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战略新机遇.docx
《如何辨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战略新机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辨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战略新机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如何辨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战略新机遇【内容摘要】当前国际上出现一些“看淡中国发展前景”“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这反映了一些西方国家对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发展优势缺乏准确认知,无法辨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战略新机遇。事实上,从历史维度看,国际体系转型蕴含着双重战略机遇。一是国际秩序整体上从殖民秩序、霸权秩序不断向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转型;二是中国式现代化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模式多样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潮流,体现了中国发展的历史主动性和不断上升的塑造能力。从空间维度看,随着技术和产业的深刻变革,中国在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过程中蕴含着重要的战略机遇,尤其是超大规模市场和生产性权力
2、结构所形成的市场空间整合效应,铁路物流和数字贸易的发展,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产业变革等,都为中国带来了战略新机遇。从关系维度看,中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超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传统逻辑,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范式,促进全球治理机制改革创新,合力应对全球性挑战,为大国关系总体稳定及巩固和拓展中国的全球伙伴关系提供了战略新机遇。【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战略新机遇开放型经济新型国际关当前,国际上出现一些“看淡中国发展前景”“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但这些论调在认知上存在多重局限。本文从历史维度、空间维度、关系维度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战略新机遇,有力批判了西方“唱衰中国”的论调。一方面,国际体系、
3、国际秩序总体上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转型的过程对中国而言仍然蕴含着重要战略机遇;另一方面,由数字化、智能化、绿色转型驱动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重要战略机遇;另外,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实践过程也为中国外交和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新的战略机遇。一、“唱衰中国”的论调在认知上的多重局限当前,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与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进程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中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与此同时,国际上也出现了新一波“看淡中国发展前景”“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如“中国经济奇迹结束”“中国发展见顶”等。有相当一部分观点认为,中国正面临
4、“被西方大国遏制及疏远”、“战略空间被压缩”、“塑造国际规则和话语的能力被削弱”、“重要新兴产业链被阻断”等多重困境。概言之,“唱衰中国”的论调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中国面临的战略风险和战略挑战正急剧上升,而战略机遇则大幅下降。尽管上述论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在自身发展、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方面面临的一些风险与挑战,但是对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发展的优势缺乏准确认知,因而无法辨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以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战略新机遇。第一,从历史维度看,“唱衰中国”的论调在认知上过于短视和片面。这些论调既没有从世界现代化进程和国际体系演进的视角来认识问题,也缺乏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
5、在中国式现代化百年探索中不断增强的历史主动性和对中国的体系塑造能力的考量,因此没有充分认识到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国际体系转型所蕴含的双重历史机遇。这种机遇就是国际秩序整体上从殖民秩序、霸权秩序持续向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转型,以及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这两者的结合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战略机遇。因此,我们需要从历史的广度和深度来看问题,从而更准确地辨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战略新机遇。一方面,中国是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均衡方向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是中国为国际社会整体发展创造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持续发展与转型,也会为中国的发展创造新的战
6、略机遇。第二,从空间维度看,“唱衰中国”的论调在认知上过于狭隘和偏颇。目前这些论调多数从传统的大国地缘政治、经济、军事博弈的视角分析,并得出所谓“中国战略机遇丧失”的结论。这种分析和判断缺乏对“人类世”这一宏观背景的关注,因而无法深刻理解人类社会和地球本身面临的系统性危机,忽视了这一背景下国际社会对发展、安全的认知和行动议程的变化。这种分析和判断也缺乏对包括数字经济在内的新兴产业广泛而深远影响的认知,因而既没有充分认识到新兴科技及相关产业发展对传统地理空间的改变和对新数字空间的拓展,也无法辨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由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绿色转型驱动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所蕴含的战略机遇。第三,
7、从关系维度看,“唱衰中国”的论调在认知上过于落伍和过时。目前国际上的这些论调,都是从国家利益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出发,将国家间关系理解为“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强调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待国际关系和划分国家阵营。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是将大国分为守成国和崛起国,将大国关系描述为一种争夺霸权的关系,从而陷入必然冲突的死循环。这些论调忽视了和平、稳定、发展的国际秩序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忽视了构建稳定的大国关系的必要性,也忽视了各国政府、人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认知和选择对国家间关系范式产生的深刻影响。总体而言,“唱衰中国”的论调在认知上存在诸多局限,导致其过去从来没有实现过,现在和未来也注定不会实现。事
