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埃利都)欧贝德文化的起源与形成过程.docx
《北部(埃利都)欧贝德文化的起源与形成过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部(埃利都)欧贝德文化的起源与形成过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塔拉塔特Ab、AcAd、Ba、Bb和C型平底碗,亚腰形碗,A、B、C、D、E型罐。另一类是欧贝德文化的典型陶器,有船形碗、B型杯、圜底或圈足碗、龟形壶;第三类是两支文化融合或创生的新器形,最早见于两河流域北部,例如Ae型平底碗,A型杯,瓮,F、G型罐和带流器。典型的哈拉夫文化陶器多见于探沟和20层(图四,110、52),但这些平底陶器在20层以后几乎全部消失。欧贝德文化陶器从19层开始出现,19、18层的陶器与两河流域南部欧贝德3期的同类器极为相似,17层以后部分器形在细节上有所改变。而且中子活化分析显示,高拉19、18层的陶器中有部分是在两河流域南部制作的,而17层以后全部产自当地。以圜底碗
2、为例,19、18层的圜底碗多为尖圜底(图四,24、32),与两河流域南部一致(图二,4);17层以后,部分圜底碗的底部变得圆润(图四,29、33、37)o到了13、12层,当地的欧贝德文化陶器与两河流域南部的相似程度再次提高,此时尖圜底的碗也更为多见(图四,30、38);同时,两河流域南部欧贝德4期的圈足碗(图二,12)和大口(B型)杯(图二,9)也出现在高拉遗址(图四,1719,27、31、35、39、41)o两支文化融合产生的器物最早见于18、17层(Fa型罐,图三下表),16层以后种类和数量更多。部分器形兼具两支文化的特点,如:Fa型罐(图四,4648),其造型源自两河流域南部的折沿罐(
3、图二,6、10),口部的弧曲设计与哈拉夫文化C型罐的弧形大敞口相似(图四,9);15层出现的G型罐(图四,49-51)源于两河流域南部的折沿弧腹圜底罐(图二,5),但腹部圆鼓的造型与当地的C型、Ba型罐类似(图四,9、10);16层开始出现的带流器则是简单地将管状流加在其它陶器上(图四,5658)o另有一部分是最早创生于两河流域北部的新器形,如Ae型平底碗、A型杯和瓮(图四,11,20-23,4345)。图五高拉遗址彩陶母题彩陶图案的变化也值得关注。我们可将高拉遗址的各种彩陶图案大致拆分成31种母题,这些母题可分为三组(图五)。第一组是哈拉夫文化的典型装饰母题,第二组是两河流域南部欧贝德3期常
4、见的彩陶母题,第三组是欧贝德4期才开始在两河流域南部开始出现的写意、怪诞风格的母题和抽象的动、植物纹。在探沟和20层只见有第一组母题的组合,敞口碗内外壁均施彩,内壁的装饰组合比外壁更加复杂,底部多见中心对称的花瓣图案(图四,24)。1915层,第二组彩陶母题成为主流,碗类器物内壁施彩的情况极少,外壁不施彩的空间与前期相比也有所增加(图四,1416,20、21、33);但第一组母题依然存在,一方面是由于少量亚腰形碗(图四,12、13)、A型罐(图四,53、54)等哈拉夫文化陶器还在延用,其图案也延续了原生的特征,另外新兴的Fa型罐也采用了哈拉夫风格的装饰(图四,47)o13、12层,仍见有第一组
5、(图四,17、38、51)和第二组母题(图四,27、48),同时,同时第三组怪诞风格的母题(图四,11、48)和抽象动、植物纹(图四,18、23、34、43)也开始出现。以上,我们从胎体、彩色、器形和图案四个方面了解了高拉遗址的陶器特征。胎体和彩的颜色代表了烧陶和施彩技术,至迟在哈拉夫文化晚期,当地制陶工业便已受到了欧贝德文化的影响,两种技术的长期并存,当地技术始终占据主导,只有13、12层采用欧贝德技术烧制的陶器略有增加。从器形和彩陶图案来看,20层以后,典型的哈拉夫彩陶几乎被欧贝德彩陶取代,只有少量器形和图案沿用;17层以前的欧贝德彩陶与两河流域南部非常近似,17层以后部分器形的细节出现变
