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提升了思政课的课堂出勤率、抬头率、满意度。在擘校党委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院、党委宣传部、
4、学生工作部等多部门倾力协助、精心策划,全力打造的“中国精神”课程便是在“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下从育人理念、育人视野、育人资源、育人主体等维度对思政课改革的一次实践。“中国精神”课程在西南交通大学思政课建设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之上,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为拓展思政教育新的“大格局”做出全面探索。一、“中国精神”课程践行大思政育人模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更为良好但也更为复杂的局面,思政课建设整体上进入高质量建设与
5、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迫切需要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统一,持续推动思政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2)。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3)。这为我们进一步办好思政课、建设“大思政课”教育格局指明了方向和道路。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发布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建设全国高校思政
6、课教研系统,设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推出一批优质教学资源,做优一批品牌示范活动”1)的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为思政课改革进一步明确了方向。思政教育工作者们响应号召,从生成逻辑、科学内涵、时代价值、实现路径四个维度对“大思政课”的建设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些高校还积极推进了实践探索。西南交通大学“中国精神”课程便是充分发挥精神育人优势对“大思政课”格局实践进路的探索。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得以长久生存、奋勇向前的灵魂。伟大的精神来源于伟大的事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改天换地的历史伟业中,铸就了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民族特征的精神谱系。这些精神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7、,是建设“大思政课”的鲜活素材,是连接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的高质量媒介。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期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阐释,对抗震救灾精神、“两路”精神、科学家精神、铁道兵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精神谱系内容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建设了多个红色精神研究团队与基地,为精神育人的课程内容的延伸、形式的变革、视野的拓展都提供了坚实基础。因此,依托于“精神”的相关学术成果和实践教学基地,西南交通大学全力打造了“中国精神”课程。“课程”选择了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主的20个精神专题,包括伟大建党精神、五四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科学家精神、“两路”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丝
8、路精神、工匠精神、中华体育精神等,精神专题的时间跨度长、参与主体多、内容范围广、学术价值大。每个专题由精神产生的参与者、见证者,行业领军人物或精神内涵资深研究者来进行讲述,授课形式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课后设置学生实践环节,例如学习小组拍摄微视频阐释自己对精神的所学所悟,或学生小组对传承和发扬精神的当代青年者们访谈、采录等。讲好这些精神,便是讲好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民族复兴事业的百年奋斗史,是“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的一种重要方式。“课程”以精神育人为突破口,将线上授课与
9、线下授课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连接连,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和民族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与实践中,增强青年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5,弘扬中国精神,凝聚奋斗力量,康续红色血脉,以内容丰富、情感充沛的精神育人力量来推进立德树人的目标。在“中国精神”课程的推进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绝非简单的内容扩充与场地拓展。“大思政课”之“大”既在于集大成者,继承发扬前阶段思政课的经验与成果,更在于对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教学空间以及社会实践的融合、链接与转化,实现高质量的“入耳、入脑、入心”的目标。要实现这样的教育格局的飞跃,必然要从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
