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南部县衙档案》中的祈雨文献研究.docx
《《清代南部县衙档案》中的祈雨文献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南部县衙档案》中的祈雨文献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清代南部三港案中的祈雨文酶究祈雨是传统社会人类在旱灾发生时的一种祭祀与礼仪活动。清代南部县衙档案保存有大量主题集中、内容连贯、以颂扬神灵及官员自省为主的祈雨文献。这些文献围绕南部县衙展开,县官在祈雨过程中处于上传下达的核心地位,县衙官役是祈雨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与筹办者。晚清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中,知县对求雨方式产生质疑,但因祈雨活动能减轻民众恐慌、维护地方统治而依然存在。南部档案;县衙;祈雨文献祈雨,又称“萼祀,是传统社会人类在旱灾发生时所产生的一种祭祀与礼仪活动,因其蕴涵了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与民间信仰,暗含着人与天交流互动的重要资讯,同时又有官方的组织参与而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在19世纪初期西方
2、人类学家已关注到这一现象,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民俗学家开始关注本土的祈雨习俗,并对古代的祈雨形式做了初步探讨。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这一行为被视为封建迷信而加以贬斥,学界的研究也呈低迷状态。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兴起,民俗学得以重振,祈雨又重新进入研究者的视线。总体而言,相关成果主要基于传世文献以及祈雨瑶、祈雨诗歌等口耳相传的民间文本,而对地方档案保存下来的祈雨文献则利用不足。事实上,清代的地方县衙档案,如巴县档案淡新档案南部档案会理州档案等保存有不少基层官方的祈雨文献,这些文献真实、生动、详细地记载了地方社会官民围绕祈雨的所思所为,是探知地方社会官民的日常生活、地方官员的救灾治理、官民神灵信仰
3、的重要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本文拟以南部档案的县衙祈雨文献为基础,就文献类型与概况、南部县衙以知县为主导的祈雨活动、知县眼中的祈雨功效等方面作一探讨。一、南部档案中祈雨文献概览与释读南部档案是指保存在四川南充市的清代四川南部县衙门档案,它是目前发现的历时最长、数量较多的清代地方档案,有23个目录,18186卷84010件。其中直接涉及祈雨文献的有11个目录,共28卷223件*主要依据为:西华师范大学、南充市档案馆编:清代南部县衙档案目录(全三册),中华书局,2009年。,时间主要集中在光绪三年至宣统二年,处于清朝晚期。此类文献不仅数量多,而且文种很丰富,包括票文、状、牌、票、祭文
4、、札、验折、示、单、滕文、疏等,其总体情况如下表所示。从上可知,南部档案直接涉及祈雨的文献至少包括7、8、9、12、14、15、16、17、18、20、21等11个目录,其中7-401(34件),8-444(5件),9-903(9件),9-537(1件),12-270(4件),12-909(4件),12-910(1件),14-404(5件),14-899(8件),15-555(11件),15-573(3件),15-574(20件),15-985(22件),16-445(20件),16-357(2件),16-1072(3件),161076(10件),17-772(7件),17453(5件),17
