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与世界的、文学的与音乐的“文化共同体”——评余晁版歌曲《乡愁》.docx
《民族的与世界的、文学的与音乐的“文化共同体”——评余晁版歌曲《乡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的与世界的、文学的与音乐的“文化共同体”——评余晁版歌曲《乡愁》.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民族的与世界的.文学的与音乐的文化共同体-T僚剧澈曲乡愁余光中先生1971年在台北写下的乡愁一诗,不仅在中国无人不知,也在全世界广为流传。这是海峡两岸中华同胞、世界各地中华儿女心中永远的诗歌;也道出了全球游子对故乡共同的思念之情。该诗广为传诵以来,众多音乐家为之谱曲演唱。而众多作品版本中,唯一得到余光中亲自认同、高度赞扬、全权授权、隆重推荐的版本是晁岱健2007年创作完成的歌曲乡愁,即“余晁版歌曲乡愁:余光中与晁岱健因乡愁结缘,成为知音,也成为了中国诗坛与乐坛的一段佳话。该歌曲真正实现了诗情乐意的自然融合、相得益彰,深深地打动了余光中本人,也深深地打动了国内外每一位听众。自成功创作以来,不但在
2、国内文艺界取得了极佳的反响,而且成为了中国文化交流、中华文化传播的代表性作品。这一作品堪称中国当代文艺精品力作。一、余光中与晁岱健的乡愁情缘(一)“乡愁诗人”余光中故乡遇知音余光中祖籍中国福建泉州永春,1928年生于中国江苏南京,1948年随家人迁居中国香港,1950年又迁居中国台湾,此后旅居欧美多国、中国香港等地。他是一生羁旅漂泊的“诗坛浪子”,解不开的“乡愁”情结伴随了他的一生。他因乡愁一诗声名远扬,被冠以“乡愁诗人”的称誉。他的乡愁四韵民歌白玉苦瓜当我死时听听那冷雨记忆像铁轨一样长等大量诗文作品,都折射出浓郁的思乡愁情。乡愁这首小诗以情动人,且具有两岸团圆的政治性主题思想,影响极大,数十
3、年来吸引了一大批音乐家谱曲歌唱,其中不乏“西部歌王”王洛宾、“台湾民歌之父”杨弦等乐坛名家。但是余光中对于一个又一个的歌曲版乡愁,从未表过态,直到听到了晁岱健谱曲的乡愁。2006年圣诞节前夕,晁岱健制作出了歌曲乡愁的第一个小样,寄给了海峡对岸的余光中。2007年初,余光中亲自致电晁岱健,说:“听了晁先生创作的歌曲乡愁,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自己对大陆的思念之情倍增”,又连说三个“很好”表达了对作品的高度肯定,并发了一封亲笔传真,写道:“歌声乐韵,悠扬动听,诠释得颇为尽情得到余光中本人的认可后,晁岱健精心修改打磨,完成了歌曲版乡愁的创作。2007年10月徐光中授权晁岱健“全权谱曲并演唱”乡愁。20
4、08年10月,余光中应晁岱健之邀在南京总统府过80岁生日。晚宴席间,余光中应所有宾客提议朗诵乡愁。在片热烈的掌声中,晁岱健问道:“乡愁一诗共四段,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乡愁的未来呢?”余光中略加思索,回答说:“未来啊?乡愁是一道长长的桥梁,你来这头,我去那头!”这一乡愁的第五节“未来篇”就是在此情此景中碰撞而出的灵感火花,并形成了永恒结晶。今天的众多语文教材中已经加入了这一段。2014年9月,余光中又以诗歌相彰为题郑重推荐了晁岱健创作的歌曲乡愁。可以说,晁岱健创作的歌曲乡愁是唯一得到余光中本人认可和授权的版本。余光中的一句“岱健懂我”是对于歌曲最大的褒赏,更清晰地表达了他将身在南京的
5、晁岱健认作平生知音的意愿。这就是余光中故乡遇知音的故事。(二)晁岱健用音乐传播“乡愁文化”晁岱健决心为乡愁插上音乐的翅膀,让这首游子之歌传遍远方,倾力创作歌曲乡愁,要追溯到2001年。那一年,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取得成功。在场庆祝申奥成功的大型活动上,余光中受邀现场朗诵乡愁。当他刚一念出“我在这头”时,台下万余名观众洪亮地齐诵“母亲在那头”!这“一人诵,万人和”的动人场面让电视机前的晁岱健激动万分。一时间,音乐创作的灵感涌上心头,一段歌曲旋律在他的脑海中闪现。他暗下决心,要把这首打动了无数中华儿女的诗作,以歌曲的形式呈现,使其拥有更多更美更富情感的艺术形式,并被更加广泛地传唱开去。2002