6、化,16层以后大量出现两支文化融合或创生的新器形;13、12层,两河流域南部欧贝德4期新出现的器类和彩陶母题也开始出现。综上,我们将陶器的演变分为4个阶段。A阶段,探沟和20层。陶器的形制和装饰都延续了哈拉夫文化的特点,但烧陶技术和施彩技法已开始受到欧贝德文化的影响。B阶段,19、18层。大多数哈拉夫彩陶消失,以圜底器为主的欧贝德彩陶开始流行,这些陶器与两河流域南部欧贝德3期的陶器相似度极高,其中部分是从那里直接引进的。C阶段,1715层。欧贝德彩陶继续流行,但都是在本地烧制的,器形开始有所改变,与两河流域南部的相似程度降低。而且两支文化融合、创生的新器形大量出现。D阶段,13、12层。当地陶
7、器与两河流域南部的相似度再度提升,采用欧贝德技术烧制的陶器也略有增加,还出现了两河流域南部欧贝德4期新兴的器类和图案。(二)建筑高拉遗址最早的建筑遗迹见于19层,自此便一直存在两种来源不同的建筑(表一)。表一高拉遗址各层的建筑类型阶段层位本地建筑欧贝德文化建筑民居神庙C阶段12+F(NE)13+(NE)14+(NE)B阶段15+F(NE)A阶段16+(E)17+18+(E)19+(E)说明:E指东-西向.NE指东北-西南向一种是传统的哈拉夫文化建筑,面积在3050平方米,墙体厚0.3米左右。此类建筑不是特别注重布局的严整性,也没有固定朝向,只是简单地将多个方形或长方形房间组合在一起,房屋的扩建
8、也比较普遍,扩建房间的布局也很随意。有的房间面积在5平米左右,可能用于居住,有的房间不足2平米,可能用于储藏。这种建筑在高拉遗址长期存在,除情况特殊的14、13层外均有发现,多作为民居(图六,1)。16层发现一近50平方米的大型建筑,经多次扩建,一直沿用至15层,其周围有成排的晾晒谷物的矮墙(图六,2),可能是公共的仓储建筑。图六高拉遗址建筑1.哈拉夫文化民居(19层)2、6.欧贝德文化神庙(18、13层)3、5、7.欧贝德文化民居(15、14、12层)4.哈拉夫文化仓储建筑(16、15层)另一种是欧贝德文化的三分式建筑(Tripartitearchitectures),长方形主室居中,主室长
9、边两侧分布有若干侧室。这种建筑在两河流域南部最为典型,面积多在100平方米以上,墙体厚度一般接近1米。部分用于居住,有较多侧室,室内可能有烤炉、窖穴等设施;还有部分作为神庙。典型的欧贝德文化神庙见于埃利都遗址(Eridu),由单间祭室(16层)发展成三分式格局(156层),原来的祭室演变成有祭台和神龛的主殿,两边的侧室也在近千年的发展中数量口益增多、格局日益复杂(图七),这些侧室供僧侣居住或用于放置庙产,是宗教专门化和垄断祭祀活动的重要标志。图七埃利都遗址欧贝德文化神庙演变示意图高拉遗址19、18、16层,每层只有一座三分式建筑,其墙体厚约0.3米,与同层的民居相同。19、18层的三分式建筑主
10、室正中均发现了土坯祭台(图六,3),16层该类建筑内虽未发现祭台,但北侧的白色墙面上绘有红、黑两色的联排菱形图案,三座座建筑应该都是神庙。15层首次出现了作为民居的三分式建筑(图六,4),其格局与两河流域南部同期民居类似。15层以后的三分式建筑,无论是神庙还是民居,都体现了极大的工程投入。14层的民居建筑用鹅卵石作墙基(图六,5)o13层由三座神庙和一个广场组成专门的祭祀区,在建造之前还清理了14层所有高于地面的遗迹;三座神庙分别使用了不同规格的泥砖,这看起来像是特别定制的,墙体厚约1米,墙壁内外的凹壁形装饰采用另外四种不同规格的泥砖砌成(图六,6),外墙涂有白色石灰泥,主室的墙壁和地面皆涂有
