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县坡改梯项目设计[1].docx
《清水河县坡改梯项目设计[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水河县坡改梯项目设计[1].docx(5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清水河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实麴方案清水河县水土保持工作站2011年03月1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1.1 水土保持分区项目区位于清水河县中部,清水河流域下游,属黄土丘陵沟壑区、低山丘陵区,主要地貌特征为梁明沟坡,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是水力侵蚀,多发生于沟坡梁即,面蚀沟蚀并行,沟头沟沿均不同程度出现重力侵蚀,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在水土保持“三区划分”中属于重点治理区。1.1.1 土地利用现状及土地资源评价(1) 土地利用现状项目区总面积80km2,其中耕地3570hm2,占总土地面积44.63%;林地233.7h11,占总土地面积2.92%;草地3948.5hn,占总土地面积49.36%;交通运输
2、用地72h11,占总土地面积0.90%;城镇用地157hm2,占总土地面积1.96%;其它用地18.8hm2,占总土地面积0.24%。人均土地2.44hn,人均耕地1.09hn0详见表5-1。表5-1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表项目耕地林地草地交通运输用地城镇村用地其他用地合计面积(hm2)3570.00233.703948.5072.00157.0018.808000.00占总土地面积比%44.632.9249.360.901.960.24100.00人均量(hm2/人)1.090.711.200.020.0480.0063.07(2) 土地资源评价经实地调查,对地形、地貌、土壤特性、侵蚀程度等指标
3、分析,按照水土保持规划通则(GB/T15772-2008),根据各类土地的可利用程度,土壤养分分级标准,结合项目区内各土地类型的生产能力,本着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地尽其用、确定土地等级和对各业用地的适宜性,因地制宜合理的利用途径,提高经济效益。土地适宜性评价详见表5-2o表5-2土地资源评价等级表评价指标评价等级二三四五地貌1.00.8-1.00.50.8O.30.50.10.3砂石含量(%)100Cn1)、中沟(沟宽30-100cm)、小沟(沟宽V30cm)分三类统计,每条沟测定沟长和上、中上、中、中下、下各部位的沟顶宽、底宽、沟深,最终推算其流失量。坡面土壤水蚀量监测如表6-1。坡面面
4、蚀采用桩钉法,选取有代表性坡面,沿坡面“品”间距2m字形布设10排钉子,每排5枚,钉帽与地面平齐,涂漆,然后登记造册,一个雨季后观测水蚀深度,暴雨后侵蚀明显时加测一次。表7-1坡面水蚀量监测表样方编号大沟(沟宽100Cin)中沟(沟宽30-100cm)小沟(沟宽V30c11)侵蚀量(t,侵蚀模数(tkm2.a)平均底宽平均沟深平均顶宽均宽平均沟深均宽平顶均宽平底平均沟深12沟蚀选取典型沟道布设典型断面,量测每个断面沟道宽度、深度,绘出断面图,雨季前后各量测一次,对比分析沟蚀情况,暴雨后沟有明显坍塌时加测,同时对沟头前进情况进行观测。风蚀监测对风蚀强度采用测钎法测定,同时测定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
5、及林草植被覆盖度等。在选定的监测点,沿主风方向每隔Im布置1个,每组布置10个测钎,共布设3组30个,(测钎“品”字形布设,如图7-1)。每半月量取测钎离地面的高度变化,并计算风蚀模数。风蚀观测场设置风速风向自记仪,记录每天的地面风速、大风出现的时间、频次,整理统计监测年内各级起沙风的历时,同时收集气象站的平均起沙风速、大风日数、频次等。土壤含水量采用烘干称重法,土壤容重采用环刀法,与风蚀量观测同步进行。按以下公式计算风蚀模数。Ms=1000Dsr其中:Ms风蚀模数,tkm2a;DS一年平均侵蚀厚度,mm/a;r土壤容重,gcm330m钢钎大样图7-1风蚀监测布点ZE忌图生态效益监测土壤理化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清水河县 坡改梯 项目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72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