6、年初起,晁岱健便开始了呕心沥血的创作之旅。直到2006年秋,历经4年,晁岱健才终于完成了第一稿的乡愁曲谱。后又吸收了余光中提出的殷切意见,修改得结构更加紧凑合理,歌曲更加优美动听(图1)。晁岱健的歌曲乡愁将余光中心中的那份对母亲、对祖国、对中华文化的乡愁“诠释得颇为尽情:自2007年成功演出以来,曲中的依依眷念、款款深情、浓浓大爱令听众无不动容。2007年9月,时任文化部部长的孙家正(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名誉主席)亲笔致信晁岱健,赞扬并期待在海峡两岸传唱这首歌。十几年来,这首歌曲获奖无数,衍生出来的系列音乐作品不断演出,举办了多场音乐会,在国内外获誉。晁岱健真正做到了“为乡愁插上歌
7、声的翅膝”。他为此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无数场专访,受邀在各类文化场所举办了无数场讲座,讲述他与余光中一生一世的“乡愁情缘”,讲述歌曲乡愁的创作心旅。这就是晁岱健用音乐传播“乡愁文化”的故事。二、民族的与世界的乡愁(一)“民族的”天然不是“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资本携带着文化资本进行跨国运动,对文化全球化推波助澜。由于经济全球化是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伴随而来的文化全球化难免呈现出文化西方化。与“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一体化)这一概念相对的,是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倡议的“文化多样化工168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语就常常为“文化多样化”阵营所引用。这一句话是从鲁迅谈民族木刻艺术
8、发展的一封信中的一段话演化而来,原话为:“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228鲁迅本意在于:希望民族艺术的题材更具民族性,在跨文化传播中更显文化的在地性、特色性、异质性,以吸引世界注意。331然而文化“巴比塔”客观存在着,各个民族文化语境语汇各不相同,各自的文化价值观念、文化生活方式、文化审美判断常常大相径庭,造成了在跨文化传播的实践中,越凸显本民族文化的独特差异性,往往意味着越增加其他民族文化的话语间隔性,乃至产生“文化折扣”“文化误读”的现象。“文化折扣”亦称“文化贴现”,最早由C.霍斯金斯和R.米卢斯在美国主导电视节目国际市场的原因(
9、1988)一文中提出,指的是:因文化语境差异,一地的文化产品在进入国际文化市场时,不被其原生地区以外地区的受众所认同或理解,而导致其价值被削减,被打折扣的一种现象。“文化误读”是指对本民族或其他民族文化中的某些生僻或普遍问题引发误解的现象,主要来源于文化偏见,尤其是意识形态差异较大时,这种由偏见导致的误解尤为强烈。以中华文化这一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极具个性的文化而言,在对外文化传播中,被“文化折扣”与“文化误读”的现象较为普遍,以至于造成了自由贸易环境下的非市场壁垒,即“文化壁垒”,也称“意识形态壁垒”“价值观壁垒工417可见,就文化而言,“民族的天然不是世界的:在以“文化西方化”为主流话语语式的
10、“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中华民族文化在对外传播的实践中,尽管常常因强烈的民族特色而引发世界瞩目,但与西方受众对异质文化的“惊奇”之情、“惊叹”之状相伴而生的往往还有“不解”与“误解工(二)民族的乡愁何以成为世界的乡愁?在文化艺术方面,“民族的”天然并不是“世界的。而从歌曲乡愁的传播情况来看,其不但深受海峡两岸、全球各地中华儿女的喜爱,成为了世界华人的思乡曲;也被翻译成法语、乌克兰语等,被世界各国的歌唱家深情演唱,撩拨着世界各国听众思念家乡的心弦。这首歌曲成功地跨越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隔阂,成为了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同一首歌、民族的乡愁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的乡愁,有以下几点关键因素:1 .
