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电影体制改革成效分析.docx
《30年电影体制改革成效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0年电影体制改革成效分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30年电影体制改革成效分析30年电影体制改革成效分析ews.chiatxt2009-0805cote1.18279592.htm新闻中心-中国网ews.china时间:2009-08-05发表评论唐榕,中国电影艺术探讨中心探讨室,副探讨员,博士后。19782008年,中国电影业的体制改革已经验了3。年的探究历程。中国电影业的机制改革在与产业革命配套进行的过程中,在动态化的重新组合中,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一30年电影体制改革历程回顾回顾30年电影体制改革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78年12月至1979年底,这一时期可被称为“转折期的中国电影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电影
2、业起先摆脱极“左”思潮的影响、突破旧有创作模式,并通过对“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的反思逐步焕发朝气。其次个阶段,19801993年,这一时期可被称为“修补式的改良时期”。20世纪80年头初起先进行的电影体制改革,主要围围着按拷贝如何结算,制片、发行、放映之间三方利润如何平衡的冲突问题而绽开,这其中,曾经验了三个改革阶段。一是,依据国发1979198号文件,通过调整发行收入分成比例,增加了用于发行放映事业的生产基金。“二?八”政策的执行,对修整中的放映业有利,但制片厂的利润却显得较少。(因为依据规定,制片厂所生产的影片由中影公司按统一价格9O万元购买,每部影片的全部所得一律是这9O万元,中影公
3、司所获得的发行收入与制片厂无关。该文件的“二?八”实惠政策不包括制片厂,该文件甚至还明确规定,所留利润“不得用于电影制片厂的基本建设”。制片厂的利润与发行放映公司相差悬殊,以致形成相互之间巨大的冲突。旧有体制的弊端第一次在改革开放后的市场面前暴露出来。)为解决这一冲突,文化部于198O年以第1588号文件的形式规定,中影公司依据发行须要所印制的拷贝量按肯定单价与制片厂结算,且规定了按拷贝基数上下浮动1O%的结算方法。这样,制片厂的产品销售可以说是多少与市场有点挂钩了。(这个结算方法是依据全国历史平均值规定发行公司所购国产故事片拷贝在99-12O个之间时,按每个拷贝9OOO元结算,而在此限之外,
4、则统一按每部影片99万元结算。也就是说,影片卖给中影公司的单价高不过1O8万元、低不下9O万元,上下限的严格规定,平均起来比原来规定的9O万元高了十多万元。)二是,1984年1O月,中共中心发布了关于全面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确定,电影业被规定为企业性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通过银行贷款自筹资金,实现生产利润,并交纳大小十余项税。并从1985年起,在维持了35年一贯制的O20-035元人民币的电影票价后,国家起先允许在一些地区对部分影片的票价实行浮动。三是,1987年前后直至20世纪90年头初期的改革。1986年1月,电影局从文化部划归广播电影电视部领导。但由于各地电影单位特殊是省、市、县级发
5、行公司仍由地方文化部门领导和管理,以致形成“上合下不合”的现象。1987年实行了新的发行方法,依据广电部1987年第975号文件,放开制片厂和中影公司拷贝结算的上下限,并供应了代理发行、一次性买断和按比例分成等多种结算方法,到1989年,虽又回到了按拷贝结算的模式,但却把每个拷贝的单价从900。元提高到了10500元人民币。总之,这一时期,拷贝量成为制片厂与发行放映业之间一切利益冲突争辩的焦点。由于全部这些举措都没有突破集中管理旧体制的束缚,都是在原有支配体制框架下进行的某些修补式的改良,这就使得电影业的总体进程与发展中的电影市场和大文化市场的差距越拉越大,以致造成了整个电影业在蹒跚中前行的局
6、面。第三个阶段,19931999年,这一时期可被称为“电影体制的全面改革时期”。由于1992年底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针,所以1993年起先的电影体制改革就是真正触动原有电影发行体制的全面改革。1993年广电部发布了关于当前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看法(广电部1993年3号文件),1994年广电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行业机制改革的通知(广电部1994年348号文件),1995年广电部发布了关于改革故事影片摄制管理工作的规定(广发影字1995OO1号文件),这三个权威性文件的发布启动了中国电影业真正意义上的改革。(1993年,当时的广电部经党中心和国务院同意,发布了关于当前电影行
