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吴天一事迹(31篇).docx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吴天一事迹(31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吴天一事迹(31篇).docx(3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吴天一事迹(31篇)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吴天一事迹篇120年,西藏自治区墨脱公路通车的次年,当地群众听闻县上请来一位医术高超的“门巴族老大夫“,十里八乡的人们慕名求诊,甚至有骑马骑驴赶来的。这位“门巴族老大夫”就是吴天一。墨脱通车后,他赴实地开展高原病调查,还很快学会用门巴语交流,以至被群众误以为是门巴族的大夫。了解吴天一的人,都惊叹于他的语言才华:出生在塔吉克族家庭,读书时说得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大学修过俄语,到青海工作后自学成为“藏语通”,如今英语也不在话下。上世纪80年代,吴天一曾主持一场大型田野调查,历时数年,到过青海、西藏、四川、甘肃等地的大部分高海拔乡
2、镇牧村,收集到大量的临床资料,最终提出藏族已获得“最佳高原适应性”的论点,对发生在青藏高原的各型急、慢性高原病作出了科学系统研究,影响深远。田野调查时,与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的艰辛相比,吴天一更关注工作怎样得到藏族群众的认可和支持。过去由于文化差异,牧民们忌讳抽血化验,可吴天一有办法:穿戴上毡帽、皮袄、马靴,地道的藏语一出口,牧民就亲热地拉他坐进了帐篷。能用娴熟的藏语沟通,得益于吴天一日积月累打下的底子。早在1958年,中国医科大学毕业的他就响应党的号召,毅然奔赴青海支援西北建设,初到高原就开始自学藏语,后又长期坚持练习。为牧民罗松杂巴治病的事,时隔30多年,吴天一仍记忆犹新。罗松杂巴的家在海拔
3、4700米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秋智乡布甫村。当时已年过花甲的他,因患腿疾连帐篷门都迈不出。一番检查下来,吴天一确诊罗松杂巴患有关节炎,给他开了抗风湿药,还定下热敷、活动韧带等全套治疗方案。1个多月后,当田野调查团队再次途经此地,罗松杂巴站在帐篷外,带上儿子、孙子一同手捧哈达,等着献给“马背上的好曼巴(曼巴,藏语意为医生)二田野调查也是大型义诊,具体惠及人数,吴天一没有特意统计过,“应该有上万名群众,“那次,我和同事们骑马已走出很远,一回头,罗松杂巴家的大人小孩还在朝我们挥手”回忆至此,吴天一掏出裤兜里的手帕,擦拭着湿润的眼眶。“我们没有辜负这身白大褂,换来了藏族群众对科研的理解支持J
4、吴天一的论文,写在雪山草原上。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吴天一事迹篇2得知自己获得“七一勋章二吴天一不禁想起15年前的那一天:20_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让他感到无比欣慰。作为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建设高原生理专家组组长,吴天一曾数次带队奔波于青藏铁路沿线,研究确定了一整套卫生保障措施和急救方案,推动工程全线配置了17个制氧站、25个高压氧舱。5年里,14万人的筑路大军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地区连续高强度作业,没有一人因高原病死亡,被誉为“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14万人,当时人手一本高原病防护手册。手册上“吴天一”的名字,犹如“生命的保护神2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7.1级地震,年逾古稀的吴
5、天一请缨带领医疗队直奔灾区,奋战了整整7天。扎根高原、悬壶济世,吴天一并未独行一一1958年,他和同为医生的妻子携手奔赴青海,这一待已是六十三载。在二老的以身作则、家风熏陶下,女儿、外孙选择在西宁扎下了根,一家三代四人都在高原上从医。今年春天,吴天一欣然应邀到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讲了开学第一课。面对台下“00后”学子们的青春面庞,这位“80后”老人坚持站着讲演。讲稿是他自己写的,结束语为:“青藏人民正展开双臂迎接你,你的事业就在这里。”这句对孩子们的殷殷寄语,在吴天一心头,回响了一生。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吴天一事迹篇31984年,青海省成立全国唯一的高原医学科学研究所,吴天一的才华在此充分
6、施展。牧民居住分散,又随季节变化游牧迁徙,有时数十公里才见一处帐篷,但吴天一告诉他的队员们,“为了准确掌握人群患病率和危险因素,群体调研时一家也不能落,可能出问题的就在这一家J高原气候变化剧烈,刚才晴空万里,转眼就大雨如注。但这些从未让吴天一退却,他总说“我是塔吉克的好骑手J高远难走的地方都是吴天一和他的乘骑冲在最前面。数次历险,数次转危为安,吴天一的研究数据越积越多,不同海拔、不同民族、不同职业的数据都在几十万份。1981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感慨道:“我的成长和成功,都是国家给予我的,是党和人民给予我的J上世纪90年代,吴天一设计的大型高低压综合氧舱建成。舱体上升可至海拔1.2万米,
