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苏教版(2017秋)科学二年级下册每课教学反思(含目录).docx
《2024苏教版(2017秋)科学二年级下册每课教学反思(含目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苏教版(2017秋)科学二年级下册每课教学反思(含目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苏教版(2017秋)科学二年级下册每课教学反思第一单元:迪是用什么做的1认识常见材料一2各种各样的杯T-3神奇的新材料一第二单元玩磁铁4磁铁的吸力一5磁铁的两极一6自制指南针一第三单元W壤与生命7栽小葱一8养蚂蚁一9寻访土壤中的小动物第四单元打开工具箱io认识工具一Ii拧螺丝一12做个小温军一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科学阅读科技发展历程2第一单元它们是用什么做的1认识常见材料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满足孩子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条件让他们能直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亲历活动中,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引导学生认识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物品的材料组成,这节课中,我认
2、为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方面: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知识。2、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不足之处: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科学探究不能走过场,只有保证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才能让他们真正认识到事物的特征,亲历探究的全过程,如果把“研究自己身边的物品中有哪些是由两种以上的材料构成的”的活动时间再放手些,让学生在本节课中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这样也许会让学生更有收获。2、没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在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却忽略了生生之间的交流。在给常见的材料进行分类、汇报时,如果加强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完善给常见的材料进行分类,并且让
3、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这样学生就能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2各种各样的杯子本节课目标已达到。通过让学生充分地调动感官探索不同材料杯子的特点,从而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对看一看、掂一掂、捏一捏的结果基本一致,对玻璃杯、陶瓷杯、纸杯这三种杯子“摸一摸”的结果存在争议,主要是因为保温杯中水的温度不同,结果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思考倒入热水后哪种杯子摸起来最热,哪种杯子摸起来最冷,从而发现金属杯传热性最强,木杯传热性最弱,其它材料的杯子居中。本节课的难点是能想办法解决不同材料杯子的问题。考虑到本节课时间比较紧张,因此我让每组学生围绕一个问题尽可能多地思考解决办法,引导
4、他们深入地思考问题,给予充足时间交流后,学生想到了戴手套、用湿毛巾包裹金属杯、金属杯外面套塑料皮等方法解决金属杯烫手这个问题;玻璃杯、陶瓷杯外面套上不易碎材料做成的套子、包裹塑料气泡膜来解决易碎问题;对于纸杯太软这个问题,有学生想到叠加多层纸杯、在外面加一层硬的其它材料等方法,通过这样的思维过程,学生们发现了原来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单一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本节课还有一个操作环节是观察保温杯的材料,学生观察时容易忽略橡胶做的胶垫、密封圈,教师巡回指导时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从而为后面的汇报交流作好铺垫。3神奇的新材料在实验教学中,应注意把握好这几个方面:1.创设情境,促进学科融合。本节课创设了
5、雨中荷塘的情境,从学过的古诗江南导入,诗中描写的荷塘场景出发,让学生观察雨水落在荷叶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雨水在荷叶上的样子,再进行模拟实验,总结出荷叶不沾水不沾灰的特点。通过情境的创设,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也进行了跨学科的融合,促进了学生素养的提升。2 .精选实验材料,提高实验效率。本节课教材上的模拟实验是用蜡烛熏黑纸杯底部,但是用这种方法做下来发现存在几个弊端:1.纸杯底部边缘的地方是凸出来的,边缘里面熏不到,这样的话滴水后水滴会跑到边缘处,不会再来回滚动。2.熏黑纸杯底部时必须再纸杯里倒点水,防止温度过高把纸杯点燃,但是学生在操作时往往容易忘记倒水,而且即使倒水后纸杯边缘也容易
6、被点燃,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熏黑的方法和程度,导致实验效果不佳,且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经过探索,我把实验材料进行了优化,用普通金属勺子代替纸杯来进行实验,这样就可以把勺子的一面全部熏黑,而且不需要倒水,提醒学生刚熏黑完以后勺子底部很烫,不能用手触碰底部,待冷却后再滴水做实验。这样改进材料后实验效果也更明显了。3 .适时追问,引发深度思维。在实验环节,进行适时的追问,可引发学生的深度思维,建立起知识的前后勾连,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在了解了荷叶表面的结构后,老师过渡,科学家受到了荷叶的启示,做了一个模拟实验,看能不能模拟出荷叶那样的结构,学生看完模拟实验后,及时地提问:科学家为什么要熏黑勺子?紧接着
