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新编郡邑词征及其词学批评价值.docx
《民国新编郡邑词征及其词学批评价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国新编郡邑词征及其词学批评价值.docx(1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民国新编郡邑词征及其词学批评价值摘要:中国古代的词学流派多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编纂郡邑词征是词学流派扩大影响力、建构地方词学传统的重要方式。民国时期社会变动剧烈、传统文学观念备受冲击,当时新编出版的郡邑词征多是传统文人为保存文化而付出艰辛努力的结晶。民国郡邑词征从展示地方良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及其对地域词创作产生的积极影响,广泛搜求地方词学资源以丰富地方词史的发展脉络,继承并发扬传统词学主张,反驳前人对当地词学的偏见并挖掘新生质素等方式为地方词学争取社会关注和认同。民国郡邑词征是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文献资源,其中呈现出的编纂经验和词学批评方式也值得研究和借鉴。关键词:民国;郡邑词征;词选;地方词
2、学传统中国传统社会是典型的乡土社会,人们多“生于斯,死于斯”,被地缘与血缘固定在某个具体的地区。中国古代十分重视编纂地域性典籍,以保存乡土文献、展示郡邑文化实力、传承地方文脉。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指出:“凡欲经纪一方之文献,必立三家之学,而始可以通古人之遗意也。仿纪传正史之体而作志,仿律令典例之体而作掌故,仿文选文苑之体而作文征。相辅而行,阙一不可。”认为地方志、掌故志和文征,这三类主要的古代地域性文献一同建构起了各地的文化传统。其中,文征是广泛搜求地方文人文学创作成果并结集出版的一类文献,即所谓“录一郡一邑之艺文”。梁启超对文征一类文献的特点和价值有过详细论说,认为“其宗旨皆在钩沉搜逸,以备为
3、贵;而于编中作者大率各系从小传,盖征文而征献之意亦寓焉盖以中国之大,一地方有一地方之特点,其受之于遗传及环境者盖深且远,而爱乡土之观念,实亦人群团结进展之一要素。利用其恭敬桑梓的心理,示之以乡邦先辈之人格及其学艺,其鼓舞浚发,往往视逖远者为更有力。地方的学风之养成,实学界一坚实之基础也诗文之征,耆旧之录,则亦其一工具而已。”指出整理刊刻文征的主要价值在于整理、汇集本地区文学成果,集合、团结地方文人群体,进而逐渐培育、形成独具地域性特色的优良学风。古代地域性文学总集的整理与刊行,一般多从诗文起步,而后扩展到词文体。历代编纂郡邑词征的实践,集中体现了古代词学流派的地域性特征,分别建构起了各具地域特
4、色的词学传统。一、古代词学流派的地域性特征与郡邑词征的编纂中国古代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就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蜀地是该词选的结集地,所载18家词人也多与蜀地关系密切。唐末五代,西蜀以地缘因素聚合了词人群体,这些词人进而相互影响,共同造就了蜀地词坛的兴盛。金人元好问编选的中州乐府,选录中原地区36位词人的124首词作,是编纂者有意识专门聚焦于特定地域空间而遴选词人词作的具体实践。清人已明确感知到地理区域的差异对词文体的影响,清代词学流派的生发和更迭也具有鲜明的地域之别。正如清人周济所云:“词之为小技矣。然考之于昔,南北分宗;征之于今,江浙别派。”清代郡邑词征的大量涌现,得益于本土郡邑词人聚集于
5、当地开坛唱和,逐渐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词学流派;而各派又通过编选郡邑词征来展示该群体的独立性,扩大了群体影响力,如云间词派的幽兰草词、西泠地区的西陵词选、松陵词人的松陵绝妙词选、梁溪词人的梁溪词选、阳羡词派的荆溪词初集、浙西词派的浙西六家词等。这类郡邑词征以展示特定区域词人群体的创作风貌,表达审美倾向为目的。郡邑词征选录的很多词人在生前没有编纂过别集,在后世大都声名不彰,其作品也无人为之专门整理,词作大都湮没无闻,郡邑词征的留存为后世了解当时地域词坛的发展状况提供了可能,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清代编纂的郡邑词征多集中于江浙一带,这里经济发达、文教兴盛,产生了众多词人,影响力不断扩展,逐步成为当时