8、实上,中国的发展仍然存在战略新机遇,这是由时代发展的大势和中国自身的发展优势所决定的。二、国际体系转型蕴含战略新机遇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模式多样化以及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潮流相适应,具有正义性和合理性。同时,中国立足自身的发展和复兴,发扬伟大历史主动精神,不断从国际体系的边缘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日益成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举足轻重的力量。(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与国际秩序演进方向相适应随着国际体系演变而形成的国际秩序构成了国家发展和互动的基本制度环境。纵观历史,国际秩序整体上已经从严重不公的殖民秩序和霸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均衡的国际新秩序转型。近现代国际体系和世界历
9、史的发展过程是世界各地区从原始孤立、分散的状态逐渐走向互相联系的演进过程。这一过程由西方国家通过“战争资本主义”方式塑造。通过开辟新的殖民地和垄断殖民地贸易,西方国家形成了对内以自由主义经济为支撑、以宪政选举政治为保障,对外以重商主义和殖民体系为基础的统治格局。在殖民体系下,世界政治形成了东方、南方地区从属于西方、北方地区的格局,非洲、亚洲和拉美地区国家大多沦为欧洲国家的殖民地。殖民侵略使亚非拉国家沦为西方工业资本主义的牺牲品,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奴隶贸易、对印第安人的屠杀、鸦片战争等无一不反映出殖民秩序对人性的泯灭。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就指出,“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充实英国国
10、库J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殖民主义国际秩序注定无法持久。一方面,民族主义思想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唤醒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意识,最典型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拉美民族独立运动。另一方面,缓解因殖民扩张而加剧的西方内部矛盾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虽然1899年和1907年在荷兰海牙先后召开了两次国际和平会议,但并没有化解各方的利益矛盾,最终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后,各种建立新的国际秩序的主张纷纷出现。1918年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然而,集体安全体系最终未能出现,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国际联盟彻底失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欧洲为中心支配世界的
11、时代彻底终结,取而代之的是美苏两极格局和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相互争斗,同时也尽力避免陷入热战。一方面,核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出现使大国之间爆发直接战争变得极其危险;另一方面,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机制推动国际关系向制度化方向发展,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法的发展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战后非殖民化浪潮的推动下,第三世界国家纷纷发动民族解放运动,争取主权独立、政治平等、经济公正和文化解放。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推动下,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分别于1961年和1964年成立,致力于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两极格局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出多极化和多元
12、化的力量。随着冷战结束,美国成为冷战后国际体系中唯一的超级大国,然而美国的霸权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制约和挑战。一方面,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打破了传统西方大国对国际事务的垄断。在国际关系民主化理念的指引下,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建立以公平、正义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国家间的相互依赖不断加深,全球性风险之下各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休戚与共。经济全球化和各种跨国挑战推动了全球治理的兴起,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等非国家行为体丰富了国际议事日程并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助于制约西方大国对国际事务的霸权控制。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格局“东升西降”的态势愈加明显。二十国
13、集团取代七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国际金融领域的主平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性金融机构开始进行份额和投票权改革,发展中国家推动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等新型多边开发银行,共同推动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近年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二十国集团的不断发展,都有助于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也有利于确保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以及规则平等。尽管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发展存在曲折甚至反复,但总体上朝着更加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进。中国是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的坚定支持者和重要力量。以中国式现
14、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与时代发展的大势和国际体系、国际秩序的总体演进方向相适应,这意味着中国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边,这个过程也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的历史性战略机遇和有利条件。(二)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中国的历史主动性和塑造能力不断提升在参与国际体系互动的过程中,中国掌握自身命运和把握战略机遇的历史主动性和塑造国际环境的能力不断提升。第一,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品质,突出表现为对历史规律的自觉认识和对社会历史的自觉创造。近代中国从历史自负、文化自负转变为历史自卑、文化自卑,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寻救国救民的方案,但始终没有改变被动的局面。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才