7、下降可至水下30米,对高原医学研究至关重要。但人体实验有风险,第一次由谁进舱?“我设计的,肯定我进J吴天一毫不含糊。进入舱内,压力逐步攀升,吴天一感受着每一阶段的身体反应。由于当时缺乏经验,操作人员在减压时让压力下降速度过快。骤然间,他头痛难耐,只听耳鼓膜“嘲”的一声,再就陷入无声。吴天一的鼓膜被击穿了!即使如此,长好了,再实验,又穿了,又长好了,前后四次,致使他的听力受损严重。氧舱实验结果后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派上大用场。吴天一提议在青藏铁路沿线建供氧站、高压氧舱,后被证明是解救急性高原病患者的最佳方案,创造了14万筑路大军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二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
8、吴天一事迹篇4队员们说,吴天一在高寒地带开展科研工作的拼搏精神和献身精神,曾令外国专家钦佩不已。那是1990年夏,中外科学家携手组建“阿尼玛卿雪山联合登山队”。海拔6282米的阿尼玛卿雪山位于青海南部,以其海拔高、地形复杂、气温低、风力大、紫外线照射强,气候多变等特点,为高山环境生理研究提供了完备条件。此次登山目的之一就是考察人在徒步急进登山状态下的复合反应。在海拔5000米进行高山生理实验10天后,外方医疗队员因为出现急性高原反应停下了脚步。而同样出现高原反应的12名中方队员,在队长吴天一的率领下却一直攀登至5600米高度,并建立了实验站,完成了一周的科学考察。此次考察结果人在特高海拔的生理
9、研究论文在国际高原医学界引起轰动,为我国赢得一项特别贡献奖。在高原医学研究中,吴天一不仅是勇者,更是一位智者。他极富语言天赋,精通英语、俄语,且与藏胞交谈不用翻译。陪同外宾访问时,他地道的英语令美国科技参赞惊诧不已。掌握多种语言,赋予他登上世界舞台的阶梯。他第一个向世人介绍高原肺水肿和成人高原心脏病。他将险境中求得的数以万计的科学数据,撰写成100多篇论文。其中,我国藏族在世界高原人群中获最佳高原适应性一文,荣获世界高原医学界认可。高原病命名与分型等论文被国际低氧学术研讨会多次引用,并收录于国际科技资料数据库。年过八旬的吴天一仍带着心脏起搏器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开展科研工作。他直言,高原
10、医学研究的“无限风光”在崇山峻岭之间,只要事业需要,他将随时背起行囊奔赴险峰。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吴天一事迹篇5为获取特高海拔地区人类生理资料,1990年,吴天一组织中日联合医学考察队攀登坐落于青海省的阿尼玛卿山。途中,日方科研人员遭遇了明显的高原反应,不得不中途放弃。而吴天一继续带领中方人员向上攀登,最终在5620米的特高海拔地区成功建立起高山实验室。此次科考成果丰硕,国际高山医学协会授予吴天一“高原医学特殊贡献奖:那些年,吴天一总在挑战自己的身体极限。他设计了一座高低压氧舱,是全球首个可模拟上至高空1.2万米、下至水下30米环境的综合氧舱。第一次人体实验谁来做?“我是设计师,我进!”实
11、验中,由于气压变化过快,吴天一右耳“啜”的一声,鼓膜被击穿了。1992年,这座国产高低压综合氧舱启用揭牌仪式上,吴天一登台致辞,只字未提奉献和付出,而是即兴引用了一句毛泽东同志的诗词:“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J这首词的最后一句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J从事田野调查多年,在强烈的紫外线影响下,吴天一40多岁时双眼就罹患白内障,后来做手术植入了人工晶体;跋涉广袤高原,数度遭遇车祸,全身有14处骨折,右大腿里至今还装着钢板“不这么拼,怎么能攀上高原医学的山峰?”吴天一说。年事渐高,吴天一前些年装上了心脏起搏器。“挺好,有了它,我还要继续跟高原病较劲,较一辈子劲J如今,吴天一仍在登
12、攀。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吴天一事迹篇6他是野外调查的“特种兵”,是征服高峰的“攀登者”,他更是我国高原医学事业的“拓荒者”,他就是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原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这位胸前佩戴着“七一勋章”的长者,曾经的风华正茂蜕变为如今的淡定从容。从医一甲子,吴天一始终践行着党和国家交付的重托。上世纪50年代末,响应祖国支边号召,大批青年扶老携幼举家西迁,满腔热血倾注西北建设,23岁的吴天一就在此之列。碧空如洗的皑皑雪域令支边青年着迷,然而随着缺氧、乏力、头痛欲裂等高原反应接连出现,有的人患了严重疾病,甚至牺牲了生命。作为一名内科军医,吴天一为此忧心忡忡。经长期研究,他认定这是一种
