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因子的发现》中蕴含的科学思维及培养策略 论文.docx
《《遗传因子的发现》中蕴含的科学思维及培养策略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遗传因子的发现》中蕴含的科学思维及培养策略 论文.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遗传因子的发现中蕴含的科学思维及培养策略摘要:遗传因子的发现这一章的教学内容,蕴含归纳推理、演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等科学思维,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入、科学探究辨析、生活实践巩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关键词:科学思维,课堂教学,培养策略,教学启示引言:爱因斯坦曾说“把所学的东西都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传统课程标准体系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学过易忘,而新课程标准提炼的核心素养,能够给学生带来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科学思维是自然科学学科共有的核心素养,贯穿整个高中生物学教学,在遗传部分尤为突出,遗传因子的发现这一章教学内容中,孟德尔利
2、用豌豆杂交实验发现遗传规律的科学探究过程就包含多种科学思维。学生在习得这些科学思维后可以用来改善他们在其他科学领域的认识和观点,也可以将其应用在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提高他们的学习、生活的效率和质量。以下为笔者对本章蕴含的科学思维进行归纳,并给出相应的培养策略和教学启示。一、本章蕴含的科学思维1 .归纳推理孟德尔利用豌豆的高、矮茎这对相对性状进行杂交实验,F出现性状分离,且分2离比为3:1,为证明这一现象的必然性,孟德尔又通过对其它6对相对性状分别进行杂交实验,发现F都具有该现象,由此,他得出一对相对性状进行杂交,F会出现性22状分离且分离比为3:1的规律。孟德尔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经验材料,获得
3、个别性知识,通过简单枚举,推出一般性结论,这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推理,它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科学思维。2 .演绎推理孟德尔对性状分离及3:1分离比现象的原因提出假说进行解释,但假说是否正确还需进行验证,如何证明看不见的遗传因子的存在,且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呢?孟德尔根据假说演绎推理了F测交后代的性状及比例,然后进行实验,发现实验结果和演绎推理的结果是一样的,由此证明假说是正确的。这属于演绎推理,它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科学思维。研究表明:孟德尔所用的假说演绎法的推理方式属于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用自然语言可表达为“如果假说成立,那么Fl测交后代会出现1:1的性状比例3 .模型与建模对于性
4、状分离比产生原因的理解,教材中用彩球模拟配子,用小桶模拟生殖器官,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学生通过模拟活动,较好的理解性状分离比产生的原因。这属于科学思维中的模型与建模,它能把抽象、微观的世界具体、形象化,便于科学研究。4 .批判性思维归纳法因不能穷举,所以推出的结论可能不具有绝对性。如3:1的性状分离比就不能适用于所有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后代的遗传现象。而演绎推理从逻辑上来说虽然严密,但它推出的结果是否为真,取决于大前提是否为真,孟德尔利用假说来解释3:1的遗传规律,然后演绎推理并和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得出假说正确,这里的大前提是3:1的性状分离比是真理,但
5、我们知道,3:1的性状分离比是通过归纳法得出的,本身就存在逻辑的漏洞,即并不是所有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都为3:1,所以通过该假说演绎法验证从逻辑上来说是存在一定问题的。笔者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就有学生提出质疑,如当时科学家用其他植物进行杂交实验并没有发现出现3:1的分离比,用一次演绎推理和实验进行比对是否存在偶然性等?所以,要辩证看待科学思维和方法的科学性和局限性,这属于科学思维中的批判性思维。5 .创新思维孟德尔根据豌豆的特点,选择其作为遗传研究的材料,同时他将数学中的统计法应用到遗传的研究,这都体现了其创新思维。同时,他大胆的假说,提出遗传因子概念,这都是超越他那个时代的一种非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遗传因子的发现 遗传因子的发现中蕴含的科学思维及培养策略 论文 遗传因子 发现 蕴含 科学 思维 培养 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16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