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docx
《生命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命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docx(1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生命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2020年生命科学部发布8个重大项目立项领域,拟资助6项重大项目。项目申请人申请的直接费用预算不得超过1800万元/项。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相关重大项目名称,例如“虫媒传播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申请代码按每项指南公布的代码填写。“虫媒传播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基础”重大项目指南病毒的自然疫源圈与人类社会文明圈的交汇导致由虫媒传播的新发突发再发传染病在人类和人类主导的生态系统中流行。媒介节肢动物(简称虫媒)通过刺吸和吸血等取食过程从感染宿主获得病毒并将其传播给健康宿主,虫媒本身通常能耐受病毒,而受到感染的宿主(人、动物或植物)却引起疾病或病害。自然条件下病毒借助虫媒传播,不但涉及病
2、毒本身,而且涉及宿主、媒介以及宿主和媒介体内的共生微生物,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生物学过程。目前,世界范围内对虫媒这一类特殊生物传播病毒的生物学基础和分子生物学机制的认识依然不足。多数虫媒病毒病至今缺乏像临床药物和疫苗等在内的有效控制手段,在人及动植物领域,对于新发突发虫媒病毒病均只能在暴发后采取被动控制措施。因此,通过多学科交叉合作,系统深入了解虫媒传播病毒生命循环的基本过程和机制迫在眉睫,对虫媒病毒传播的生物学基础和病毒适应跨界宿主机制进行解析,并进一步研发干预病毒传播和抗病毒免疫技术势在必行。一、科学目标基于虫媒传播病毒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实际需求,聚焦于进化上关系相近的2-3种虫媒传播
3、的植物和动物病毒,如飞虱、叶蝉等农业害虫传播的植物病毒和蚊虫、婢虫等传播的人类病毒,深入探究病毒跨界适应媒介昆虫和动植物宿主的内在机制;揭示病原-虫媒-宿主间的识别和反识别机制;阐明媒介取食行为、生殖方式对病毒的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的影响;探寻我国媒介昆虫存在的新病毒;揭示虫媒和宿主共生微生物对病毒传播的影响,建立以虫媒和宿主的共生菌群为底盘的抗虫媒病毒新技术;设计新型高效安全的早期防控策略以及探索开发新型疫苗和抗病毒药物。二、研究内容(一)虫媒传播病毒适应宿主的生物学基础解析。(二)虫媒病毒在媒介昆虫和宿主两界生物中的适应演化机制。(三)病毒-虫媒-宿主间的识别和相互依存机制。(四)微生物组调
4、控虫媒病毒的传播机制及其精准干预。三、申请要求(一)要求项目申请人围绕核心科学问题,按四个研究内容设置4个课题,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和模式系统,紧密围绕“虫媒传播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这一主题,开展深入、系统研究,课题间要有紧密和有机联系,研究内容互补,充分体现合作与材料、数据和方法的共享。申请代码请选择C01。(二)项目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量合计不得超过4个。“豆类作物产量性状形成的分子遗传基础”重大项目指南豆类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进一步提高单产对我国农产品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单株英数、荚粒数和粒重是决定豆类作物产量的主要性状,其形成受遗传与环境因素调控,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
5、。单株荚数由有效节数和每节荚数构成。虽然增加有效节数可以提升单株产量,但是节数增多使株高增加,易产生倒伏,不利于稳产。育种实践证明在我国现有栽培措施下,增加每节英数是提高豆类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落花落荚率决定每节荚数,花荚脱落是限制豆类作物单产进一步提升的瓶颈,其遗传机理的解析是豆类作物研究前沿和核心科学问题。单株荚数、荚粒数和粒重三者之间紧密关联,它们如何协同调控进而决定产量的遗传基础尚不清楚。因此,研究豆类作物产量性状形成的分子遗传基础,明确环境因素对上述产量性状的影响,将有助于理解豆类作物产量性状形成的生物学基础,对指导豆类作物分子设计育种、促进增产稳产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一、科学目
6、标以同一种豆类作物为研究对象,解析单株荚数、荚粒数和粒重形成的遗传基础,阐明营养、光周期、温度调控产量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揭示落花落荚机理,为培育适于高产栽培模式的豆类作物新品种、解决限制单产的瓶颈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遗传资源。二、研究内容(一)落花落荚调控基因的克隆与功能解析。(二)英数、英粒数和粒重的分子调控网络。(三)主要营养元素调控荚数、荚粒数和粒重的分子机理。(四)光周期、温度调控英数、荚粒数和粒重的遗传机制。(五)高产稳产品种的分子设计。三、申请要求(一)要求项目申请人围绕核心科学问题,按五个研究内容设置5个课题,以同一种豆类作物为研究对象,紧密围绕“豆类作物产量性状形成的分子遗传基