5、-454(1件),17-916(16件),18-1481(9件),18-578(11件),18-581(6件),18-1359(2件),20-1058(4件),20-1062(1件),21-947(1件),共计28卷223件。就文种而言,禀文81件(7个目录),状35件(2个目录),牌11件(6个目录),票5件(3个目录),疏(祭文、祝文)35件(7个目录),札文8件(3个目录),验折(申)4件(1个目录),示30件(3个目录),单2件(2个目录),牒文12件(4个目录)。上述文献有如下特点:第一,主要包括人与人交流、人与神交流的两类文献人与人交流的祈雨文献,主要为南部县知县同上下级的往来文书
6、。按文书流向,包括上行文与下行文。按文书种类,包括禀文、示、牌、札、牒、状、单等。表二南部档案中人与人交流的祈雨文献从上表可知,在南部县人与人交流的祈雨文献中,知县居于核心地位。首先,他要接受上级的指示,如保宁府向南部县饬文禁止游行示威、摊派演戏会资,南部县需汇报本县相关的水旱、米粮、银价、治安情况。其次,向下级传递上级的指示,受理下级的禀请,基于请示的内容与目的做出批示,如禁居、开居、设坛、禁止索化香资、严禁聚众游行等。这类文书的上传与下达有着严格的程序,行文较短,言辞朴实而简明。第二类是人与神交流的文献,其文种主要是疏(祭文、祝文)和牒文。这类文献的独特之处在于是以地方神灵为祭祀祷祝对象,
7、展示以知县为首的县衙官员对神灵的祈求与颂扬。祭祀场所不同,其祭祀文辞有也差异,不过这些文辞在陈述灾情、普降甘霖、泽润万物等方面却也殊途同归。此类文本语言优美、言辞恳切,善用比喻与排比来为文章增色。南部档案中这类文献篇幅长、数量多、内容丰富,立足南部县的情状,通过陈述灾情、恳求怜悯,赞誉神灵、希冀恩泽,自引责躬、为民祈福,虔求雨泽、祈盼感神等内容展开,直述南部久旱不雨民间的惨状与祈求者的诚心敬意,不仅表达了四川南部县民众对神灵的依赖与信仰,还再现了地方的生活文化实态。第二,同一类型的文献相似度高,程式化明显同一文种的文献虽然时间记载不同,但其发出者、接收者、所置办的任务与对象基本一致。如票,一般
8、是知县传唤:(1)各庙寺僧、阴阳学、僧会司、道会司等随带经卷,设坛诵经:(2)城乡客总打扫龙王庙、天后宫,供设牌位,早晚行香。牌,一般为通知屠户一概禁屠,禁止宰牲,各铺户供设神灵牌位,虔敬行香。又如札,一般为禁止聚众入城游行、禁止摊派钱财。再如疏,一般为某年某月某日,知县带领训导、把总、教谕、巡检等以香楮之仪,感昭告于神灵,内容也大致分为陈述灾情、赞誉神灵、自罪费躬、虔求雨泽等四部分。同一文种的文献因内容、目的、指示具有相似性,其格式程式化明显。以票为例:光绪十一年:正堂李(全衔)为传唤事,票仰该役前去,速传僧会司学帆、阴阳学代办、道会何晏援随带经卷法器,刻即随票赴案,听候本县定期于五月日设坛
9、诵经,虔求雨泽,所有应用什物等项,亦应办齐,在彼伺候,再饬城外乡保客总预将龙王庙打扫洁净,传谕各铺户一体设供龙王牌位,早晚敬谨行香,毋违干究,慎速须票。计开什物云云。光绪十一年五月十七日。南部档案8-444-9,光绪十一年五月十七日。光绪二十七年:钦加保宁府南部县正堂加五级议叙加二级记录卜次史为传唤事,票仰该役前去,速唤僧会司智宽、道会司王崇疆、阴阳学敬炳南随带经卷法器,刻即随票赴案,听候本县定期于二月十一日设坛诵经,虔求雨泽,所有应用什物等项,亦应办齐,在彼伺候,再饬城外约保客总预将关帝庙打扫洁净,传谕各铺户体设供龙王牌位,早晚敬谨上香,毋违干咎,慎速须票。计开什物云云。光绪二十七年二月初九
