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共同体的跨学科教学之合作备课与角色课堂.docx
《基于教学共同体的跨学科教学之合作备课与角色课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教学共同体的跨学科教学之合作备课与角色课堂.docx(1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基于教学共同体的跨学科教学之合作备课与角色课堂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跨学科学习无疑是个新增点,也是重点和难点。与学生的跨学科学习相对应,必然存在跨学科学习指导这一概念,而基于学校场域的指导,实际上就是一种教学。跨学科学习之难,实际上就变成跨学科教学之难,而破解跨学科学习的密码最终还是在于跨学科教学。显然,跨学科教学难题的破解在于“学科”和“跨”,前者要凸显学科“聚焦”和学科教师“专业性”,后者则要凸显学科的内在互通互融和学科教师的合作。因此,科学的跨学科教学,就是要以主学科为立足点,基于合理的跨学科教学框架,由学科教师组成教学共同体,围绕备课与上课而开展合作。一、跨学科
2、教学的内在逻辑:主学科牵引、学科聚焦与合作跨学科学习不仅关注对主题所依托学科知识创新整合,还关注依托学科向外(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的张力、生成和内在有机联结,关注学科之间知识的交叉和融合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问题解决素养。而跨学科教学就要围绕跨学科学习,凸显主学科牵引和学科聚焦,围绕学科交叉和学科融合,在学科教师的有机合作下展开。主学科牵引就是要发挥主学科的组织、协调和综合功能,学科聚焦就是要发挥学科教师的专业性,学科交叉和融合则是在主学科的牵引下,围绕主题的学科教师的合作。(一)以学定教:跨学科教学的内在逻辑跨学科教学必须围绕着跨学科学习开展,因为跨学科学习的逻辑就决定着跨学科教学的逻辑。但
3、并不是说,跨学科教学必须按照跨学科学习展开,而是说跨学科教学要围绕学生的跨学科学习的表现、需求和规律设计,即“以学定教二第一,学段特征决定了跨学科教学的张力。学段特征和要求是学生发展阶段性的重要表达,而学生发展的阶段性(尤其是知识储备情况)则决定了主题可开挖的广度(跨哪些学科)、深度(各学科的进入程度)、复杂程度(交叉与融合逻辑)、难度(学生学习的挑战性)。由此,跨学科教学的张力也被确定,主学科教师的牵引度(综合度和跨度)和相关学科聚焦度和合作(维度和深度)程度也得到明确。在此基础上,对于主学科教师而言,需帮助学生打开学科的边界,构建一条向外(他学科)探索的通道。第二,学习的自主性决定了跨学科
4、教学要以“导”为主。跨学科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索,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关注学生探索欲望和想象力的唤醒,旨在帮助学生实现学科聚焦与学科融合,进而形成基于学科综合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则起着引导作用,而非真正实施者。以指导和支持身份出现的教师,所起的作用重在“导”一一策划(整体方案和流程)、引导(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支持(为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方法、资源和智慧支持)。当然,在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学生的合作者进入跨学科学习。第三,学科的聚集性决定教学的专业性。跨学科学习必然涉及进入具体学科,在具体学科领域,学生必然会遇到新知识、新方法相关的问题,其中
5、不仅涉及进入的深度,还涉及多种关系的处理问题(与主题的关联性、知识的运用等),这就要求学科教师发挥专业特长一一基于主题的理解和整体部署,依据学期和学段特征对知识进行创新组织,并从学习方法、内在逻辑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专业支持。第四,学科的交叉性与融合性决定了跨学科教学需要多学科合作。显然,跨学科学习的整体框架设计最终指向学生的学科知识融合能力、交叉水平和多学科综合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而要从学科聚焦走向学科交叉与融合,就需要在主学科教师的组织下,多学科教师围绕学生的学习开展合作。(二)主学科牵引与多学科合作:跨学科教学的运行机理跨学科学习是立足主学科,围绕主题并基于生成路线向相关学科的探索。因而跨学