10、资”三个层面入手,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三个层面的思政教育力量。二、以实践教学推进“大课堂”的建设“大课堂”理念是相对于单一的“坐而论道”的课堂理念而言的,它意味着既要继续扎实推进思政课常规课堂质量的提升,更要将思政课场域与内容拓展到“社会生活”中来,“与现实紧密结合、与实践充分互动、与时代同频共振”6),进一步推动“大课堂”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道理,深刻领悟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阈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7)伟大的精神
11、来源于伟大的实践,并引领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国精神的背后正是“亿万中国人已经书写和正在书写的时代篇章”(3),“中国精神”课程内容本身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以实践行动回应历史使命的奋斗史,对于今天肩负时代使命的青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此,“中国精神”课程有必要也更有能力推进以实践教学为重要手段的“大课堂”的建设。(一)实践教学重塑“大课堂”课程构建样态“大课堂”以实践为手段,落脚点仍是在课堂的改造上、在课程内容和体系的构建上。“中国精神”课程从前期筹备、课程设计、落实推进到教学反馈,每一环节都与实践紧密结合。在课程筹备和制作期间,教师是实践引领者,带领和指引学生了解精神产生及内涵。
12、他们来到孕育精神的场地,走近精神的铸就者或继承者们,走进精神传承和发扬纪念场馆,在调研过程中去亲身触碰、体验并感悟历史和精神的力量。此时师生共处“大课堂”磁场中,学生从受众角度出发,提出更多丰富鲜活的问题,教师以更广的视野、更高的站位,结合丰富的知识储备与教学经验,指导学生采写素材,师生共同完成课程内容的编写,教学相长。在后期反馈环节中,学生成为实践的主力军去寻找问题和答案,他们根据在课程制作环节中所学习的内容和实践经验,自主策划、设计实践方案,完成视频、论文等实践成果,教师从旁给予把关指引。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策划举办了“西南交通大学中国精神微视频大赛”,大赛共计收到来自
13、7个学院127名在校硕士研究生的31组微视频作品。学生以小组协作方式,从亲身体验和学习感悟出发,自主创作微视频,作品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分展现广大同学对“中国精神”的所想、所感、所悟,呈现“中国精神”学习和思考过程中的精彩故事。而“中国精神”课程第三期增设的“青年说”板块,则是由学生策划、采拍当代青年对精神的理解,以传承者视角来阐释和宣扬精神。这些实践都是课堂的延伸,是学习成果在实践中的重要转化。“中国精神”课程在实践过程中既重视教师的专业引导,又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为“大课堂”的构建样态做出了一种尝试。(二)实践教学凸显“大课堂”育人价值从推进效果来看,“中国精神”课程以实践教学为
14、重要手段,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促进了理论课堂向社会课堂的延伸,实践教学的显著成果也凸显了思政“大课堂”育人价值。1.激活精神育人能量精神的内涵表述是从实践事实中凝练而成的,而精神育人则需要回到精神产生的历史情境中去,否则精神的表述就只是枯燥的文字符号。“中国精神”课程通过“沉浸式”实践教学来激活精神育人能量。精神作为教学内容和载体,不仅是课本上的陈述、课堂上的阐释,更是理论与内涵在实际案例中的彰显,它可以完成课堂内容与现实世界的连接。师生在精神孕育地的调研、对精神铸就者或见证者的访谈等实践活动,都是在地化的“沉浸式感受“,而师生从现场中采集回来的鲜活的素材,用作课堂上对历史场景的还原塑造,也是为
15、师生打造“沉浸式”教与学的环境。教学场域引入特定的历史情境,师生成为了精神的“见证者”,而不是“旁观者”,从而引发更多深刻的精神感悟,在润物细无声中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20世纪70年代末,安徽省小岗村与四川省金鱼公社率先开启了农业改革,40年后,金鱼镇被称作“农村改革之乡、现代天府粮仓”。改革开放精神专题小组的师生来到了这座小镇上,结合影像资料、当地参与者的回忆口述,他们走进了那段惊心动魄的“敢为天下先”的历史。当时老会计账本中的一笔笔记录,是人们如何一步步攻克阻碍、推进“包产到组”责任制的改革实验的历史见证,细致地诉说着那群推动历史轮轴的人们小心翼翼而又勇敢果决的心路历程。这些动人的
16、细节取自亲历者的讲述和历史资料的记录,让师生们恍然置身那段情景之中,而如今镇上的现状与历史资料的对比,更是让师生对改革开放取得的成绩及其精神肃然起敬,感佩至深!2.提升精神育人的情感认同精神育人的重要意义在于要让学生在明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8)。课堂上,老师为学生摆事实、讲道理,阐明是非曲直,让他们从理论和观念上“理直”,而要将“理直”进一步扩大到高度情感认同的“气壮”上来,这便需要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取更具体、更深刻的触动。科学家精神是几代科学家群体推动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产生的精神结晶,是科学精神与人