7、业机制改革的若干看法(广电部1993年3号文件),其核心是依据我国著作权法,将国产影片由中影公司统购统销改为自主发行,打破了中影公司的垄断,这使制片厂拥有了向国外发行自己影片的自主权,同时32家省区市级电影发行公司获得了影片发行权。这是改革的第一步。1994年,广电部发布348号文件,明确从1995年1月起,各制片厂可以向各级发行、放映单位发行自己的影片,使改革向纵深推动了一大步,从而打破了中影、省级发行公司的垄断,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竞争局面。这是改革的其次步。1995年,广电部发布关于改革故事影片摄制管理工作的规定,明确除原来国务院批准拥有故事片出品权的制片厂外,无权独立拍片的各省、区、市国
8、有电影制片厂也有拍片权,同时任何社会法人组织只要投资额占到7O%以上,即可与制片厂共同署名“联合摄制”影片。此举大大拓展了制片厂拍片的筹资渠道,调动了社会各界投资拍片的主动性,也为一些有志电影制片业的人才供应了天地。这是中国电影改革的第三步,为制片业的旺盛创建了必要条件。转引自连子强中国电影业山雨欲来,中国电影市场2OO5年第1期。)以后,1994年的“引进分账大片”,1995年的“影视合流策略”,1996年的“电影精品战略”、“农村电影放映工程”,2OOO年的“电影股份制、集团化改革,2OO2年的“院线制”等重大举措的实施都是对以上三个文件的强化和补充。另外,还有在1996年和2OO2年先后
9、两次出台的电影管理条例,也在规范、启动和引导电影市场方面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这一变革,将中国的电影业从传统的支配经济体制推向了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中国电影机制同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更。电影在中国大地上再次被推到了市场的前沿。制片、发行、放映企业都要从市场的角度来考虑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第四个阶段,19992OO8年,这一时期可被称为“全面开放时期的中国电影业”。一系列改革举措的出台都旨在建立相宜市场经济的体制和机制,实施加快开放的主动策略,以更好地吸引各类资本进入电影业。如2OOO年起先进行的“电影股份制、集团化改革、2OO1年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的实施细则以及随后2OO2年“院
10、线制”改革的推行实施、2001年摄制电影单片许可证的更为放宽、2003年CEPA的签署及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第2O号总局令的出台,以及更为开放的准入制度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第43号总局令的出台等,对于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的资格准入,对于外资、港资进入中国电影业,对于调整电影审批制度等做了很多更加有利于电影业发展的新调整,这些都再次为电影业的放开和发展供应了更大的政策支持,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进程。2004年1月,广电总局又出台了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看法,提出新形势下电影产业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2OO5年,依据中办发2005第25号文件关于加
11、强和改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工作的看法的精神,要求广泛开拓海外电影市场,加快“走出去”步伐。并依照国办发2006第88号文件关于激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若干政策的通知的精神和实惠政策,国产电影的“走出去”工程起先启动。从2OO4年起先,国家针对文化企业以及文化产业发展中若干税收政策的问题也出台了一些相应的税收实惠和减免政策,如财税2005第2号文件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电影管理条例(2002年)中的规定等。总之,中国的电影业在一系列的体制变革中,在动态化的重新组合与调整中,起先以全
12、新的姿态迎接来自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挑战。整个电影行业的经营格局、生存状态、组织方式、供需状况也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更。而在这一变更中,我们看到,中国的电影业已逐步由转型期的混乱无序起先走向规范有序,由萧条寂静起先走向回暖复苏,由有限开放起先走向全面开放。二各阶段分析及其改革成效第一个阶段(1978-1979)转折期的中国电影业从体制改革入手,重整电影发行放映事业是这一时期的重点。(邓力群主编当代中国电影(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第4552页。)首先,中影公司复原了对全国上映的影片节目进行管理和拷贝供应的支配,重新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财务统计制度,复原了四项业务支配指标放映场次、观众人次
