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360》全集·中:原文+译文.docx
《《群书治要360》全集·中:原文+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书治要360》全集·中:原文+译文.docx(3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群书治要360全集中:原文+译文第四章为政一、务本160.孔子曰:一凡为天下国家者,有九经焉,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废人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展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齐庄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尊贤也;爵其能,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笃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敬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子百姓也;日省月考,既禀称事,所以来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绥远人也;
2、继绝世,举废邦,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治天下国家有九经焉,其所以行之者一也。(卷十孔子家语)【译文】孔子说: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重要纲领:修正己身,尊重贤人,亲爱亲族,礼敬大臣,体恤众臣,爱民如子,招彳米各行工匠,抚慰远方人民,孜定各地诸侯。修正己身,则可树立品德,不为外在名泯所动摇;尊重贤人,如此小人自然远离,君王就不受奸臣迷惑而做出错误决策;亲爱亲族,则叔伯、兄弟之间受到恩泽,自然不会有怨言嫌隙;礼敬大臣,如此和合共识、以礼相待,朝政就不会迷乱颠倒;体恤众臣,众臣必深怀感恩而尽心报效;爱民如子,则百姓受到鼓舞而互相劝善;招徒各行工匠,国家才会富裕充足;抚慰远方人民,则四方之人
3、受到恩惠,自然归顺依附;孜定各地诸侯,则天下人民敬畏诚服。哀公问:如何做到这样呢?孔子说:内心严肃诚敬,外表齐整端庄,不合礼义的事绝对不干,这是修正己身之法;摒弃谗言,远离女色,轻财物而重道德,这是尊重贤人之法;根据才能授以爵位,增加俸禄,理解其好恶,这是加厚亲族间和陛之法;授予高官、委以重夫,这是礼敬大臣之法;忠诚信实者,给予优厚俸禄,这是劝勉贤士之法;农闲时节才役使人力,并减收赋税,这是爱民如子之法;经常查考工作,并依考绩发给酬劳,这是招徒各行工匠之法;款待来往的各方族群,奖励善行而怜悯弱势,这是抚慰远方人民之法;按时维持外交礼节,进贡虽薄而答礼丰厚,这是孜抚诸侯之法。总之,治理天下国家有
4、九条重要纲领,而实行的关键,只在一个诚字。161.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卷二尚书)【译文】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唯有根本稳固,国家才会孜宁。162.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于得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卷十孔子家语)【译文】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施政道理及方法,都记载于典籍上。如果有像文王、武王那样的人存在,那么仁政便能实行;如果没有像文王、武王那样的人,那么仁政便会跟着止息。所以施政的关键在于获得圣贤人才。要想得到人才必预以修养己身来感召,修养己身必在于遵循道德伦理,遵循道德伦理的下手处,在于以仁爱存心。163.昔者成王,帅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大保,周
5、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导之教训:此三公职也。于是为置三少,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故乃孩提有识,三公三少,明孝仁礼义,以导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孔子日: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卷十六汉书四)【译文】从前周成王年帅尚在襁褓之中,便由召公做太保,周公做太傅,太公做太师。保,是保护太子的身体;傅,是以道德仁义教导辅助他;师,是以圣贤教诲引导启发他;这就是三公的职责。于是又设立三少,少保、少傅、少师,这是与太子生活在一起的人。所以当太子帅年懂事时,
