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两种相互矛盾的海昏侯刘贺形象及其成因.docx
《试论两种相互矛盾的海昏侯刘贺形象及其成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两种相互矛盾的海昏侯刘贺形象及其成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试论两种相互矛盾的海昏侯刘贺形象及其成因摘要:在历史文献记载中的“汉废帝”刘贺是一种粗犷少文、劣迹斑斑的纨绛子弟形象,然而,随着海昏侯墓的挖掘,大量出土资料所呈现的刘贺却是一种受过系统儒家文化教育、行事低调的宗室贵胄形象。造成这两种相互矛盾的形象出现的原因,在于刘贺特殊的政治身份及其深陷斗争漩涡无力回旋的历史事实。为了达到废黜和排除潜在威胁的目的,权臣霍光及汉宣帝存在刻意抹黑、夸大其罪的可能,加上受政治宣传的影响,历史文献的叙事者进一步固化或加强了这一形象。关键词:海昏侯刘贺;服妖;历史形象;历史原因中图分类号:K0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210(2024)01-0043-07
2、关于海昏侯刘贺及其相关研究历来备受学界关注。相关成果主要围绕传世文献中刘贺的废立、霍光的专权以及这些现象背后复杂的政治斗争展开。学者主要是透过刘贺被废事件,考察当时的政治局势及其产生的影响,代表性人物有卜宪群、吕宗力等,他们或指出霍光对刘贺废立的干预反映了汉武帝时期中朝钳制外朝的政治格局,或认为当时以下废上的皇权更迭模式对魏晋时期的皇权更迭形成了一种示范。而随着2011年海昏侯墓的发掘,学界对于刘贺的研究逐渐呈现出新的态势,焦点转向对海昏侯墓形制的考察及出土器物价值与意义的讨论,并由此引发了关于刘贺自身遭遇的重新思考。上述两个方向的研究成果表明,刘贺特殊身份的背后存在着某种隐情,本文即试图通过
3、对傅世文献和考古资料中刘贺历史形象的追溯,揭示刘贺不同形象出现的原因。一、文献叙事中的刘贺形象刘贺是汉武帝刘彻的孙子,昌邑王刘髀的儿子,公元前88年,刘髀去世,年仅5岁的刘贺继位,成为西汉第二位昌邑王。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无嗣,19岁的刘贺被众臣迎接为帝,但不到一月即废,依旧回故地做昌邑王。公元前63年,刘贺由昌邑王废为海昏侯,迁居豫章国(今江西鄱阳湖畔)。公元前59年,刘贺去世,史称汉废帝。由此可见,刘贺身世显赫,一生的经历可谓跌宕起伏。由于其不凡的身世以及卷入政治斗争的经历影响,有关他的文献记载相对有限,且分散在不同的传、志当中,主要在汉书之霍光金日碑传武五子列传和五行志等篇章中。纵观
4、这些文献中对刘贺的描述,大多是“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等。这些书写方式的背后,是复杂的政治局势以及刘贺深陷其中无力回旋的历史事实,而这些因素的综合,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荒淫无度的刘贺形象,择其典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根据以上文献记载,在汉昭帝丧礼期间,刘贺俨然就是一个行为昏乱、不守礼法的昏君。汉昭帝去世后,刘贺是在以霍光为首的众大臣综合比较各方势力下,作为最佳人选来继承帝位的,这样的历史局面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他的人生际遇。据史料记载,汉昭帝去世前,霍光就已经威震海内,“昭帝既冠,遂委任光,讫十三年,百姓充实,四夷宾服”。昭帝去世,选择后继之人以及废立皇帝的权力尽在霍光等人之手,这
