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高频非选择题30题)(4大考点)(解析版).docx
《专题03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高频非选择题30题)(4大考点)(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3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高频非选择题30题)(4大考点)(解析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高二地理下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天津专用)专题03区域联系与区域梆调发展精选高频考题30题非选择题内容概览考点01流域内协调发展(5题)考点02产业转移与协调发展(14题)考点03资源跨区域调配与国际合作(16题)考点04进阶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综合型选择题(5题)流域内协调发展1. (23-24高二下湖北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长江汛期是5月至10月中旬,7至8月是主汛期,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频发。三峡水库通过科学预测、合理调度,发挥削峰、错峰作用,最大削峰40%,极大缓解了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压力,并具有发电,航运、灌溉等作用。2023年9月10日三峡水库启动175米蓄水。材料二
2、三峡水库限制水位:水库水位绝大多数时间维持在防洪限制水位145米,遇大洪水时拦洪蓄水,洪峰过后,仍降至防洪限制水位145米运行。下图为三峡水库调度方案。1807570656055504540135130I-J1.1 1.313.24.15.15.316.307.308.299.2810.2811.2712.27日期(月,日)(1)据图描述三峡水库调度方案。2023年9月10日三峡水库启动175米蓄水早于调度方案,分析其目的。(2)三峡水库运行中面临泥沙淤积问题,为减轻水库泥沙淤积,请你提出解决措施。【答案】(1)1一5月三峡水库水位由175米高水位逐渐下降至145米低水位;6-9月保持145米
3、低水位;10-12月水位迅速下升并保持在175米高水位。或者回答:三峡水库水位变化大;69月保持145米低水位;IO-12月水位迅速下升并保持在175米高水位。(2)主汛期后蓄水时间提前,减轻了大坝卜游防洪压力;充分利用汛期洪水资源,满足大坝下游通航需求;提前增加库区水量,增加发电量;为大坝下游河流枯水期提供充足的可调节水量。(3)下游进行生态恢复,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泥沙来源;库区通过大坝进行调沙,增大泥沙下泄,减少泥沙库区沉积;库区淤积的泥沙进行工程作业,人工采挖。【分析】本题以三峡水库为背景,涉及其水库高度的特点、水库提前进入高水位蓄水的原因、减轻水库泥沙淤积,解决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对图
4、表信息的阅读及获取能力、对地理问题的描述和阐释能力。【小题1】由材料“长江汛期是5月至10月中旬,7至8月是主汛期,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频发”可知,长江三峡水库调度方案主要根据汛期变化而采取相应的调度措施,1一5月三峡水库水位由175米高水位逐渐下降至145米低水位,主要为主汛期腾出库容;69月保持145米低水位,为了应对汛期的洪水;10-12月水位迅速下升并保持在175米高水位,因为进入旱季,降水减少,提高水位有利于航运和发电等。【小题2】根据气象的预报资料,2023年9月10日之后,降水较往年有所减少,提早进入175高水位蓄水,可以减轻大坝下游防洪压力;提早蓄水,提高下游河道水位,有利于下游航
5、道的航运需求;提前蓄水,可以增加库区的蓄水量,增加发电量;库容量增加,有利于对下游河道的水量调节。【小题3】应从来源和排沙两方面分析。首先要对下游流域进行生态修复,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减少入河泥沙;其次,库区通过大坝进行调沙,增大泥沙下泄,减少泥沙库区沉积;采取人工采挖,减少库区的泥沙淤积。2. (23-24高二下浙江台州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长江中下游平原指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荆江是长江自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城陵矶段的别称,河道蜿蜒曲折,有“九曲回肠”之称。材料二:长江中下游平原区是中国暴雨洪涝灾害最多发的地区之一,每年6月至七月下旬是洪涝
6、发生的集中期。材料三:图1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及荆江河段示意图,图2为2022年下海降水量统计图,图3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暴雨出现概率随日期变化图。(1)说明荆江河段河曲的形成过程。(2)从天气系统角度分析下海2022年6-10月降水的变化及其原因。(3)从降水角度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答案】(1)长江流出三峡后,地势变平,流速减缓;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增强;河流不断侵蚀河岸、拓宽河床,使河道发生弯曲。(2)变化:降水先减少,后增加;原因:6月受江淮准静止锋影响降水多;7、8月受副高影响降水减少;9月受锋面雨带南移和台风影响降水增多;10月锋面雨带退出降水减少。(3)降水量
