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与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的比较研究.docx
《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与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的比较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与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的比较研究.docx(2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与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的比较研究摘要:后全球金融危机时期,新凯恩斯主义的局限性逐步显现,特别是其难以较好地解释主要经济体普遍存在的持续衰退压力。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与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均旨在弥补新凯恩斯主义的不足,为经济持续衰退的成因提供新的理论解释。但这两个理论存在显著区别:第一,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是从高债务压力下个体负债最小化的视角论证了总需求持续不足的原因。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则是从经济结构失衡的视角论证了短期经济增速与长期潜在增速螺旋下降的新机制。第二,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是在新凯恩斯主义框架内的拓展,从债务视角为总需求不足提供了新的解释。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
2、论突破了新凯恩斯主义框架长短二分法与不考虑结构因素的限制,构建了涵盖短期经济稳定、长期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优化三个维度的分析框架。第三,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主要强调政策力度的重要性。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则强调统筹考量政策力度、政策效率和政策空间的重要性。进一步结合日本大衰退这一典型案例来看,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虽然更受关注,但解释力有限。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对于日本大衰退具有较好的解释力。本文的分析对现阶段中国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关键词: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日本大衰退;宏观政策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欧等主要经济体遭遇了持续的经济下行压力,难
3、以有效摆脱经济衰退风险。由于美欧等主要经济体的宏观政策主要是以新凯恩斯主义为理论指导,这就引发了各界对新凯恩斯主义的深刻反思。反思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各界逐渐认识到,以新凯恩斯主义为核心的宏观政策理论主要针对周期性的短期衰退问题,而对于长期持续的衰退问题却难以提供较好的解释。由此,众多学者针对经济为何陷入长期衰退和如何应对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在众多讨论之中,两个新理论形成并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一个是由Koo1提出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该理论基于对20世纪90年代日本大衰退的分析,从微观主体偿债压力的角度系统剖析了日本陷入长期衰退的原因并给出了对策方案。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提出后,由于其观点鲜明、逻
4、辑简单直接,并直观上能较好地与日本大衰退的核心特征相吻合,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与讨论。另一个是由陈彦斌2提出的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该理论基于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美欧等主要经济体持续衰退现象的观察,综合短期经济稳定、长期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三个维度总结提炼了结构失衡下衰退的重要特征,并将稳定政策(逆周期调节政策)、增长政策和结构政策这三类最重要的宏观政策纳入同一框架并给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可见,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与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均是对经济体为何会陷入长期衰退以及宏观政策如何应对的新的理论阐释,是对新凯恩斯主义的补充。本文旨在深入梳理两个理论的核心逻辑,在此基础上系统比较
