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6 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解析版).docx
《专题16 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6 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解析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非选择题部分专题16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1【真题来源】2023年高考新课标卷(五省)【真题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不间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融汇各地域文化的涓涓细流,内涵不断丰富,影响逐渐扩大,形成“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气象。选择一个地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地域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要求:选择的地域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答案】【参考答案】地域:黄河流域。观点: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论述:黄河流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中国先民很早在这里繁衍生息。旧石器时代有丁村人、蓝田人,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仰韶文化、大汶
2、口文化、龙山文化,代代先民繁衍生息、辛勤劳动,刻画出中华文明的成长轨迹。新石器时代,先民使用磨制石器工具,开创了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农业工具,生活逐渐稳定,由此进入农耕文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孕育了中国的自然观、时间观、宇宙观乃至伦理观。农耕的发展促进了制陶等手工业的发展,产生精美的陶器代表:彩陶和黑陶,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奠定了中华文明精于工艺、善于创造的基因。生产的发展催生文字的出现,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表达了先民的需求和意愿,之后文字逐渐摆脱图形的束缚,接近我们熟悉的样貌。由于农耕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化随之出现。新石器晚期大汶口文化、山西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礼器,
3、阶级阶层分化明显,中国即将进入阶级社会的门槛,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传说中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尊称为华夏始祖,成为中华民族的纽带和精神核心。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尧禅让于贤能的舜的做法成为后世国家治理中任人唯贤的思想源泉。因此,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扮演了中心的地位。【试题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中国古代史。首先,阅读材料明确主要含义,即中华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源自于各地域文化的交流。依据问题“选择一个地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阐述该地域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来选择一个地域和
4、拟定观点。例如:地域可以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江南地区)、西域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等。观点表明所选地区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例如: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然后,结合这一地区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等方面来阐述对中华文明的发展的影响。最后,归纳总结。【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地域文明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属于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命题方向】以中华文明不间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得分要点】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一)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 .旧石器时代:指
5、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 .古人类文化遗存:(1)代表: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2)生产和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二)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生产和生活:人们己经开始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遗存特征: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2 .古人类文化遗存: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大汶口文化:距今约7000-
6、5000年前,出现在黄河下游。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5(M)O年前,出现在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缴丝技术。龙山文化:距今约5000年出现在黄河中下游。代表器物是黑陶,被称为“蛋壳陶”。红山文化:距今约5000年出现在辽河上游。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良渚文化:距今约5000年出现在长江下游(浙江杭州)。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阊阖凰河2【真题来源】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真题题文】【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在周游列国遭遇困境的情况下,仍“讲诵弦歌不衰孔子曾向鲁国、齐国的音乐大师学习,并有
7、深刻的领悟力和高超的演奏技巧。史载,孔子整理的诗305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强调“正音”“雅乐”,反对靡靡之音,他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在孔子看来,“乐教”不仅仅是声乐、器乐、歌舞等形式,而且是育人才、齐风俗,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据史记等(1)根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提倡“乐教”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乐教思想的影响。【答案】(1)【参考答案】原因:春秋晚期,王官之学开始向私家之学过渡;
8、孔子是西周奴隶制度的崇拜者和积极唯护者;维护等级秩序的需要;乐本身已经具备了礼的性质;乐具有情感感化的作用等。(2)【参考答案】影响:乐教思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包含的“礼乐”、“感化”、“美”的思想亦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乐教侧重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个人的自我修养,达到社会的和谐;乐教把音乐和社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现实政治服务;孔子的乐教思想是企图教导人们维护传统的贵族音乐,以达到政治上恢复西周宗族制的所谓理想社会。爷确蛔【试题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原因:结合材料中关于“乐教”的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孔子生活的
9、时代、代表的阶级利益、乐本身的特征和作用、私学的兴起等角度进行分析。【小问2详解】木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影响:结合材料中孔子关于“乐教”的内容、上述分析的原因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影响可从孔子儒家思想的发展、“乐教”对维护等级秩序与和谐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现实政治服务的需要及乐教的木质等角度进行分析。【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孔子提倡“乐教”,属于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旨在考查学生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原因、分析影响的能力。【命题方向】以孔子提倡“乐教”的材料为依托,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学科素养。【得分要点】孔子其人1.生平和地位: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
10、派的创始人。2思想和教育文化贡献(1)伦理观念:核心观念是“仁”,意为关爱他人。(2)治国理念: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教育成就: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4)文化贡献: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的论语当中。3【真题来源】2023年高考海南卷【真题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古典”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先秦典籍。史记太史公日:“书缺有间矣
11、。唐司马贞解释说:“言古典残缺有年栽,故日有间。后汉书称孝明皇帝“垂情古典,游意经艺正坐自讲,诸儒并听有学者提出,对“中国古典的学术研究可称为“中国古典学“,它至少涵盖三个层面。其一,商周文献、诸子之学、秦汉典籍,以汉书艺文志中所列六类书目为代表。其二,与典籍相关的文字学,如陶玉石器上的刻划文字、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两汉今古文以及相关的音韵学、训诂学,以汉代的尔雅释名说文解字为代表。其三,以传世经典与文字资料为线索,充分利用考古资料,统合研究“中国古典”,如古代文明、思想文化、学术史研究等。有西方学者认为,从西周到魏晋时期为中华文明的“古典时代进入古典时代后,技术发展使得农业和整个文明的扩
