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 第三章第四节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被循环利用 学案.docx
《2023-2024学年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 第三章第四节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被循环利用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 第三章第四节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被循环利用 学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四节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被循环利用1.生命观念一一通过对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常见物质的循环过程分析,明确自然界中的物质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循环利用的,形成稳态与平衡观。导学2.科学思维一一运用归纳与概括,比较分析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的过程及特点;基于模型与建模构建碳循环、氮循环的模型,认同物质循环在生物与环境连接中的聚焦纽带作用。3.社会责任一一通过对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比较分析,能利用相关原理知道生产过程,提高物质的利用效率。&知识探究研教材-一一一高效学习基础夯实J。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露自主学习.1.生物在水循环中起的作用很小(1)水循环的概念:指地球上的水通过蒸发、上或等过
2、程进行不断的循环过程。(2)水循环方式:降水和蒸发.(3)水循环的动力:太阳能。(4)水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促进.营养物质从一个生态系统到另一个新的生态系统。(5)生物因素与水循环的关系:生物因素在全球水循环过程中所起的作用2.二氧化碳是碳循环的主要形式(非生物环境:CO2和碳酸盐、化石燃料(1)碳的存在形式,生物群落:含碳有机物(2)碳循环的路线大气圈T植物和动物T分解者T大气圈。(3)碳循环过程请写出图中各标号的名称: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摄食;呼吸作用:燃烧;分解作用。3 .固氮菌等细菌在氮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1)氮循环概念自然生态系统中,一方面通过各种固氮作用使氮可以被生物所利用,另一
3、方面又通过反硝化作用使氮不断重返一大气,从而使自然环境与生物群落中的氮处于动态的平衡中。氮循环包括固氮、氨化、硝化和反硝化等过程。(2)固氮途径 高能固氮:通过闪电、宇宙射线、陨石、火山爆发等所释放的能量进行固氮。 工业固氮: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作用下,将氮气还原为氨气。 生物固氮:通过和蓝细菌等自养或异养微生物进行固氮。(3)氨化作用:指尿素和尿酸等通过土壤和水中的异养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代谢活动,转变为无机化合物(氨)并把它释放出来的过程。(4)硝化作用:指氨和铉盐被硝化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过程。(5)反硝化作用:硝酸盐等含氮化合物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转化为N2、No和N2O的过
4、程。4 .人类运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规律,在生产实践中实现资源多层次利用(1)意义运用物质循环的规律,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物质中的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2)举例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工程。a.农作物秸秆的“过腹还田”。b桑基鱼塘的农业生态工程。c.“蔬菜一鸡、猪一沼气”系统。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5 .基于上述学习,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1)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X)(3)物质循环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进行的()(4)煤和石油燃烧以及微生物分解产生的CO?促进了碳循环()(5)生物
5、在全球水循环中具有主导性作用()(6)固氮细菌是唯一能够把氮气转变为植物可利用氮的生物()切互动探究。日核心探讨1.分析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图中的甲、乙、丙分别是什么?分别表示什么过程?大气中CCh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什么(用图中代号表示)?提示:图中的甲、乙、丙分别是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分别表示通过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将生物群落内的有机物分解为CO2,返回大气中。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2)碳循环都是双向的吗?说明理由。提示:不都是。Co2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是双向循环的。但在生物群落内部,沿食物链(网)传递时,碳循环不是双向
6、的,只能由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单向传递。(3)如果人们不按生态规律办事,乱砍滥伐森林,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何影响?提示:会打破碳循环平衡,使大气CO2进入生物群落过程受阻,大气中CO2的含量就会明显增多。2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可。下图为生物群落、大气中CO2及化学染料的关系,请用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描述各“T”的含义。化学燃料大气中的CO2库生物群落提示:化学燃料大气中V的_CO2库生物群落,化学染料T大气中的C02,此过程表示化学染料的燃烧;生物群落一大气中的CO2,此过程表示呼吸作用;大气中的CO2生物群落,此过程表示光合
7、作用。3 .两位同学在观看有关恐龙的影片时,甲同学提出:“我体内的能量中可能有远古恐龙体内的能量。”乙同学也提出:“我体内的物质中可能有远古恐龙体内的物质。”这两位同学的说法对吗?试分析原因。提示:甲同学的说法错误,乙同学的说法正确。因为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利用,而物质是可以循环利用的。4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该图中只表示物质流向的箭头是哪些?可表示能量流动的箭头有哪些?(用图中的数字标号表示)农作物2鸡、猪、牛O否A人提示:只表示物质流向的箭头是和;可表示能量流向的箭头有、和。囱整合提升1.对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理解(I)范围:生物圈,地球上的每个生态系统都是地球上物质循环
8、的一部分,而只有生物圈才能完成真正的物质循环。(2)“物质”的含义:指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主要是指C、H、O、N、P、S等),而不是化合物。(3)循环过程:非生物环境衰云生物群落。(4)循环特点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因此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反复利用,循环流动:物质循环,既然称为“循环”就不像能量流动那样逐级递减、单向流动,而是可以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循环流动。2 .物质循环实例一一碳循环(1)碳循环的一般形式:CO2-有机物TCo2。(2)碳循环过程图解如下I大气中的CCh分解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落叶遗体、残板粪便太快太多导致温室效应燃
9、烧I分解者II化石燃料I3 .物质循环实例氮循环(1)氮循环的一般形式:生物(有机物)T氨T亚硝酸盐T硝酸盐T生物(有机物)。(2)微生物在氮循环中的作用模型构建模型解读:a.生物固氮:将氮气转化为氨(只有微生物可以进行)。b.氨化作用:将有机氮转化为无机氮(主要是微生物进行)。c.异化性硝酸盐还原和反硝化作用:厌氧呼吸(只有微生物可以进行)。d.硝化作用:化能自养代谢(只有微生物可以进行)。e.较盐和硝酸盐同化作用,植物和微生物都可以进行。4 .对物质循环过程相关图解的识别(1)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消费者非生物环境步者I分解者(2)将上图换成字母,如下面三种变式图,据图判断E、F各代表哪种成分
10、。图1先根据双向箭头判断:A和B应分别为生产者和非生物环境。再根据AC,DC判断:D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图2根据A与C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A是生产者,C是非生物环境。根据D的箭头都流向E,可进一步判断:B是初级消费者,D是次级消费者,E是分解者。图3根据A与E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A为非生物环境,E为生产者。然后观察剩余的几个成分,其中其他生物部分的箭头都指向C,所以C是分解者,剩余的F则为消费者。图解中的食物链是EFDBo5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比较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碳循环为例)形式主要以有机物为载体无机物、有机物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全球性、循环性范围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生物圈(全球
11、性)皿N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八的合成和分解;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图示统中循环往复的动力臼学以致用C考向1物质循环特点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带有全球性B.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某些元素C在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复D.在群落的各个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解析:D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包括带有全球性,A正确;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B正确;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形式传递,并且循环往复,C正确;循环是在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而不是在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之间,D错误。考向
12、易错食物链或食物网只是物质循环中生物群落的单向物质传递过程,但并不是完整的循环过程,要实现物质循环,需要通过生物成分与非生物成分关系(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固乳作用等)实现密切联系,才能构成循环。2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 “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B.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圈C. “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由于生物营养级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故物质在循环过程中是不断递减的解析:D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0、N、P、S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A正确;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2024学年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 第三章第四节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被循环利用 学案 2023 2024 学年 浙科版 选择性 必修 第三 第四 生态系统 中的 物质 循环 利用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79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