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生活方式”的传导机制及其启示.docx
《“生产力—生活方式”的传导机制及其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产力—生活方式”的传导机制及其启示.docx(2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生产力一生活方式”的传导机制及其启示提要:生产力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再由生产方式的变化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进而由生产关系的变化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最后引起生活方式的变化,形成了“生产力一生产方式一生产关系一社会关系一生活方式”的传导机制,简记为“生产力一生活方式”的传导机制。这个传导机制意味着生产力决定论,但它不排斥反作用。此外,不是生产力提高了就一定会形成更高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提升需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生产方式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而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传导中介。社会主义生产过程需要生产和再生产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建立、维持和扩大社会主义社会关系,为
2、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创造条件。只要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那么我们就不仅要关注生产力的发展,更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至少要更加平衡地对待“生产力一生活方式”传导机制的各个环节。英国工厂视察员报告曾经指出:“任何一种机械发明都没有像珍妮纺纱机和翼锭精纺机那样,在生产方式上,并且归根到底,在工人的生活方式上,引起如此大的改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3、343页。对此,马克思指出:“这里,正确地表达了实际的联系。机械发明,它引起生产方式上的改变,并且由此引起生产关系上的改变,因而引起社会关系上的改变,并且归根到底引起工人的生活方式上改变。”马
3、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3、343页。在这里,我们看到生产力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再由生产方式的变化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进而由生产关系的变化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最后引起生活方式的变化,形成了“生产力一生产方式一生产关系一社会关系一生活方式”的传导机制,简记为“生产力一生活方式”的传导机制。一、生产力决定论的争论从上面的传导机制可以得出: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社会关系,并最终决定生活方式。这个结论可以看成是生产力决定论,但是,这里的“决定”只是表明一个变化会引起另一个变化,前者是变化的主导者,并不意味着这两个变化之间的联
4、系就是一一对应的,特别是不意味着一种生产力只能决定或对应一种生产关系。否则,就会引起对生产力决定论的质疑。毕竟,在历史和现实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同样的生产力对应着不同的生产方式,同样的生产方式也对应着不同的生产关系。例如,马克思指出:“就生产方式本身来说,例如,初期的工场手工业,除了同一资本同时雇用的工人人数较多而外,和行会手工业几乎没有什么区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74、366页。也就是说,同一种生产方式同时对应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封建行会的生产关系。正如力的作用会遇到反作用一样,生产力决定论的传导机制并不排斥反向的作用,生活方式会反作用于社会关
5、系,社会关系会反作用于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会反作用于生产方式,生产方式会反作用于生产力。正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于上述生产方式的反作用,不同于封建行会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初期的工场手工业才进一步发展成真正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事实上,马克思在谈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时就曾指出,资本“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工作日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74、366页。在这里,资本这一生产关系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引起生产力的提高,就是这样的反作用传
6、导过程。进一步地,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增加了相对剩余价值,劳动对资本的从属关系从形式上从属转为实际上的从属,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83、452页。从而强化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决定。也正是因为这种反作用尤其是负面的反作用的存在,生产力才会在与生产关系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发生矛盾冲突。例如,由于当时英国的生产关系造成英国农业工人的工资极低,妨碍了英国人采用美国人发明的碎石机,毕竟人工碎石的成本比用碎石机便宜,从而制约了英国生产力在这方面的发展。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83、
7、452页。这进一步表明上述生产力决定论中被决定的一方与决定的一方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在决定与反作用的角力中不断调整的,从而使得这种对应关系难以做到一一对应。但是,如果因为这种联系不是一一对应的,就以为生产力不能决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这也是不对的。其后果是,我们曾经以为在低生产力水平的情况下,可以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结果教训极为深刻。生产力的发展存在从单个生产单位到社会生产的扩展过程,一旦生产力的发展扩展到社会生产的时候,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关系就几乎是唯一的,这时候只有这个唯一的在旧社会的胎胞里培育出来的生产关系能够容纳最多的或更多的生产力,其他的生产关系因为无法容纳发展起来的生产力而
8、与之产生矛盾,进而引发消除这些不再适应的生产关系并使唯一适应的生产关系不断壮大的社会变革。正如工场手工业从初期发展起来之后,就完全脱离了行会手工业那一套一样。这就是马克思在“两个决不会”中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592页。事实上,以往人们对生产力决定论的争论,正是忽视了生产力的这种决定具有辩证发展的特点。例如:唐昌黎认为
9、,生产力决定论是一元决定论,人创造了生产力,其它全由生产力决定,人就不能再有其它的创造了。他进一步认为:“历史并没有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发展。社会主义首先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生产力最落后的俄国出现,接着又在生产力更为落后的中国产生。两国都不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而引起了革命,更不是生产力决定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就对一元决定论提出了挑战。”唐昌黎:一元决定论与二元选择论,人文杂志,1988年第3期。在这里,唐昌黎虚构了一个生产力绝对决定论,并把它强加给马克思,然后再列举并不绝对的事件来指责马克思,进而推翻马克思提出的生产力决定论思想。但是,无论是废除地主的土地所有权的俄国十月革命,还是“
