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流互鉴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docx
《在交流互鉴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交流互鉴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在交流互鉴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者:杨金卫光明日报(2023年11月27日06版)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开幕式现场。新华社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二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更是世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融合,在融合中才能进步。推动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交流互鉴中才能不断发展繁荣,更好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1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告诉我们,只有
2、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世界是在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中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风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着自己存在的价值。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繁衍生息,创造形成了多姿多彩、形态各异的文明。从茹毛饮血到田园农耕,从工业革命到信息社会,构成了波澜壮阔的多样文明图谱,书写了激荡人心的多彩文明华章。无论是古代的中华文明、希
3、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还是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既属于某个地区、某个国家和某个民族,又属于整个世界和全人类,既是以某个国家和某个民族为主体创造的,又是整个世界和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当今世界有70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人类社会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各有千秋的文明形态。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深深根植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是这些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都有其独有的特点、特色、特质。应该历史地看待和受到应有的尊重,应以平等互鉴的态度看待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避免对其他国家和民族文明的片面
4、、狭隘认知,更要摒弃对其他国家和民族文明的傲慢与偏见。文明之间应该秉持相互尊重的态度,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一种文明如果自恃“高傲”来对待另一种文明,那就不仅不能领略其奥妙,不能真正认识其真谛,不能借鉴其长处和精华,而且有可能会与之格格不入,甚至产生冲突和对抗。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平等和尊重才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只有在平等相待、彼此尊重基础上,不同文明之间才能够对话交流、互学互鉴,借鉴吸纳各种文明的特色精华和有益成分。2 .中华文明是交流互鉴的典范文明的繁荣、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从历史上看,中华文明正
5、是在与世界其他文明持续不断的交流互鉴中发展繁荣的。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启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先河;唐代对外通使交好的国家和地区达70多个,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长安;15世纪初,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东南亚很多国家,远抵非洲东海岸肯尼亚,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明末清初,欧洲天文学、医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知识传入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科技视野。中华文明历经5000多年绵延不断的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世界其他文明也在吸取中华文明的营养之后变得更加丰富、发达。源自中国本土的儒家思想,早已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佛教传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交流 互鉴中 增强 中华文明 传播 影响力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22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