7、大,河流水位高;降水集中,季节变化明显;夏季风不稳定,降水年际变化大;暴雨出现概率高。【分析】本题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及洪涝灾害为材料,涉及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降水的变化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详解】(1)据材料可知,长江流出三峡后,由于地势发生了改变,地势低平,河流的流速随之减缓;河流向下侵蚀作用减弱,河流侵蚀河岸为主;河流不断侵蚀河岸、河床逐渐拓宽,河道发生弯曲。(2)据图2可知,6月到8月降水减少,9月降水增加,故降水的变化为先减少,后增加。从天气系统角度分析,6月份下海受江淮准静止
8、锋影响,降水较多;7、8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减少;9月受锋面雨带南移回撤和台风登陆频繁影响降水增多;10月锋面雨带退出降水减少。(3)据材料可知,从气候角度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大,且降水集中,河流水位升高快;夏季受夏季风影响,夏季风不稳定,时强时弱,导致降水年际变化大;据图3可知,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出现暴雨概率较高,地表径流汇集时间短,易发生洪涝灾害。【点睛】长江中下游平原多平原,地势低平,不利于泄洪;始于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夏季多暴雨;南北支流汇入多;下游地区对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卜.游河床抬高,泥沙淤积,形成地下河;人们围湖造田,
9、缩小了湖泊面积,湖泊的调蓄洪水能力减弱。3. (23-24高二下山西太原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科罗拉多河发源于落基山脉西坡,流经美国西部干旱地区。中游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下图)是世界陆地最长的峡谷。在科罗拉多河及其支流的作用下,峡谷谷深约1600米,最大深度达1829米;谷顶宽6.529千米,谷底最窄处仅120米;研究表明大峡谷在不断变长。20世纪30年代以来,科罗拉多河流域兴建了一系列的水坝和水库。(1)简述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过程。(2)说明科罗拉多大峡谷变长的原因。(3)说出科罗拉多河流域兴建水库和水坝的主要目的。【答案】(1)(科罗拉多大峡谷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地壳下升
10、过程中,科罗拉多河强烈下切侵蚀,形成深切的峡谷。(2)在流水的溯源侵蚀作用下,科罗拉多大峡谷不断向河流下游方向(源头)延伸,长度增加。(3)灌溉、发电、航运、旅游、防洪。【分析】本题以科罗拉多大峡谷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大峡谷的形成、兴建水库和水坝的主要目的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详解】(1)描述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过程,可以从内力和外力作用分析岩层和峡谷的形成过程。地质历史时期,该地因地势低洼,碎屑物质不断堆积固结,形成广阔而深厚的沉积岩层。随地壳抬升,该地海拔升高,形成高原地形,地壳抬升,流水不断下切侵蚀形
11、成深邃峡谷。(2)科罗拉多大峡谷变长是河道长度变长,河道长度是下游到下游的长度,其中下游长度较为稳定,故变长主要指源头。在流水的溯源侵蚀作用下,溯源侵蚀方向是朝向河流下游源头,科罗拉多大峡谷不断向河流下游方向(源头)延伸,长度增加。(3)科罗拉多河的地表水,绝大部分用于农业灌溉,所以,科罗拉多河流域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保障下游农业灌溉用水,兼具防洪、发电、航运、旅游等综合效益。4. (23-24高二下浙江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三江并流”地区由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及其流域内的山脉组成。该地区多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动植物物种丰富,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库二图1为“三江并流”区域
12、图。材料二白鹤滩水也站是金沙江下游干流河段梯级开发的重要电站(位置见图1)。水也站所在河段山高谷深,干湿季明显,谷风势力季节变化明显。坝址处的峡谷地形不对称、岩性复杂、地震烈度高。图2为白鹤滩水电站景观图。材料三金沙江流域各月平均降水量月份1.4678910H12降水量(mm)9.910.416.134.083.0171.0228.6195.3155.280.529.48.3Q0omi(1)从地形和气候的角度,分析“三江并流”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2)评价在金沙江下游修建白鹤滩水电站的地形地质条件.(3)判断水电站所在河段谷风势力较强的季节,并说明理由。【答案】(1)地形:山高谷深(地势
