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辨析类诗歌鉴赏 (训练)解析版.docx
《比较辨析类诗歌鉴赏 (训练)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辨析类诗歌鉴赏 (训练)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比较辨析类诗歌鉴赏目录Ol挑战真题查知识漏洞02回顾教材补知识漏洞回顾知识体系回顾核心考点易混易错归纳03知识通关演练W挑战真题查知识漏洞(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16.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答案】送诗中王勃直抒胸臆,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来宽慰朋友,排遣离愁,乐观豁达,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白诗中,“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运用“日近长安远
2、”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与比较诗歌内容的能力。古诗词的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腹,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和情景交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此句写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大意为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襟。无为”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
3、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豁达的特点。这两句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排遣离愁,乐观豁达,这是属于直抒胸臆;白下驿饯唐少府中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的大意是走哪条路离开呢?长安就在太阳边上。此句是诗人想象与友人分别后的情景,写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是长安,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这是通过用典来抒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山林休日田家卢照邻归休乘暇日,做稼返秋场。径草疏王彗,岩枝落帝桑。耕田虞讼寝,凿井汉机忘支戎葵朝委露,齐枣夜含霜。南涧泉初冽,东篱菊正芳。还思北窗下,高卧偃羲皇。【注】储稼:为耕作者送饭。王彗:植物名。虞讼:指发
4、生在虞、芮两国之间的争田事件。子贡路遇一老丈挖地道入井,抱瓮打水浇田,子贡劝他使用桔椽以提效。老丈认为使用机械,必定使人行事图巧,故而不用。16.同是描写田家生活,本诗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相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6分)【答案】相同:都表现了对田家生活的喜爱。如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性本爱丘山”和本诗中的“还思北窗下,高卧偃嚷皇1.不同:归园田居(其一)表现了对仕途(官场)生涯的厌恶,这是山林休日田家所没有的。山林休日田家五、六句赞美田家淳朴的民风,这是归园田居(其一)所没有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相同点: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性本爱丘山”
5、是指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表达了诗人对永恒美好的追求。“还思北窗下,高卧偃羲皇”,用陶渊明的典故,写想北窗下面躺卧,凉风阵阵吹过,便自认为像伏羲氏以前的古人那样悠然自适,心境闲逸,据此分析出,借陶渊明之事表达对高洁志趣的向往。(2)不同:归园田居(其一)写到“误落尘网中,-去三十年H以“误落尘网”表现了对仕途(官场)生涯的厌恶,这是山林休日田家所没有的。山林休日田家五、六句耕田虞讼寝,凿井汉机忘1.写农耕生活平和安乐,没有世俗纷争,人们安居乐业无机巧之心,可看出赞美田家淳朴的民风,这是归园出居(其一)所没有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赤壁歌送别李白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
6、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鲸唐突留馀迹。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注】此诗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李白旅居江夏(今湖北武汉)时所作。鲸鲸: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此指曹操与孙刘联军麋兵的军队。26.这首诗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周瑜,两者刻画周瑜形象时的描写角度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同:李诗和苏词都把周瑜形象放在赤壁之战的背景下加以塑造。李诗和苏词都运用侧面描写的方式塑造周瑜形象:李诗用赤壁战场上赤焰烧天、煮水蒸云的景象烘托出周瑜击破操大军的英雄形象;苏词用小乔初嫁来烘托周瑜的年轻有为、英姿飒爽。异:苏词从正面详细描写了周瑜的外貌、
7、神态:“羽扇纶巾,谈笑间”描写出周瑜风度翩翩、从容淡定的儒将气质;李诗用一句“周瑜于此破公八直接简要突出周瑜的功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李诗有赤壁楼船扫地空周瑜于此破曹公苏词有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都把周瑜形象放在赤壁之战的背景下加以塑造;李诗“烈火张天照云海1.漫天的烈火把云海都映烧得通红,用赤壁战场上赤焰烧天、煮水蒸云的景象烘托出周瑜击破曹操大军的英雄形象;苏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1.用小乔初嫁来烘托周瑜的年轻有为、英姿飒爽。李诗和苏词都运用侧面描写的方式塑造周瑜形象。“羽扇纶巾,谈笑间”,周瑜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
8、,谈笑着。这是正面详细,描写了周瑜的外貌、神态,描写出周瑜风度翩翩、从容淡定的儒将气质;李诗用一句周瑜于此破曹公1.那是周瑜在这里用火攻把曹操击败,直接简要突出周瑜的功绩。t回顾教材补知识漏洞Jr一、回顾知识体系1、回扣教材:此种考题设题考查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陌生之诗,一是教材学过或接触过的;二是两首诗全是陌生的,多以主观题为主。这类型考题是紧扣教材而设置的题型。2、近年比较辨析类高考题:2022年新高考II卷15(客观题)李白送别: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3分)2022年全国乙卷16(主观题)王勃白下驿饯唐少府: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
