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优秀教案详细.docx
《琵琶行优秀教案详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琵琶行优秀教案详细.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琵琶行实用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3、品味意境,体味情感;4、背诵课文。二、教学重难点1、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2、引导学生抓主旨句,结合诗人和琵琶女的人生遭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三、教学方法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四、课时安排:4课时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课前用PPT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配组意境与高山流水音乐相符的图片,自动播放),营造气氛。导语: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
2、界。刚刚我们听的这首名曲是“高山流水”,这里面的故事,千百年来世人传颂不断。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土,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潺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二、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土,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
3、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那么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三、写作背景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锋利。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唐宪宗元和十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
4、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洲司马。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有愤慨。到江洲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洲的第二年就创作了这篇著名的长诗。四、白居易生平与诗作时期生活特点诗歌特点前期(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卷后期(即自贬江州司马到死)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闲适
5、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五、解题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那么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拟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六、整体感知,疏通读音1、学生自由朗读,借助工具书,扫除生字词;2、播放朗读视频(PPT),初略感悟,正音。溢浦p6np铮铮然Zhmng商贾gU悯然mln憔悴qidocui转徙xl恬然ti6n谪zh6海阳XUn荻花di声声思Si捻ni4n霓裳nichdng六幺ydo迸b6ng裂帛b6虾蟆hdmd
6、红绡XidO钿头din银篦bi阑干Idn呕哑GUyd嘲晰zhozha3、齐读课文七、解读序言要求通读序言,利用课文注解,翻译文句,并说说此“序言”的作用。掌握序言中重点文言字词:1、左迁:降职(补充:右迁,升职)2、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3、命酒:酒,名词活用为动词,摆酒;4、因为:因此创作,为动词,写作,创作5、长句:古义:七言诗,今义: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的句子6、歌以赠之,歌:名词活用为动词,作歌7、命曰:命,名词作动词,命名,题名序言作用: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凄切的感情基调。八、课后作业利用课文注解和工具书
7、,翻译课文,梳理文句意思,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段的内容。第2课时走进诗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一、齐读诗文,熟悉课文。二、利用课文注解,梳通文意,思考问题:问题(1)诗文按什么顺序写?请理清行文思路,并概括每段内容大意。明确:全诗按时间顺序写。月夜江头送客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同病相怜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问题(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问题(3)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问题(4)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
8、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拟(用原诗文概括答复)思路点拨:读序与第三节相关局部,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当年:艳盖群芳,(色艺双绝、人,独守空船。商妇(飘零憔悴、借助注释、序、不绝,高朋满座,艺压京城,技高貌美、饱受冷落)人妒人捧,年年欢笑;、青春年少、欢笑红颜)京隹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第节与第四节相关局部,r解诗夫的遭遇与心境丁哨年:诗酒流连,丝竹其乐融融;京官A谪官而今:谪居卧(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谪居九江,凄凉落魄)诗人与琵琶女比拟::人柬而遭贬谪相逢何必曾相识!自叹谪居苦去年辞帝京琵琶女自诉身世苦本是
9、京城女名满京都的艺人才华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因看同是天涯沦靠问题(5)“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苞女联系在一起?明确:音乐(琵琶声)。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沼阳楼楹联所言:枫叶四弦秋,根触天涯迁谪恨;济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古迹一一白居易祠,祠中著名的对联。写白居易离开九江时,九江人民对他的深厚情谊,勾留即逗留,千尺水衬托别离情之深。板书: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女白居易问题(6)“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
10、青衫呢?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己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问题(7)联系全文,请说说琵琶女和诗人的形象特点。明确:琵琶女矜节自持,羞涩腼腆,多愁善感,才艺惊人,历
11、尽繁华,却美人迟暮,被是一个被封建社会损害、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的控诉。诗人是一个感情丰富,体察入微,善解人意,文采飞扬,被贬江城、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才华难以施展,孤独苦闷,饱受受压抑的正直知识分子。三、课后作业1、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总结重点文言字词;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第3课时品读诗文鉴赏领悟提升能力一、抽查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二、仔细阅读课文,探讨如下问题:问题探讨(1)找出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地方,并说说其作用。明确:第一段开头,“潺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点明了时令,地点,时间和事件,“枫叶”荻花”瑟瑟”更妙,红红的枫
12、叶,白白的荻花,微微的秋风,一红一白,冷暖相间,无需太多秋景,却秋意浓浓,内蕴丰富。闭目而思:微风过处,枫叶飘落,荻花纷飞,和着暮色苍茫,美不胜收。然诗人美不起来,乐不起来,今天诗人要送别一位挚友,此景虽美,而离别在即,更添诗人悲凉、忧伤之情。寥寥几笔勾画就将这如画的美丽秋景渲染得萧瑟凄凉,从而奠定了诗歌感伤的基调。第一段结尾“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漫月。”月朦胧,水渺茫。离愁无法排解,苦闷难以消除。既道出了诗人的心情,衬托了悲凉的气氛,也奠定了全诗悲凉感伤的情感基调。第二段的最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读之令人为之陶醉,曲罢,此时的月亮不再“茫茫它是那样的“白;白得清澈,白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琵琶行 优秀 教案 详细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56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