6、科教学就是在主学科牵引下,多学科有机分工与协作,为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提供指导与支持的行为。第一,主学科牵引下,跨学科学习教学团队的构建。跨学科学习既要立足主学科,又要凸显所跨学科的专业性;既要基于系统、综合的视角审视主题,又要凸显问题解决的专业性。跨学科教学因循这一要求,应立足主学科的设计,这就要求主学科教师基于专家指导和教师的合作,明确可以跨的学科,进而向涉及的学科教师发出邀请,将主题呈现给教师,并且将跨学科的具体要求传递给具体学科教师。而具体学科教师则采取接单或响应模式,接受分工并提出改进意见。可以由作为牵引学科的主学科教师负责统筹,基于主题的需要、具体的分工和合作要求,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
7、第二,多学科教师合作确定教学策略。跨学科教学团队要基于总体框架和要求,针对不同学段的学情和具体部署,采用学科独立设计与整体调整的方式,构建完整的知识图谱(地图),勾画出延展学科的网络图,并形成对各图谱的解释。同时,形成明确的操作指南,基于生成性要求形成接口、接入方式、路径、具体的产品要求和过程要件。在此基础上,基于可视化的原则,推动总体框架和分学科框架的明晰化。第三,基于分工的多场域指导。基于合作的集体指导,解决跨学科学习的面上问题(整体策略)和重难点问题,确保跨的结构性和科学性。基于学科的具体指导,确保学生在所涉领域学科的准确性和深入性;基于对话与个别指导(或参与),针对性地解决跨的具体问题
8、。通过多场域的指导,高水平高质量地推动跨学科学习活动的开展。此外,要基于学生的多维度画像,立足学科和合作开展评价与反思,改进整体方案和学科方案。(三)基于整体部署的学科聚焦与跨学科生成:跨学科教学的基本路线毋庸置疑,“跨”是基本思维和基本部署,但进入具体学科就需要聚焦,而这种聚焦则是主学科教师之所不能的,它需要所在学科的教师发挥专业性,基于主题进行学科知识创新组织与开发。当然,这种聚焦并不是唯学科,而是要基于主题,凸显所在学科向其他学科的延伸(即基于生成路线建立与相邻学科的接口)。第一,领取学科任务,确定学科地位与实施路线。学科教师要基于跨学科教学的整体框架,明晰学科与主题的粘合机理、学生学习
9、探索深度、与相邻学科的对接机理等,进而明晰跨学科教学中本学科的目标设定、内容供给、评价指标和观察点,形成对本学科的详细规划。立足专业之专,在于教师基于对跨学科教学主题和整体方案的理解,在于推动单学科教学方案的科学化,在于保证具体学科知识在跨学科主题教学中讲通讲透。第二,学科问题的专业解决。鉴于跨越所遇到的知识不确定性(可能超出学生当时所在本学科的知识水平),学生所接触的专业问题(教师所提供和指引的)就需要得到专业的解答。学科教师要立足主题,结合学情将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创新组合,选取有利于跨学科和联结的部分(因素),并进行适当的挖掘,进行专业的组合和设计,使之能够基于生成和交叉的对接,以帮助学生
10、顺畅地进入专业领域。同时,学科教师在合适的深度和范围内帮助学生解决常见的专业问题(或引导学生基于既有的学科知识进行推演等),与学生基于对话、合作探讨来解决个性化问题,为实现知识交叉和融通奠定基础。第三,围绕主题的学科之间的接口问题。跨学科不仅包括主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互跨,还包括主学科所涉及的其他学科之间的互跨。因此,学科教师要基于主题和整体教学框架,将本学科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创新整合的同时,还要充分挖掘与主学科、其他学科的接口,进而实现一对多的互跨,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立足主题实现互跨。因此,接口需要单独开辟,又需要基于合作进行接口修正。二、主学科牵引下的分工与合作:跨学科教学设计跨学科学习并不是学