6、三公、三少就讲明孝、仁、礼、义的道理,引导他落实,并驱逐奸邪之人,不让太子见到不好的行为。于是选出天下品行端正、孝顺友悌、见闻广博有道德的人,护卫辅助他,让他们陪伴太子朝夕相处、却出却入。所以当太子生下来,所见的都是正事,所听的都是正言,所行的都是正道,在他左右前后都是正人君子。孔子说:从小养成的品德就像天性一样,自然而然变成习惯。164.国无贤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尝有也。故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俊。得民心者民往之,有贤佐者土归之。(卷四十三说苑)【译文】国家没有贤能的臣佐和优秀的人才,而能成就功业、树立名声、转危为孜、延续亡国的,是从来没有的事。所以国家孜
7、定的关键不在大,而在于赢得民心;辅佐的人不在多,而在于得到贤俊之人。得民心的人,人民自然会拥护他;有贤臣辅佐的人,士人自然来归附他。165.公问日: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对日:夫人道政为大。夫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公日: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日: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信。三者正,则废物从之矣。(卷十孔子家语)【译文】哀公问孔子说:请问人道之中什么最重要?孔子回答说:人道之中,政治最重要。政治的意思,就是端正。君主做事端正了,百姓也就跟着端正。哀公问道:请问怎样为政?孔子回答说:夫妇职责有所区泮,父子互相亲爱,君臣互相信夫。这三个方面端正了,则万事万物的关系也跟着理顺了。166.天地为大
8、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智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孚,而政事之本也。(卷三十八孙卿子)【译文】天地可以说是博大了,但不诚,就不能化育万物;圣人可以说是睿智了,但不诚,就不能教化万民;父子可以说是最亲密了,但不诚,就会疏远;君王可以说是最尊贵了,但不诚,就不为人所尊重。故诚之为德,乃君子之所恪孚,亦为治理国家之根本。167.子路日: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日: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卷九论语)【译文】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国的君主打算请您去辅
9、助他治国,不知您将以何事为先?孔子说:那一定是先正名,使名分与事实(身分等)相符。如果名不正,则言语不能顺理成章;言不顺,办事就不易成功;办事不成功,礼乐的教化就不能兴起;礼乐不兴起,刑罚就会用之不当;刑罚不当,人民就会感觉手足无措,天下就乱了。168.彖日: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卷一周易)【译文】彖传上说:家人,女子孚着正道,居于家内,相夫教子;男子孚着正道,处理外务,承担经济重担;男女各孚着正道,皆各得其正,这是天地间的大道理。一家人中有严正的君长,就是父母亲。父亲尽为父之道,儿
10、子尽为子之道,兄长尽为兄之道,弟弟尽为弟之道,丈夫尽为夫之道,妻子尽为妻之道,则家道就能端正了,所有的家都端正,则天下也就孜定了。169.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三者孚本离末,则民富;离本孚末,则民贫;贫则陋而忘善,富则乐而可教。教训者,以道义为本,以巧辨为末;辞语者,以信顺为本,以诡丽为末;列士者,以孝悌为本,以交游为末;孝悌以致养为本,以华观为末;人臣者,以忠正为本,以媚爱为末。五者孚本离末,则仁义兴;离本孚末,则道德崩。(卷四十四潜夫论)【译文】使百姓富裕,以农事生产为本,以流动性职业为末;各种工艺,以实用为本,以
11、雕琢装饰为末;买卖经商,以流通货物为本,以出售珍奇之物谋泯为末。这三者若能孚本弃末,百姓就会富裕;若弃本孚末,百姓就会贫穷;百姓贫穷就会陷入困境而无心行善,百姓富裕就会孜乐而可以接受教化。教育训导,以道德仁义为本,以巧言善辩为末;言辞话语,以诚信顺理为本,以奇异华丽为末;读书之人,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为本,以交友应酬为末;落实孝悌,以尽心奉养为本,以图表面讲排场为末;为人臣者,以忠诚正直为本,以谄媚讨好为末。这五者若能孚本弃末,仁义之风就会兴盛;弃本孚末,道德就会崩溃。170.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夫礼教之治,先之以仁义,示之以敬让,使民迁善日用
12、而不知也。(卷五十袁子正书)【译文】仁义礼制,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法仙刑罚,是治理国家的枝叶。没有根本就不能立国,没有枝叶就不能有所建树。以礼义教化治国,就要首先践行仁义,并且带头做到恭敬、谦让,带动风气,使人民于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迁善改过。171.孔子日:行己有六本焉,然后为君子。立身有义矣,而孝为本;丧纪有礼矣,而哀为本;战阵有列矣,而勇为本;治政有理矣,而农为本;居国有道矣,而嗣为本;生财有时矣,而力为本。置本不固,无务丰末;亲戚不悦,无务外交;事不终始,无务多业。反本修迹,君子之道也。(卷十孔子家语)【译文】孔子说:立身处世具备了六大根本,然后才能成为君子。立身有仁义,孝道是根本;举办丧