11、乡愁主题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诗人与歌者、中国人与外国人,在背井离乡之际,都会自然地涌动出对流浪的悲叹与对还乡的渴盼。这种寻根念祖、返本思归的家园意识、家乡情感,是人所共通的。这使得“乡愁”本身构成了文艺创作的普遍的永恒的母题。“乡愁文化”本身就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尽管余光中的乡愁写的是中国人的乡愁,并且是与大陆隔海遥遥相望的台湾同胞的乡愁,然而诗中的一系列符号(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桥梁),一系列意象(思乡寄家书、思亲盼团圆、与母永离散、与家长别离、热盼回归日)、一系列情境(家园情、相思情、忆母痛、离别恨、回归情),都是全世界每一个人可以将个体情感经验代入其中,进行代入式解读、经验
12、化体悟的。因此,余光中的乡愁本身就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尤其在经晁岱健谱曲后,歌曲乡愁把这种梦萦魂牵、肝肠寸断的思乡愁情丝丝入扣地演绎了出来,使得这一人类普遍的抽象情感有了比语言文字更加感性、更加丰满、更富感染力的动态的表现形式。如泣如诉的流淌音符,似歌似吟的演唱方式,是晁岱健对于余光中乡愁的再创作与再升华。乡愁的诗是跨越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乡愁的歌也是融合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2 .乡愁寄托全球华人的寻根情愫余光中的乡愁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乡愁”,是一种在西方强势文化进行全球文化殖民(后殖民)语境下所荽延生长的乡愁。这种乡愁,不仅是对于故乡一草一木、一景一物的遥寄思念,更是对故乡文化传
13、统、文风民情、文化生活方式、文化艺术形式的深情眷念,是一种与母亲、与家园、与故土离散后一往情深的“文化返乡”心路之旅。这一游子离家,与家渐行渐远,却在心灵上朝朝暮暮向家乡回望的人生旅程在乡愁这首小诗中娓娓地诉说着。这种诉说,以诗的文体,承载着全球华人的寻根情愫。晁岱健对这一经典诗作进行再创作,谱写的歌曲乡愁,实现了经典文学作品的音乐化。这首歌曲运用了最纯粹的五声音阶纯民族调式,具有最纯粹的民族底色,寄托着最深沉的中华民族情。3 .乡愁共情世界游子的故乡思念情感本身具有抽象性。因此,要将情感表达出来,常常需要借助以形象性见长的艺术。经典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共情效应,能够促使接受者产生审美移情的心理
14、活动,即接受者将自身的情感经验移入作品之中,从“由物及我”转为“由我及物”,进而进入“物我一体”接受者与创作者共情”的精神境界,从而发生共情审美体验,加深情感认同乃至加强审美认同。余光中的乡愁一诗以语言来描摹游子的思乡愁绪。这一首短短的小诗具有极强的共情力,共情世界游子的故乡思念。晁岱健将该诗谱写成歌曲乡愁,大大增强了原作的共情力。相比于文学,音乐本身就是更加感性的艺术形式,是人类情感最为自然、最为直接、最为普遍的一种表现形式。即便各民族语言不通,各民族对于音乐的审美情感却是相契相通的。这是歌曲乡愁联通民族与世界的一点重要因素。三、文学的与音乐的乡愁(一)文学与音乐天然相通诗天然可以歌之咏之,
15、词天然可以曲之唱之。一文学与音乐这两种艺术形式几乎一同诞生,且在诞生之初便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伴侣式关系。文学与音乐在艺术渊源上具有同源性。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两者具有发声的共性,两者同样讲求韵律、节奏,也同样追求乐感的表达:文学作品追求音律美,音乐作品也追求词韵美。文学与音乐在艺术形式上具有融合性。诗歌一体、词曲一家,文学音乐化、音乐文学化,自古以来中外皆然。中国先秦的“风雅颂”三种诗乐体裁、秦汉的乐府诗、汉魏六朝至隋唐五代的歌行体诗、宋元明清的词曲戏曲,以及佛教的梵呗等,都产生了文学与音乐交互演绎的大量杰作;西方源自古希腊的行吟诗、史诗与戏剧,乃至史诗与交响乐
16、、现代音乐剧,以及基督教的唱诗等,也造就了文学与音乐交相辉映的璀璨景象。文学与音乐在艺术情感上具有共通性。古今中外无数的文论、诗论,都提出了诸如“诗言志(情志F诗缘情(情感r诗歌感兴(感物起兴r文学抒情”等论说。中国古代较为系统的音乐美学著作乐记分析音乐的本质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乐记乐本)其中的核心思想即:音乐是为了表达人内心的情感而产生的。文学与音乐皆具有情感表征性,两者以情相通,自然而然。文学与音乐在社会功能上具