5、可以从霍光与大司农田延年的对话中获知。由于田延年为霍光故吏,因此被其所亲,在废黜一国之君这么重大的政治事件方面,两人商议代替其他大臣作出决断,史载他们召“丞相、御史、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会议未央宫”,当霍光说:“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时,“群臣皆惊愕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田延年前,离席按剑”,由这段精彩的描述可见,废黜刘贺基于凶险的政治斗争。而正是在废黜刘贺的奏折中,历数了其诸多不堪的罪行。其中,引用礼曰“为人后者为之子也”,指责刘贺在服“斩绩”期间,竟然“亡悲哀之心,废礼谊,居道上不素食,使从官略女子载衣车,内所居传舍”,还“常私买鸡豚以食。受皇帝信玺、行玺大行前,
6、就次发玺不封。从官更持节,引内昌邑从官骆宰官奴二百余人,常与居禁网内敖戏”O不仅如此,其在前殿依然“发乐府乐器,引内昌邑乐人,击鼓歌吹作俳倡”。在古代,人君去世,举国哀丧,不仅在行为上要表现出悲痛之情,还需按照规定执行繁琐而严格的礼仪活动。汉代更是如此,通常继位之君既是国君也是前君之子,刘贺虽非亲生,但承继大位就应该按照亲生儿子之礼举行哀丧,也就是要服“斩绩”之丧。根据礼制规定,为人后者为其所后之人服丧,不仅在汉代已成共识,且为父母服丧在服饰与时限上都有严格要求,为人子者需“衰冠绳缨菅屣,三日而食粥,三月而沐,期十三月而练冠,三年而祥”。然而,上述论述表明,刘贺表现异常,既没有体现出心理上的哀
7、痛,也没有表现出形式上的尊礼,这在儒家礼乐文化盛行的汉代,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恶行。不过,这些评论(或者说罪行)出自霍光政治集团之口,由于史料记述的限制,我们无从得知刘贺及其部众的辩驳,因此这些评论存在一面之词的可能。但是这种描述却成为后世讨论刘贺形象的重要史料来源。其次,依据文献记载,刘贺在位期间是位贪图女色、生活淫乱的荒唐君主。这不仅成为他被废黜的主要理由,也是形成他荒淫无道形象的关键因素。关于这方面的记载集中在武五子列传霍光金日石罩传等篇章中。例如,在丞相杨敞所上“奏废昌邑王一折中,就细数了刘贺在位期间所作之恶,其中关于其私生活淫乱的控诉超半数以上。不过需要清楚的是,杨敞奏废书是由霍光为首的
8、政治集团决定的,因此这些描述多少有夸大其词之嫌。比如其中罪过之一是刘贺在参加昭帝葬礼的途中,已然是继位之君,却私藏女子。史载:“贺到济阳,求长鸣鸡,道买积竹杖。过弘农,使大奴善以衣车载女子。”这些描写说明,刘贺似乎全然不顾“为人后者为之子”的礼数,这在以孝文化为特色的古代社会,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不仅如此,他在管理臣下方面也不循礼法,典型事例即是“使中御府令高昌奉黄金千斤,赐君卿取十妻”。同时,贵为天子的他却经常与宫人玩耍嬉戏,有失帝王礼仪,如“与从官官奴夜饮,湛沔于酒”,“与孝昭皇帝宫人蒙等淫乱,诏掖庭令敢泄言要斩”等。另外,刘贺还有不尊皇太后的行为,如“召皇太后御小马车,使官奴骑乘,游戏掖庭
9、中刘贺还戏耍官吏,“取诸侯王、列侯、二千石绶及墨缓、黄绶以并佩昌邑郎官者免奴”。他还赏赐无度,“发御府金钱、刀剑、玉器、采缙、赏赐所与游戏者”。还私征贡品,”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一千一百二十七事”。这些叙述表明,刘贺在位期间的确行为昏乱,毫无法度。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形象的出现是基于不同政治立场的人历数刘贺罪过以行废黜的结果,可能存在某些夸大其词的成分。再次,根据记载,刘贺在位前后,天示惩戒,异象频现。这不仅从侧面暗示了刘贺为帝的失败,也进一步塑造了刘贺荒淫无道的形象。汉书五行志汉昭帝条下有则关于海昏侯刘贺“服妖”的记述,就是从侧面了解刘贺为帝失败的重要“证据”:
10、昭帝时,昌邑王贺遣中大夫之长安,多治仄(侧)注冠,以赐大臣,又以冠奴。刘向以为近服妖也。时王贺狂悖,闻天子不豫,犬猎驰骋如故,与骆奴宰人游居娱戏,骄嫂不敬。冠者尊服,奴者贱人,贺无故好作非常之冠,暴尊象也。以冠奴者,当自至尊坠至贱也。其后帝崩,无子,汉大臣征贺为嗣。即位,狂乱无道,缚戮谏者夏侯胜等。于是大臣白皇太后,废贺为庶人。贺为王时,又见大白狗冠方山冠而无尾,此服妖,亦犬祸也。贺以问郎中令龚遂,遂曰:“此天戒,言在仄(侧)者尽冠狗也。去之则存,不去则亡矣。”贺既废数年,宣帝封之为列侯,复有罪,死不得置后,又犬祸无尾之效也。京房易传曰:“行不顺,厥咎人奴冠,天下乱,辟无遹(嫡),妾子拜。”又
11、曰:“君不正,臣欲篡,厥妖狗冠出朝门。”这则史料说明,刘贺为昌邑王时,曾经指示部下中大夫到长安,将“治仄(侧)注冠”赐给大臣,同时,还将其赐送下人,因此被刘向等解释为“服妖”。那么,什么是“仄注冠”,为什么会有如此重大的影响力?汉书五行志附应劭解释说:“今法冠是也。“按照礼制,法冠应该是中央规定的冠帽,针对应劭的解释,汉书五行志又附蔡邕的话反驳曰:“非法冠及高山也。”那如何理解“仄注冠”呢?根据情理推断,刘贺作为昌邑王,首先应该对其封地的冠帽比较熟悉,由此可知汉书五行志所引李奇的解释比较合理,即“曰高山冠,本齐冠也,谒者服之”。结合各家解释可以推知,“仄注冠”是一种在齐地流行的头冠,并不是汉代
12、官方法定的头冠。这种冠不是刘贺自己穿戴,而是赐给大臣甚至让奴穿戴。在古代,只有尊者才有资格戴冠,刘贺却让奴穿戴,显然是有悖礼制的。在儒家礼乐文化掌握话语权的汉代,官员的服饰冠帽有着一定的标准,用齐地的冠赐给大臣以及身份下贱的奴穿戴,这在恪守礼制的统治阶级看来是不可理喻、大逆不道的,因此被解释为“服妖”,预示着刘贺将会“自至尊坠至贱”。五行志作为复杂政治、文化综合的产物,其本质在于通过天人感应的方式,为统治阶级提供某些警戒、教化的作用。因此,其有关刘贺服妖的解释,是带有一定目的的史家站在不同立场上附会的结果。不过,这也确实进一步强化了刘贺无道的负面形象。总而言之,在有限的历史文献叙事中,刘贺总是
13、和“贪图享乐、罔顾礼法”,“荒淫迷惑、异象频发”等评价相联系,正如臧知非所总结:“千百年来,每当人们津津乐道于昭宣中兴的种种功业时,刘贺一直是作为昭宣中兴的反面角色存在的,行淫乱行淫辟狂乱失道昏乱是当时人对刘贺的评价,也是后世史家给刘贺的定谦。“然而,任何的历史评价都应该置于一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历史上的刘贺或许有着诸多不堪的行为,然而在激烈的政治斗争面前,失去话语权的刘贺又何尝没有被曲解的可能?二、考古资料折射出的刘贺形象历史文献中的刘贺形象似乎已成定论,然而随着海昏侯墓的发掘,诸多考古资料显示,作为海昏侯的刘贺并非完全是历史文献中描述的样子。根据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昌市博物馆整理的南昌市
14、西汉海昏侯墓资料记载,截至2016年4月,海昏侯墓共清理遗物1万余件(套),有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陶瓷器、竹编器、草编器、纺织品和竹简、木牍等。这些遗存说明,刘贺曾经拥有丰富的人生,他热爱生活、善于收藏各类物件以及古籍。据报告,墓中出土了大量的儒家经典,包括刻有悼亡赋论语易经礼记孝经医书五色食胜等内容的竹简,还有绘有孔子及其弟子画像和记载他们生平的衣镜。这些内容复杂的书籍,以儒家经典为主,至少说明墓主人生前非常热爱这些典籍,随其入葬,更加反映出墓主人珍爱经典的心理。由此推知,刘贺可能从小就受过良好而系统的儒学教育。此外,从西室出土的石砚和墨碇也可以大致推断刘贺生前的喜好情况。其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试论两种 相互 矛盾 海昏侯刘贺 形象 及其 成因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35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