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廉茔兆记考述.docx
《高士廉茔兆记考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士廉茔兆记考述.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高士廉至兆记考述高士廉莹兆记,即高士廉碑,唐永徽六年(655)制。原立于陕西礼泉山底村高士廉墓前,1975年移藏昭陵博物馆。该碑螭首方座,通高437厘米,下宽130厘米,厚50厘米。碑额篆题“大唐尚书右仆射司徒申文献公莹兆记二碑身两侧面刻二方连续忍冬纹,周边联珠纹。许敬宗撰文,赵模正书,共三十七行,满行八十一字。高士廉名俭,字士廉,以字行,渤海蒋县(今河北景县)人,太宗长孙皇后之舅父,两唐书均有传。唐时,官至尚书右仆射,封申国公,名列开国二十四功臣。贞观二十一年(647)卒,享年七十二岁。赠司徒、并州都督,谥曰文献,陪葬昭陵。其墓葬采用古法“墓而不坟”,故称神道碑为“莹兆记二据旧唐书高士廉传载
2、,高士廉下葬之日,太宗亲登城西北楼,望丧而恸哭。高宗即位,追赠太尉,与房玄龄、屈突通一同配享太宗庙庭,并立碑记述其功。宋欧阳修集古录认为高士廉莹兆记立于贞观二十一年,然碑文称李世民为“太宗”“文皇帝”,称高宗为“今上”,可知该碑应立于高宗时。欧阳修误以高氏卒葬之年为立碑之年,近代考古学家罗振玉昭陵碑录载其立于“永徽六年二月”,或有所据。今从罗说。该碑全文近三千言,记述高士廉家族谱系及生平历官颇详。现字迹凿损过甚,尤以中段最为严重,可识者十之三四,不能通读,然保留的内容仍对史书有一定的补校作用。下文对高士廉莹兆记所涉几点加以考述。一、高氏家世。高士廉出身渤海高氏。碑文载“曾祖翻祖岳父励,袭爵清河
3、王,改封乐安国、北口州行台侍中、尚书右仆射,入隋,历扬、楚、光、洸四州刺史:渤海高氏,源于姜姓,是高姓最大的郡望,素有“天下之高出渤海”之说。晋书北史魏书北齐书隋书新唐书等史书中记载的渤海高氏官爵者一百四十馀人。旧唐书高士廉传载:“高俭,字士廉,渤海蒋人。曾祖飞雀,后魏赠太尉。祖岳,北齐侍中、左仆射、太尉、清河王。父肋,字敬德,北齐乐安王、尚书左仆射、隋魏州刺史。”新唐书高俭传载:“高俭,字士廉,以字显。齐清河王岳之孙,父励乐安王,入隋为沈州刺史。”另新唐书宰相世袭表云:“高士廉曾祖翻,字飞雀,后魏侍御中散、孝宣公。祖岳,字洪略,北齐太保、清河昭武王。父肋,字敬德,隋洸州刺史、乐安侯。”北齐书
4、高岳传载:“高岳,字洪略,高祖(高欢)从父弟也。“即高氏与北齐皇室同宗,家世显赫至极。隋唐时,渤海高氏更是成为北方名门望族之一。二、墓葬依古法“墓而不坟二据高士廉里兆记“粤以贞观二十一年正月五日,薨于正寝”,“有诏及夫人鲜于氏,并陪葬于昭陵”即以其年二月二十八日安厝于九峻山之南趾,墓而不坟”的记载,可知高氏薨亡后一月有馀便下葬昭陵,墓葬形制不同于昭陵诸陪葬墓高筑坟城,而是依古法,采用“墓而不坟”的形式。“墓而不坟”即墓葬只有墓穴,地面不起封土。礼记檀弓上记载孔子葬亲时云:“吾闻之,古者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唐时,一些在礼制上有复古情结的大臣,为了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士 廉茔兆记考述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37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