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商银行问题后票据交易利率定价的变化分析.docx
《包商银行问题后票据交易利率定价的变化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包商银行问题后票据交易利率定价的变化分析.docx(3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内容提要自“包商银行事件后,同期限高信用等级票据与低信用等级票据的利率信用分层明显,并逐步走阔。市场主体出于避险需求,重新调整了交易定价策略。实证结果显示,大部分票据交易品种的利率变化与该事件的发生具有正向持久相关性,承兑行对票据利率定价的影响强化,贴现行对于票据利率定价的影响日渐式微。文章就改进票据市场运行机制提出相关建议。自2016年上海票据交易所成立以来,票据市场在经历去杠杆和脱虚向实后,其交易逐步实现电子化、规范化、标准化,有效防范了票据交易风险,逐步改善了票据市场生态发展环境。在票交所交易机制中,放弃追索权的机制安排使得“票据信用主体”概念得以有效的引入,票据交易定价受到承兑人信用和
2、贴现人信用的影响较多,定价策略围绕两者展开。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金融机构信用风险事件所有上升。特别是2019年6月2日,包商银行接管工作组发布关于包商银行承兑汇票保障安排的公告,针对包商银行承兑、贴现票据暂停线上追索功能,保留线下处理。央行明确表示相关措施是针对性的临时性措施,但市场实践中,市场参与者出现了一定心理预期变化,此后出于避险情绪参与者不断逃离所谓“网红银行”承兑票据,即使对经由高信用银行(如国有银行、全国股份制银行)贴现票据也持谨慎态度。随后,中小银行流动性紧张状况有所加剧,银行信用信仰似被动摇。针对票据市场利率定价出现分层分化、市场参与者交易利率定价策略
3、出现变化、贴现人信用对于交易利率定价影响有所弱化等现象,本文拟通过对票据利率定价变化的实证分析,尝试分析其利率波动趋势,并就完善票据市场运行机制提供建议。一、票据市场利率定价变化及分析(一)票据市场利率定价出现分层现象梳理过往的历史数据可以发现,票据市场利率对货币政策、风险变化、经济周期等外界影响的反应均比较敏感。票交所成立后,根据票交所票据到期兑付规则和追索规则,对贴现银行而言,贴现票据到期兑付责任为承兑人,贴现定价关注承兑人信用,如承兑人到期无法及时兑付,贴现银行面临无法托收回款或被后手追索风险;同样,转贴现银行开展转贴现交易时,到期兑付责任在承兑行和贴现行。因此,票据市场参与者在票据贴现
4、定价中信用参考主要为承兑人,在票据转贴现定价中信用参考主要为承兑人和贴现银行。包商银行事件后,票据市场参与者表现出对于中小银行信用风险的担忧和明显区别化的定价策略。同时,根据处置要求暂停对包商银行承兑或贴现票据的线上追索功能,可能产生了市场参与者对票据利率定价中贴现人信用参考的弱化现象。(二)利率定价分层观测指标选取为进一步证实票据市场利率分层及票据定价分化现象,本文拟通过票据贴现市场利率与转贴现市场利率两个维度计算信用差价以观测利率分层的程度。信用价差指在贴现、转贴现交易中,市场参与者根据不同信用主体(承兑人、贴现人)票据定价利率得出的加权平均差,即同期限或相近期限的不同信用等级票据利率之间
5、的差值,主要体现为承兑行为国股行、城商行、三农行(农信社、农商行、农合行)及贴现行是否为三农行贴现等类别票据贴现、转贴现利率价差变化。下文中,笔者选取2018年12月6日至2020年4月15日共355个交易日中票据贴现和转贴现市场18个利率品种共计6390个数据作为样本,数据通过普兰数据中心获取。根据样本测算不同信用等级的票据价差均值、波峰、波谷,然后观察包商银行事件前后一个月价差均值及变化情况,以评估包商事件对票据市场利率分层的影响,以及贴现银行信用对定价的作用是否存在弱化情况。(三)利率定价变化统计描述对比分析发现,2019年5月包商银行事件后,票据市场中小银行承兑银票与国股承兑银票之间的
6、利率分层明显(见表1)表1票据贴现业务与转贴业务价差对比表价差类里承兑行信用均值(BP)大值(BP)(均在2019年5月末至6月初达到峰值)修小值(BP)(均在2019年3月底达到谷底)包商事件前1个月均值(BP)包商事件后1个月均值(BP)前后变化(BP)贴现利率信用价差国股与城商398210188224.916.09城商与三农551001729.595439248国股与三农9414830484179.3309转贴现利率信用价差车三支金骷机构贴现SE股与城商24705131424.4311.3城商与三农28733131823.5210.34国股与三农5210617263247962164三农
7、金融机构贴现国股与城高36918157337912219城商与三农3378312142231017您般与三安6811722278660223235如表1所示,以2019年5月末为分界线,贴现和转贴现所有品种之间的信用利差明显走阔,其增幅接近一倍以上。“包商银行事件”引发金融机构风险偏好的迅速反转,市场对国股票更加追捧,对相对低信用等级票据需求锐减。贴现利率的分层分化走势表明了票据市场对不同信用主体票据的定价策略变化,转贴现利率分层分化程度亦明显,并出现贴现人信用增信效果为负值的情形。以国股行与城商行两类承兑行的票据信用利差为例,事件前一个月,国股行与城商行承兑票据的贴现利率信用价差均值为18.