13、高寒低氧环境的特发性疾病。要开发、建设世界屋脊,势必探明人体在如此极端气候下的生理适应规律,找寻到抵抗高原病的应对之策。自此,吴天一开启了数十年如一日的高原医学研究事业。高原医学研究与一般的医学研究不同,它的实验室不仅在室内,更在风云多变、险象环生的万仞高山之中。吴天一一面克服头痛、胸闷、失眠、腹泻和呕吐等自身的高山反应,一面频繁出入高寒地带,住帐篷、吃冰馍、吞雪水,他和战友们每次闯入“生命禁区”都成了“钻死神空子”的人。其中有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最惊险的一次是1982年开展大规模高原人群普查的途中,吴天一乘坐吉普车行至橡皮山时,因山体陡峻、路面湿滑,吉普车发生侧翻,跌落近300米,他和司机血
14、流满面,幸而大难不死。”作为高原医学人,没有献身精神,哪能获取一线科研资料?”事后吴天一回忆说。还有一次车祸,令他左肋四根肋骨骨折,其中一根险些戳入心脏。“骨折确是痛苦,但人的骨头再生能力很强,你看我站得多稳。”吴天一不以为然。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吴天一事迹篇7北京,中国航空工业科技委院内,一条500米的路,顾诵芬从60多岁走到了90多岁。现在的顾老虽已92高龄,但只要身体状况允许,他仍然坚持从家中步行至办公室。500米,40分钟,顾诵芬始终不疾不徐、沉着平和。他记得,从前的自己经过这条路时,“走路都带风二1956年,沈阳飞机设计室成立,顾诵芬作为首批核心成员,开启了新中国自行设计飞机的征
15、程。1964年,中国开始自行设计第一型高空高速歼击机一一歼-8。顾诵芬先作为副总设计师负责歼-8飞机气动设计,后全面主持该机研制工作。他带领设计部门与风洞试验单位联合攻关,在国内第一次创建了战斗机喷流影响试验方法,该试验方法也成为后来确定发动机喷流影响的基本方法。1969年7月5日清晨,在沈飞试机跑道的一端,歼-8英姿勃发地停在那里,等待着起飞的命令。上午9点半,试飞员尹玉焕驾驶歼-8飞机在跑道上疾速滑行,拉杆爬升,直冲蓝天,飞至3000米上空,做平稳欢快地盘旋,动作矫健而轻盈。“飞行正常”,塔台的话筒里传来尹玉焕的报告。飞机在两次通过机场上空后,平稳地降落在机场上,歼-8首飞成功了!正式宣告
16、终结了中国不能研制高空高速战斗机的历史。1980年,歼-811飞机立项研制。顾诵芬任该型号总设计师,组织和领导军地多个部门、上百个单位高效协同工作,仅用四年就实现了飞机首飞。2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20_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此次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为91岁的顾诵芬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党和人民给了我很多、很高的荣誉。这些荣誉应归功于那些振兴中国航空工业的领导和默默无闻、顽强奋斗的工人、技术人员J顾诵芬谈到这至高荣誉时这样说。得知顾诵芬先生获此荣誉后,许多新一代的航空人对顾诵芬讲出深情祝愿。“顾总是沈阳所的第二任总设计师,为新中国飞机设计事业做出了彪炳
17、史册的开创性贡献J沈阳所总设计师孙智孝说。“顾院士是飞机气动力设计的奠基人,在他的带领下,沈阳所一代代航空人不负众望,注重创新,信念无比坚定,力量无比强劲J沈阳所副所长左林玄说。“从老一辈的设计师身上,我看到了勤奋、钻研、严谨、忍辱负重、勇于担当的品质,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他舍小家,为大家,远离名利,为了国家和民族做出个人最大的牺牲。”沈阳所首席专家王永庆说。顾诵芬的办公室在二楼东侧。一套木桌椅、两个旧沙发是这件屋子仅有的活动空间,剩下全被各式书籍和资料填满。在这片“书的海洋”里,顾诵芬仍然能记得每一本书的位置,记起每一本书的内容,其中不乏有他主编的丛书。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吴天一事迹篇8朱
18、彦夫,这位参加过战争的普通伤残士兵,当年完全可以躺在功劳本上、颐养于荣军院中,平安无险地度过自己的平凡一生。然而,作为共产党员、革命战士的朱彦夫,却全然没有这样去选择,因为他清楚自己的入世坐标在哪里,他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有该多大。他决心像苏联红军战士保尔柯察金那样,做一名中国的钢铁战士,做一名纯粹的共产党人。回到家乡去,为生活尚处于贫穷困苦的父老乡亲们早日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出把力这是朱彦夫的理想,这是他的承诺,更是他不二的选择。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从此,四肢全无的他开始了与铁板为伍、与手杖为伴的凄楚而充实的人生跋涉。25年村支书峥噪岁月,他不知温暖抚慰了多少贫弱群众;7副假肢被磨破的生动写照
19、,他不知流淌了多少生命热血;二部自传体小说出炉,他不知滴下了多少英雄热泪。央视主持人敬一丹所说的他写字的过程就是一场战斗,每写完一个字就如同一名战士完成了一场战斗啊!,恰如其分地刻画出了这位平凡英雄的生动雕像。是什么信念、怎样的力量促使朱彦夫如此地顽强不息、战斗不止?我想应当是潜入其心的中国人的诚信友善信条、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斗志、革命者的不屈不挠精神,时刻支撑着他一路前行。我们学习朱彦夫,就是要学习他身上所永恒具有并固守着的中国人的诚信友善信条、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斗志、革命者的不屈不挠精神,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场所、什么条件下,都要把党和国家的利益置于最高层级,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牢记心