10、日礼房呈。*南部档案15-573-3,光绪二十七年二月初九日。以上两则票文,除了前衔、日期、文辞、地点稍有差异,其主体内容大同小异。在祈雨仪式中,对特定的刻象也有特定的表达用语。针对龙王,一般用语为:龙王尊神位前,日:伏以耕凿有关民命,雨场尤仰天心,惟神保障新安,御灾捍患,固己民受其福,物被其官矣,兹者田土干燥,正施膏雨之时,亢阳连朝,将有枯稿之虑。0等有率职守,抱疚寸衷,虽知咎系藐躬,未免政多失德,然念责无旁贷,岂宜殃及群生,用是禁屠设坛,虔诚祈祷。伏乞,神灵默佑,吁恳苍穹,广施春雨之膏,克慰云霓之望,既沾且渥,幸时节之不违,如膏斯流,俾秋成之有赖,伏恳甘霖普被,沛大雨以为期,惠泽宏施,荷生
11、成而永戴,谨硫。*南部档案15-985-5,光绪二十八年四月十五日。针对城隍,一般用语为:城隍尊神之位前,日:伏以田家作苦,粒食维艰,百谷顺成,三农乃慰,南邑山多地瘠,民鲜盖藏,犹有雨之愆期,致嘉禾之待泽。OC)等职司守土,自愧凉德,虽厘念夫民痍,难感召乎。天和维神功昭润泽,德鉴明幽,悯斯时亢旱之灾,慰黎庶云霓之望,伏祈,雷霆号令,丁甲驱驰,苏地脉以芸生,翻天河于绝顶,务使千村鼓舞,万井欢呼,麟南山之田,龟圻顿泯,吸西江之水,附洞立苏,造福一方,蒙麻四境,群黎幸甚,职等幸甚,谨疏。南部档案15-985-11,光绪二十八年四月廿八日。针对天后娘娘,一般用语为:天后娘娘尊神位前,曰:惟神有灵,泽润
12、生民,屡巾虔祷,雨未降临,阴霾四合,隐隐雷声,旋即日出,三农忧深,禾稼枯槁,竟望弥殷,自维德薄,感召无灵,为民请命,再沥丹忱,伏祈神格,油然作云,雷奔电掣,立沛甘森,拯兹涸附,一雨兼旬,丰年报赛,共沐殊恩,下怀悚切,冀鉴虔诚,谨疏。*南部档案18-1481-7,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七日。这些格式化的表述一方面说明了相关的文书制度发展到清代已经定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祈雨仪式的程序化与模式化。第三,以颂扬神灵、官员自省为主南部县的祈雨活动,表现为对神灵的至诚至敬,并没有出现官员斥责百神如明代官员何乔新的山西祷雨文:“夫修缺政以保民者,吏之职也;沛甘雨以济旱者,神之责也。风雨不时,麦菽不艺,岂惟吾曹之
13、罪哉?神亦不得辞其责焉!”(明)何乔新:椒邱文集卷二十七,四库全书本。文中将神灵与官员放在对等的位置上,吏受命于天子,而神灵受命于上天,都应履行自己的职责与义务,强烈地衣达了自己对神灵未能履行捍患御灾职责的不满与斥责。及过激的行为*如洪武二年(1369年)松陵大旱,“太守陈府公初下车,首诣瞿昙祠求雨,十日不降,守怒,欲焚昙像,浮屠氏拜以免。见(元)杨维桢:东维子文集卷十,四部丛刊景旧钞本。,在南部民众的意识里,神灵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包的,掌管着民间的福祸凶吉,而向神灵申诉因久旱不雨民间的具体灾情则是期盼获得帮助的第步:兹者时当季秋,兼旬不雨,四野切祈年之祝,三农深望岁之衷,而水涸田畴,抱瓮者切
14、鱼枯之泣,阳骄陇亩,荷锄者兴龟拆之悲,言念情形,实深焦灼。*南部档案8-444-13,光绪十一年0月日。祈雨者指出南部县山多地少,收成全赖雨泽,正值秋收之际,兼旬不雨,三农四野望雨甚殷,而雨水愆期对土地、农作物、鱼类存活等都不利,以朴实的言语道出现实的困境。然后,官员作为百姓的父母官,未能保护一县之祸福,面对久旱不雨的现状,官员并没有责怪神灵,而是反思政治得失,将部分原因归于自身能力、品德的欠缺:(知县、教i俞、训导、把总、县丞、巡检、典史)等有辜职守,抱疚寸衷,虽知咎系藐躬,未免政多失德,然念责无旁贷,岂宜殃及群生。*南部档案8-444-13,光绪十年月日。官员认为因自己政多谬失,以致酿成旱