17、有一致性。孔子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在孔子儒学思想的引领下,中国古代推崇礼乐教化,“诗教”与“乐教”并重。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也提出过类似的理念。他在诗学中以综合文学与音乐的悲剧艺术为例,提出了艺术“净化”(也即“陶冶”)论。在客观的社会实践中,文学与音乐确实常常共同发挥着社会教化功能,达至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效果.(二)文学的乡愁转化为音乐的乡愁将诗以歌咏唱,将词以曲传扬,将文学的乡愁转化为音乐的乡愁,符合文学与音乐天然相通的规律。晁岱健对将余光中的乡愁进行了音乐化再创作,推动了乡愁的艺术形式更加丰富、艺术表现力更加强大、传唱范围更加广大、社会美育功能更
18、好地发挥。1 .歌曲乡愁在艺术形式上的词曲相彰晁岱健在歌曲乡愁的创作中发现:乡愁这首诗虽然篇幅短小,仅4段88个字,谱曲难度却相当的大。每一段是一个人生片段的剪影式叙事;整首诗亲情、爱情、家乡情、祖国情交融一体,恋母、思乡、相思、惆怅、向往以及绝望的心情交织一片,要以音符进行自然且准确地诠释与表现,难度不小。在此难度之上,诗中的8个“头”字,更添创作难度。对此,余光中曾幽默地说:“乡愁里的头,简直把作曲家的头都搞大了。”晁岱健迎难而上,“采取了最笨的办法”,从汉字四声中提炼乡愁的自然化旋律,从吟诵乡愁的语速中提炼情感化的节奏,采用了最为纯正的民族调式的五声音阶来谱曲,同时采用了四三拍的节奏,以
19、一字一音的口语式手法进行谱曲,以似吟似唱的歌唱形式来抒发乡愁情怀。5并大胆地在原作8个“头”以外加上了3个“头”,使诗词转化为了歌词,起承转合更加朗朗上口、舒缓自然,余光中对此称赞“改得头头是道”。晁岱健真正读懂了余光中诗中那份深沉而炽热的情感,采用以简御繁的音乐创作手法,巧妙地契合了诗作本身以小见大的文学创作手法。650余光中不但以诗歌相影为题重重推荐,还题写了“山水合璧、词曲相彰”扇面赠予晁岱健。2 .歌曲乡愁在诗情乐意上的交互感通晁岱健创作的歌曲乡愁是五声音阶的复二段体曲式。前部分用口语叙述的方式娓娓道来,吟唱中的“小时候和长大后”,都如温情缠绵的絮语,如品酌万千思绪的苦酒。歌声中,“我
20、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一句音列上行下行的走向,令人感动地嗡着泪花,在脑海中浮现出最美好的母亲形象。第二部分的“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乐句的半止音和半终止音均翻高了一个八度,将思念聚集的情感旬然爆发,音乐将乡愁推升到了悲痛欲绝的状态。歌曲紧接前句“我在外头,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一个复乐句,对母亲刻骨铭心的大孝之爱堪比歌剧中的大咏叹调,聆听之间令人不禁潸然落泪。加入管子的悲情间奏后,第二部分复述高潮旋律,“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再次,“你引颈仰天一悲嘶”(余光中语)。晁岱健运用G宫转降B大调,其五声音阶调式,看似平淡却创造出了戒浊求纯之韵,在反复吟唱之间得到清、和、深、远的美
21、感妙境;转调衔接处呈激昂悲情之状,而后,绚烂之极又复归于平淡。至此,乡愁一诗中中华儿女对祖国母亲深沉热烈的爱被诠释得淋漓尽致。歌曲乡愁咏亲情之深,得意象之外,不是咏叹,胜似咏叹。73黑格尔在论及艺术理想时说:“艺术理想的本质就在于使外在的事物还原到具有心灵性的事物成为心灵的表现。”8201歌曲乡愁致力于达到艺术的理想境界。余光中特题写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儿回闻”扇面赠予晁岱健。3 .歌曲乡愁创作与传播的“跨界与“跨介”余光中的乡愁,经过晁岱健的再创作,从文学作品转化为了音乐作品,从诗歌转化为了歌曲,在艺术创作层面,实现了“跨界”,即跨越艺术门类的界域,跨界融合,形式新变;在艺术传播层面
22、,实现了“跨介”,即跨越了传播介质的分野,跨介传播,媒介新变。由于艺术门类的分界根本就在于艺术媒介的区分,所以,艺术跨艺界的本质在于艺术跨媒介。文学以语言文字为媒介,音乐以声乐器乐为媒介,文学与音乐跨界融合,本质上是在语言文字的单一传播媒介上复合了声乐器乐的传播媒介,使文本除了被诵读之外,还可以被歌唱被演奏。使乡愁这一经典诗作不仅可诵,而且可歌,可以流传得更广,这正是晁岱健的创作初衷。晃岱健通过在创作与传播上走“跨界”与“跨介”之路,将原诗中重叠跨越的四段时空用音乐的形式有机地融合、深广地展现,用歌曲的手段表现出历史沧桑中中华民族不变的情感守望,与回归家园的灵魂跋涉,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乡愁 民族 世界 文学 音乐 文化 共同体 评余晁版 歌曲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64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