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仁心待万物:中国古代原始自然生态保护意识.docx
《以仁心待万物:中国古代原始自然生态保护意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仁心待万物:中国古代原始自然生态保护意识.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以仁心待万物:中国古代原始自然生态保护意识在早期渔猎文明与农业文明碰撞、融合和发展的历程中,随着中华先民认知和实践能力的不间断增长,原始自然生态保护意识也渐渐萌生和发展。“网开三面”“王用三驱”与节用有度原始自然生态保护意识的萌生较早的追溯见于史记殷本纪所载“网开三面”的典故:“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日: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日: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日: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侯闻之,日:汤德至矣,及禽兽。”商汤“德至”即商汤德行极致的表现便是以仁心待万物,在诱捕禽兽时,为谨防一网打尽而给田野间的禽兽留下生机。与“网开三面”比肩的典故来自于周易比卦“王用三驱”:“九五,显比
2、,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孔颖达疏:“褚氏诸儒皆以为三面著人驱禽。必知三面者,禽唯有背己、向己、趣己,故左右及于后,皆有驱之。”朱熹注:“一阳居尊,刚健中正,卦之群阴皆来比己,显其比而无私,如天子不合围,开一面之网,来者不拒,去者不追。故为用三驱失前禽,而邑人不诫之象。”“王用三驱”来自于古代天子狩猎习惯,网开一面,顺其自然,三方驱围以待入网者,同样为逃离者留下生机。事实上,先秦时期对“网开三面”和“王用三驱”的运用鲜明地表达在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节用之上。以礼记曲礼开篇强调的“毋不敬”为例,旨在倡导对于一切的恭敬之心,而这份恭敬之心便如礼记曲礼所载,“国君春田不围泽,大夫不掩群
3、,士不取摩卵,孔氏云“春时万物产孕,不欲多伤杀,故不合围绕取也。群,谓禽兽共聚也,群聚则多,不可掩取之”。春天时节,孕育万物,国君打猎不能包围整个猎场,大夫不能猎取整个兽群,土不猎取幼兽和禽蛋。这些都呈现了先民对自然资源的恭敬和爱护,他们已经充分意识到对待山林川泽所孕育的生命,要取之有节、用之有度。“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与顺应自然据春秋桓公七年载:二月己亥“焚咸丘”o杜注、孔疏春秋,焚“火田”,即焚林而猎。正义日:“咸丘,地名。以火焚地,明为田猎,故知焚是火田也。礼,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尚不尽取一群,岂容并焚一泽?知其讥尽物,故书也。”暂且不论“焚咸丘”是否借助春秋笔法而掩饰鲁国火攻咸丘
4、之事,从注疏者“知其讥尽物,故书也”的侧重点,说明先贤们厌恶焚林而田导致明年无田,竭泽而渔导致明年无鱼,厌恶“求尽物于山泽”,即断绝了田渔之业的生机。这些评论所围绕的核心理念是仁人之本,而仁人之本的关键又表达在为天下万物留下生机,如儒家先圣孔子做四言诗槃操:“干泽而渔,蛟龙不游。覆巢毁卵,凤不翔留。惨予心悲,还原息龈。”又有周易系辞下把“生”看作“天”之“大德”,称“天地之大德日生“。孟子梁惠王上强调“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乃仁术也”,而孟子所强调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仅是性善论的表达,又显现了生态认知的道德基础。基于此,对于万物的生长便要做到如礼记中庸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仁心 万物 中国古代 原始 自然生态 保护意识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17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