15、势,希冀神灵不应殃及群生,继而伏乞神灵广施甘霖、仁爱德政、庇佑百姓,表达出虔求雨泽的诚心敬意,伏乞龙王尊神,潜扶默佑,吁恳苍穹,广施霖雨之誉,克慰云霓之望,庶几既沼既渥,幸东作之无违,斯仓斯箱,俾西成之有庆,更冀鸿施讯赐。南部档案8-444-13,光绪十一年月日。在其他祈文中,类似的对神灵的赞扬不胜枚举。官员希望通过颂扬的方式祈求神灵眷顾、期盼上天救助,及时普降甘霖。面对久旱不雨的现状,南部官员并没有做出极端的行为,反而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原因:苍穹示儆,倏降凶荒,总由赤姓辜恩,自罹罪孽,或皆伦常之道,或违礼仪之端,或濯欲滔天,或残横匝地,或痴爱贫婪利于己,或诗张诡诈侵于人,或作犯奸科,或流亡贼盗
16、,为不善,固深负乎鸿慈,教养无方,实有渐于雉化。*南部档案15-574-9,光绪二十七年五月初七日。并指出:丁男忏悔,改过自新,子妇皈依,掳忱回向,我黍与而我稷翼,斯箱满而斯仓盈,博济弥涯,待展馨香之报*南部档案15-574-9,光绪二十七年五月初七日。除了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原因、解决问题外,官民还为神灵提供更为虔诚的供奉、祷祝。以知县为首的官员认为自己身居官职,理应担负起为民请命的重任,如一则祭文中所言:职等身居民上,忧积怀中,待泽维殷,告虔殊切,谨设齐坛,竭诚祈祷,仰维圣帝顾兹黎庶,转达天聪,沛以甘霖,锡民祉福庶儿,恩波普被,肤寸合于崇朝,喜雨咸歌,泽尺符于望岁J南部档案8-444-12,光
17、绪十一年八月廿八日。这类祈雨文献数量极为丰富,官员认为只有大家齐心协力虔诚的祈祷、诚敬的供奉才能感动上天,实现降雨的目的,这些都完全有别于一些地区采取恫吓、斥责百神的方式。第四,南部档案中的祈雨文献不同于传世文献与民间的祈雨歌瑶传世文献中的祈雨资料多保存于方志、通史、官员的文集和官箴书里,其记载往往寥寥数语,内容零散且不系统,如四川通志所言“乾隆七年,定早岁祭等祈雨,涝则禁祭城门,祈口其行礼,俱同萼祭嘉庆)四川通志卷八十一,清嘉庆二十一年木刻本。又如圣镣寺在治东六十里罗获山,明易靖二年建,清嘉庆三年补修,有井乡民祈雨多应。(民国)新修南充县志卷五,民国十八年刻本。此类记载经常一提而过,没有进行
18、细致的描写与探讨。民间祈雨歌谣是民间在祈雨活动中念诵的文本,在传统社会,民间活动常不载于官方文献,现存的民间祈雨歌谣得以流传下来,多有赖于民间口口相传。祈雨歌谣中的祈求者一般为社会弱势群体,如80岁的老人、3岁的小娃娃,守寡的老婆婆。*侯廷亮:灵石歌谣集成,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0-150页。他们以哀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悲伤与痛苦,希望博得上天的同情与眷顾,如天干啦,火着啦,娃娃哭的吃馍呀。天旱不收没有馍,娃娃饿得不得活。天爷天爷再不下,我七个寡妇撕赶上嫁。”辛景生:渭南地区歌谣集成,三秦出版社,1989年,第108页。同时,祈雨歌谣所敬奉的神灵也更为丰富,如十大接神图中提到玉帝、王
19、母娘娘、佛主三圣人、神农皇帝君、九天仙女神、十殿阎君神等神灵*十大接神图,转引自苑利:华北地区龙王信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90页。不仅有民间传说,还有佛家、道家等人物作为祈求的对象,不论职司大小、地位高低、性恶性善,只要能给民众带来现实利益的,一律加以祭拜,具有信仰的多样性与功利性。作为官方基层社会“活”的文本,南部档案中的祈雨文献主要紧扣南部县衙展开,主题集中,叙事完整,脉络清晰,不仅反映了知县与民众、神灵的交流沟通,还反映了晚清知县对祈雨功效的态势。官府往来文书是知县在处理政务的过程中形成的记录,也是人们处理日常事务的工具,可作为法律的凭证,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对其进行研究