8、82BP,在转贴现交易中因贴现人信用的增信效果,国股行与城商行承兑票据的转贴现利率信用价差均值分别下降至13.14BP和15.73BPo然而,包商银行事件发生后一个月,国股行与城商行承兑票据的贴现利率信用价差增加至24.91BP;且转贴现业务中,非三农金融机构的贴现人在定价中几乎未起到增信作用,国股行与城商行承兑票据信用价差为24.43BP,而经三农金融机构贴现的信用价差竟然增加至37.9IBPo二、票据利率定价波动持续性分析在前述票据利率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试图通过计量模型,探究票据利率定价波动隐含的持续性特征。(一)票据利率定价波动趋势概念的提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纷纷开始
9、将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金融时间序列分析。其中,趋势消解波动分析模型(DFA)方法是一种测量时间序列波动长程相关性标度的计算方法,主要用于分析度量非平稳时间序列长程相关性(或称长程嘉律相关性)。该方法因其可操作性强以及在相关量化分析方面的显著优势,现已成为估算标度指数的主流方法,并在金融市场的多个子市场研究中获得较为广泛的运用。从已有文献看,DFA方法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本文运用其理念,重点分析票据市场各品种利率波动性特征。(二)DFA模型实证研究因篇幅限制,本文略去趋势消解波动分析模型(DFA)的基本原理介绍(具体阐述详见纸质杂志)。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票据利率具有标度稳定的
10、特征表明,各品种票据利率波动模式都存在“记忆性”,即具有持久正相关性。票据市场过去发生的金融事件既影响当前又作用于未来,且这种记忆性并不随着观测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结合“包商银行事件”对票据交易利率定价的影响实际,模型实证结果显示一旦此种冲击使信用利差扩大、贴现行信用影响弱化发生,这一影响将延续到后续的市场价格中,市场主体将进一步强化对承兑行信用主体的定价依赖。三、结论与建议(一)结论自“包商银行事件”后同期限高信用等级票据利率与低信用等级票据利率分层明显,并逐步走阔。市场主体出于避险需求,重新调整了交易定价策略,导致虽不断上调部分“网红银行”承兑票据交易利率,但流动性仍不足。实证结果显示,
11、大部分交易品种利率变化与事件的发生具有正向持久相关性,承兑行对票据利率定价的影响强化,贴现行对于票据利率定价的影响日渐式微,且此种影响或将持续。(二)建议根据票据市场利率定价呈现的上述趋势性特征,为进一步改进票据市场运行机制,本文建议如下:1 .尝试放开银票追索机制安排。“包商银行事件”后,市场参与者对于追索机制安排的调整产生了质疑,虽为临时性措施,但上文实证表明了此次影响的持续。贴现行信用对票据交易定价影响弱化的原因既有市场参与者在事件后的“应激反应”,也有承兑行信用才是票据资产定价核心信用意识的作用。在此影响已形成并持续的背景下,为促进市场回归理性,同时丰富市场定价中信用参考的选择,建议可
12、在电子银票交易中,放开贴现行不得免追索的绝对限制,由市场参与者选择适用,也为票据资产扩展丰富信用层次和利率定价层次。2 .加强票据信息披露,推动建立票据评级制度。在票据资产交易利率逐步分化的前提下,建立票据信息披露和票据评级制度是推动票据市场定价市场化的有效手段,票据资产风险点不完全取决于付款主体评级,还有与票据的背书流转路径、到期资金的偿付规则、追索规则,以及票交所自动清算机制等有关。加强票据信息披露机制,推动建立票据市场评级制度,可从根本上提升票据资产定价透明度,有助于打消投资者顾虑,引导市场回归理性,同时促使票据市场进一步探索票据风险定价,为交易利率定价提供可靠参考。3 .引入做市商报价
13、机制。历史经验表明,金融产品集中场内交易后,伴随体量扩张与参与者的增加,询价制度或竞价制度难以满足交易的时效性要求,进而催生出做市商报价制度。做市商报价制度的引入有助于为票据市场提供流动性托底,熨平市场波动,提升市场流动性,特别是在异常市场行情下可以有效满足市场基本需求,保障市场正常运行和利率的连续性,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筑好篱笆。附参考:中小银行规模快速扩张,金融脆弱性累聚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得益于宽松的货币政策下流动性的释放和金融监管套利空间的存在,中国的影子银行快速扩张。在影子银行兴起的同时,中小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也迅速膨胀,金融脆弱性逐渐累聚。具体表现在:第一,银行资产的利润率持
