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分层练(含解析).docx
《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分层练(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分层练(含解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分层练(含解析)【基础达标】1 .(2022北京朝阳高二期末)“(鲁昭公六年)三月,郑人铸刑书。这短短的几个字,记载了中国法律史上一件划时代的事情。它表明当时的中国()A.礼乐社会秩序正式确立B.统治者以法律治理国家C.由习惯法进入了成文法D.颁布法律条文教化百姓。【答案】C【详解】根据(鲁昭公六年)三月,郑人铸刑书”可得出郑人铸刑书说明有明确的法律记载,说明当时由习惯法进入了成文法,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礼乐正式确立,排除A项;BD项无从体现,排除BD项。故选C项。2 .(2022湖北宜昌英杰学校高二阶段练习)左传
2、记载,夏有禹刑,商有汤刑,周有九刑。春秋战国时期李悝著法经,以法代刑作为法典名称。管子以度量衡比喻法“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这说明该时期A.贵族等级分封制趋于崩溃B.法律制度渐趋成熟C.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社会关系变动剧烈【答案】D【详解】奴隶制社会,统治者用礼规范统治阶级,用刑镇压被统治阶级,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刑是维护宗法等级秩序的工具。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法家主张“法不阿贵”,反对贵族特权。用度量衡比喻法,说明法律面前平等,反映了这一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D项正确;A项只反映了旧制度的崩溃,没有反映新制度的产生,排除A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成熟是唐代,排除
3、B项;当时没有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C项C故选D项。3 .(2022江苏高邮市临泽中学高二阶段练习)北魏律规定:对那些非犯“十恶”死罪或应判处流、徙刑的罪犯,“若祖父母、父母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允许通过上请,暂不执行原判,“留养其亲,直至去世后再继续执行或予以改判。这一规定()A.表明儒学成为断案的主要依据B.标志法律与教化开始结合C.体现了中国古代律令的儒家化D.表明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允许通过上请,暂不执行原判,“留养其亲”,直至去世后再继续执行或予以改判可知,北魏法律规定允许罪犯赡养过长辈后再执行判决,体现了对血缘伦理关系的重视,所以这一规定有利
4、于维护儒家伦理道德,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重视血缘伦理关系,没有提到断案的依据是儒学,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法律与教化的结合早于北魏,排除B项;D项错在“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4 .(2022河北承德高二期末)唐太宗时期,欲重新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使儒学达到“古昔未之有的极盛状态;武周时,“制以释教开革命之阶,升于道教之上”;唐玄宗时期,则综合儒道,采取“体国经远”的“至道”治国理念。据此推断,这些变化的主要动因是()A.传统文化的交融逐渐增强B.完善政务决策机制的需求C.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D.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重视儒学,武则天弘扬佛教,
5、唐玄宗综合儒道等,反映出唐朝前期统治者为适应和加强封建专制统治,调整文化政策,D项正确;传统文化的交融逐渐增强是客观背景而非主要动因,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文化政策调整与完善政务决策机制的关系,排除B项;中国封建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5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明初,洪武帝下令朝廷学者遍览春秋以来的所有历史文书,并选出贤良和奸佞之臣,分编成两卷,亲自作序,广为分发。同时,洪武帝还将他个人的训示刊行通发,向平民宣读,要求所有官办学堂的学院牢记。明洪武帝此举旨在()A.加强思想教化巩固统治B.提升社会基层治理能力C.重塑儒家伦理道德秩序D.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6、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明太祖下令将历史上的“贤良”“奸佞”之臣编撰成册,并将个人训示刊行通发,其目的主要是巩固统治,A项正确;明洪武帝此举旨在加强思想教化巩固统治,B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BD项;C项与事实不相符合,排除C项;故选A项。6 .(2022全国高二课前预习)元代法制相较于历代法制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始终未颁行唐律式的“律典(弃律),而是不断发布和编纂带有临时性质的条画、断例(用例)。关于元朝弃律用例的原因,与如图所示观点相似的是()判例法的上升法制之尸r内在理路弃律用例观念.文化制约蒙古至上观念历史之外部影响客观环境IM约A.“南北异制,难于划一B.多元共推,内外互动C.“区域
7、广大,族群众多D.元无制度,不知礼法”【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而是不断发布和编纂带有临时性质的条画、断例(用例),结合图示可以看出元代弃律用例体现了“多元共推,内外互动,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多元发展,排除A项;区域广大,族群众多”是影响因素,不是特点,排除C项;“元无制度,不知礼法”,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C【能力提升】1 .(2022山东聊城颐中外国语学校高二阶段练习)尚书牧誓记载,当年武王伐纣,在发起总攻前以“西土之人”统帅的身份,“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举行隆重的战前誓师动员大会:历数商纣“暴虐百姓奸完商邑”的无道、失德行径,称自己的伐商之举是惟恭行天之罚”。周武王此举意
8、在A.依靠血缘宗法维护统治B.构建海内一统的理想蓝图C.借助天命实现政治认同D.消除社会底层的敌对情绪【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武王伐纣之前,进行誓师大会,历数商纣“暴虐百姓”“奸究商邑”的无道,称自己是惟恭行天之罚,据此可以看出,周武王此举意在借助天命实现政治认同,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血缘宗法的信息,排除A项;构建海内一统的理想蓝图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消除社会底层的敌对情绪不能反映“惟恭行天之罚”的信息,排除D项C故选C项。2 .(2022湖南模拟预测)儒家经典尚书。洪范中,贤人箕子向周武王陈述国家最重要的八种政务,即“八政”八政是:一日食,二日货(财物),三日祀(祭祀)
9、,四日司空(管理人民),五日司徒(掌管教化),六日司寇(治理盗贼),七日宾(朝觐),八日师(军队)。“八政”说明西周A.政治实践中具有人文意识B.神秘主义仍占据统治地位C.国家重视对民众培养教化D.儒家观念对政治影响较大【答案】A【详解】将食货放在祭祀之前,反映了政治实践中的人文意识,A项正确;西周相比商代最大的改变是神秘主义色彩在政治中地位大为减弱,已经排在经济之后,排除B项;虽然司徒掌管教化,但西周教育不对普通民众开放,是贵族垄断,排除C项;西周尚无儒家,排除D项。故选A项。3 .(2022湖北高三阶段练习)秦律规定:若有人在大道上杀人,距离百步以内的路人不加以救援的,应罚缴铠甲两套;若能