6、词坛的主流群体。清初曹亮武荆溪词初集序引陈维松云:“今之能为词遍天下,其词场卓荤者尤推吾江浙居多,如吴之云间、松陵,越之武陵、魏里,皆有词选行世。而吾荆溪虽薮尔山僻,工为词者多矣,乌可不汇为一书,以继云间、松陵、武陵、魏里之胜乎?”可见,早在清初时,江浙各地就开始广泛编纂郡邑词征,并有相互追摹争胜的风气,甚至形成了传统。从选录时段来看,清代郡邑词征的编纂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搜罗本地特定时段的词人词作,具有展示当时词人创作实绩,开地方词学宗派门户的意义。如清初戈元颖、钱士贲、钱焕、陈谋道编选柳洲词选六卷,选录明清之交及清初顺治、康熙二朝柳洲地区162家词人的近500首词作。入选词人被分成先正、
7、时贤两大部分,以表现该地方的词人群体上承陈子龙为首的云间一派,下启扬州词人群与阳羡词派,以转变明代以来推重唐五代北宋词的风气,审美趣味向南宋词转变。时人邹祗谟远志斋词衷云:“词至柳洲诸子,凡二百余家,可谓盛极。无论袁、钱、戈、支诸先辈,吐纳风流;如尔斐、子顾、子更、子存、卜臣、古哩诸家,先后振藻。飙流符会,实有倡导之功。”说明了柳洲词选所载词人留J作对繁荣创作、革新词风的推动作用。其二,全面搜求和汇集本地历代词人词作,更多着眼于地方文献的保护与文脉的传承。如清道光十二(1832)年叶申荽编选成闽词钞四卷,并于两年后付梓。该选搜罗广泛,主要从阳春白雪花草粹编词综等前代词选中搜罗宋、元闽籍词人61
8、家的1141首词作。词人各有小传,词作后注明了征引出处。这种以保存地方文献为目的而辑选的郡邑词征,选择的意味甚少,而辑佚的成分更多。再如江宁陈作霖编选的国朝金陵词钞八卷,附闺秀一卷,编选标准较为宽松,“诸家有全稿者决择从宽”“所见诸词随得随录,先后次序未暇重排”,目的在于尽可能扩大搜集范围,便利当地文献的全面保存和广泛流传。晚清时期编纂的郡邑词征又呈现出新的特点。第一,编纂方式更加多样。有将词选和舆地纪两类文献类型相结合的综合性郡邑词征,如徐乃昌编选的皖词纪胜一卷,择录范围不受时代和词人籍贯的限制,以州府为中心编排词作,分别是:安庆府5首、徽州府15首、宁国府19首、池州府14首、太平府33首
9、、庐州府12首、凤阳府11首、颖州府10首、广德州4首、滁州6首、和州8首、六安州1首、泗州16首,共计154首。有增补前代郡邑词征而踵事增华者,保存文献的意识更鲜明。如仇堞增补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陈作霖编国朝金陵词钞,进一步全面汇集金陵一带词人词作,结集为金陵词钞续编,认为:“词仅余事,则词以人重。有引商刻羽,弹心精微,突过前辈,深造于词之中者,则人以词传。至于身世凋零,门祚衰薄,著述散尽,片羽仅存,则以词而存其人。”赵藩为编修云南丛书搜求了云南地区历代词作并纂集为滇词丛录,明确说明该书“本以保残余,而非操选政也“。朱祖谋先后编选了湖州词征国朝湖州词录两种湖州地域词总集,前者求“全”,
10、后者则更具有“选”的意识,形成了系列性地域词总集。孙人和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后者道:“词征求备,此则贵精,虽小变其例,而大体则相同也。合以词征,则古今湖州一郡之词才,究览无遗矣。”足见此时新编郡邑词征的形式更加多样,在编纂目的、体例安排上也更具针对性。第二,编纂体例上不仅简介词人、抄录词作,还抄录大量词话、序跋等资料,具有笺注的特点。如缪荃孙在况周颐的帮助下,大量翻检词别集,编选了国朝常州词录三十一卷。全书共录清代常州籍词人498家,词3110首。该选的体例十分独特,分名家词二十六卷、闺秀三卷、方外一卷、前人论词集录一卷,兼因人存词与因词存人双重因素,正如该书例言云:“因词存人则词在所详,
11、因人存词则词在所略。见全稿者加以选录,一鳞片甲者不计工拙而录之。”在介绍词人生平与创作特色、探求词作本事等方面也十分用力,广采方志与文集中的内容,摘录词人别集序跋和各类词话,体例稍类于查为仁、厉鹑的绝妙好词笺这类笺注型词选。二、民国新编郡邑词征的时代特色民国时期新编出版了多种郡邑词征,既有对前代传统的继承,也有新的编纂动机和理念,颇具时代特色。笔者经广泛搜求查考,可知民国时期新编出版的郡邑词征8种:笠泽词征三十卷附五卷,陈去病辑录,“百尺楼丛书”铅印本1913年。丹溪词征二卷,周庆云编,梦坡室排印本1917年。滇词丛录三卷附闺媛词一卷,赵藩编,云南丛书1923年。长兴词存五卷,温匐辑、王俟园校
