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陈寿的传记文学观.docx
《浅析陈寿的传记文学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陈寿的传记文学观.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浅析陈寿的传记文学观摘要魏晋时期是思想极度活跃变化的时期,人的觉醒在文学自觉和史学独立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选取官渡之战这一微观角度,从人物品评、人的价值体现、人性的审美及史学的独立性四个方面,就三国志在文史分野的背景下,对陈寿独特的传记文学观进行探讨。关键词陈寿;传记文学观;官渡之战;人物描写三国魏晋时期乱世纷争,这段历史头绪众多,内容繁杂。陈寿的三国志在沿用司马迁创立的纪传体的基础上,通过为数百人作传,特别是对战争的描写,真实客观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面貌。官渡之战就是影响那个时期历史的重要战争之一。事实上,魏晋时期文学自觉兴起,玄学清谈之风盛行,儒学传统的地位也在连续的征战中倒下。就
2、在这样文史分野的时代背景下,陈寿在战争叙事及人物描写中更好地体现了当时所特有的传记文学价值观。一、品评风气下的人物描写从东汉末期开始,整个三国魏晋时期一直战乱不止。在这个内忧外患的时期,传统的儒家思想处于低谷,人们开始热衷清谈,玄学之风盛行。诸如文心雕龙世说新语等文学作品都受时代思想影响,表现出人物品评的特点。陈寿的三国志也在儒学和玄学的双向影响下,在史书传记的人物描写中频繁地进行人物评价。(一)三国志中的人物评价对陈寿三国志从人物评价这一角度进行研究的学者不少,成果也颇丰富。大体上认为三国志中的人物评价主要有两种:一为直接评价,二为间接评价。1史书中通过议论的方式对所记的人物进行评价,这在传
3、记文学的开端史记中就有,如从司马迂的“太史公曰到班固的“赞曰”都有体现。陈寿是一位富有才学的史学家,他在人物传记篇末以“评曰”的方式继承了这一传统。2坚持寓议论于叙事之中,以简严的文字,直抒对史事、人物的褒贬看法,体现了魏晋时期中国史学思想所能达到的水平与高度。这也是陈寿对于传统史传文学模式的延续,是此书在史学史上的价值体现,属于直接评价。但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人物,除了直接评价以外,从人物描写与叙事的角度来看,更有价值的应该是间接评价。即在每一篇人物传记中,边叙边评,在叙述传主生平事迹的过程中对其才能、性格、气质、思想、品德、业绩等某一方面进行评价。3间接评价的出现就是陈寿在清谈家喜欢品评人物
4、风尚的时代思潮下的文学体现。它使陈寿在三国两晋易代的动乱中,能在叙事与人物传记中寄寓自己的见识。陈寿在三国志中的人物品评,既体现了其人物描写的特点,也表现了跨时代的史学革新意识。总之,从史学方面来说,直接评价体现了陈寿在史传文学方面的延续,主要是他借对传主一生的直接评价来表达历史观;而其间接评价更多的是迎合魏晋时期士人爱品评的风气,也以高简的笔法体现了陈寿在传记文学中人物描写的特点。结合官渡之战片段中的人物描写,着重讨论其人物描写特点。(二)官渡之战中品评的袁绍集团官渡之战是一场至关重要的战争,牵扯的人物很多,相关的人物品评也较多,这些都主要集中于武帝纪与袁绍、荀或、郭嘉等人的列传中。这场战争
5、的主帅曹操历来备受学者重视,而袁绍及其势力集团却往往被大家忽略。陈寿通过人物评价的方式对袁绍集团进行描写,体现他简约撰史风格的同时,也表现出他富有特色的人物描写方式。1 .个人品评中的袁绍官渡之战中陈寿着重描写的主要人物有两个,一位是曹操,另一位是袁绍,对他们的评价一直贯穿整个战争。对于袁绍的人物描写,陈寿仅予以合传,在董二袁刘传列传中合写了五个人的传记,故单看袁绍的列传,觉得其叙述颇为粗略简单。但细读武帝纪官渡之战中有关袁绍的人物描写,可见作者通过人物品评的风潮,对其人物描写与叙事的巧妙安排。武帝纪中涉及官渡之战中对袁绍的评价主要有三处。一是战前曹操听闻”袁绍既并公孙瓒,兼四州之地,众十余万
6、,将进军攻许”4之时,为鼓舞士气对袁绍做了评价:“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5这是在三国志中借他人之口分析袁绍这个人物形象最全面的一次,也是袁绍这个人物在官渡之战中的第一次亮相。曹操作为从小和袁绍一起长大的玩伴,对袁绍的了解很深。现在借官渡之战曹军主帅之口对袁军主帅进行品评,是很有意义的。它既带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同时也预示了这场战争袁军必败的结局。二是在官渡之战中双方交锋后的前哨战之时,曹操欲东征刘备以除后患,诸将怕袁绍乘机攻城。曹操安慰部将:”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6事实上,对于这个绝好的可乘之机,袁绍果然白白错过了。在袁绍传
