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4初中古诗词鉴赏34篇.docx
《06 4初中古诗词鉴赏3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6 4初中古诗词鉴赏34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34篇)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昔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苻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苻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赏析】主题:诗歌五章,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章,写河边邂逅,一见钟情。其次、三章写朝思蓦想,辗转反侧。第四、五章写琴瑟钟鼓,庆祝消遣。全诗描绘了一个男子思慕一个女子的心情,反映出男子追求美妙婚姻的愿望,充溢了健康向上的精神,歌颂了“乐而不淫”的纯真爱情O品评:(1)主要运用举举的手法,触景生情,以雎鸠和鸣使人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含蓄委婉,生动形象。(
2、2)奇妙运用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形式,逐步深化的战线“君子”炙热的情怀,起到乐加重感情,增加感的法术暖果:(3)全诗用细腻生动的笔法,描绘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由“一见钟情”到“日夜思念”再到“幻想结合”,求之不得的焦虑河求之而得的喜悦被纤亳毕现地表现了出来。兼葭诗经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涧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心。/兼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涧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斑。/兼葭采采,白露未己。所谓伊人,在水之浜。溯涧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扯。【赏析】主题:这是一首美丽的爱情诗。在一个秋深的早晨,芦苇上霜露浓重,热恋者冒着
3、秋寒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徘徊,找寻所思念的人儿,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抒发了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品评:(1)借景起兴,描述追寻意中人的境况:诗中奇妙地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凄迷气氛,以此来烘托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2)意境朦胧,幻象迷离:“宛在水中心”“宛在水中城”“宛在水中扯”三句,给人以迷迷茫茫,难以捉摸的感觉,引人遐想。(3)以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反复咏唱,抒发了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A.每章开头两句写芦苇上霜露的变更(为霜一一未晞一一未己),以此来示意时间的消逝,使人意会到他(她)已经在秋水畔徘徊了一个早晨。B.在水一方一一在水之那一一在水之滨,写出了地点的变更
4、,道阻且R道阻且哪一一道阻且有,说明道路不仅漫长,而且不断上升,迂回盘曲,含蕴着主子公感人的专心。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丽,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赏析】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建安十二年,曹操远征乌桓,大获全胜,基本上平定了中国北部。这首诗是曹操在行军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所作,写沧海的广袤浩大,显出一种秀丽之状,也反映出作者宽敞、雄壮的情怀,是我国写景诗中最早的名作。开头两句,叙写巡游的地点,一个“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写观海所见景物。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写诗人观海所见。意思是“海水
5、荡漾多么宽阔,山岛屹立于水的中间。树木葱葱遍地生,百草繁密又茂密。阵阵秋风瑟瑟响,激起大海滔天浪。”沧海之景,在曹操看来,是多么的宽阔、壮丽啊!一个“何”字写出了游客惊羡的神情;“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丽,若出其里”四句,互文见义,是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这吞吐宇宙的大海,不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吗?最终两句是合乐时加上去的,与诗的正文没有关系,但有加强表达感情的效果。这首诗的重要特点是借写景来透露感情。全诗写景,没有一句是直抒胸臆的,诗人把自己远眺大海时涌上心头的那种豪情壮志寄寓在景物的描写之中,我们能从实景的描绘中感受到诗人非凡的心胸气魄。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
6、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赏析】主题: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记结庐之事,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然自得的心境和对自然风光的宠爱。品评:(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相互倾轧、奔跑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特别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热闹呢?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
7、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知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肯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变更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亳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喜闻乐见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然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闲情逸致的
8、心境相衬托,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假如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3)南山原委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望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妙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逍遥自由,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由,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诗人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索,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假如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
9、”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当汲汲于名利,不应当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当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爽和生气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己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际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赏析】1 .主题: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与知己(杜姓友人)的惜别之情,体现出高远的志趣。2 .首联“望”字把秦地的长安遥接蜀地的五津,绘出幅风烟迷离的壮阔图画,同时寓有离别之意。3 .颈联
10、:真正的友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句意,语言更精炼概括,成为远隔万水千山的挚友之间表达情深意重的不朽名句。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赏析】1 .主题:这首诗是作者旅途思乡之作,主要写诗人早晨在江面上的所见所感。作者在江南北固山下停宿,为山青水绿的江南春景所沉醉,又见大雁北飞,不由生起思乡之情。2 .颔联:春潮涨平之后,江面特别开阔,这是眼中大景;一片白帆顺风而来,这是眼中小景。以小景与大景相互衬托,画面特别精彩。3 .颈联:(1)海
11、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2)江中日早,残冬立春,虽是寻常意思,但诗人锤炼字句,用“生”和“入”字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朝气;此联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示意着时间的消逝,蕴含自然理趣。4 .尾联:由旅途景色引起乡思,引出以归雁捎书,表达了诗人羁旅愁怀、思念家乡的深情。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赏析】1、此诗作于诗人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出塞宣慰(慰劳战胜之军)的途中。奉使出征,独当重任,以征蓬、归雁自比,寓悲凉之情于壮丽之色中。2、颔联:既是实写塞上秋景,也是以蓬、雁自比。游子见枯蓬随风漂浮,
12、会产生身世浮沉之感;望秋天大雁南飞,常引起乡思之愁。3、颈联:(1)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袤的沙漠上冲天而起,曲折的黄河衬托落日之残红。(2)以特别工整的对仗,描绘出塞外雄奇壮丽的独特风光。景象开阔显明,气概宏伟4、尾联写途中得知军情,语透雄豪,显示出一位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切。5、特色:叙事与写景相结合,但重在写景。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空间实体,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意境奇妙,气象博大。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赏析】1 .这是李白的一首七绝名作。以景传情,怀念友人。2 .第一句用笔奇巧,写景