13、、放映收入、发行收入的制订工作。1979年8月1日,国务院批转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体制的请示报告(国发1979第198号文件),这一文件的实施使得被破坏了的电影发行放映网得以复原发展。文件不仅确定了中影公司是领导和管理全国电影发行放映业务专业公司龙头老大的地位,还在财务管理上规定,加强必要的集中同时扩大地方财权,发行收入的7O%上缴中影公司3O%留给各省级发行公司。实行利润留成方法,各省级发行公司发行收入利润的2O%上缴各级财政,8O%用于发展电影发行放映事业,不得用于其他方面(此政策简称为“二?八”政策)。这一时期的方针政策是:城乡兼顾,重点抓农村。在农村,一手抓普及,一手
14、抓提高,重点抓好普及的业务方针,把工作重点放在解决8亿农夫看电影的问题上。在执行1979年第198号文件后的4年内,据不完全统计,中影公司从利润留成中每年下拨14亿元,用这合计56亿元的资金,新建、翻建、修理和改善电影院(影剧院)的设备近2OOo座,并且修建了部分公司的业务用房、影片仓库和职工宿舍等。此外,中影公司还从利润留成中拨出11亿元,补助内蒙古、新疆、青海等11个老少边穷地区,解决了那些地区部分人民群众长期看不到电影的问题。各省、市、自治区公司也从各自的利润留成中提取了发展生产基金约4亿元。这一时期的市场状况良好,由于大量“十七年”的解禁影片(占80%以上)分几批再现银幕,使得很多影院
15、场场爆满。这期间,农村电影放映队也异样活跃,各区县电影管理站相继改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形成村村挂银幕的现象。在管理方面,这期间在文化部电影局的统一指示下,首先清理了一些为“四人帮”服务的影片,又复审、复原了一批“文化大革命”时期禁映的影片。之后,又制定、颁发了一系列有关文件和规定,用以整顿和加强故事片创作生产的行政管理。(北京电影录,北京电影出版社,1999,第52、54、55页。)这使得故事片创作逐步走上了正轨。其次,调整了摄制机构。其一,为加强对中外合拍影片的管理及协作外宣的须要,1978年组建了南海影业公司;1979年7月合拍公司成立;1979年12月1日北京电影学院试验电影制片厂改建为
16、青年电影制片厂等。其二,1976198O年,除复原、充溢了一些老厂的力气外,还经国务院批准,先后在12个省区市自行投资组建了小而全的制片厂(这12个省市是云南、甘肃、河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天津、河北、辽宁、黑龙江、山西。),形成了遍布全国各主要省区市的故事片生产基地。其三,到198O年,确认经国务院认可的电影制片厂为16个(这16个制片厂是:北京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峨嵋电影制片厂、潇湘电影制片厂、天山电影制片厂、内蒙古电影制片厂、青年电影制片厂、广西电影制片厂、儿童电影制片厂、福建电影制片厂、云南电影制片厂、深圳影
17、业公司。),它们由文化部下属的电影局干脆领导。其他电影制片厂(即省办厂)归各地方文化局领导。在制作上,电影创作起先得以复原发展。1979年被称为是故事片创作的转折年。电影创作人员摆脱概念化的创作模式,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摄制出了一些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的影片,银幕形象起先真实化,这一转折是由几部反映革命斗争历史题材的影片起先的。如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故事片大河奔流还首次在银幕上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等领袖形象,以及彩色故事片归心似箭、小花、樱等。其次个阶段(198O1993)修补式的改良时期2O世纪8O年头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修整电影放映网,改善农夫观影条件,增加发行放映收入,促进农村电影市场的
18、发展。8O年头中期的环境状况是:录像业兴起,歌厅和综合文化消遣业兴盛,电视业普及,中外电视剧如雨后春笋使得电影观众大批流失,仅19841985年1年内电影观众就削减了52亿人次,电影制片创作快速地向着消遣片类型转化这都预示着中国电影在总体结构上将出现大的转型。电影市场在1986年之后进一步萎缩,全国1/3左右的发行企业亏损,“北影”、“西影”、“峨影”和“上影”先后负债累累,生产难以为继。1987年3月,中影公司又在全国城市影院改造建设阅历沟通会上,提出了“改造城市影院”的发展战略。此后,全国影院改造起先向着“四化”标准(软席化、银灯化、空调化、立体声化)和多种经营模式转化。在改进全国电影发行