17、文精神的有机统一,蕴含了深厚的家国情怀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家精神团队关注到了科学家的成长、发展以及精神风貌,并收集了大量科学家生平故事、口述音频和影像资料。团队师生在现场访谈、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无数次被科学家们对国家、对科学的无比热爱所打动。“中国精神”课程中科学家精神专题以大量的影视资料和历史材料为基础,充分展现了科学家们求实严谨、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科学报国等情怀。专题设置了引导学生以“一句话、一张照片、一个故事”来展现科学家精神的实践环节,丰富而细腻的历史细节直抵心灵,令人震撼。学习该课后,学生们自发讨论起对于科学家与科学家精神的感悟,譬如,陈能宽、曹建猷等
18、老一辈科学家们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毅然选择回国效力,老科学家们国内外工作和生活的环境的巨大落差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冲击,学生心中对科学家们的敬佩感与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正是“大课堂”以实践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为“精神”填充血肉,引发了课程受众“理直气壮”的高度情感认同。3,让“真学问”连接“真问题”在传统思政课堂上,我们集合人类智慧的结晶,向学生传输了大量的知识与理论,这是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的“真学问”。而学知识、讲道理的目的是要去解决困惑和问题,所以“大课堂”的打造便是要将我们需要传递的“真学问”与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和关心的“真问题”相结合。“两路”精神专题小组的师
19、生充分运用课程调研的实践方式,挖掘出学生们真正关心的问题一一作为交通特色鲜明的大学,学生们希望了解新中国交通建设起步的历史、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l以及这些困难是如何被克服的,这既是对所学专业发展历程的关心,也是对未来职业生涯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的关照。针对这些问题,专题小组师生们通过调研实践去收集能够生动形象解答这些问题的素材。他们多次踏上“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沿线以及重要站点采风和调研,大量采集“两路”建设、改造和运营维护时期的素材,以丰富翔实、鲜活动人的专题内容打造了“两路精神及其传承和弘扬”一课,以真情实感激励学子们胸怀“两个大局”,服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自觉将个人的抱负和国家民族的命
20、运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以“两路”精神鼓舞自己,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听党话跟党走的新时代好青年。正是借助实践教学的力量,该课找到并解答了学生关注的“真问题”,引发了热烈反响,该课获评“四川百万大学生同上四史大课”系列课程优秀课例。“中国精神”课程以实践教学为抓手推进“大课堂”的建设,其中既有师生走出传统思政课堂走向社会的实践,也有从社会实践中挖掘出的真实“问题”与鲜活案例被引进课堂,在一出一进间完成了思政“大课堂”从场域、内容、深度的扩张,完成了“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成长不只在这个过程中获取知识和体验实践,更在实践中练就探寻
21、真知真理的方法与能力,得之于鱼,亦得之于渔。三、以资源整合促进“大平台”的搭建“大思政课”以实践教学推进的“大课堂”育人价值显著,但囿于经费、时间、师生安全等问题,并非所有的师生都能参加相关实践活动,也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同时对同类延伸课程进行学习,因而搭建一个高质量、易获取的师生共建共用的资源库式的自主学习平台十分必要。这就是“大思政课”体系下的“大平台”建设,它将多种多样的红色育人资源串联起来,强化“大平台”育人能量。“中国精神”课程的“大平台”实践主要从探索线上授课平台与搭建精神育人资源平台两方面入手。(一)线上授课平台的运用探索“中国精神”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重点拓展线上教学平台。
22、课程依托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向西南交通大学全体研究生开设,并以马克思主义学院必修课和其他学院选修课形式开课。第一期“中国精神”课程截止到2022年10月21日,3个月时间总播放次数达294792次,总观看人数达25760人。2022年9月,“中国精神”课程作为教育部国家研究生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线的首批课程,向全国研究生进行开放,目前已开班三期,来自东西中部的多个省市的高校参与了开班学习。采用线上教学平台,“中国精神”课程盘活了精神育人的时空,以更便捷、更灵活、更易获取的方式向学生开放,学生拥有更多自主选择,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兴趣灵活安排学习计划,同时再辅以线下授课过程中师生的近距离互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思政课 育人 格局 中国 精神 课程 实践 进路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14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