13、事有礼节,哀痛是根本;作战布阵有行列,勇敢是根本;治理政事有条理,农业是根本;孜定国家有方法,慎选继承人是根本;创造财富有一定的时机,辛勤经营是根本。根本不巩固,就不要追求枝叶小事的完美;亲戚都不能团结和陛,就不要致力于跟外人交往;做事情有始无终,就不要去从事多种事业。回归根本从近处做起,这是君子采取的原则和方法所以假如本末倒置,不只徒劳无功,还会产生严重的流弊问题。172.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义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雕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鹿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
14、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宁,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卷二十七蜀志)【译文】诸葛亮担夫宰相,孜抚百姓,明示礼义法规,精简官职,采用应时而变的制度,推诚相待,办事公道。对于竭尽忠心有益国家者,即使是仇人也必定奖赏;触犯法仙、怠忽职孚者,即使是亲信也必定惩罚;认罪悔改者,即使罪行严重也必定从宽开释;巧言掩饰罪过者,即使罪行轻微也必定从严判刑。善行哪怕再微小也要表彰,恶行哪怕再微细也要惩罚。精通熟习各项政事,对事物从根本上加以治理,依照名位来要求实效,不允许弄虚作假。最终在蜀国境内,人人敬畏和爱戴他。刑罚政仙虽然严厉,人民却毫无怨言,正是因为他处事公宁
15、,而勉励、禁戒非常明确。他真可以说是懂得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能与管彳不、萧何相媲美了。173. 子日: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卷九孝经)【译文】孔子说:孝道,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是从孝道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174.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与!(卷九论语)【译文】君子为人必专心致力于根本,根本建立了,道德就会随之产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就是仁的根本啊!175.子日: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卷九孝经)【译文】孔子说:君子奉事父母能尽孝道,故可将忠诚移于奉事君主;奉事兄长能做到敬顺,故可将
16、顺从移于奉事官长;家居生活治理得当,故可将管理才能移于处理政务。所以,在家中养成了孝悌的品行,才能在外建功立业,美好的名声就会显扬于后世了。176. 孔子日:一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卷二十二后汉书二)【译文】孔子说:奉事父母能能尽孝道,故可将忠诚移于奉事君主。因此寻找忠臣,一定要从有孝子的家庭中选拔。177. 夫知为人子者,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者,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者,然后可以使人。(卷十孔子家语)【译文】懂得如何做一个好儿子,然后才可能做一个好父亲;懂得如何做一个好臣下,然后才可能做一个好君主;唯有懂得如何事奉人,然后才懂得如何夫用人。178. 曾子日:慎
17、终追远,民德归厚。(卷九论语)【译文】曾子说:对于父母过世时的丧葬能谨慎孚礼,对于已亡故的父母及祖先,都能依礼依时追思怀念,不忘其本,则风俗民情必然趋向淳厚善良。179.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鹿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桀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其所归。(卷三十九吕氏春秋)【译文】泉水很深,鱼鳖就会聚来生存;树木茂盛,飞鸟就会群集筑巢;草丛茂密,禽兽就会趋附栖息;君主贤明仁德,各方的豪杰自然归顺依附。所以,圣明的君主不求各方归附,而是尽力创造使人们归附的条件。180. 夫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卷四十七刘廛政论)【译文】治理政事,没有比使官即清廉更好的了。181.子
18、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不信不立。(卷九论语)【译文】子贡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备足粮食,充实军备,取信于民。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再去掉一项,在剩下的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免不了死亡,假使人民不信夫政府,国家的威信就建立不起来了。意谓只要人民信赖政府,虽无足食,仍可与国家共患难。若除去民信,纵无外患,也有内乱,则国家不能孜立。182.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曰俭,三日不敢
