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教师选调进城考试《教育心理学》题库【精选题】.docx
《县乡教师选调进城考试《教育心理学》题库【精选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乡教师选调进城考试《教育心理学》题库【精选题】.docx(8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县乡教师选调进城考试教育心理学题库第一部分单选题(300题)1、群体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行为和评价标准是()OA.纪律B.群体规范C.舆论D.规则【答案】:B纪律是群体为维护共同利益并保证工作、生活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要求各个成员遵守的某种准则,它对人的行为施加外部控制;群体规范是群体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行为和评价标准;舆论是群体中大多数人对某一行为的共同意见;规则是人脑对事物之间关系或规律的反映,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概念之间某种关系的表述。故选B。2、人际吸引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和()。A.态度一致B.行动一致C.观点趋同D.相互理解与扶持【答案】:B
2、人际吸引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人际吸引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与行动一致。故选B。3、由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A.外部学习动机B.诱因性学习动机C,强化性动机D.激励性学习动机【答案】:A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将其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是外部学习动机。故选A。4、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融合课程【答案】:A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是包含七艺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注重分科的学习;工业革命后,按照社会的需
3、求,开始设置以自然科学为主的分学科课程体系,注重不同内容的学习,都属于学科课程。故选Ao5、以自尊心、荣誉感、自信心、胜任感等心理因素表现出来的学习动机属于()。A.认知内驱力B.自我提高内驱力C.附属内驱力D.社会发展内驱力【答案】:B题干的描述指向学业成就,为自我提高内驱力,属于外部学习动机。故选B。6、()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部分,它们是培养和激发学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A.生理和安全需要B.力求成功与回避失败C.自我实现的需要D.求知欲和好奇心【答案】:D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内部学习动机最为核心的成分,它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
4、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求知欲是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认知的需要,求知欲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发生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故选D。7、“教育”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A.尚书舜典B.孟子尽心上C.诗经小雅D.中庸【答案】:B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故选B。8、课堂管理中的行为主义模型是以()为核心来实施的。A.学生B.教师C.活动D.师生双方【答案】:B行为主义课堂管理者认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他们在课堂中所
5、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或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或是因为没有学会正确的行为所以在课堂管理中,教师的责任是强化适宜行为并根除不宜的行为。因此,行为主义模型的课堂管理主要表现为为行为结果而进行学和管理的教师中心取向。故选B。9、正式提出“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A.埃拉斯莫斯B.夸美纽斯C.德鲁克D.马卡连柯【答案】:A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故选A。10、()是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桥梁。A.教学计划B.教学手段C.教学设计D.课堂教学【答案】:C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C项正确oA项:教学计划
6、即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教学手段指运用教学辅助工具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可以是视听,也可以是实践活动。现在以多媒体为多。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也称“班级上课制”。与题干不符,排除。故选C。11、从事新学习时,学习者身心的发展水平对学习的适合性,被称为()OA.关键期B.学习
7、准备C.最近发展区D.印刻现象【答案】:B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能对新学习的结果和效率产生影响。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纵向是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横向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故选B。12、关于对学生奖励和惩罚的描述错误的是()oA.奖励比惩罚的效果更好B.奖励和惩罚不需要考虑个别差异C.过多使用外部奖励可能削弱内部动机D.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其效果关键取决于技巧【答案】:B奖励与惩罚
8、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很好地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故选B。1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A.四书五经B.六艺C.七艺D.文法、修辞【答案】:B中国奴隶社会的教育,主要是西周时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一一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内容;乐一一诗歌、音乐、舞蹈;射一一射技教育;御一一驾驭战车的技术训练;书一一文字教育;数一一简单的计算教育。其中,礼、乐称为“六艺教育的中心”。B项正确OA项: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西欧中世纪教会学校的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
9、(算数、几何、天文、音乐)。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文法、修辞属于七艺中的内容,是西欧中世纪教会学校的教育内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选b。14、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是()。A.学习心理学B.人格心理学C.教育心理学D.动机心理学【答案】:C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心理规律的科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故选C。1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德育过程既是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也是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B.启发一词源于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俳不发”C.现代三大教学理论:赞可夫的发展与教育理论、布
10、鲁纳的结构主义学习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D.当事人中心疗法强调三条:接纳、尊重和真诚【答案】:D当事人中心疗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的,该疗法强调真诚、无条件尊重和同理心。因此D项表述是错误的。故选D。16、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A.过度学习B.深度加工C.组块化编码D.及时复习【答案】:B根据迈克尔等人1990年做出的分类,可将学习策略分为三种成分: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其中认知策略主要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精加工策略即深度加工是一种通过
11、形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信息更有意义,从而促进对新信息的理解和记忆的深层加工策略。这种策略是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理解其意义,在要记忆的材料上增加相关的信息来促进对新材料的记忆的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主动地形成和应用精加工材料是比较困难的,需要教师的教学与指导。精加工的作用是促进新旧知识的联系,增强对新信息的理解,促进新信息的保持,为知识的提取提供新的途径。对简单陈述性知识来说,精加工策略包含对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作出推论,或产生联想等。记忆术是典型的利用精加工的技术。所谓记忆术是对“无意义”的材料人为地赋予其某些意义,以促进记忆保持的方法。B项正确oA项:所谓的过度学习又称
12、为“过度识记”,是指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继续识记的记忆。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达到50%,即学习熟练程度达到150%时,学习的效果最好。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组块化能让我们将头脑中的信息组块,按照有意义的方式形成一个逻辑性、概念性的视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新知识。编码是获取信息并将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的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及时复是指在课堂内容结束之后尽早对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复习以加深印象。及时复习不仅可防止遗忘、加深理解、熟练技能;而且还可诊断、弥补学习上的知识缺陷,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发展我们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故选B。17、奥苏贝儿的有意义学习分为()oA.表征学习
13、、规则学习和命题学习B.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规则学习C.规则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D.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答案】:D考察学习的分类,奥苏贝尔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符号学习就是一种表征学习。故选D。18、技能学习的前提是()的掌握。A.基础性知识B,概念性知识C,科学知识D.程序性知识【答案】:D技能的学习要以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为前提。故选D。19、下列关于教学过程特殊性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认识的直接性B.认识的教育性C.认识的交往性D.有领导的认识【答案】:A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教学过程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
14、习知识去问接认识世界,包括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以及有领导的认识。故选Ao20、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小红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则她的认知方式是()。A.场依存型B.发散型C.冲动型D.沉思型【答案】:D深思熟虑、错误少,是沉思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故选D。21、人际吸引的特征是()。A.态度一致B.行为一致C.观点一致D.互相理解和扶持【答案】:B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与亲和的现象。人际吸引是在合群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和行动一致。故选B。22、良好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是()。A.有明确的奋斗目标B.有健全的组织系统和领导核心C.