19、工作方面,以打破拷贝支配供应为起点,将拷贝供应由中影公司统一支配改为由各省、市、自治区公司依据各自市场的需求量订购,这样既节约了开支又提高了单拷贝的运用率。伴随着2O世纪8。年头的改革步骤,电影企业为进一步挖掘企业的内在动力,当制片厂在获得了版权全部权及变更了与发行公司的结算方法后,便起先向开放型的生产经营模式转化,逐步实现了扩大企业自主权T生产经营型转化T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的三大步的转化过程。电影企业逐步起先了经营机制的改革,照实行厂长负责制,扩大制片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与国外的合作渠道“以影养影”,开发第三产业“以副促影”等。随后,在制片厂走上了生产经营的轨道之后,各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
20、制又起先兴起。总之,2O世纪8O年头由于存在大文化市场蓬勃发展和电影观众人数快速下降的冲突,因此,这些改革举措的实施,就都是围围着如何解决好这一冲突而绽开的。虽然中期的改革注意了微观机制的转变,诸如制片业和技术企业的专业化分工,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等,对适应愈益严峻的经济形势起到了局部性的缓解协调作用,但由于这一时期仍是在支配经济体制下,以支配经济为主市场调整为辅,所以仍有不少问题尚需解决,如电影企业也大多是人员多、包袱重;人员老化问题严峻,使得制片企业缺乏活力和创建力;设备更新问题亟待解决;流淌资金严峻不足,使得影片质量无法保证;制片、发行利益安排不公,使得制片厂仍在逆境中徘徊。
21、也就是说,8O年头的改革,在宏观上,缺乏用市场经济的文化精神来观照电影行业全局性转变的考虑,电影企业依旧没有真正走向市场,这也就没有达到真正解放电影生产力的目的。另外,2O世纪8。年头各国的非法录像、光盘大量涌入,而在对电影市场的监管方面又较为混乱(广电部、文化部和新闻出版总署三头管理);流通领域不畅,影、视、录没有形成一体化的局面,没有建立起相宜的电影市场机制,没有有效开发市场潜力,在电影发行业内部还没有实现“少环节、高效率、多渠道”的运作模式;加之,国产片类型品种单一,质量较差,这就干脆影响着电影市场的完善与发展。这一时期,基本还是支配经济大于市场调整。因此,电影体制改革的重点还须要在创作
22、质量及流通领域上下工夫。第三个阶段(1993-1999)电影体制的全面改革时期这一时期,是电影体制向着市场经济全面转轨的时期,广电部1993年第3号文件指出:电影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市场就在观众,包括影院、农村放映队及电视、录像播放电影的观众;检验电影市场的发育如何,应当看社会、经济两个效益如何。该文件的颁布,变更了支配经济中电影的“统购统销”,以及由此形成的制片、发行、放映三者之间利益安排的不合理现象;将国产故事片由中影公司统一发行改为由各制片单位干脆与地方发行单位见面(进口影片仍统一由中影公司向各省、市、自治区公司发行)。该文件是较为周到而全面的一个设想,触动了各部门、各环节的改革步骤。该文
23、件同时指出,依据我国实际,电影事业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分步实施,分类指导。改革之初,拥有了独立发行自己影片权力的制片厂,变更了以往一对一的格局,收益较过去有显著提高。但由于仍旧存在着各省级公司在自己的行政区域内独家经营、垄断发行以及发行行业中间环节过多的局面,因此,还没有形成有序竞争的局面。但在探寻市场路径方面已起先进行着有效的探究。1993年4月16日,北京电影制片厂与全国第一家电影股份制公司上海永乐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签订狮王争霸发行合同。这是改革后第一部走向市场的影片。它采纳发行收入按比例分成的方式,实行两轮分成结算。几个月下来,北京电影制片厂仅在上海一市就获得9O多万元收
24、入。精确的市场预料,使制片、发行和放映三方利益共享。1993年5月19日,江苏南京、苏州、无锡和南通4市越过了省级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的环节,各自以经济法人身份与北京电影制片厂共同签署了关于狮王争霸的影片发行放映许可运用总合同。此后,全国16家制片厂与4市签订干脆供片合同,把原来省公司的利润转移到制片厂和市公司。这样,市场就为制片企业供应了又一条更宽广的出路,此即所谓的“江苏突破”。经过发行影片干脆向地市级公司的“江苏突破”和“山东突破”后,制片厂、中影公司与省级公司在发行上的冲突也更加突出,但不少省级公司还是被急剧变更的电影市场所唤醒,起先逐步加入到市场竞争的行列中来。1993年6月,16家制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30 电影 体制改革 成效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15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