10、打土豪、分田地”的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其本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不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而引起的革命,但仍然是封建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而引起的革命,仍然符合生产力决定论。只是两个国家的这两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都从资产阶级手里转到了无产阶级手里。俄国十月革命是资产阶级二月革命的完成,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两国的社会主义革命都是在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领导人民群众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进行的,在俄国是中止了新经济政策,在中国是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而这两个事件的发生正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而引起的。对于俄国来
11、说,俄国通过实行新经济政策恢复了被战争破坏了的生产力,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有了能够建立起来的生产力基础,新经济政策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而被中止了。对于新中国来说,没收官僚资本和得到苏联经济援助,使得新中国在生产力发展方面具有了初始的物质基础,而要使这个物质基础正常地发挥作用,只有全民所有的公有制经济才能做到,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成了阻碍,于是新中国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由此可见,对于俄中两国来说,社会主义的出现和产生,并没有违背生产力决定论,反而表明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了决定性作用。列宁曾经指出:“决定论思想确认人的行为的必然性,摒弃所谓意志自由的荒唐的神话,但丝
12、毫不消灭人的理性、人的良心以及对人的行动的评价。恰巧相反,只有根据决定论的观点,才能作出严格正确的评价,而不致把什么都推到自由意志上去。”列宁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29页。生产力决定论同样不排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它给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划定界限,不致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都唯心主义地推到人的主观意志上去。否则,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也能形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了。马克思正是在生产力决定论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限定下才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页。有人认为,“生产
13、力决定论强调每一特定的生产力都要求特定的生产关系与之相匹配”姜霁青:论埃伦伍德对“生产力决定论”的质疑种辩证审视与思考,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2期。但是,一方面,马克思并没有说社会主义社会的磨就不能是蒸汽磨,事实上,他只是表明蒸汽磨产生的不可能是封建社会的,也就是说,高端的生产力不可能产生低端的生产关系;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在手推磨时期就已经出现,“资本起初是在历史上既有的技术条件下使劳动服从自己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59页。因此,低端的生产力可以嫁接高端的生产关系,并在高端的生产关系的反作用下发展成为高端的生产力或
14、被高端的生产力所取代。如果不是这样,一些国家也就不可能通过改革经济体制和机制也就是变革生产关系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实现现代化了。事实上,俄国人早就向马克思提出,能否以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为基础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问题,也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否可以不一一对应的问题。而马克思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他指出:“在俄国,由于各种独特情况的结合,至今还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着的农村公社能够逐渐摆脱其原始特征,并直接作为集体生产的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正因为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存在的东西,所以它能够不经受资本主义生产的可怕的波折而占有它的一切积极的成果。”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15、009年版,第571页。在这里,尽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但这仍然不妨碍生产力(最终)决定生产关系的结论。这是因为没有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起来的生产力,俄国就实现不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采用新经济政策来引进和占有与资本主义国家相同的生产力,就是为了维护苏维埃政权,为了形成和巩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他在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的设想。而苏联解体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历史倒退,也是因为苏联的生产力发展相对落后了,导致苏联人开始羡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尽管他们所羡慕的大多数是被美化出来的“空中楼阁”。苏联解体进一步证实了生产力决定论,尽管我们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与苏联相同甚至
16、比苏联落后的生产力决不能维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其原因仍然是,生产力决定论只是最终决定,并不要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一一对应的。正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对应从蒸汽磨到电气磨、数控磨床等等发展相差达300多年(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今天)的生产力,那么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同样可以对应发展程度相差很大的生产力。因此,这也意味着不是生产力提高了就一定会形成更高的生产关系,否则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矛盾冲突也就不会发生了。显然,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提升需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无论如何,生产力决定论都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否则高质量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除了生产