15、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D.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答案】:C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形成班集体的重要标志。班风是指整个班的风气作风,即全体成员、个别同学独处时的表现。在培养班风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集体舆论,并发挥其力量,是相当重要的,班集体的舆论是衡量班集体形成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标志。故选C。23、教师主导作用的正确和完全的实现,其结果必然是()。A.学生主动性的丧失B.教师主动性的实现C.学生主动性的充分发挥D.造成学生的被动【答案】:C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主导下逐步确立的。学生主体从依赖性向独立性发展,正是教师主导的结果。故选C。24、科学实验中,老师强调学生注意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这
16、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A.记忆能力B.观察能力C.感觉能力D.知觉能力【答案】:B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水平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起来的。教师在培养学生观察力时应给学生提出具体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不能只提出“好好看”、“仔细看”之类的笼统的要求,而要细致具体地引导。故选B。25、加里培林及其心理学派的著作中,被称为“物质或物质化阶段”的是()。A.原型设计阶段B.原型内化阶段C.原型操作阶段D.原型定向阶段【答案】:C所谓原型操作,即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应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执行。加里培林及其心理学派的著作中,“
17、物质或物质化阶段”是指可以让学生亲自操作实物或实物的模像、图片等物质性的活动。这一阶段实质是原型操作阶段。故选C。26、“印度狼孩”的事实说明,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除了先天遗传素质外,还有()。A.后天的饮食因素B.居住条件因素C.后天的环境因素D.教育因素【答案】:C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遗传和环境。故选C。27、心理学上把人表现在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互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称为()。A.气质B.性格C.个性D.个性心理特征【答案】:B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性格是个性的核心,具有独特性,在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核心意
18、义)。B项正确OA项: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它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表现,它依赖于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通常称之为秉性、脾气、性情,心理学叫气质。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在心理学中,个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个性与人格是同义词,二者均指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和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狭义的个性通常指个人心理面貌中与共性相对的个别性,即个人独具的心理特征。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包括能力和人格(性格、气质和自我调控系统)。与题干不符,排除。故选B。28、小学
19、二年级的课堂上,有些过分着急的学生不举手就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时,老师可以不理会他们,而点那些举手的学生起来回答问题,老师这么做的原理是()。A.试误B.强化C.消退D.奖赏【答案】:C选项A,试误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试误),以达到目标。选项B,强化是指通过某一事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选项C,消退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选项D,奖
20、赏是指好的行为出现后,给予奖励。题干中,老师想让学生不举手就回答问题的行为发生的概率降低,可以不理睬他们,这利用的就是消退的原理。故选C。29、每一位学习者在面对新的信息时,总是在自己先前经验的基础上,以某种特殊的方式来获得对新信息、新问题的理解,从而形成个人的意义,这属于()的主张。A.人本主义学习观B.操作强化学习理论C.观察学习理论D.建构主义学习观【答案】:D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题干中的说法属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张。故选D。30、学生从道德上理解道德规范并不难,但是要真正把这种
21、要求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形成道德信念,就必须经过道德实践的亲身体验,其中转化的催化剂是()。A.道德动机B.道德评价C.道德行为习惯D.积极的道德情感【答案】:D情感体验是学习道德规范的一种重要形式。道德情感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形成及其倾向性,是人们产生道德行为的一种内部力量,是道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故选D。31、个体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大量不同的观念,说明其思维具有()。A.流畅性B.变通性C.指向性D.独创性【答案】:A流畅性是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对同一问题,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表示思维的流畅性越高。故选A
22、。32、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作出反应,这是()。A.经典性条件反射B.操作性条件反射C.观察学习D.“试误一一联结”学习【答案】:A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中的获得,属于经典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作用是通过对人或有机体的行为进行奖励或惩罚而发生的学习,学习的实质是建立操作和强化物之间的联结,强化可以提高反应的概率。班杜拉以儿童的社会行为习得为研究对象,他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观察学习指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学习。试误说是指
23、个体的学习是不断的尝试错误的过程。故选A。33、()是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A,主动性研究B,反思性研究C.合作性研究D.社会文化研究【答案】:B主动性研究是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过程;反思性研究是研究学生从内部老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合作性研究是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学与教的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社会文化研究是研究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与结果。故选B。34、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的相互协调。A.教与学B.教师与学生C.教师、学生与课堂情境D.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答案】:C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与课堂情境的相互协调。故选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心理学 精选题 教师 选调 进城 考试 教育 心理学 题库 精选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64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