13、中暗寓节令。杨花漫天飘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啼声凄厉。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含有飘舞之感和离别之痛。融情入景!3 .其次句叙事。“过五溪”,可以想见旅途的艰难。看似平淡,其实含有哀思之意在内。4 .三四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故诗人将月亮人格化,以寄予自己的离愁。5 .特色:想像奇妙。原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能够把诗人对挚友的怀念和怜悯带到辽远的夜郎县(不是古夜郎国)之西。行路难李白(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
14、,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赏析】“行路难”是乐府杂曲,这是李白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写在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剧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志向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摆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气。“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饮食器具之精致,酒肴之珍奇,酒、菜之宝贵。“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与上句形成显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15、。”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的艰难。“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某种志向的追求。比方,说明自己的仕途道路受到堵塞,济世安民的志向无法实现。“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吕尚,伊尹之典,借古人的事例、言论表明自己对前途的希望与信念。“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发出行路难的感叹。反复咏叹,节奏短促,声调低抑,唱出无穷的忧虑和焦灼担忧的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J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信任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披荆斩棘,横渡沧海,到达志向的彼岸,这是一种主动的追求,乐观的自信。现在常用这雨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志向志向和实现志向志向的坚决
16、的信念。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赏析】诗篇描绘了泰山宏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憧憬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主动向上的人生看法,极富哲理性。诗篇气魄宏伟,造语挺立,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想到将来的登岳。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中泰山的山势。“青未了”写齐鲁大地的青青之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奇妙秀丽和宏伟高大的形象。“钟”将大自然写得好像有了感情。
17、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二“割”本是个一般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割昏晓”则用拟人将泰山的高峻绵长夸张到了极致。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凝视之景。写出泰山的深邃;心胸激荡、思绪万千的诗人,其襟怀也正如吞云吐雾的泰山一样广袤。一“荡”一“生”,由静至动,给肃穆的泰山再添生气,诗人的兴致也达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隐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酷爱。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愿望。既写了泰山的巍然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全诗围绕“望”
18、字写望山所见所感,写出了泰山的宏伟气概,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O相关资料:“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赏析】至德元年(756)8月,杜甫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芜,而家人久别,存亡莫卜,诗人家国之痛更加浓烈,便在其次年(757)暮春写下了这首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五言律诗。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家残缺,河山尚存,只是江山换了主子。暮春季节,长安城中草木丛生,可见人烟稀有,一片荒芜。诗人睹物伤怀,伤国之情油然而
19、生,萧条悲凉。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花写鸟,紧扣诗题,借此来表达了诗人那种伤乱思家的感慨。因感叹时事,见悦目的花朵反而流泪;因深恨离别,听到悦耳的鸟声反而惊心。诗人感受异样。花鸟平常乃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足以见得诗人内心的悲伤。在此诗人运用了反衬手法,将悲情寓于美景之中,使悲欲悲,甚为绝妙,乃被千古传诵。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J接下来写斗争时间之长,家书的难得珍贵。诗人那种忧时伤别的情感表现得更为深厚和详细。“烽火”句承“感时”句,“家书”句承“恨别”句,不仅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而且情感也一泻而下。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将伤国忧时思家的情怀用详细的细微环节体现
20、了出来。头上白发原来稀有,不断搔抓,就更少了。差不多连发簪也戴不住了。本诗以“不胜簪”作结,使人感到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挚感人。这首五律,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形象,蕴含着诗人的情感;诗人感情,又诉诸在景物形象的描绘中,具有极剧烈的感人力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度
21、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赏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草堂,终于有了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其次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创作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一段:“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使“卷我屋上三重茅”富有动作性和感情色调。“卷”、“飞”、“渡”、“洒”、“挂胃”“飘转”,细致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一个接一个的动态组成.幅幅图画,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留意想象诗人形象)其次段:“忍
22、能对面为盗贼”,(1)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2)写出了“四海贫困”的现实。“归来倚杖自叹息”写出诗人的无可奈何。(留意想象诗人形象)第三段:“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1)概括了长期以来的贫困生活。而这贫困,又与国家的丧乱有关。(2)为下文屋破漏雨之冷蓄势。“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境况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苦痛经验,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缺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布衾似铁”的现实,水到渠成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第四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
23、土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推己及人,升华精神,最能表现诗人饱览民生饥苦、体察人间冷暖的关切社会、兼济天下的胸怀。“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剧烈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全诗先叙事,后争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困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散入珠南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旅冻不翻。忽如一夜春风来,将军角弓不得控,中军置酒饮归客,轮台东门送
24、君去,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护铁衣冷犹着。胡琴琵琶与羌笛。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赏析】主题:将咏雪与送别奇妙结合,衬托惜别之情。前十句写送别前的雪景。为武判官归京创建了一个特别的送别环境。“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南方梨花盛开比方北方雪压冬林,景象极为神似,颇有浪漫色调。“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呈现在眼前的却又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冰雪世界,一个“愁”字写出诗人为友人的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为转入送别作铺垫。后八句转写送别。“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白雪与红旗构成了色调显明的画面,象征戍边将士不畏艰险的英武气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06 4初中古诗词鉴赏34篇 初中 古诗词 鉴赏 34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69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