13、落差大),垂直差异明显;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气候:地处低纬,热量丰富;季风气候影响,降水丰富,适宜动植物的生长繁衍。(2)有利:位于阶梯交界处,地势落差大,水能丰富;多峡谷地形,开发条件较好。不利: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处在地震带),施工难度大,工程量大。(3)冬春季。理由:冬春季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山坡与河谷下方同高度的大气温差大;植被稀少,摩擦力小。【分析】本题以白鹤滩水电站景观图和金沙江流域各月平均降水量表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水电站的地形地质条件、山谷风形成原理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详解】
14、(1)地形方面主要从山地的垂直分异差异显著以及地形对交通影响两方面叙述,“三江并流地区山高谷深,地势落差大,垂直差异明显;地处山区,地形崎岖不平,交通不便,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气候主要是强调水热条件好,地处低纬,热量丰富;受湿润的夏季风影响大,降水丰富,水热条件优越,适宜动植物的生长繁衍。(2)水电站主要开发水能,水能与河流径流量以及河流地势落差有关,该地位于阶梯交界处,地势落差大,河流流速快,水能丰富;多峡谷地形,蓄水条件好,开发条件较好。不利的条件是当地位于地质活跃带附近,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多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施工难度大,工程量大。(3)其中谷风势力强的基础条件有:一是该地处于横断山
15、区,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谷地与山坡的差异大;二是该地具有重重山脉,河谷地区的谷风受冬、夏季风干扰小。谷风势力强的季节性条件是:当地冬春季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山坡与河谷下方同高度的大气温差大,气压差加大,所以风力较大,加之冬春季部分植被落叶,一年生的草本枯死,因此植被稀少,摩擦力小,对谷风的阻挡作用较弱。5. (23-24高二下广东肇庆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金沙江,长江下游主要支流,发源自唐古拉山脉,干流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在四川省宜宾市与岷江交汇后始称长江。金沙江全长3496千米,流域面积约47.32万平方千米,流经横断山脉,河谷深切且狭窄,地形陡峻,蕴含着丰富的
16、水能资源。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下图示意金沙江云南段。省级界河流TOO0、等高线/m(1)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解释图示区域断裂发育的原因。(2)说明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质作用过程。(3)根据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金沙江云南段水能开发的条件。【答案】(1)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图示区域处于从青藏高原(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向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构造运动活跃。板块(地克)运动的压力超过这里岩石的承受能力,断裂发育。(2)金沙江及其支流两岸出露的金矿石,在外
17、力作用下风化,或崩塌、破碎,随流水进入金沙江。金沙江比降大,水流急,搬运能力强,磨蚀矿石,使矿石进一步破碎。当河流流速减小时,河水挟带的金在河床不断沉积、富集,形成沙金。(3)有利条件:流域内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落差大,水能丰富;峡谷多,有利于水电站建设;流域人口较少,移民安置少;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对电力需求加大。不利条件:地质条件复杂,多断层、滑坡、泥石流等不利因素;对生态破坏较大;交通落后,水电建设困难多;区域内经济落后,能源需求量小;距离东部能源市场远,向外输送困难,开发成本高。【分析】本题金沙江云南段为背景材料,涉及构造运动与河流水文特征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18、、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详解】(1)读图可知,图示区域地处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区域断裂发育显著。根据板块构造说理论可知,断裂发育是由于板块运动的压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使岩层发生断裂;该地处于从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向第二级阶梯的云贵高原、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板块运动活跃,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造成板块运动的压力超过该地岩石的承受能力而导致断裂发育。(2)金沙江中沙金的形成地质作用过程,首先是河流两岸出露的金矿石,受外力作用岩石被风化侵蚀,易出现崩塌、破碎,矿石掉入到比降大的金沙江,随急流搬运,磨蚀矿石,使矿石进一步破碎;随后河流流速减小,搬运能力减弱,河