5、两个理论的共性与差异。同时,以日本大衰退这一典型案例为例,更为直观地展示两个理论对于经济长期衰退问题分析的差异性。本文希望通过系统比较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与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对经济为何存在持续下行压力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剖析。这对中国如何化解近年来经济面临的持续下行压力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一、两个理论的内在逻辑与共通之处(一)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的内核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是Koo基于对20世纪90年代日本大衰退的分析总结提炼得出。针对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破裂给企业资产负债表带来巨大冲击的这一重要现象,该理论指出,庞大的偿债压力下企业信贷需求意愿持续不足,是经济陷入持续衰退的主要原因1
6、。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指出,当资产泡沫破裂后,企业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端大幅缩水而债务端的负债规模没有改变,资产负债表遭到严重破坏,此时大部分企业的目标从利润最大化转为负债最小化,主动地减少信贷需求和债务融资,经营收入优先用于偿还负债以修复受损的资产负债表。企业个体行为的转变会形成“合成谬误”,导致宏观层面上信贷紧缩和流动性停滞,经济总需求显著收缩。Koo1强调,即使企业完成了资产负债表的修复,前期资产泡沫破裂带来的影响会导致企业在此后的一段时期内还会产生债务抵触情绪,由此继续处于信贷需求疲软的状态,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日本会陷入长期衰退之中。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指出,信贷需求意愿持续不足是经济长期衰退的
7、根源,因而该理论认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即使货币与信贷供给增加,但信贷需求不提升,最终的信贷规模也难以扩张。这可以较好地解释日本长期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但却一直深陷于通缩的现象。关于如何应对资产负债表衰退,Koo1指出,其核心在于持续加大财政政策力度,以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来稳定总需求,帮助企业加快修复资产负债表。总体而言,虽然资产负债衰退理论没有对负债最小化和债务抵触情绪等重要的微观基础进行系统论证,但从宏观上看,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抓住了日本大衰退时期最为核心的特征,逻辑架构较为完整、创新比较鲜明。正因如此,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提出后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二)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的内核宏观
8、政策“三策合一”理论由陈彦斌2提出,他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欧等主要经济体陷入的新型衰退为切入点,指出此轮衰退属于结构失衡下的衰退,与新凯恩斯主义聚焦的周期性衰退存在三大本质区别:第一,周期性衰退下稳定政策可以有效平抑产出缺口与通胀缺口,但在结构失衡下的衰退过程中,美欧等主要经济体的负向产出缺口和通胀缺口持续存在,即使实施了超大力度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效果也并不理想。不仅如此,由于经济结构失衡导致政策调控效果下降,超大力度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反而带来了资产泡沫和政府高债务等问题,进一步加大了经济下行的压力与运行风险。第二,周期性衰退下经济的潜在增速基本保持稳定,而在结构失衡下的衰退过
9、程中,经济的潜在增速持续下降,偏离合理水平。第三,周期性衰退不考虑经济结构的影响,而对于结构失衡下的衰退,经济结构失衡是根本原因。就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欧等主要经济体的这一轮衰退而言,经济过度金融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产业空心化与收入差距扩大等结构失衡问题,是造成经济运行持续低迷的重要原因。综上,结构失衡下衰退的核心机理在于,经济结构失衡既会导致长期潜在增速偏离合理水平,也会导致负向产出缺口和通胀缺口持续存在,以致出现短期经济增速下滑与长期潜在增速下降相互叠加的局面。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认为,经济的长期衰退源于结构失衡下的衰退。愿对经济长期衰退不能仅依靠新凯恩斯主义所聚焦的稳定政策,
10、而应推动短期稳定政策、长期经济增长政策和经济结构政策三大类宏观政策有机协调,即宏观政策“三策合一”。宏观政策“三策合一”不是简单地将三大类政策进行叠加,其具有鲜明的政策内涵:第一,由于经济结构失衡导致潜在经济增速偏离其合理水平而形成负向潜在增速缺口,宏观政策“三策合一”不再仅以收窄产出缺口和通胀缺口为目标,还要致力于收窄潜在增速缺口,从而使经济增速达到最优经济结构下的潜在增速合理水平。第二,在结构失衡下的衰退过程中,稳定政策需要实现正向的产出缺口,这样才能更好地收窄负向的潜在增速缺口。在增长政策和结构政策的协调配合下,可以有效避免稳定政策力度加大带来的资产泡沫风险等问题。第三,结构政策要纠正严
11、重的结构失衡并尽可能地推动经济结构向最优靠拢,这样既有助于提升增长政策效果,使潜在增速接近合理水平,也有助于提高稳定政策效率,从而更有效地熨平短期产出缺口和长期潜在增速缺口。可见,宏观政策“三策合一”从分析结构失衡下的衰退的形成机理到提出三大类政策协调的内在理论逻辑,整体架构同样较为完整自洽,具有一定创新性与现实应用价值。(三)两个理论均是针对新凯恩斯主义在解释经济长期衰退问题上的不足而构建新凯恩斯主义是现代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的核心。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衰退是由短期冲击所致,在名义刚性、实际刚性和市场摩擦等因素的影响下,短期冲击会引起消费、投资等变量的波动,由此导致实际产出水平偏离潜在产出水平