7、追问:黑色的是什么?模拟的是荷叶表面的什么部位?这样是不是就具有了荷叶效应?怎样检测?通过这样一连串的追问,让学生建立起荷叶表面和蜡烛灰之间的联系,这样进行了知识的勾连,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个模拟实验,思维也进一步得到提升。4 .开放性问题结尾,拓宽思维深度和广度。本课在结尾的时候,通过一个小视频让学生了解一种特殊的涂料,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接着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如果你是科学家,你想发明一个什么的超级棒的材料来方便我们的生活呢?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拓宽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第二单元玩磁铁4磁铁的吸力磁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大多数学生玩过磁铁,对磁铁已经有一定的
8、了解。“磁铁有磁性”是本单元的第一课的内容。激趣导入,交流“我知道的磁铁”,从引导到“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的讨论和观察活动中,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磁铁有磁性这一最基本的性质的认识。然后通过交流在观察中的发现和产生的问题,引发出后续的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逐步加深和扩大学生对磁铁的认识,并最终指向综合运用。纵观这堂课的教学,让人有喜也有忧,为能更好地惩前宓后,现反思如下:教学开始,我创设了“表演小魔术”这样一个情景:在一只乒乓球内藏入几根小铁丝后重新粘合,并在手中放入磁铁。当我将乒乓球放在手上时,乒乓球就牢牢地“粘”在了上面。当学生看到这里时,再也按撩不住心中的激动,有的己在下面喊起来了。在科学探究
9、中最核心的内容是问题及探究动机的形成。要形成问题和探究的动机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来导入教学。情境导入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与前提。小魔术是孩子最喜欢看的一种节目,“乒乓球怎么会粘在老师的手上”正是小魔术产生的效果。它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顺利地引出了本堂课的研究对象一磁铁。材料在科学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整堂课我都很注重用材料来调控课堂节奏。如在材料的准备上我准备了课本50页上的铁钉、回形针等十多种典型的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先让学生预测其中的那些物品能被磁铁所吸引,那些不能被磁铁所吸引,然后再用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孩子们的预测是否准确。由于学生平时都玩过磁铁,对磁铁都比较熟悉,特别
10、是磁铁能吸铁一类物体的本领。只不过他们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没有向更深层次研究。由于是常态的科学教学,在教材处理上我还是不够大胆,使学生动手探究的时间受到限制。但由于考虑到尊重教材活动的先后安排,也不敢尝试大环节教学。因此在了解磁铁的形状、生活中的应用及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以上几个活动的教学花去了不少时间,没有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重点部分,显得重点活动没有深入地展开。5磁铁的两极1、精心设计环节,科学分配时间。本节课活动多,每个活动就算是最简短也不能少与5分钟,何况学生在活动后还要整理事实、完成记录,然后互相交流,才能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如果学生活动的时间不能保证,那么活动就变成了过场,
11、达不到效果。为了保证学生活动的时间,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注意把不是活动的环节尽量地简单明了,不搞花架子。如在教学引入中我就从上一节课的学习开始,既复习了旧知,又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时间很短,就那么12分钟,而且节省了时间。2、明确实验要求,方法指导到位。在每次活动前我都会对学生的实验、观察活动进行指导,让学生明白怎样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明确每个人做什么,使活动能有序而有效地开展,取得实效。如:在观察转动的磁铁前,我边演示边告诉学生:小组内每人转动磁铁一次,等磁铁停下时观察它的方向和位置,并把每次每次的方向和位置用简单的图或文字记录下来。最后看看记录,你们有什么发现。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
12、会,实验也反复多次地进行了。同时学生明白了实验的重点和要求及方法。当学生按老师的指导去做时,在3-5分钟内就有效完成了实验,并一下子就发现磁铁每次停下时都是指着同一个方向。3、准备结构材料,设计实用记录表。在课前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我为学生准备的是两块磁性强弱、形状大小都一样的磁铁。并且每一块磁铁都检查了它的磁性。因此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没有出现磁铁被磁化的现象,在实验中所有的组的现象都是相同的,因而在交流中能很快地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对实验卡的设计我也动了脑筋。在本课中我设计的实验记录卡简单易懂,便于记录。如在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实验卡只要求学生在对应的情形下打勾,最后简单说说自己的发现。在活动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苏教版 2017 科学 年级 下册 教学 反思 目录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70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