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陕西的雨神祠庙初探.docx
《清代陕西的雨神祠庙初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陕西的雨神祠庙初探.docx(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清代情的雨神祠庙初探清代陕西地区雨神祠庙的建设是陕西地区祈雨文化的发展与延续,是祈雨文化的物质载体。目前学界关于陕西地区雨神信仰的研究较多,但专门探讨清代陕西雨神祠庙的研究则不多见,如王庚1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探究陕北民间水神信仰与崇拜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王海银2以明清时期陕西祈雨作为研究对象,对祈雨的神灵、仪式以及信仰的分布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关联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透过祈雨活动来认识祈雨现象所反映出来的传统意识观念和区域性的信仰价值观;张晓虹、张伟然网从行为地理学的角度阐释陕西太白山崇拜的产生及分布地域的形成过程等。本文拟通过时地方志相关记裁的分析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这一问题进行
2、探讨。1清代陕西的旱灾中国古代是传统的农耕社会,农业的发展自然离不开雨水的灌溉,然而对于陕西来说,雨水缺乏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陕西地处西北内陆,地貌区域分异明显,北部为风沙高原,南部为陕南秦巴山地,中部为关中平原。全省地势南北高、中部低,西部高、东部低,地形复杂,海拔高度差异很大,受地形和高差的影响,气候区域差异明显。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陕西大陆性气候较强,容易出现多种气候灾害,诸如旱、涝、冷害、暴雨、冰药、干热风、大风等等,其中以旱涝影响最大,两者发生频率相近,但旱灾的危害程度比涝灾严重且范围大”4。清代,陕西地区旱灾频发,持续时间久、危害程度高,几乎每朝皆有发生。例如,乾隆时期,华县发生了
3、严重的旱灾:乾隆五十七年,春夏旱。嘉庆时期,华县和神木县均发生了大旱:华县“嘉庆十五年秋,大旱5。另据神木县志载:“马济川,云南建水人,举人,嘉庆年任神木知县,教养有方,十九年,旱灾,办赈允洽民情”6,表明神木县在当年也发生了旱灾。光绪时期,陕西大荔县和朝邑县发生的旱灾极其严重:“光绪三年,大荔、朝邑两县大旱,亢阳逾年,先年糜、谷薄收,翌年麦、豆亩仅数升,秋又无收,麦未下种。粮价奇贵,人民大饥死亡过半,以致人口剧减,大、朝两县,由41万人减到19.2万多人。”7据时人所见,潼关以西沿途大树之皮,皆被灾民剥去果腹”网。而西安府志载:“时旱灾频仍,兼以黄鼠害稼,地多菅草。”9光绪四年,还发生了一场
4、更为严重的一场旱灾,即“丁戊奇荒”10,这一灾害波及多个省份,时晚清时期民众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根据不完全统计,有清一代,陕西地区发生的大的旱灾15次左右(详见表1),可谓旱灾高发区。续表1清代陕西部分地区旱灾统计从上表可以看出,清代陕西的旱灾几乎贯穿了整个清朝时期,其中,以中、晚清时期的灾况最为严重。旱灾具有季节性特征,以夏旱居多,其次是春旱、秋冬连旱。这些灾害给民众的身心带来了严重的推残,大大加重了民众的生活负担。人们对于自然灾害无能为力,只能通过祈雨信仰、祭祀雨神等方式来慰赭自己对于旱灾的恐惧,官方也恐因旱灾扩散激起民变,企图以神灵约束民众。在官方推动与民间自发的双重影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清代 陕西 雨神祠庙 初探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72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