7、础”这一主题,开展深入、系统研究,课题间要有紧密和有机联系,研究内容互补,充分体现合作与材料、数据和方法的共享。申请代码请选择Cl3。(二)项目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量合计不得超过5个。“基于人工智能方法的跨尺度生物学交互研究”重大项目指南以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方法为基础的现代生物学,主要是在分子层面上探讨生物分子组成及其特定时空状态与宏观表型之间的相关性和线性因果关系。由于生命体系的相互作用和调控往往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之间存在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关系,这种极端复杂性导致当前生物学得到的相关性结果不足以在各个层面上阐明生命系统非线性因果关系的基本规律。基于大数
8、据和强监督的机器学习方法已经在传统人工智能领域取得巨大进展,但依然难以处理生物学领域的独特数据结构特性。本项目旨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开发面向生物学数据的新型机器学习理论与方法,重点解决人工智能生物学中的“高维度、小样本、弱标记、变分布、强交互”的核心难点。对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中的一些热点的问题,进行人工智能生物学和方法学的科学探索。一、科学目标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学的核心技术,围绕重要生物学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发展新的人工智能学习框架;探索生物大分子序列、结构和相互作用调控其动态功能的基本规律;定量分析细胞表型、状态和功能与关键因子和亚细胞器之间的非线性因果关系;整合环境因
9、素与生命体内在因素相互作用的高维大数据,推断生命适应特定时空而正常生存遗传的复杂因果关系,利用人工智能的方法,揭示生命现象规律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学。二、研究内容(一)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机器学习新理论与新方法。(二)基于人工智能方法的生物分子事件研究。(三)基于人工智能方法的细胞状态描述与细胞行为模拟。三、申请要求(一)要求项目申请人围绕核心科学问题,按三个研究内容设置3个课题,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和模式系统,紧密围绕“基于人工智能方法的跨尺度生物学交互研究”这一主题,开展深入、系统研究,课题间要有紧密和有机联系,研究内容互补,充分体现合作与材料、数据和方法的共享。申请代码请选择C21。(二)项目
10、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量合计不得超过4个。“染色体蛋白质机器组装的相分离与相变机制研究”重大项目指南细胞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元。细胞内由膜分隔的功能各异的细胞器,新近研究提示,细胞中还存在大量的无膜区室,例如核内的核仁、胞质中应激颗粒等。这些无膜区室又被称为无膜细胞器或生物大分子凝聚物。尽管人们早已知道这些生物大分子凝聚物的存在且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但对无膜细胞器的形成过程、存在的物质状态与识别机制及其应答微环境改变而出现的动态重塑机制知之甚少。染色体是真核细胞遗传信息传承的载体。染色体的不同部分也被区室化,形成类似无膜细胞器的染色体蛋白质机器,从而在基因调控和基因组的复制等方面行使其独特
11、的生物学功能。端粒、着丝粒和异染色质是染色体性状与功能完整性维系的三大要素,其功能异常导致肿瘤的发生和发展,随着研究技术和方法的多元化,高精度染色体蛋白质机器组装的时空动力学特征及其生物学功能的探索,已成为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和肿瘤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科学前沿。一、科学目标研究染色体蛋白质机器的相分离与相变分子机理及其功能意义,发现新型染色体蛋白质机器的构架特征、可塑性调控的相分离与相变机制,揭示染色体稳定性调控的新规律,探讨染色体可塑性及其调控在重要生理(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细胞衰老等)和病理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二、研究内容(一)兼性异染色质可塑性与相分离、相变的分子机理及功能意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命科学 重大项目 指南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6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