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的经典——比较孟郊《游子吟》和黄仲则《别老母》.docx
《母爱的经典——比较孟郊《游子吟》和黄仲则《别老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母爱的经典——比较孟郊《游子吟》和黄仲则《别老母》.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母爱横典一比竭郊游子吟和黄仲则别老母摘要:孟郊游子吟和黄仲则别老母都是抒写别母情结的经典。两首经典诗歌通过离别时的真实情景展现母子情,同时抒发久别在外的游子对母爱无法回报的赤子之心。二者的个人遭遇具有一致性,但抒情方式别有天地;结合二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可以发现其中的差距。在比较的过程中,探究当代中华民族对传统孝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关键词:孟郊;游子吟;黄仲则;别老母;母爱游子吟1是中唐诗人孟郊的代表作,别老母2是清代诗人黄仲则的名篇。同为寒士诗人,二者的别母之作感人至深。溢郊的游子吟写于贞元十七年,诗人年过五旬任裸阳尉后不久,黄仲则的别老母写于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时值作者23岁。在相似
2、的情景中,诗人们抓住人间最伟大的母子情作为抒写对象,融入自己的款款真情,抒发了对平凡而伟大的老母的挚爱。两首诗都以别离作为背景,因而具有相似性,同时因时空上的千年差距具有微观上的差异性。人类的孝亲情结在中国文化中可以找到很多证据。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孝文化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诗经凯风开始,孝亲观念一直在文学创作中出现。孟郊在天命岁月感恩母爱,黄仲则在而立之年前喟叹母爱,二者在情感上获得共鸣。首先,两首诗都选取了典型的离别情景作为抒情氛围。“游子”这个词语早就出现在管子卷第二十三:“游子滕商之所道,人求本者食。”韩非子卷七中有:“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
3、游子思念故乡,第一紧要的是慈母。“慈母手中线”,是年迈的母亲在为即将远行的孩子缝制御寒的衣服;“临行密密缝”,是游子在仔细观察母亲缝制衣服的细节描写;“意恐迟迟归”,老母正在忙碌,可能没有说太多嘱咐冷暖的话,也可能对诗人说了很多注意身体的话,留给读者很多想象空间。相依为命的母子,诉不断的嘘寒问暖,道不尽的母子情深。“塞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点明了自己要去的地方,没有太多的语言表达,白发老母的泪水让母子的离别感动了无数读者。杜甫新安吏中有“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可以想象慈母对儿子的恋恋不舍。“不是离愁难整顿,被他引惹其他恨”(辛弃疾蝶恋花衰草残阳三万顷),这次的离别让黄仲则思潮起伏
4、,想到弱冠之前多年的漂泊奔走和仕途失意,不能奉养母亲于身边,这样的离别最难奈。其次,两首诗歌均在诗人仕途刚刚稳定的状态下得以抒写。孟郊“立身如礼经”(张籍赠孟郊),作为长子,一生侍候母亲笃诚志坚。“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唐摭言卷一),贞元十二年,孟郊进士及第,时年46岁,因此吟出“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快语,50岁上任裸阳县尉。游子吟是孟郊上任滦阳县尉之后的作品,传达了可以拿俸禄孝敬老母的心态。别老母作于正月十五之前,作者将作幕安徽,先赴嘉兴,因此拜别母亲。对于寒门诗人而言,可以找到生存之道实属不易,况且孟郊和黄仲则都是诗心纯正和性格刚直的人。一个是中唐时期与韩愈等提倡奇崛诗风的落拓诗人,一个
5、是清中叶久试不遇的落寞考生,二者的官运或者说人生遭遇十分相似。再次,两首诗歌都阐发了难以回报母爱的羞愧心理。丧父、依人作幕、怀才不遇是两人的共性。孟郊父亲在其幼弟出生后就过世了,黄仲则4岁丧父。在寡母抚养和教育的情况下,孟郊和黄仲则自然对母爱感受颇深。清代的荷贻孙在诗筏中云:“古今必传之诗,虽极平常,必有一段精光闪烁,使人不敢以平常目之,及其奇怪则亦了不异人意耳。乃知奇、平二字,分拆不得。”游子吟和别老母都应如是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把自己比作小草,把母亲比作春阳,托物言志,清晰地传达了对白发苍苍老母的感恩和至今未能让母亲享福的愧疚。“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这是黄仲则
6、即将宦游安徽时对老母的惭愧之言。在雨雪纷飞的冬夜,慈母怎么舍得爱子远游,诗人站在慈母的角度,发出“有子不如无”的感慨,写出了对不能侍奉慈母的前愧之情。最后,两首诗歌都是真情的自然表达,是人生阅历达到一定的心理状态下不吐不快的经典。钟惺在唐诗归中评孟郊的游子吟谓:“仁孝之言,自然风雅”,也可以用在黄仲则别老母上。两首名作都是游子常年远游经历的积淀在特定情境中的自然抒发。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溢。”3思亲和远游经常出现在孟郊和黄仲则的诗歌中,比如孟郊的商州客舍叹命出门行远游和怨别等,黄仲则的夜坐怀曹以南一笑立秋后三日金陵杂感登翠螺山偕顾文子舟夜将之京师杂别以及都门秋思等,其中多次出现“
7、游子”远客“家中”等关键词。“诗歌者,感情之产物也。”(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鲁迅南腔北调集论“赴难”和“逃难”中有:“我如骨鲤在喉,不能不说几句话。”在人生阅历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孟郊和黄仲则对年迈母亲的感情会因为某一个小细节而喷发。这种真情的喷发就像潮水袭来,无法躲避。高尔基说过:“真正的语言艺术总是非常淳朴、生动如画,而且几乎是肉体可以感触到的J游子吟和别老母都用极其简单的言语,言简意深,字字千金,感人至深。吴蔚光在两当轩诗钞序中称黄仲则似“东野穷而长吉天”,可见两位寒土不仅具有相同的遭遇,而且对母亲的感恩也衷心如一。正如韩愈与孟东野书中所云:“行古道,处当世;无田而衣食,事亲左右无违:
8、足下之用心勤矣,足下之处身劳且苦矣。”用在孟郊和黄仲则身上都很中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与元九书)“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王羲之兰亭集序)面对同样的情景,历代有诗心的土子都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但是表达情意的方式会有差距。比如,文学的书写方式就经历了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这个宏观的划分,抒情作品也多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差别。游子吟和别老母各自就有特定时代的意味。孟郊作为中唐苦吟诗人的代表,这首歌咏母爱的诗歌是他乐府诗的代表。钱钟书先生认为游子吟:“深欲若平,巧语带朴,新语入古,幽语含淡。”4首先写作时心态不一样。此时孟郊已在滦阳上任,并且把母亲接到了官署地点。迟来的春风
9、得意,让孟郊尝到了命运多舛之后的安逸。游子吟并非诗人真正要别离,而是和老母卧膝长谈时,面对银发满餐的慈母,想到多年未能尽孝的惭愧。科举不顺的岁月里,每一次离家的时候,慈母总是为诗人缝制棉衣,无怨无悔,直到诗人今天为官,望子成龙的期望才得以实现。应该说,游子吟是无数次母子分别情景的再现,是多年感情的积淀,是千万寒门士子的真切心声。其次,塑造的母亲形象不同。游子吟主要从慈母的动作出发,一针一线,细致入微,慈母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纯情的爱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流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游子吟 别老母 母爱 经典 比较 游子 黄仲则 老母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63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