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定义和分型(全文).docx
《2024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定义和分型(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定义和分型(全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024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定义和分型(全文)摘要当前,学界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关注度日渐升高。食管胃结合部跨越胸腔和腹腔两大解剖区域,具有不同于食管和胃的组织学特征,相关学科对其定义和分型等基本问题普遍存在分歧。日本胃癌处理规约总结各方观点,对食管胃结合部给出了全面的定义。近年来,食管胃结合部在概念上逐渐扩展为复杂的功能解剖区域,范围涵盖了远端食管至近端胃。食管胃结合部的静脉和淋巴管网具有双向流动的特点,是该部位肿瘤侵袭和转移规律的重要解剖学基础。N运hi分型和Siewert分型的出现,推动了食管胃结合部癌临床研究的发展。SieWert分型获得广泛认可,被相继引入国际主要临床指南。目前一般建议
2、,SiewertI型和U型肿瘤分期和治疗参照食管癌处理,SiewertIn型肿瘤参照胃癌处理。但日本食管癌和胃癌治疗指南中,对食管胃结合部癌仍使用NiShi分型。近期,国内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了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外科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对当前相关领域的主要争议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国内情况提出了建议。只有回归基本的解剖学、生理学视角,加强多学科的沟通合作,借助新兴的生物信息学、数字技术、材料科学技术,才有望走出传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分型和分期面临的困境。近年来,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ofesophagogastricjunction,AEG)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引起学界的日益重视1
3、,2o但食管胃结合部(esophagogastricjunction,EGJ)横跨胸腔和腹腔两大解剖区域,又具有不同于食管和胃的组织学特征,即便是定义、分型等基本问题,不同学科的认识并不一致,东西方学者的观点也多有分歧,从而导致治疗策略、手术方式、预后判断等关键问题难以统一观点3。除腺癌外,EGJ还会发生鳞状细胞癌,其临床特点和处理原则又与AEG不同。我们拟从历史的维度,对EGJ及AEG定义和分型的变迁,以及存在的争议和分歧加以梳理,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一、EGJ的定义传统观点认为,EGJ即食管下段与近端胃的分界线,但如何精准定位这条分界线,不同学科的争议由来已久。解剖学主张采用HiS角向
4、右的水平线,这也被称为外科学分界。组织病理学主张采用食管胃黏膜线(Z线),即食管黏膜多层鳞状上皮与胃黏膜单层柱状上皮的交界4o生理学通过食管测压法,将食管下括约肌的最远端作为分界5o在上消化道造影中,该分界为从His角至胃小弯的连线,食管的纵向黏膜皱裳在此移行为胃的横向皱裳。在内镜下,可根据黏膜颜色差异确定食管与胃的分界,也称齿状线。正常情况下,齿状线与Z线重叠;在食管裂孔疝和重度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中,Z线会向近端移位4o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西方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内镜下EGJ判断标准。在日本,通常以食管远端栅状血管末梢作为EGJ的标志6。而在北美洲和欧洲,普遍认可的是胃黏膜纵行皱裳的近端边缘
5、7,8o2007年,有学者提出通过组织病理学方法从微观上精准定义EGJ,其主要特征包括:鳞状上皮黏膜或鳞状上皮岛的远端;深部食管腺和导管的远端;表层腺细胞和下层鳞状细胞组成的多层上皮的远端9o2017年,第15版日本胃癌处理规约总结各方观点,对EGJ给出了较为全面的定义,包括内镜、上消化道造影和病理学三个角度,并确定了内镜优先的原则。内镜下,EGJ定义为食管下段栅状血管的下端;不能判断栅状血管时,定义为胃的纵行皱裳的口侧终末端。上消化道造影下,定义为食管下端内腔最狭小的部位。大体病理学定义为手术标本中管状食管移行至囊状胃时,周径发生变化的部位。组织学病理学方面,如为存在黏膜层结构的非巴雷特食管