11、科拼盘,而是一种基于主题的学科交叉、学科融合。因而,跨学科教学就必须围绕如何融合来开展。这就要求在总框架下,由主学科组织多学科教师合作开展跨学科教学方案的系统设计,并由学科教师在总框架下开发所在学科教学方案,并基于整体方案进行学科教学方案的磨合,进而形成体现学科聚焦、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系统教学设计,为学生高效开展跨学科学习提供支持。(一)整体教学方案的设计:基于主题的合作挖掘与科学整理基于主题的整体方案设计,应由主学科组织相关学科,立足专业性和综合性要求,基于合理的分工与合作展开,以保证跨学科学习的系统性。同时,还要发挥专家的作用一一邀请相关跨学科专家作为外脑。第一,方案设计的方式。方案的开发,
12、可以借助会议的方式开展或者集体备课的方式开展,而整体方案则由主科教师邀请专家合作拟出,并基于头脑风暴对方案进行讨论,这种方式在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师立足自己所在学科进行深入挖掘。而会议讨论之中,就需要基于主题的整体设计,对学科的知识点进行挖掘和取舍,以保证整体的科学性和互融性,防止出现陷入某学科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合作、互动、磋商,对整体方案进行完善。第二,整体体系的要素构成。与一般的教学方案不同的是,跨学科教学方案需分解为若干个子方案。因此,跨学科教学方案包括了总目标、分具体学科的目标以及对应的目标网络图和互动图,也就是说,要以具体所跨学科的目标作为节点,并要与其他目标形成关联
13、,构建逻辑,进而目标之间形成互动并走向融合。同时,各目标体系还要进一步分解分层和具体化,形成具体的描述、观察点,为后续评价打下基础。在设定主题下,还要基于目标的分解进行整体内容设计并明确具体学科的内容分布,形成跨学科学习的完整的知识图谱、网络图、接口设定及说明、学科的内在互融逻辑图和案例支持等,构建一个可视的立体框架。第三,设计的成果表现形式。严格意义上,完整的教学案要附有操作手册,要说明具体学科的位置、所在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结,还要载明指导方法、方案的逻辑机理,明确跨学科的深度、广度、桥梁,以及本学科教学的观察点、评价点。同时,还要明确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要点,以及过程介入的方
14、式(以防止跑偏等问题的出现)。此外,对于常见的问题(重难点)要基于循证完善并形成解决建议。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还要关注预设主题的延展度,最大限度地挖掘主题资源,使其从基础级别逐渐走向高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拓展思考深度,进而高水平提升跨学科学习的质量。(二)具体学科的教学规划:立足整体框架的专业性表达围绕既定跨学科学习的主题,基于整体框架和逻辑的任务认领,形成本学科的知识点创新组合,使其既能够形成多维多向接口,又能够帮助学生科学进入本学科,实现知识的创新组合。第一,构建主学科与分学科的信息流。具体明确从哪些点出发、承接哪些目标、与主学科如何联结、与其他相邻学科如何联结,形成面向学生的学科延展
15、的路线图、知识图、运用图、联结图、案例索引和面向教师的内在和外在两个逻辑图、信息流、操作图与说明、达成目标与观察点、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资源运用方法,使任课教师能够快速掌握操作方法,明确学科互通和交叉的把握点。第二,明确学习的内容与程度。内容规划实际上就是知识点根据需要、程度和内在逻辑的重新组合,这种组合必须立足整体部署、主题容量以及内在的互融和学科交叉的逻辑。在实施层面要明确具体内容的挖掘和运用深度、广度,以防止涉入过深、摊子铺得太大,导致学科过专而喧宾夺主,同时内容要凸显互动互通性,以便于学生学习时候产生关联(联想)、联系,进而实现学科知识的平移和对接,建立基于主题的跨学科联结。也就是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教学 共同体 跨学科 合作 备课 角色 课堂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77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