15、真正开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革命道路。独立自主地根据本国具体情况和特殊条件确定方针、政策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原则。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尽管一度遭受重大挫折,但也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国防和外交事业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外交政策实行两个重大转变。第一个转变是改变了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观点;第二个转变是改变了“一条线”战略,重申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发展同各国的关系,开启了中国外交全方位发
16、展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工作中心明确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持续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广泛参与国际合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党和国家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形成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掌握历史主动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J第二,随着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
17、国掌握自身命运并塑造有利国际环境的能力持续增强。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实施“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中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基本方针,奠定了站起来后的新中国主动塑造国际环境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积极拥抱经济全球化,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冷战的结束,中国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倡导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21世纪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深刻改变了全球政治经济版图。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成为世界力量中心东移的重要推动因素。党
18、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大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为路径,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依托,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为全球发展和安全事业汇聚全球治理最大公约数,成为塑造国际新格局的重要力量。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深刻、长远;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切、聚焦。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
19、史,就是一部与国际体系持续深度互动、相互深刻影响的历史。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仅拓展了中国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地理空间,而且其所积累的综合实力已经并将继续深刻影响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演进方向,并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团结的力量共同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均衡的方向发展,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以及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三、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蕴含战略新机遇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面对中国的崛起,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对外经济、贸易和投资政策中对地缘政治因素的考量不断增加,通过持续挤压外部市场空间来打压中国。与此同时,当今世界正经历深刻的技术和产业形态变革,这为中国经济的发
20、展持续提供新的战略机遇。(一)跨国公司是世界市场持续扩张的动力源近现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增长主要体现为由跨国公司竞争力维系的市场空间逻辑。在特定时期内,跨国公司为应对在局部市场快速产业化所导致的产能过剩,不断将边际产业转移至后发地区,以维持相关产业的竞争力的同时,也为后续市场空间拓展提供了持续动力。二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的增长体现了由跨阈公司大规模海外投资驱动的增长逻辑。20世纪7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从降低生产成本和保持竞争力的角度出发,不断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产能,由此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从大西洋沿岸转向太平洋沿岸。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增长中心再度出现地理区位的转移。随着“亚洲四小
21、龙”的崛起及中国的改革开放,世界经济增长中心进一步向西太平洋沿岸地区转移。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国际力量分配“东升西降”的趋势加快。西方发达经济体纷纷实行新的对外投资和贸易政策,推动国际投资和贸易规则向地缘政治和安全转向,试图重构世界市场空间。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出于财务可持续性的考虑,推动世界市场空间持续扩张的动力犹存。短期内,西方跨国公司受到母国政府的压力,会推动投资回流和产业链区域化重组。然而,市场空间收缩将不可避免地冲击跨国公司的中长期盈利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若不考虑有效技术革新,在特定市场空间范围内,大部分企业都将面临投资边际收益下降的问题。而来自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跨国公司的迅速崛起
22、,又将不断加剧跨国公司的国际市场竞争压力。由于面临财务可持续性压力,企业将不得不借助新市场空间寻找破局之道,通过不断拓展新市场空间来扩大自身的营收基础。与此同时,在全球技术加速迭代的背景下,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必须依赖足够和有效的市场空间规模,来实现技术创新的市场收益最大化和技术迭代的可持续性。全球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最终将回归到技术产业的有效市场空间的竞争上。当前,即使受到大国政治的影响,全球主要跨国公司推动世界市场空间拓展的动力仍然强劲,这是中国作为超大市场规模的新兴经济体所具备的重要市场空间机遇。(二)超大规模市场引力塑造的新母国市场效应超大规模市场的内需是影响企业投资布局的重要因素。出于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如何 辨识 中国式 现代化 征程 战略 机遇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42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