12、,排印本1924年。后有1926年线装铅印本。合肥词钞四卷,李国模编选,安庆大同印刷局排印本1930年。闽词征六卷,林葆恒编选,忍盒覆刻本1930年。蜀词人评传,姜方钱编著,成都协美公司铅印本1934年。东瓯词征十卷,薛钟斗编,民国间稿本。增修前代郡邑词征1种:国朝湖州词录六卷,朱祖谋编选,刘承干辑刻,与湖州词征24卷合为30卷,吴兴刘氏嘉业堂刊本1920年“吴兴丛书”。重印前代编选的郡邑词征3种:松陵绝妙词选附华胥语业,(清)周铭辑,薛氏邃汉斋1926年铅印本。湖州词征二十四卷,(清)朱祖谋编选,刘承干辑刻吴兴刘氏嘉业堂刊本1920年,收入“吴兴丛书”。粤西词见二卷,(清)况周颐编,民国刊本
13、。民国时期郡邑词征的编纂多由当时频仍的战乱所促动,在亲眼目睹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对典籍文化的破坏后,各地知名文士产生了较强的文化危机感。柳弃疾序笠泽词征云:“至若周氏词选之弗彰,二百年来尤广陵绝响。虽好事如郭灵芬,不闻有所采掇。坐令宋明以来名卿长德、骚人逸士、闺秀寓贤之清词,愈语漂摇放失,胥在若明若昧间,不获有所附丽,以永其传,宁非松榆之不幸,而词苑之大哀乎?”赵藩滇词丛录序目也说:“咸同兵燹,隘历廿年,而残编断帙,尤撕灭几尽矣。”李国模合肥词钞的编纂也源于编者“感乡邦文献久湮,乃尽发藏书,搜辑乡人词曲”。词征编纂者作为当地知识分子的一员,痛心于乱世亡国之际文化的破坏,出于为后世留存当地文化
14、的责任,因而致力于广泛搜求汇集地方词作。民国时期,西方新的文学观念给传统文体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词这类旧文学体裁也常被漠视甚至批判。章震福作于辛亥革命当年的湖州词征跋云:“窃意古籍之亡,惟火、惟水、惟兵革、惟虫蚀鼠啮,今则摧毁之者,具不在此。穷其所极,将于天地间万不可废之书,求一完善之本至不可得,遑论琐屑之词。”体现了民国文人面对新思想的巨大冲击,进而兴起保存传统、整理国故的思潮。1913年,胡龌玉为笠泽词征作序时感慨道:“乃时移世异,书卷飘零,而后起之英,又好自骋才,率尔著作,镜梨寿枣,以求名高,古人文字,漠不加意。”更对时下文人追求新异,片面否定传统文体的做法深为痛心。金祖泽序云:“玄黄反复
15、,道丧斯文。繁我陈子,灵想在襟,含宫嚼征,耽研一室,箧有成书,斯亦天心来复之见端,而词苑沉沉中空谷足音也。”蔡寅序也说:“素琴已焚,黄钟并弃。斯文之坠,不绝如缕。先哲云亡,来日大难。”二则序言都指出了词文体在战乱频现、社会动荡,新旧思想交替背景下艰难的生存状况,而郡邑词征的褊纂也就具有了保存文化根脉的意义。1921年,柳弃疾为重刊该书所作的序更加深入全面地阐述了民国时期郡邑词征的编选背景和过程:巢南之刊笠泽词征也,卷自为政。一编剖剧,即脱手流传,初不俟全书之尽出,已不胫远走。而前数卷刻成后置东江寓庐,复遒郁攸之灾,烬余益鲜,频年以来有欲求一首尾完备之本而不可得者,承学之士往往滋憾已。余既乞取其
16、残缺者千余册归,思废弃可惜,爰发愿补刊,并弁以目次,俾成完璧。复别印二百部,取楮色古雅而篇幅较宽大,备嗜古者藏莽云尔。其校傩是正者,盖同邑薛子公侠实尸厥成,勤劳甚懋焉。至于遗珠剩玉为兹选网罗所未及,则余方属顾生无咎别撰补编若干卷,行将继此问世,先缀数言以当息壤。说明当时郡邑词征的编者生逢乱世,在文献编纂、保存和流传过程中面临重重困难与挫折,但编者珍视传统、保存地方文献的初心始终不变。正是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民国时期各地郡邑词征的编纂往往有过多次实践,并经历重重困难方留下今日所见的诸种文献,弥足珍贵。比如温州地区在民国初年有过纂集郡邑词征的多次尝试和努力,可惜均未完成。1921年林鹃翔担任瓯社社
17、长后,陈闵慧、郑猷准备编辑瓯括词综。1935年专门成立了浙江省永嘉区征辑乡先哲遗著委员会,邀请夏承寿编选永嘉词征。1936年7至9月,夏先生回到温州过暑假期间已着手编选了一部分,并计划当年内完成。但现存温州地区的郡邑词征仅有薛钟斗编东瓯词征十卷。民国时期编选郡邑词征还借助现代报刊向社会广泛征求,如词学季刊载:“友人袁帅南君(荣法),为湘潭望族,勤研词学。近方纂集乡贤词集,拟选刊湖南词征一书。特托本刊,代为搜访。敢求海内贤达,藏有湘人词集者,无论已刊未刊,一并写目见示,以便函商惠假。”民国时期借助现代报刊面向社会搜求文献,使得郡邑词征的选词更加丰富。综上所述,民国新编郡邑词征是当时学人珍视传统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国 新编 郡邑词征 及其 批评 价值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63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