9、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清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2021年新高考I卷15(客观题)杨巨源寄江州白司马: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6分)3、常见题型:同是描写XXX,本诗与XXX相比,XXX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6分)这首诗和XXX都写到XXX,两者刻画XXX形象时的描写角度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本诗与XXX都是XXX之作,但诗人XXX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分析两首诗在抒情方式/语言风格/意象/情感上有什么不同?4、解题方法:(一)选择题:观察选项,明确对比项目及角度:定位原文,找准区域。根据选项的描述定位原文,找到相对
10、应的区域、字词。细致比对,综合选择。在翻译诗歌的基础上进行细致比对,看是否能够一一对应,再结合全文的主旨进行综合选择。(二)主观题:诗歌的比较阅读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进行,内容层面包括诗歌的客观对象和主旨等要素,形式层面包括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要素。明确对比的要求:是对比相同点还是不同点,还是异同点。明确对比的角度:应从哪些角度展开对比。一般题干会明确指出对比角度,角度的个数不等。整体感知,明确异同,根据题干所给的角度,从诗歌的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出发,整体比较诗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根据某一个或某几个角度,先寻找能够体现相同点的诗句,结合该诗体分析两首诗的相同点在
11、哪里;再寻找能够体现不同点的诗句,分别结合诗句进行具体的分析。二、回顾核心考点核心考点01:比较思想感情的差异感情对于诗而言,它是诗歌的生命。古人云:诗言志。诗人写诗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均为抒发自己的感情。然而,由于诗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处境各异,追求有别,他们的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自然也不同。比较不同诗歌所传递的情感色彩,如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观察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变化,体验诗歌所带来的情感共鸣。核心考点02:比较表现手法的差异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的比较鉴赏,一要熟知基本知识,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
12、、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此外还有各种修辞手法。二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核心考点03:比较诗歌的意境的差异诗词的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鉴赏诗歌,重在领悟诗的意境,能够领悟诗词的意境就能准确理解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所抒发的感情。核心考点04:比较诗歌的选材立意的差异由于不同的诗人,或不同一时期的诗人的生活经历不同
13、,处境各异,追求有别,所以面对同一题材,他们的诗歌选材立意自然也不同。因而比较诗歌的选材立意的差异就成了高考命题的关注点。核心考点05:比较诗歌的语言的差异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抓两个方面:一是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二是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清新明丽,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等。解答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题,可以按照分析词句含意、表现方法与表达作用的步骤来进行。三、易混易错归纳易错方面:比对不明,答题不规范。【应对方法】阐述时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要对诗歌原句进行分析,切忌直接得出片面结论。如果是
14、分析情感的异同,要写出情感词以及情感产生的缘由。如果是对比手法的异同,要分别具体分析手法是如何运用的、主旨是什么。N4知识通关演练一、(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鹤鸽天重过阊门万事非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珑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注】这首词写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IlOl年),年近五十的作者从北方回到苏州,故地重游,悼念亡妻而作。16.本词与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堪称古代悼亡词中的双璧,同以真挚、沉痛见称。请分析两首词在表达技巧上的相同之处。(6分)【答
15、案】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苏词的上片是写实,写尽了词人的相思之苦;下片一开始由现实进入梦境,最后一句又从梦中回到现实,表达了词人无法与亡妻相见的彻底的绝望。贺词由实入虚,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怅惘。都运用了细节描写。如苏词中“小轩窗,正梳妆*贺词“空床卧听南窗雨乙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如苏词的“明月夜,短松冈”,贺词的“原上草,露初晞”,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追怀之痛。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苏词的“髯如霜,把鬓发比作寒霜,把自己的辛苦遭逢与对亡妻的思念交融在一起。贺词上片以连理树的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比喻自己的丧偶,刻画出作者的孤寂、伤悲。【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都运用了虚实
16、结合的手法。苏词,上阕”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整首词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贺词,“重过阊门万事非”领起眼前之景,至广空床卧听南窗雨”都是实写,通过旧地重游抒发感情,追念了作者与亡妻在长期同甘共苦的生活中培育出来的深厚爱情;“谁复挑灯夜补衣今后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衫?这一句是想象昔日之景,是虚写。都运