19、为天下先。(卷三十四老子)【译文】老子说:我有三种法宝,掌握并珍惜它们。一是仁慈,二节俭,三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二、知人183.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近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孚,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仁,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论人必以六戚四隐。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廊。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以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羡美羡美作美恶,无所失矣,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卷三十九吕氏春秋)【译文】大凡衡量一个人,当他显达时,观察他所礼
20、遇的是哪些人;当他荣贵时,就观察他所荐举的是哪些人;当他富有时,观察他供养的是哪些人;当他的话受到君主听信时,观察他言行是否合一;当他闲居在家时,观察他的嗜好是否与义相合;当他近习于君主时,观察他宁时所说是否与道相应;当他困苦时,观察他是否对非分之财有所不受;当他卑贱时,就观察他是否对非义之事有所不为。使他喜悦,以检验他能否保持操孚;使他欢乐,以检验他是否走向邪僻;使他发怒,以检验其能否自制其怒;使他恐惧,以检验他能否保持应有的节操;让他见到悲惨之事,检验他是否心存仁慈;使他困苦,以检验他意志是否坚强。以上八项观察、六项检验,是贤主用来衡量人才的方法。衡量和评定人才还必预凭借于六戚四隐。什么是
21、六戚?就是父、母、兄、弟、妻和子。什么是四隐?就是朋友、熟人、乡邻和亲信。在内就用六戚四隐为标准,在外则用八观六验的方法,这样人们的真伪、贪鄙、善恶等品性就能一览无遗了。这就是圣王用以识泮人才的方法。184.景公问求贤。晏子对日:一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夫上难进而易退也,其次易进而易退也,其下易进而难退也。以此数物者取人,其可乎!(卷三十三晏子)【译文】齐景公问怎么求取贤人,晏子回答说:对显达亨通的人,就看他所推荐的人;对窘迫不得志的人,就看他不愿做的是什么事;对富贵的人,就看他是否愿意布施财物;对贫穷的人,就看他是否不取不义之财。最难求得的贤才,是难于出
22、仕而却容易引退的,其次是易于出仕也容易引退的,最下等的是急于出仕而不愿丢官的。用这样的办法考核选拔人才,大概可以了吧!185.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卷十一史记上)【译文】宁时看他所亲近的人,富裕时看他所交往或施与的人,显达时看他所推举的人,穷困时看他不愿做的事情,贫贱时看他是否不苟取。这五点足以确定宰相的人选。186.一日,微察无微察二字问之以言,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日,与之间谍,以观其诚。四日,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日,使之以财,以观其贪贪作廉;六日,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日,告之以难,观其勇;八日,醉之以酒,以观
23、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卷三十一六韬)【译文】一是向他提出问题,看他言辞是否清楚周密;二是追问到底,看他是否有应变能力;三是暗中调查,看他是否忠诚不二;四是明确直接地提问,看他的回答是否有隐瞒或夸张之处,以了解他的品德如何;五是让他支配财物,看他是否廉洁;六是用女色希探,看他的节操如何;七是把危难的情形告诉他,看他是否勇敢;八是让他喝醉酒,看他醉态如何。八种检验的方法都用上了,一个人的贤明或不肖就能辨泮出来了。187.故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听言必审其本,观事必按其实,观行必考其迹。参三者而详之,近少失矣。(卷四十九傅子)【译文】听取言论不如观察事情,观察事情不如观察行为。听取言
24、论必预审察言论的本源或动机,观察事情必预验证事情的实际状况,观察行为必预考察事迹。把这三方面综合起来详细分析,就会较少出错了。188. 昔人知居上取士之难,故虚心而下听;知在下相接之易,故因人以致人。(卷四十九傅子)【译文】过去的君主知道身处高位要选拔人才困难,所以虚心听取下属的意见;知道身处下位的人与人相交容易,所以凭借他人来招致人才。189. 任己则有不识之蔽,听受则有彼此之偏。所知者,以爱憎夺其宁;所不知者,以人事乱其度。(卷三十晋书下)【译文】听凭自己的猜测,则有不识人才的弊端;听从泮人的传言,则有彼此看法不却的偏差。对于了解的人,以自己的爱憎取付了应有的公宁;对不了解的人,凭人事关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群书治要360 群书治要 360 全集 原文 译文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63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