17、力决定论,还有其他一些决定论,如:经济决定论、历史合力论、多元决定论等等。这些决定论,看上去并没有直接否定生产力决定论,但是它们的提出,在实际上存在取代生产力决定论,从而间接否定和扭曲生产力决定论的问题。但是,这些决定论无论是直接地还是间接地都推翻不了生产力决定论。经济决定论把经济因素作为说明社会历史的唯一决定性因素,依附于逻辑推理和演绎而忽视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认知,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曲解。参见沈江平:经济决定论的历史唯物主义评判,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7期。与经济决定论相比,我们在前面提到的生产力决定论,只是在“生产力一生产方式一生产关系一社会关系一生活方式”的传导机制中起决定作用,而不
18、是对于历史上的一切现象,尤其是因为偶然性而出现的现象也起决定作用,从而不会像经济决定论那样机械地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被后人强加给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被视为对经济决定论的一个否定,参见郑秀梅:历史合力论对经济决定论的批判反思与经验启示,宁夏党校学报,2021年第4期。它源自恩格斯的这样一个观点:“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马
19、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592页。但是,如果我们通读原著中的上下文,就会注意到,恩格斯认为上述观点在论述“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这个问题时是处于第二位的,而处于第一位的是,“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592页。因此,历史合力论不能否定经济的决定作用,而这个经济的决定作用不等于经济决定论,而应当像前面提到的列宁那样理解决定论。同时,历史合力的结果不表现为分散的许多单个的意志的产物,而是表现为“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
20、着作用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05页。的产物,这个力量其实就是生产力,因而历史合力论也取代不了我们提到的生产力决定论。阿尔都塞认为,社会发展不是一元决定的,而是多元决定的,提出了多元决定论。参见张明仓:辩证决定论,还是多元决定论?一一论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历史观的读解,青海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从“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一社会关系一生活方式”的传导机制来看,决定社会关系的因素,有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而且社会关系还会受到生活方式的反作用,如果从社会关系发展来看,它也不是一元决定的,而是多元决定的,但是最根本的决定还是生产力决定。声称保卫
21、马克思的阿尔都塞如果不是错误地把不同层级的决定并列到同一层级,就是根本不懂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不懂马克思为什么要把终身精力耗费在资本论上。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传导中介斯大林提出:“生产、生产方式既包括社会生产力,也包括人们的生产关系,而体现着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斯大林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42页。这是他对马克思的生产方式论述的误解。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一处之外,马克思还曾写道:“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
22、602页。因此,生产方式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而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传导中介。不过,斯大林之所以提出他的那个观点,也是情有可原的。这是因为马克思也到处都提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词,这个词语中的“资本”二字就含有生产关系的意思。但是,生产方式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差别就好像商品与商品资本的差别一样,既然我们不能因为商品资本的存在就认为无论哪种社会形态下的商品中都必然包含剩余价值,都隐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我们同样不应该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就认为生产方式中包括生产关系,而应当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理解为被生产关系修饰了或反作用了的生产方式。这恰恰符合我们前面所提到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
23、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的结论。同一种生产方式可以对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可以对应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正如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采取同样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线,这也就像商品可以是商品资本也可以不是商品资本。因此为了明确表明对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或处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生产方式,马克思才在生产方式前面加上“资本主义”这个修饰语。另一方面,由于生产方式本身也会形成生产力,这也让人容易像斯大林一样产生误解。例如,马克思指出:“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作协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78、3
24、82、378页。可见,协作是一种典型的生产方式。但马克思又指出:“和同样数量的单干的个人工作日的总和比较起来,结合工作日可以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因而可以减少生产一定效用所必要的劳动时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78、382、378页。”这里的问题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78、382、378页。在这里,我们看到,协作既是生产方式,也是生产力,尽管我们通常把它看成生产方式。不过,马克思还指出:“利用机器的方式和机器本身完全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产力 生活方式 传导 机制 及其 启示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14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