10、抓获逃亡盗贼,抓捕者可得其所携钱财。由此可见,秦朝()A.奖励耕战助推尚武风气B.强调社会责任以维护安定C.严苛刑罚引发政治危机D.注重法治建设以教化民众【答案】B【详解】秦朝法律通过奖罚并举的举措来督促社会成员抓捕盗贼,这一在强调社会责任来维护社会安定,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耕战举措,排除A项;刑罚严苛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民众教化,排除D项。故选B项。4 .(2022山东省莱西市第一中学高二阶段练习)唐六典载:京兆,河南、太原牧及都督、刺史”宣布德化,敦谕五教,每岁一巡属县,内有笃学异能闻于乡闾者,举而进之,有不孝悌、悖礼乱常、不率法令者,纠而绳之。对于孝悌、节义,力田
11、者,亦具实申奏,表其门闾。另外,京畿及天下诸县令之职,“皆掌导扬风化”“抚黎氓”。这反映出唐代A.选官制度的娉变B.儒学地位受到冲击C.域外文化的传播D.社会教化趋于规范【答案】D【详解】材料反映出唐代政府对社会教化的重视,并对各级官员的教化职能作出了明文规定,体现出唐代社会教化趋于规范化的倾向,D项正确;材料主旨反映的是唐代的社会教化问题,与选官制度的变化、域外文化的传入无关,排除A、C项;材料所涉及的教化内容多是儒家思想及其伦理道德,并不是儒学地位受到冲击,排除B项。故选D项。5 .(2022山东省莱西市第一中学高二阶段练习)北齐著名学者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中从家庭教育着手,着重阐发了儒家的
12、家庭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要求父母应以“礼为教本”对子女进行家庭道德教育,以“务本之道”教育孩子博学技能。材料表明,该家训I的出现A.冲击了当时政府主导的教育B.与封建社会的法治发生冲突C,适应了私学开始兴起的需要D.利于规范人的立身处世行为【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家庭教育既重视道德教育,也重视博学技能教育,体现了家庭教育利于规范人的立身处世行为,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教育受到冲击,而是强调家庭教育注重道德和博学技能,排除A项;家庭教育有利于培养良好素质的民众,有利封建社会的法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私学的信息,得不出家庭教育适应了私学开始兴起的需要,且私学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排除
13、C项。故选D项。6 (2022江苏江苏高二阶段练习)明朝初年,贵溪(今江西鹰潭)儒士夏伯启因自断手指拒绝出仕,而被押至京师,明太祖亲自审问,责以“人之生,父母但能生其身体而已,其保命在君今去指不为朕用,是异其教而非朕所化之民,遂将其押回原籍枭首,家产籍没,明太祖此举意()A.反对文人背离儒家的精神B.塑造君主的专制权威C.打压文人以加强中央集权D.改变重文轻武的政策【答案】B【详解】明太祖亲自审问断指拒仕的儒士,指责其行为违背儒家教化和君主要求,强调臣子性命掌握在皇帝手中,将其押回原籍枭首,并没收其家产,意在通过酷刑和教化,震慑众人,塑造君主的专制权威,B项正确;反对文人背离儒家的精神只是其理
14、由之一,并非明太祖用君主权力剥夺臣子身家性命的主要意图,排除A项;打压文人和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即中央集权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明朝在治国理念上对文、武的倾向和选择,排除D项。故选B项。二、材料分析题7 .(2022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高中高二开学考试)法律作为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有一个更替嬉变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泰,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却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篮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钊了律
15、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之为“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清朝法律延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利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
16、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华法系的不同之处。【答案】(1)特点:源远流长;重视“例”的作用;吸收儒家思想。(任两点)标志:唐律疏议。不同:欧洲近代法律体系注重强调法律至上,中华法系则强调法律为君主统治服务,人治色彩强烈;欧洲近代形成了不同的法律体系,中华法系则有一定的连续性;欧洲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等原则,中华法系则突出教化作用。【详解】(1)特点:由材料一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可得,源远流长;
17、由材料一“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同样非常重视例等信息可得,重视“例”的作用;由材料一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可得,吸收儒家思想C标志:结合所学中国古代法律的相关知识可知,唐律疏议的出台意味着中华法系的确立。(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中西方法律的相关知识,从法律与君权的关系、法律体系和司法实践等角度思考作答。首先,从法律与君权的关系看,由材料二“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可得,欧洲近代法律体系注重强调法律至上,结合中国古代法律与君主专制的关系来看,中华法系则强调法律为君主统治服务,人治色彩强烈;从法律体系本身来看,由材料二“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
18、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可得,欧洲近代形成了不同的法律体系,由材料一“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清朝法律延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等信息可得,中华法系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从司法实践的角度看,由材料一“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可得,欧洲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等原则,由材料一“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可得,中华法系则突出教化作用。8 (2022山东济南高二期末)教化即“以教化民、以教道民”,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教化的传统,把教化看作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战国荀子是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分层练含解析 2023 2024 学年 统编 2019 选择性 必修 中国古代 法治 教化 分层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80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