19、水挟带的金将在河床不断沉积,逐渐累积而形成沙金。(3)评价应从正反两面综合分析。有利方面,自然条件有:该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水量较大,同时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水能丰富;该区域多峡谷,有利于建设高坝大容量的水电站。社会经济条件有:水电站建设需要库区移民,该区域人口少,移民数量少,搬迁费用较低;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东部地区对电力的需求量大。不利方面,自然条件有:该区域地质条件复杂,断层多,且是我国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建设难度高,建设成本较大;地理位置较闭塞,交通不便,不利于水电站的建设;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水电站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大;区域内经济落后,能源需求量小;距离东部能源市场远
20、,向外输送困难,开发成本高。产业转移与协调发展6. (23-24高二下下海期中)“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新东北振兴战略“,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生态环境建设。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基地,其中石油储量占45%,原煤储量占10%,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和重工业及装备制造基地。由于长期过度的开发,有些城市一些重要资源逐渐枯竭,一些老工业基地企业设备和技术老化,资源开发、就业矛盾与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矛盾较为突出。并且,近年来东北已经成为人口净流出区域。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推进东北地区经济转型是“十三五规划的重点之一。(1)简述东北地区发展重工业及装备制造
21、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2)归纳东北地区1995年到2015年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3)20世纪60年代末,一批京津沪知识青年来到东北“北大荒”。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与当地黑土文化发生交流与融入的地域文化是()(多选)A.华南沿海文化B,江南水乡文化C.荒漠绿洲文化D.华北平原文化(4)近年来东北人口流失严重,其原因不包括()A.资源枯竭B.市场狭小C.产业结构单一D.深居内陆,交通不便(5)说明东北地区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答案】(1)铁矿等原料丰富;煤炭、石油等能源充足;钢铁工业等原材料工业基础较好;铁路等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技术基础较好;国家政策支持等。(2)总体下,东北地区第
22、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在2010年之前较稳定,之后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下升趋势。产业结构仍为“二、三、一型(3)BD(4)D(5)与京津冀紧密相邻,距离近;原有的工业基础好;土地价格相对较低;两地区交通联系便捷;国家政策对两地的协同发展扶持。【分析】本题以东北矿产资源和铁路干线分布示意图及辽宁省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图为载体,主要涉及工业区位,产业结构特点,产业转移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详解】(1)根据左图信息可知,东北地区铁矿等原料丰富;煤炭、石油等能源充足;钢铁工业等原材料工业基础较好;根据左图信息可知,东北铁路等交通便利;东北是重工业为主,因此重工业
23、及装备制造工业的市场广阔;东北地区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重工业基地,技术基础较好;同时还有国家政策支持等。(2)产业结构的变化叙述需要分别说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具体变化趋势,还要说明变化之后新的产业结构的组成。据图表可知东北地区1995年到2015年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在2010年之前较稳定,之后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下升趋势。产业结构总体特征没有发生变化,仍为“二、三、一”型。(3)京津地区在我国华北平原,沪是下海的简称,卜海江南水乡文化典型,所以来自于京津沪的知识青年带来的是华北平原文化和江南水乡文化,并与黑土文化交融,BD正确;京津沪地区中没有我国西北和华南地区分布,A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03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高频非选择题30题4大考点解析版 专题 03 区域 联系 协调发展 高频 选择题 30 大考 解析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79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