11、紫红色颜料;12层一座三分式建筑的面积达225平方米,墙体接近1米厚,主室的墙面还涂抹白色石灰泥(图六,7)0此外,高拉遗址三分式建筑的朝向亦有变化,19、18、16层,建筑的长边为东西向,15层及以后,建筑朝向与两河流域南部一致,为东北-西南向。三分式建筑作为舶来的文化因素,其功能和地位是衡量当地文化与欧贝德文化关系的重要指标。据此,我们将北部欧贝德时期的建筑演变分为三个阶段。A阶段,19层至16层。民居建筑始终保持哈拉夫文化的特征。每层最多仅有一座东西向的作为神庙的三分式建筑。B阶段,15层。出现了与两河流域南部朝向一致的三分式民居。但该层的仓储建筑是在16层基础上扩建的,与之前阶段也有很
12、大联系。C阶段,1412层。三分式民居和神庙的格局、朝向、墙体装饰都与两河流域南部相同,工程投入也普遍较大。但12层仍有很多哈拉夫传统的民居。(三)墓葬高拉遗址有零散的墓葬,婴儿和儿童墓超过75%,成人墓不足25%0这些墓葬应属于性质特殊的居室葬,仅可管窥葬俗变化,遗址外应该还有公共墓地。这一时期的墓葬可以分为土坑墓、瓮棺葬和泥棺墓三类。土坑墓是哈拉夫文化的传统葬俗,直接将死者埋入墓坑,13层以后出现了用席子覆盖死者的做法;瓮棺葬在欧贝德文化中比较流行,一般用日用陶器或带盖陶器作为葬具,多用于埋葬婴儿和儿童;泥棺墓是欧贝德文化特有的葬俗,在墓坑四壁和底部抹砌2.5厘米厚的石灰泥形成泥棺。结合各
13、类墓葬的数量变化(表二),我们发现,哈拉夫传统的土坑墓在欧贝德时期一直延续,但18层以后,两河流域南部流行的瓮棺葬和泥棺墓相继出现,并在13、12层突然占据主导。表二高拉遗址各类墓葬数量位类型、探沟18层17层16晨15层14层13层12层土坑墓3328610129瓮棺葬32125102泥棺墓129说明:20、19层未发现未葬两河流域南北的葬式也有区别,哈拉夫文化墓葬采用侧身屈肢,而欧贝德文化的墓葬皆采用仰身直肢。在高拉遗址,当地侧身屈肢的习俗一直沿用,只有16、17层各有1例仰身直肢葬。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亦有变化。17层以前,随葬品延续了哈拉夫时期的特点,部分墓葬的随葬品种类丰富、数量众多,
14、包括彩陶、石容器、印章,以及坠饰、串珠等饰品,另有部分则仅随葬一件彩陶。17层以后,随葬品相对平均,绝大多数墓葬中只出土一件彩陶,几乎不见石容器和装饰品。我们可将高拉遗址的葬俗变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A阶段:探沟。葬具、葬式、随葬品皆体现了哈拉夫文化的习俗。B阶段:18、17层。墓葬总体特征延续了哈拉夫传统,但开始出现少量瓮棺葬。C阶段:16层至14层。葬具、葬式与上阶段一致,但随葬品的差异减小。D阶段:13层至12层。土坑墓开始出现用席子遮盖死者的做法,且数量锐减。瓮棺葬数量激增,并出现了欧贝德文化特有的泥棺墓。但葬式仍是侧身屈肢,随葬品也与前阶段一样平均。(四)陶制品高拉遗址出土的陶制品中,
15、人像、动物像、纺轮基本继承了哈拉夫文化的传统,唯有弯钉形器来源于欧贝德文化。人像是哈拉夫文化的典型陶制品,全部由红褐陶制成,其功能或与巫术有关(图八,13)。这种陶制品在高拉遗址长期延续,直至13层彻底消失。图八高拉遗址出土陶制品13人像47.动物像810.纺轮11、12.弯钉形器(1、2出土于探沟.3、4出土于17层,5出土于15层,6、11、12出土于13层.7、9、IO出土于12层,8出土于16层)动物像延续了哈拉夫文化的特点(图八,4-7),由红褐陶制成。13层之前出土的动物像数量很少,13层以后比较流行。高拉遗址的纺轮(图八,810)始终是采用当地技术烧制的,全部为红褐陶或淡黄陶。但