20、不仅能从官民的互动中反映出地方的运作与治理,还能从批示中反映出晚清知县对祈雨功效的心理态势。在知县看来,维护治安、征收赋税和司法是其最重要的职责,也是考成的关健依据。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范忠信译,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29页。祈雨疏作为知县与神交流的重要文本,它以散文或散韵参半的形式写成,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内容主要为知县为首的县属官员对龙王、天后娘娘、关帝等神灵的祈求,没有出现名山大川及先贤名臣等自然神与人格神,更为重要的是祈雨疏中以知县为首的官员的祈求较为理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如:(1)文中陈述久早时南部的具体灾情,给予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感,浸染种无助的氛围;(2)神灵被赋予了高贵的
21、品格,这种定位注定它会济世救民:(3)人与神存在共同的利益纽带,神为民降福雨泽,人为神提供丰盛的祭祀:(4)久旱不雨是由官吏政多失德造成的,不应殃及群生、祸及百姓,试图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的方式“说服”神灵普施甘霖、造福民间。二、南部县衙门以知县为首的的祈雨活动据清末南部县乡土志记载,四川南部县以水稻为大宗,辅以粟、谷、高粱、豆、苕等农作物。水稻在三、四月的插秧时节需要适量的雨水,在七、八月的生长期也需要高温和雨水,同时,七、八月份也是麦、粟、高粱等作物的生长成熟期。在这两个时段里,农作物对雨水的需求比较大。而该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山多地瘠。春早,回暖不稳:受热,雨水多,但分布不均,常旱涝交替
22、,气候的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十分明显。衙门的祈雨时间也集中在三、四、七、八四个月份。地方官员深知雨水对于百姓来说是维系地方的大问题,因此十分关注本地的得雨情况,并及时向上级汇报(上级也需对治所内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以便及时赈济。南部档案中就有多则南部知县上呈督宪、藩府的关于得雨日期的禀文,如:遵查光绪二十九年三月初一日起,至十五日止,初四日雨,亥初起至子初止;初五日雨,子初起,至巳正止以上十五日得雨五次,地土滋润,田水充足,胡豌二豆现已上市,小爰、菜子均在结实,谷稻尚未播种,至卑县仓斗一石,合市斗四斗二升五合,现在市斗上米,每石价银拾两零二钱,中米每石价银九两八钱五分,小麦每石价银七两四钱,黄
23、豆、豌豆每石价银六两六钱,胡豆每石价银六两五钱,包谷每石价银七两三钱,市平银两合库平九钱四分九厘,市平每两易制钱一千二百四十文,所有得雨粮价各情形,理合遵章禀请。*南部档案16-445-1,光绪二十九年三月十六日。由上不难看出,雨水对南部地区的米价、粮价、银钱等方面有.重要影响,而这几方面正是影响百姓生活、维护地方稳定至为关键的因素,才会有“将曾否得雨深透,并米粮贵贱,豆麦歉熟,以及播种插秧情形,半月禀报一次”南部档案16-445-1,光绪二十九年三月十六日。的记载。知县作为当地的父母官,深知久旱不雨对百姓造成的危害,对于民众设坛请雨禁用的要求一般会准予。在祈雨活动中,知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清代南部县衙档案 清代 南部 县衙 档案 中的 祈雨 文献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62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