14、续下滑;第二,商业银行资产的同质化提升潜在的不良率;第三,影子银行的发展加剧了银行的期限错配,放大了金融风险的跨市场传染;第四,商业银行负债成本上升,负债结构更加依赖同业负债。短期影响:市场风波冲击有限,风险发酵值得关注包商银行被接管是自2003年银保监会成立以来首次接管,释放打破刚兑的信号。从短期来看,包商银行事件对金融体系整体流动性冲击有限,目前基本得到平复;但银行同业刚兑打破,其信用定价得以重塑,这对不同评级的同业存单产生了分化影响,尤其中小机构负债成本面临重新定价,信用利差分化加大。从近期的数据看,同业存单总发行量已出现收缩,较低评级的同业存单发行成本上升,发行成功率大幅下降。目前来看
15、,包商银行被接管属于个别案例,但应该关注由此引发的风险发酵。具体表现可能有三:其一,关注中小银行同业存单发行规模持续走低,叠加季节性的流动性紧张和同业存单大规模到期,从而放大流动性风险的冲击;其二,关注负债端的流动性风险向资产端的信用风险演绎;其三,中小银行盈利能力的降低可能会加剧其对高风险资产的配置,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凸显,中小银行资产的信用风险可能会加速暴露。长期影响:金融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金融机构发展由量转质从长期来看,随着我国金融供给侧改革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金融体系会有越来越多的刚性兑付被打破,这会加剧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依靠高杠杆经营和监管套利而盲目扩张的金融机构将会面临淘汰的风
16、险。由于面临着盈利能力下滑以及资产质量下降的局面,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中小银行被接管或者破产重组。结合美国利率市场化经验,我国整体银行业的盈利能力短期承压,但长期受益,银行业的集中度将提升。政策展望建议政策当局应采取如下措施,避免金融风险的建延:第一,央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甚至降准。前者提供短期资金,对中小银行的流动性修复作用有限,这进一步增加降准的必要性。第二,鼓励中小银行补充资本。近期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永续债获批,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工具有望尽快落地。第三,对商业银行进行分类监管,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避免“一刀切”可能带来的风险。第四,规范信息披露,提高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能力。监管机构应
17、该加强对监管指标的披露,重点关注延迟披露年报的银行,敦促可能存在经营风险的银行及时披露相关信息。防范短期流动性风险和中长期信用风险的发生。5月24日,央行和银保监会宣布包商银行由于存在严重的信用风险,对其进行接管。这是自1998年海南发展银行倒闭后首次银行被托管,也是自2003年银保监会成立以来首次接管,释放打破刚兑的信号。包商银行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高风险中小银行,明天集团是其大股东,合计持有公司89%的股权,持股比例远远超过之前银监会规定的20%的持股上限。这次包商银行被接管核心原因是其大量资金被大股东违法违规占用,形成逾期,长期难以归还导致包商银行出现严重的信用危机,触发了法定的接管条件被依
18、法接管。包商银行被接管是国内银行史近20年的重要风险事件,标志着银行业机构正式打破刚性兑付,也意味着金融供给侧改革进入实质性推进。那么包商银行被接管是一个偶然事件吗?这对中国的金融体系又会带来什么影响?本报告旨在回答这些问题。本篇报告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回顾了过去中小银行的迅速扩张以及带来的金融脆弱性;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包商银行事件的短期和长期影响,最后是报告的主要结论以及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进行展望。一、中小银行规模快速扩张,金融脆弱性累聚国际金融危机后,得益于宽松的货币政策下流动性的释放和金融监管套利空间的存在,中国的影子银行快速扩张。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的基本逻辑为:商业银行