16、从其形制难以判断文化归属。弯钉形器是欧贝德文化典型的陶制品。钉头呈半球形,柄部弯曲(图八,11、12)o高拉遗址的弯钉形器首次出现于19层,13层之前为红褐陶,13、12层的此类器全部由绿陶制成,12层以后彻底消失。在两河流域南部,弯钉形器大多出土于神庙内,但高拉13层之前的情况却与之相反,全部出土于民居内,直到13层,弯钉形器的出土环境才与两河流域南部相一致。根据陶制品的变化情况,我们可将其为3个阶段。A阶段:探沟、20层。人像、动物像、纺轮等陶制品皆是采用当地技术烧制,造型上也继承了哈拉夫文化的传统。B阶段:19层至15层。哈拉夫文化的陶制品仍然延续。欧贝德文化特有的弯钉形器也开始出现,系
17、采用当地烧陶技术制作的。C阶段,13层至12层。哈拉夫文化的人像彻底消失,但当地风格的动物像大量出现;弯钉形器大量增加,均由绿陶制成;但纺轮和动物像仍是淡黄陶或红褐陶制成的。二、形成过程我们梳理了高拉遗址北部欧贝德时期陶器、建筑、墓葬和陶制品的历时性变化。考虑到在不同阶段,欧贝德文化因素分别以技术、成品、仿品等形式出现在两河流域北部,我们恐怕不宜简单地以这些外来因素与其文化本体的相似程度作为分期依据。在两河流域南北文化互动的背景下,也应考虑外来文化对当地文化造成了哪些影响,当地居民又以何种态度面对外来文化,这样才有助于理解北部欧贝德文化的形成过程。按此思路,我们把高拉遗址北部欧贝德时期的遗存分
18、为三期(表三)。表三高拉遗址综合分期说明:表格不白处代表该层未发现此类遗存1期:探沟、20层。陶器、葬俗、陶制品都延续了哈拉夫文化的传统。但已有少量陶器采用了欧贝德文化的烧陶技术和施彩方式,可能是当地社群在与欧贝德人接触的过程中渐受熏染的结果。这一阶段,采用外来技术制作的陶器不足7%,说明此时技术借鉴并不普遍,应只是少数居民的偏好。技术方面的渗透没有影响当地的文化传统或社会结构。两河流域南北在哈拉夫文化晚期便相互接触,并借鉴技术,很可能是以贸易为契机。有学者指出,两河流域很早就形成了比较发达的贸易网络,安纳托利亚地区的黑曜岩和扎格罗斯山区(ZagroSMountains)的木材等,都需要在两河
19、流域北部中转,最终运达两河流域南部。2期:19层至15层。民居建筑仍延续了哈拉夫传统。土坑墓和侧身屈肢葬也依然占据主导,虽然17、16层各有一例仰身直肢葬,但采用当地的土坑墓,应属于少数外来人口入乡随俗的做法。当地社会的主体构成应该未有明显改变。但陶器、建筑、墓葬的面貌都发生了剧变。首先,高拉遗址出现了欧贝德文化特有的三分式神庙,但其朝向和墙体厚度都与两河流域南部不同。两河流域南部神庙中常见的龟形壶和弯钉形器在高拉遗址中也未见于神庙,说明当地居民并不理解这些外来因素的使用方法。这些差异说明2期的神庙可能是由当地居民模仿建造的,他们选择的仅仅是建筑本身,对朝向、祭品的要求并不严格。神庙代表了敬神
20、宗教,这与哈拉夫文化以人像为载体的巫术传统截然不同。欧贝德文化的宗教体系强调通过祭祀仪式增强群体认同和社会团结,而哈拉夫文化的巫术系统是个人和家庭用于驱鬼辟邪的灵物崇拜。神庙出现后,人像依然存在,说明当地居民在引入神庙时,无意撼动自身的巫术传统。高拉16层出现了多次扩建、长期使用的大型仓储建筑,可能是用于存放庙产的公共建筑,其规模、储量都不同于哈拉夫时期以家户为单位的储存行为,这反映了神庙对当地的经济活动的改变。其次,哈拉夫彩陶几乎彻底消失,欧贝德彩陶大量流行。中子活化分析表明,新兴的欧贝德彩陶最初有部分是在两河流域南部制作的。由当地居民仿制的陶器在形制、装饰上也与之极其相似。17层以后,陶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部 埃利都 德文 起源 形成 过程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43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