6、,则定义为鳞状-柱状上皮结合处;如为巴雷特食管,则以固有腺体及其导管、黏膜肌层的双重结构、栅状血管等为指标;如已失去黏膜层结构,则以大体病理学所见为基础,结合组织病理学检获的食管或胃组织来判定10o二、EGJ的功能和解剖近年来,随着生理学、解剖学研究的进展,EGJ的内涵由简单的解剖学界线,逐渐扩展为复杂的功能解剖区域。EGJ区的开放闭合功能既能阻止胃食管压力梯度推动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又能对胃内空气排出(暧气)和呕吐进行调控,是解剖、神经、激素等诸多因素精准平衡的结果口口。目前认为,EGJ区的抗反流屏障至少包括4组结构:食管下括约肌、胃上括约肌、膈及膈食管韧带、胃食管瓣膜12。因此,从功能解
7、剖学角度,EGJ区的范围包括了远端食管至近端胃,亦称EGJ高压区12oEGJ区的静脉和淋巴管网分布也具有特殊性,是EGJ区肿瘤侵袭转移规律的重要解剖学基础。1987年,有学者提出,EGJ区静脉引流由远及近可分为4个区域:胃区、栅状区、穿支区和干区。其中,胃区黏膜下静脉汇入胃左静脉(门静脉系统);栅状区静脉血液双向流动,是门静脉和奇静脉系统(体循环)之间的“分水岭”;穿支区血管穿出食管肌层,汇合成食管外静脉;干区的静脉干则走行在黏膜下层的褶皱内13o近期,国内也有研究结果证实:穿支区静脉主要汇入奇静脉,而栅状区的毛细血管网主要回流入胃静脉系统;如果肿瘤上缘仅侵及栅状区(齿状线上下1.5Cm),则
8、纵隔淋巴结发生转移的风险极低,经腹入路即可达到RO切除口4。EGJ区淋巴管网同样具有双向流动的特点,其黏膜下淋巴丛向足侧沿胃小弯和大弯汇入胃周淋巴结,而食管中上段黏膜下淋巴丛向头侧引流口5。同时,食管壁外淋巴管与食管壁淋巴管网相互交通,主要向头侧汇入食管旁淋巴结、气管隆突下淋巴结甚至中上纵隔淋巴结。因此,AEG既可向下转移至胃周淋巴结,也可以向上转移至中、上纵隔淋巴结,亦可横向转移至下纵隔食管裂孔周围淋巴结,甚至发生跳跃式转移;但腹腔淋巴结仍是最主要的转移部位16o特别是当肿瘤位于贲门周围尚未侵犯食管下段时,主要向腹腔淋巴结转移17o随着肿瘤侵犯食管长度的增加,下纵隔淋巴结的转移率也明显增加1
9、8o因此,国内专家共识建议,如果肿瘤侵犯食管长度2.0cm,不需要清扫下纵隔淋巴结;侵犯长度为2.04.0cm,需要清扫第110组淋巴结;侵犯长度4.0cm,需要清扫上、中、下纵隔淋巴结19o三、AEG的定义与分型对于外科医师而言,肿瘤分型的目的是指导临床决策,特别是制定手术方案。但由于早期研究中,食管胃结合部癌或AEG的定义含混不清,缺乏统一的分型标准,因此临床决策无法规范,研究结果亦难以评价。1973年,日本鹿儿岛大学外科学家西光正(NiShiMitSUmaSa)提出一项分型方案“Nishi分型。将EGJ上下各2Cm区域内肿瘤(包括鳞状细胞癌和腺癌)根据肿瘤中心与EGJ的关系分为5型:E型
10、,主要位于食管侧;EG型,偏于食管侧;E=G型,跨越食管和胃;GE型,偏于胃侧;G型,主要位于胃侧20。1987年,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外科学家Siewert提出一项新的仅针对AEG的分型方案aSiewert分型”,将肿瘤中心位于EGJ上下各5cm范围内的腺癌分为3型:I型为食管远端腺癌,位于EGJ近端15cm,通常从食管特有的肠上皮化生区域即巴雷特食管发展而来;U型即贲门癌,位于EGJ近端1cm至远端2cm,起源于贲门黏膜或EGJ周围的肠上皮化生小片区域;In型为贲门下胃癌,位于EGJ远端25cm,可自下而上浸润EGJ甚至食管远端21oNiShi分型和SieWert分型都引入了“肿瘤中心”的概
11、念,使肿瘤的定位更加精准。从定义上看,Nishi分型的食管胃结合部癌解剖学定位与Siewert11型AEG接近。但日本与欧美学者对EGJ基准线的判定标准不一,两者间难以进行实质性比较和评价。由于NiShi分型较为复杂,且仅限于EGJ上下2cm的范围,不区分鳞状细胞癌与腺癌20,因此主要在日本国内使用。而SieWert分型将病理类型明确为腺癌,解剖范围扩展到EGJ上下5cm,且简化为3个类型,实用性明显增加。因此,国际食管疾病协会(1995年)和国际胃癌协会(1997年)先后采纳了SieWert分型,将其作为AEG定义、评估和报告疗效的基础22o2006年,SieWert团队发表了单中心160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食管 结合部 腺癌 定义 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71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