20、间,把落实群众路线的要求坚持到底,始终叫响我是共产党员的口号,及时发出有困难跟我来的倡导,争做干事创业的急先锋,争当人民群众的好榜样。况且我们绝大多数党员是不需要付出滚打25年、磨破7副假肢的代价,就可以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追求目标的。党员同志们,时不我待,莫再等闲!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同携手,为了伟大的祖国更加强大,为了可爱的人民更加幸福,永远信守我们当年在党旗下举手握拳的庄严承诺,始终做到视人民群众为父母,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悬头上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吴天一事迹篇920_年3月19日,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成都站,苏炳添在60米预赛中跑出6秒56的好成绩,将另一名广东运动员温永毅在20年所
21、创的6秒58全国纪录提高了0.02秒;决赛又以6秒59获得男子60米冠军。4月24日,全国田径大奖赛系列赛肇庆站男子100米比赛中,苏炳添以10秒45夺冠。7月8日,日本神户第19届亚洲田径锦标赛男子100米决赛,苏炳添以10秒21的成绩夺得冠军,并达到奥运B标,10秒21也是亚锦赛100米历史上的第二个好成绩。8月17日,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决赛,苏炳添以10秒27获得男子100米季军。9月8日,在合肥奥体中心举行的全国田径锦标赛暨伦敦奥运会达标赛男子100米决赛,苏炳添以10秒16(顺风0.7米/秒)的成绩打破了周伟创造的10秒17的全国纪录,并达到了奥运A标。9月26日,在海南三亚举
22、行的第12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男子甲组百米飞人大战,苏炳添以10秒34的成绩夺冠,并打破赛会纪录。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吴天一事迹篇10顾诵芬是新中国航空科技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感动中国节目在给他的颁奖辞中说到:像静水深流,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心无旁鹫,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子清芬。北京,中国航空工业科技委院内,一条500米的路,顾诵芬从60多岁走到了90多岁。现在的顾老虽已92高龄,但只要身体状况允许,他仍然坚持从家中步行至办公室。500米,40分钟,顾诵芬始终不疾不徐、沉着平和。他记得,从前的自己经过这条路时,“走路都带风二1956年
23、,沈阳飞机设计室成立,顾诵芬作为首批核心成员,开启了新中国自行设计飞机的征程。1964年,中国开始自行设计第一型高空高速歼击机一一歼-8。顾诵芬先作为副总设计师负责歼-8飞机气动设计,后全面主持该机研制工作。他带领设计部门与风洞试验单位联合攻关,在国内第一次创建了战斗机喷流影响试验方法,该试验方法也成为后来确定发动机喷流影响的基本方法。1969年7月5日清晨,在沈飞试机跑道的一端,歼-8英姿勃发地停在那里,等待着起飞的命令。上午9点半,试飞员尹玉焕驾驶歼-8飞机在跑道上疾速滑行,拉杆爬升,直冲蓝天,飞至3000米上空,做平稳欢快地盘旋,动作矫健而轻盈。“飞行正常”,塔台的话筒里传来尹玉焕的报告
24、。飞机在两次通过机场上空后,平稳地降落在机场上,歼-8首飞成功了!正式宣告终结了中国不能研制高空高速战斗机的历史。1980年,歼-811飞机立项研制。顾诵芬任该型号总设计师,组织和领导军地多个部门、上百个单位高效协同工作,仅用四年就实现了飞机首飞。2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20_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此次大会上,书记为91岁的顾诵芬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党和人民给了我很多、很高的荣誉。这些荣誉应归功于那些振兴中国航空工业的领导和默默无闻、顽强奋斗的工人、技术人员J顾诵芬谈到这至高荣誉时这样说。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吴天一事迹篇11卢永根,1930年1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感动 中国 2024 年度人物 吴天一 事迹 31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44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