7、记中,陈寿就此做了印证:“建安五年,太祖自东征备。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辞以子疾,不许。”7如果说第一次曹操对袁绍的评价是总体勾勒这个人物形象,那么第二次的品评就是对总体评价的验证。第三次对袁绍的评价出自曹操手下的重要谋士荀或。此时的官渡之战曹袁两军正是战况激烈、相持不下之时。曹军本就人寡粮少,伤亡惨重;而袁绍欲速战速决,故攻势猛烈“绍射营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楣,8面对如此情形,曹操以弱应强感到力不从心,想退兵。荀或极力劝阻曹操,在分析战况时,再次品评袁绍“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9布衣本指平民,袁绍有四世三公的显赫家世,故绝不是布衣。故“布衣之雄”当指的是平庸首领之意。一军主帅的导能
8、力平庸至极,所以仅仅是能聚众而不能唯才是用。这个评价反过来与官渡之战前夕所描写的那个兼四州之地、率十万大军声势浩大的袁绍形象形成强烈对比。这三次有关袁绍的评价描写,都是官渡之战中至关重要的节点。通过这三次品评,不仅将战争过程交代清楚,也将袁绍这个人物的性格表述明白。这些评价的语言既是对袁绍的人物描写,更是通过这种设计对整个官渡之战从序幕、发展到高潮进行了简洁的叙述,这恰好体现了陈寿撰史的高简特征。2 .群体品评在官渡之战众多人物的描写中,袁绍集团作为一个群体,受到极大的关注。陈寿在三国志中以独特的群体评价方式对其进行了描写。在三国鼎立成型之前,袁绍集团是北方最大的势力,可谓兵强马壮、人才济济。
9、官渡之战的出场也很威风:“(袁绍)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谟、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帅,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10对于这个群体,曹军诸将刚开始认为不可抵挡,人心惶惶。陈寿在荀或的列传中,通过孔融与荀或的对话进行了群体评价:“孔融谓或曰: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或曰: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11这段对话表面是对袁绍集团主要谋臣武将的品评,但联系官渡之战的战争形势可知,这实际上是曹操的谋士对袁绍集团的实力进行的分析。孔融对田丰
10、、许攸等一干人的认知恰好印证了曹军大部分人听闻袁绍挥师北向,认为不可敌的态度营造出紧张的战前气氛。针对孔融的分析,荀或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对袁绍的谋士群体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将他们的性格、才能与战争的形势联系起来。“(审配、逢纪)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12由此分析可知,袁绍的谋士虽多,但是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缺点,且这些缺点刚好与官渡之战的形势发展有着紧密联系。官渡之战进入相持的重要阶段,许攸果然因不满审配等人而投靠了曹军,并向曹操献计火烧乌巢。从僵局中解救了曹军,奠定了曹操以弱制强的结局。除此之外,对官渡之战时期,还未形成成熟势力的刘备和孙权集团也稍做叙述,以评价
11、刘备和孙策的方式,将双方势力在官渡之战中所参与的情节交代清楚。这也体现了陈寿简洁的叙事手法与情节设计的人物描写特点。关于官渡之战中袁绍集团的人物分析,大多读者关注的是他们失败的原因。自曹丕确定九品中正制度以来,对人的评议正式成为社会、政治、文化谈论的中心。13陈寿在官渡之战袁绍集团人物的突出描写中,结合魏晋人物品评的风尚进行战争叙事与情节描述,展示了这些人物的行为节操和精神思想,可谓魏晋风度的一种表现。二、人物描写中突出个人价值魏晋时期是一个哲学重新解放、思想极度活跃的时期,因此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都发生了变化,形成了适应时代的观念体系。这种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简单来说,就是人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析 传记文学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34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