12、,出现产出缺口和通胀缺口。因此,新凯恩斯主义倡导使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调控经济,尤其更为推崇灵活性更强的货币政策。客观上看,在过去几十年中,在以新凯恩斯主义为核心的宏观经济政策理论指导下,美欧等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在20世纪8090年代,其推动美国进入了“大缓和”时代。但新凯恩斯主义在解释经济长期衰退问题上存在明显的不足。后全球金融危机时期美欧等主要经济体持续陷入长期低迷之中,更加凸显新凯恩斯主义的这一问题。第一,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衰退是由短期冲击所致,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已经过去十多年,美欧等主要经济体仍未能较好地摆脱经济下行的压力。第二,新凯恩斯主义认为,以
13、货币政策为主导的宏观政策体系是应对经济衰退的有效手段,但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出台了有史以来力度最大且持续时间最长的刺激政策,仍难以拉动经济走出衰退的泥潭。由此可见,无论是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还是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均是针对以上不足而构建的。前者指出,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不在于短期冲击,而是高债务下总需求的持续不足,不能过多地依靠货币政策而是要加大财政政策力度。后者指出,经济持续衰退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结构失衡而导致短期和长期经济运行偏离合理水平,因而仅依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难以应对,且经济结构失衡还会造成稳定政策调控效率下降,进一步降低了稳定政策的调控效果。因此,
14、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和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聚焦的是同一个重要问题。二、两个理论的差异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与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虽然均对经济长期衰退进行理论解释并存在一定的共通之处,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是在新凯恩斯主义框架内进行的拓展,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则是突破了新凯恩斯主义框架的限制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虽然认为新凯恩斯主义在解释经济长期衰退问题上存在局限性,但本质上仍是在新凯恩斯主义的框架内进行的拓展。该理论弥补了新凯恩斯主义框架中“债务一通缩”理论和金融加速器理论仅聚焦全球金融危机时期货币或信贷供给问题的不足,将分析视角拓展到信贷需求
15、上。“债务一通缩”理论和金融加速器理论认为,全球金融危机时期货币供给和信贷供给的收缩是造成深度衰退的主要原因,因而在政策建议上均强调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即通过增加货币和信贷供给能够较好地使经济摆脱衰退。相比之下,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则认为,高债务压力下企业因负债最小化会出现信贷需求意愿不足的情况,这才是经济持续衰退的主要原因。因此,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认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必须要扩大财政支出。KoO1基于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将宏观经济运行分为“阴”“阳”两种状态,将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视为宏观政策理论的“另一半”。但客观上看,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并未脱离以新凯恩斯主义分析为核心的主要宏观政策理论框
16、架。新凯恩斯主义起源于凯恩斯主义。最早的凯恩斯主义就指出,由于公众的流动性偏好,衰退时期货币政策会因陷入流动性陷阱而失效,应以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应对衰退。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是从债务视角对凯恩斯主义进行了拓展,负债最小化实际上对货币政策为何会陷入流动性陷阱作出的解释,从而进一步突出了财政政策在应对衰退时的重要性。因此,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没有脱离凯恩斯主义以及后续新凯恩斯主义的框架。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则突破了新凯恩斯主义框架仅聚焦于短期经济稳定的局限,构建了涵盖短期经济稳定、长期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三大维度的同一分析框架。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认为,经济持续衰退的根源在于失衡结构的黏性以及