19、绕过传统存贷业务,利用资产负债表内外的其他项目进行业务创新,并通过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合作来达到信用扩张的目的。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一方面可以绕过资本充足率等指标体系的监管,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利润率,弥补因存贷息差缩窄导致的利润收缩。这也意味着利润驱动和规避监管是中国影子银行演进的主要原动力。从业务模式来看,20082013年,影子银行处于新兴发展阶段,“理财产品一通道业务一非标资产”是其主要模式。随着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8号文)的出台,理财资金投资非标业务得到严格管制,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主要模式由通道模式转变为同业模式。20132016年,影子银行发展不断深化
20、,“同业业务一委外投资一债券等标准化资产成为其主要模式。随着同业存单、同业理财等创新业务陆续兴起,买入返售、应收款项类投资也成为非标资产的主要形式。在影子银行兴起的同时.,中小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也迅速扩张。在2009年之前,中国商业银行总资产扩张速度显著低于央行。但从2009年至2016年,中国商业银行总资产扩张速度年均达到17%,不仅显著高于同期央行总资产年均7%的扩张速度,也显著高于同期内中国GDP增速。而且,规模越小的商业银行,总资产扩张速度越快。2011-2016年间,中资小型银行的资产年均增速高达28%,虽然自2016年底中国加强金融监管以来,小型银行的资产增速大幅放缓,但依然高于其
21、它类型银行资产的增速,小型银行资产规模占整体银行业资产规模的比例由2011年的13%上升到2018年的23%。从负债端来看,小型银行的负债扩张也是最快的。导致小型银行负债扩张的来源主要是金融性短期负债,具体包括对中资小型银行负债、对其他金融机构负债以及对其他金融性公司负债,而较为稳定的非金融机构和住户负债占比则持续下降,从2011年的78%下降至2018年的66%o在中小银行资产负债迅速扩张的同时,金融脆弱性也在累聚,具体如下:第一,银行资产的利润率持续下滑。尽管过去几年中国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扩张很快,但银行的利润增速与净息差均不断收窄,这意味着银行盈利压力的上升与经营风险的增强。地方政府债务置
22、换将商业银行高利率、短久期的信贷资产转化为低利率、长久期的地方政府债券,这导致银行资产收益率下降的同时资产期限也被拉长,银行的资产质量下降。银行资产的收益具有较强的顺周期性,随着中国经济下滑压力的凸显,未来商业银行资产的收益率可能还会进一步下降。此外,商业银行资产的扩张速度远远高于银行资本的积累速度,这会导致商业银行的杠杆率快速攀升。第二,商业银行资产的同质化会提升潜在的不良率。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与房地产行业深度捆绑,目前银行涉房贷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房地产直接相关的贷款,包括个人住房贷款、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等;二是以房地产作为抵押物的其他贷款,包括地方政府及其他非房地产企业以土地
23、或房产作为抵押物获得的银行贷款。第二类贷款虽未直接流入房地产市场,但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影响抵押物的价值,从而影响贷款的收回风险。截至2018年底,我国商业银行涉房贷款总规模约41.8万亿元,占总贷款余额的38.2%。可见,一旦房价出现大规模下跌,接近四成的银行贷款都可能受到关联影响,银行不良率大幅攀升。由于未来三四线城市面临的房价下行概率最大,城商行和农商行等中小型银行在三四线城市的占比最高,未来房价下行带来的潜在风险也最高。第三,影子银行的发展加剧了银行的期限错配,放大了金融风险的跨市场传染。影子银行的资产端多为期限较长、风险较高的非标和债券等资产,负债端多为期限较短的理财产品和同业存单,这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银行 问题 票据 交易 利率 定价 变化 分析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43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