12、展速度与强度都大大超越过去。秦汉帝国确立了其后中华文明发展的基本要素。该文明要素的结构不仅包括庞大官僚体系和国内服务系统,还包括把这个广大的文明连接起来的道路和运河,支持着农业基础的灌溉网络,以及保护中国内地免于游牧民族袭扰的庞大的边墙。正如这些成就所表明的,中华文明是全部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文明之一。摘编自百年考古推动中国古典学步入黄金时代全球文明史等(I)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典学”的研究对象。(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在“古典时代的开创性贡献。【答案】(1)对象:以六经”为代表的先秦典籍和秦汉典籍;先秦和秦汉的文字学;考古资料。(2)贡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3、,奠定两千年中国古代政治格局;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出现,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生产模式;从百家争鸣到尊崇儒术的演变,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文字的发明和演变,传播和传承中华文明;诗经与楚辞分别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史记开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试题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先秦和秦汉时期。据材料“商周文献、诸子之学、秦汉典籍,以汉书艺文志中所列六类书目为代表”可知,以六经”为代表先秦文献和秦汉典籍;据材料”与典籍相关的文字学”可知,先秦和秦汉的文字学;据材料“以传世经典与文字资料为线索,充分利用考古资料“可知,考古资料。【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
14、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先秦和秦汉时期。结合所学从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出现、从百家争鸣到尊崇儒术的演变、文字的发明和演变、诗经与楚辞的文学风格、史记的体裁的角度分析。【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先秦和秦汉的“中国古典学”的研究,属于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方向】以先秦和秦汉的“中国古典学”的研究为依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特点、进行历史解释。【得分要点】两汉的文化()史学成就:1 .史记:西汉中期司马迁撰写,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3000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史
15、记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名著。2 .汉书:东汉班固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文学成就1 .汉赋:-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2 .乐府诗: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其中很多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3 .五言诗:东汉民间流行,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三)科技成就1 .两汉医学(I)黄帝内经:成熟于战国至西汉间,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2)神农本草经:成熟于东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2 .数学: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3 .造纸术: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来,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
16、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阊阖凰画4【真题来源】2023年高考北京卷【真题题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南学与北学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为例,南朝流行“杜预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服虔注本”来诘难“杜预注本”,引领论辩之风。北魏有名儒“兼读杜、服,隐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迂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
17、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1)指出南北朝时期南学与北学分立的时代背景。(2)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答案】(1)政治上:南北分裂对峙;经济上: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江南经济开发;民族关系上:各民族之间大交融;文化上:佛教盛行;学术传统上:南方儒士受玄学影响,北方儒士严守汉儒传统。(2)过程:南北朝时期互派使节,借机相互考校儒学;隋朝时,大量士人迁至北方,南学与北学汇集洛阳;唐朝时逐渐走向统
18、一。意义:有利于学术文化上的统,推动儒学的发展,巩固儒学正统地位;推动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统:有利于维护政治上的统一。【试题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政治上,南北分裂对峙;经济上,北方经济恢狂与发展,江南经济开发;民族关系上,各民族之间大交融;文化上,佛教盛行。根据材料“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可知,学术传统上,南方儒士受玄学影响,北方儒士严守汉儒传统。【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中国)。第一小问过程,根据材料“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
19、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得出,南北朝时期互派使节,借机相互考校儒学;根据“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得出,隋朝时,大量士人迁至北方,南学与北学汇集洛阳;根据“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得出,唐朝时逐渐走向统一。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利于学术文化的统一,推动儒学的发展,巩固儒学正统地位;推动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政治上的统一等角度进
20、行回答。【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儒学从南北分立到走向统一,属于背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所学并结合材料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方向】以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从分立走向统一的材料为依托,考查其时代背景、过程和意义。【得分要点】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因素:1 .北方的民族融合: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乱,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2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3 .江南的开发提供经济条件:从西晋末
21、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4 .南方和北方的文化交流。5 .人民渴望统一。6 .北周改革和局部统一为隋代北周,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等。B5【真题来源】2023年高考湖南卷【真题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敦煌户籍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户藉年代均田户数受足户数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高宗时期10101.069.0武则天时期40143.5102.0玄宗时期322148.7106.6代宗时期Il2149.389.8注:唐代上
22、柱国按规定受勋田3000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改编自王仲奉隋唐五代史材料二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弹”;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腐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改编自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1)根据材料一,指出
23、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答案】(1)参考答案问题:均用户数较少,受足户数比例更低,实际应受田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要求。原因:国家政局和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私人出产的存在;政府掌控土地的减少。(2)参考答案白居易:批评两税法不合理的征税方式,两税法导致钱重物轻的社会现象,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加重人民负担,主张恢复租庸调制。柳宗元:两税法导致贫富差距更大,社会问题更大,主张恢复租庸调制。【试题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敦煌户简残卷所见唐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16 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解析版 专题 16 中华民族 古代文明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80376.html