17、多种失衡结构之间的嵌套循环。一方面,其会导致非有效的潜在增速缺口出现,即长期潜在增速相对于最优结构下潜在增速合理水平的偏离;另一方面,其会降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稳定政策的调控效率,从而导致短期产出缺口难以有效收窄。上述两个方面的作用会导致经济陷入短期实际增速和长期潜在增速螺旋下滑的恶性循环之中。由此,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高度强调经济结构的重要性以及重视对于结构政策的使用。结构政策旨在打破结构黏性和各类失衡结构之间的嵌套循环,力图实现最优经济结构。结构政策与稳定政策和增长政策的协调是三大政策“合一”的关键。可见,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突破了新凯恩斯主义短期和长期二分法的束缚,并将经济结构
18、因素考虑在内,为分析和应对经济长期衰退提供了新的框架。(二)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主要强调加强政策力度的重要性,宏观政策“三策合一”则对政策力度、政策效率与政策空间进行统筹考量扩大财政政策力度是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最核心的政策建议。该理论基于高债务压力下微观主体负债最小化的前提假设,认为受负债最小化和债务抵触情绪的影响,私人部门需求会持续不足,因而需要大幅度增加财政政策力度。这既有助于稳定总需求,又有助于帮助私人部门修复资产负债表。同时,Koo1.ll反对货币政策与结构改革的作用。否定货币政策的作用是因为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认为,经济持续衰退的原因在于信贷需求不足而非供给收缩,而货币政策只能扩大信贷供
19、给而难以改善信贷需求,故效果不佳。否定结构改革的作用是因为资产负债表衰退源于需求不足,而结构改革的核心是增加供给,由此只会加剧需求不足问题。由此可见,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主要强调政策力度尤其是财政政策力度的重要性,其核心是扩大总需求,这也再次证明了该理论未能脱离新凯恩斯主义的分析框架。相比之下,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不仅强调政策力度的必要性,还着重强调提高政策效率和保证政策空间的重要性。就政策力度而言,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指出,面对长期衰退风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稳定政策不能再以产出缺口为零为目标,而是要着力实现正向的产出缺口,因而需要加大力度。就政策效率而言,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强
20、调通过政策协调提高效率。结构政策通过优化经济结构、畅通经济循环,能更好地疏通稳定政策的传导渠道,提高稳定政策调控效率。增长政策通过提高实体经济资本回报率和推动形成新增长点,有助于更好地将稳定政策释放的资金转化为投资和消费的增加,进而提升政策调控效率。就政策空间而言,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强调可以通过结构政策和增长政策分担稳定政策的调控压力。否则,面对经济持续衰退的压力,过度依靠稳定政策进行调控会透支政策空间,带来货币超发和政府债务高企等问题。可见,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对于政策力度、政策效率与政策空间三者进行了更为全面的考量。三、两个理论对日本大衰退解释的差异作为一场极为罕见的长期衰退,日
21、本大衰退存在诸多难以用宏观经济理论解释的地方,并成悬宏观经济理论聚焦的典型案例。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是解释日本大衰退的一个重要理论,笔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对日本大衰退进行解释。一方面,有助于更直观地对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与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的分析视角与逻辑进行对比;另一方面,有助于更全面地分析日本大衰退的成因,对于中国经济具有较好的启示意义。(一)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认为,高债务下总需求持续不足是日本大衰退的主要原因,但私人部门债务压力减轻和财政支出扩张并未有效帮助日本走出大衰退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指出,高债务下私人部门需求持续不足是衰退的主要原因,这与日本大衰退的一些
22、经济表征可以较好地吻合,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的解释力。第一,资产泡沫破裂导致私人部门偿债压力显著加大。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测算数据,20世纪80年代,日本家庭部门杠杆率均值为52.7%,企业部门杠杆率均值为109.2%。20世纪90年代,日本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的杠杆率均值则分别达到68.7%和136.0%,上升了16.0个百分点和26.8个百分点。第二,在庞大的偿债压力下,私人部门开启了去杠杆进程。21世纪以来,日本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的杠杆率显著下降,尤其是企业部门杠杆率明显下降,20012010年企业部门杠杆率均值已降至104.0%,20112020年(剔除受新冠疫情影响的20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资产负债表 衰退 理论 宏观政策 合一 比较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36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