17、用了细节描写。苏词,“小轩窗,正梳妆只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这一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亲切而又熟悉,她的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贺词,“空床卧听南窗雨”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平添几多愁绪。这句细节描写,抓住人物“卧听”的动作,表达自己长夜不眠之思。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苏词,“明月夜,短松冈“借助凄冷幽独的景物描写,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凄清幽独,黯然魂销。贺词,“原上草,露初晞“原野上,绿草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同时,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触景生情,抒发了追
18、怀之痛。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苏词,“鬓如霜鬓发如霜,这是一句明喻,借助“霜雪”的颜色写出了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与对亡妻的思念。贺词,“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我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似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以连理树的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比喻自己的丧偶,形象地刻画出了诗人的孤独凄凉。二、(福建厦门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黄州陆游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注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陆游44岁,任四川夔州通判,次年他
19、沿江前往赴任,于八月间到达黄州。16、同是南宋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慨“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而陆游则在本诗中慨叹“生子何须似孙仲谋:请结合诗句分析二人所抒发情感的异同。(6分)【答案】同:二人皆有感于英雄的丰功伟绩不再,因而慨叹南宋朝廷不思北伐,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异:辛弃疾赞叹孙权曾建都京口,表达了对英雄业绩表示向往;陆游却说如今人已经不需要像孙权那般,表达了对朝廷不善用人的极度不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先看相同点:二人皆有感于英雄的丰功伟绩不再,因而慨叹南宋朝廷不思北伐,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辛弃疾“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感慨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
20、寻觅了。当时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脑子里一一闪过千百年来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可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了。诗人起笔便抒发其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同时慨叹朝廷不思北伐,自己无法像孙权一样建立一番功业。而陆游”生子何须似孙仲谋”是借景感事言志。赤壁尚在,但英雄不可再世,古战场已成旧址,万事尽付东流,世事成败不足道,因而作者认为“生子不须似仲谋”了。此联中诗人借赤壁陈迹感叹朝廷偏安半壁,强敌入侵,思无英雄与敌抗衡,自己虽似仲谋,志在恢复失地,驱逐强敌,但又得不到不思振作小朝廷的重用,还放外
21、任万里之外的蜀地。再看不同点:辛弃疾赞叹孙权曾建都京口,表达了对英雄业绩表示向往。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先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用典表达了对英雄业绩的向往。陆游却说如今人已经不需要像孙权那般,表达了对朝廷不善用人的极度不满。此诗末联,也正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不平之鸣,表达了对朝廷不善用人的极度不满。三、(四川雅安2024届高三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太白岭王安石太白矗喉(D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22、。【注】St崎(Iongsong):山势高峻的样子。16.本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它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在写景手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6分)【答案】归园田居(其一)写景的典型手法是白描、动静结合和视听结合等,本诗颈联同样如此。白描。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简洁的语言写出阳春三月,鸟语婉转,溪水潺潺,鱼儿慵懒的幽静怡人环境。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归园田居
23、(其)运用白描手法,“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一句,用简笔勾勒出屋舍概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为听觉、动景描写,“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为视觉、静景描写,动静结合和视听结合,描写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田园风光。本诗颈联同样如此。本诗颈联“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的意思为:明媚的春天已到来,鸟儿欢快地说着话,溪水也不愿流动,鱼儿也贪恋这美好而行动变得迟缓。白描。本联抓住描写对象鸟、鱼、溪的特征,用简洁的语言写出阳春三月,鸟语婉转动听,溪水清澈,鱼儿在水中停歇的幽静怡人环境,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动静结合,使得画面既美好又富有生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比较辨析类诗歌鉴赏 训练解析版 比较 辨析 诗歌 鉴赏 训练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63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